青岛市由于地理位置、地貌和降雨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匀等因素,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从清顺治四年(1647年)至1949年,全市共发生大洪涝灾害40次,大旱灾害16次。其普遍规律是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交替发生,但也有连旱连涝现象。同一年内有时旱涝同生。东南沿海一带雨量较丰,西北部则易干旱。建国前,由于河道堤防残缺不全,其他水利工程又甚少,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低,往往年年成灾,百姓深受其害。建国后的50~60年代以水灾为主,1950~1976年,共发生17次水灾,平均一年半1次;旱灾仅发生4次,平均近7年1次。1977~1987年,则以旱为主,共发生旱灾9次,平均近一年零2个月1次,而水灾仅发生1次。建国后,由于对主要河道普遍进行了治理,修建了大量防洪灌溉工程,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各级Gov都建立了抗旱防汛组织,增强了灾情预报和通讯联络,储备了充足的料物,及时组织广大群众抗灾抢险,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21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建国前的抗洪抢险多是群众自发保护家园,无严密组织,一般以村为单位,主要是堵复河道决口或排除内涝。不仅规模小、成效微,而且常因排水、争水引发水事纠纷。自建国后的1950年始,在大兴水利工程的同时,每年都由市Gov直接领导抗灾抢险工作,逐级成立抗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抗灾抢险队伍,备足抗旱抢险料物,做好抗灾准备。
在防汛工作中,历年来始终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和“旱涝并防”的原则,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防汛措施。修蓄水工程,拦蓄地上水。开挖水井或打机井,利用地下水,为抗旱灌溉农田准备好水源。在抗旱防汛中充分发挥领导、技术人员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避免或减轻了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21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一节 组织领导
1950年6月,青岛市召开第一次防汛会议,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委员的“防汛委员会”。1952年改称防汛指挥部。1957年7月,青岛市及各区在原防汛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抗旱指挥部,加强抗旱种麦保秋的领导。市抗旱指挥部设办公室、物资组、联络组等,由李慕市长任指挥,矫枫书记任政委,王云九副市长任副指挥。自1958年起,市及县(区)防汛指挥部改称为“抗旱防汛指挥部”。1968年改称为“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抗旱防汛指挥部”,1981年改称为“青岛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并在每年汛前调整充实一次抗旱防汛指挥部正、副指挥及成员,各级抗旱防汛指挥部均由党政军和Gov下属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由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副书记或市长、副市长担任指挥、副指挥。担任副指挥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青岛警备区、青岛市Gov农业办公室、城乡建设委员会、水利局等单位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各县(区)抗旱防汛的具体工作。1979年市水利局成立之前,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1979年后一直设在市水利局,由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设情况联络组、信息报导组、后勤组、物资供应组、技术组,各组均由市水利局人员组成。市防汛指挥部另设城市防汛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内,负责市内五区的防汛工作。市属各县(区)都相应成立抗旱防汛指挥部,由县(区)主要领导任指挥、副指挥。大中型水库、河道成立防汛指挥所,村成立防汛大队,由其主要党政领导任指挥、副指挥。市、县(区)、公社、村及重要水利工程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抗旱防汛体系,由市抗旱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70年代起,实行县(区)、公社、村包辖区内水利工程的办法。1981年实行“防汛工作责任制”,由领导干部包片、包河道、包水库的办法,即大型河道、水库及重点中型水库都由市级领导包防汛责任,中型河道、水库由当地县(区)领导包,小型河道、水库由所在公社领导负责。从1984年开始,大中型水库、河道又增加一名工程技术干部负责防汛技术。1987年山东省Gov明文规定,各地的防汛工作由各级Gov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并确定一名副职具体抓防汛工作。各级抗旱防汛指挥机构一般在汛前(5月)组成,并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汛后(10月)做好防汛工作总结。汛期以外的灾情,由市水利局请示市Gov后采取紧急措施处理。
防汛抢险队伍 群众性防汛队伍有:常备队、抢险队、后备队。全市常备队每年由600~1000人组成。其中大型水库30~50人,中型水库及重要河闸10~30人,大沽河平均每公里堤防1人,主要支流10人左右。常备队队员主要是水利工程受益公社、村委派,一般要求年龄在18~45岁之间,识水性的男性担任。1982年前常备队员基本上属义务工,国家仅给少量生活补贴和补助粮,大队记工分。1982年以后,每人每月发给45~75元补助费,工资来源由水利部门和公社、村共同负担。常备队员的主要任务是有汛防汛,无汛按时巡查和维护工程,及时向防汛指挥所、部汇报情况。抢险队是针对汛期内可能出现险情而成立的,包括运输队、医疗队和突击队。进入80年代,全市抢险队员达30多万人,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组队,按照军队的班、排、连的编制,配备干部,登记造册,统一进行抢险知识教育和模拟训练,做到有险情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市有后备队35万人以上,当险情紧急、抢险队员不足时,由指挥部抽调各单位后备队员参加抢险。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21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二节 资金料物
抗旱防汛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省、市每年按实际情况拨款和增加拨款,由青岛市水利局负责根据各县(市、区)旱情或汛情分配款项,主要用于抗旱防汛、岁修及应急工程、抗灾抢险。从1979~1987年抗旱防汛国家总投资1955.1万元,其中用于抗旱的经费1127万元(中央拨款543万元),用于防汛828.1万元(中央拨款187万元),抗旱防汛群众集资一般是国家投资的3~4倍。
防汛抢险料物采取国家、集体和群众自筹三结合的方法解决。储备形式有:常备料、临时性料和群众性号料。
常备料物:大、中型水利工程由国家出资配置抢险用料物,由工程管理单位长期保管,以备抢险急需。抢险使用或保管期限太长自然损耗后,由国家出资补充。常备料物的配置标准,因工程大小及安全程度而定,大中型水库都配置备用小型发电设备一套。大型水库配置的主要有:草袋、麻袋2万条,木材、木桩10立方米,铁丝2吨,还有土、沙、石、照明灯等等。中型水库的数量是大型水库的一半。据1987年统计,各大中型水库、河道实有麻袋、草袋、编织袋24.4万条,木材、木桩214立方米,铁丝48吨,这些料物的数量与标准数量相近。但沙、石缺额大,只有1.3万立方米,尚缺2.6万立方米。
临时性号料:每年汛前,市、县防汛指挥部向有关单位、集体或个人登记抢险的料物,汛期不准随便用,以便抢险使用,汛后转为正常流通、使用。号料物品抢险使用后照价付款。建国初期,市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向有关单位号料主要有草袋、麻袋、木材、木杆、铁丝、汽油、柴油等等。1979年后,除每年号料公路运输部门汽车外,不再作其他号料工作。但有关单位仍然做了一些准备。从1986年起,实行临时性号料由上级单位下拨号料费的办法。汛期抢险用上所号料物,照价付款,不再给号料费;没用,则给号料费,作为保管料物的损失补偿。1986年,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向青岛市供销社号料20万条草袋,存放于青岛市供销社仓库内,以便大沽河抢险用。号料的各种费用均由省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
群众性号料:建国初期,防汛指挥部向河道沿岸群众号料。主要是木杆、树、门板、枝条、秸料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号料的内容和方法也有了变化,各县(市、区)及乡镇防汛指挥部向当地供销社、粮食部门、工矿、企事业单位号料的品种有:麻袋、草袋、木材、木杆、铁丝、麻绳、汽车、拖拉机等等;向当地群众号料的品种有:木杆、树、枝条、秸料、手推车、编篓、抬筐等等。
进入80年代,全市每年汛前号料主要有:麻袋40~90万条,草袋50~80万条,木材200~1400立方米,铁丝35~200吨,炸药20~50吨,木桩(含树)20~80万根,沙、石3~20万立方米,汽车、拖拉机2000~5000辆(台)、抬筐5~20万个,编篓8~13万对,手推车1~2万辆,麻绳1~7万公斤等等。这些防汛号料抢险使用后,谁使用由谁照价付款。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22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三节 检查维修
每年汛前,青岛市与各级抗旱防汛指挥部都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抗旱防汛准备情况,重点是抗灾抢险队伍组织情况,防汛料物准备情况,领导包库、包河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以及主要水利工程现状。对检查出的病险库、河道险工险段、堤防缺口、行洪障碍等,及时编制计划,分别轻重缓急予以维修加固。对防洪标准低、有隐患的河道、险闸,进行重点检查和抢修。汛前无法修复的,组织好抢险队伍、料物,并制订好应急措施,以便遇到超标准洪水等险情时,能尽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降低灾害损失。
除国家投资进行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岁修除险加固工程外,其他小型水利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县(市、区)自筹资金或安排义务工完成辖区内的渡汛工程,主要有堵复河道堤防缺口(含大中型河道)、加固堤防,疏挖河道及排水沟渠、处理险工、加固小型水库塘坝及河道清障等。
每年汛前根据工程变化情况,对全市21座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控制运用方案进行修正,报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审批和备案,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控制运用方案执行。出现大洪水时,大沽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和河道由市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洪水错峰,以保证水库、河道的防洪安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22
第七篇 防汛抗旱
第一章 防汛抗旱准备
第四节 汛情预报
建国初期,全市汛情预报全靠有线电话和电报通讯联络,每年汛前由市、县防汛指挥部和邮电部门发出通知,优先保证防汛的通讯联络。对一些没有电话而又较重要的报汛站,市、县防汛指挥部租用邮电部门的小型电台报汛。
1979年汛期,由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水文总站主管,为青岛市部分县和部分水管单位配备了长江301型无线电接力机和红灯747型无线电话机进行防洪联络。自1985年汛前,根据山东省防汛指挥部的安排,增加了9台JDD-Ⅱ308型电台。1987年又增加了14台,全市各县(市、区)防汛指挥部、大型水库、部分中型水库均配备了这种电台,还在青岛市气象局(伏龙山上)及即墨县防汛指挥部设立了中继站,防汛通讯联络工作有了发展。但尚有部分中型水库及大沽河管理所没有配备电台。从1980年汛期开始,市抗旱防汛指挥部每年汛期租用邮电部门的电传打字机,以接受全市各水文站、报汛站通过邮电系统发来的水情电报。1986年前,青岛市防汛指挥部每年汛前临时聘请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电台,负责与各县(区)保持联络和技术指导。各县(区)及大中型水管单位也都是在汛期抽调的临时工作人员,由青岛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对其进行短期业务技术培训,保证了市、县(区)、大中型水管单位的无线电通讯畅通。
建国前虽有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但一是仅限于市区,二是无防汛指挥机构,因此作用不大。建国后,气象局定期向抗旱防汛指挥部提供长期、中期和短期天气预报,对可能发生的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都提前作出预报。全市报汛站网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汛系统,到1987年已有报汛站45个,其中常年站33处、临时站12处,基本控制了全市降水的时空分布以及河道水库的水位及流量变化过程。这些报汛站对实测到的雨情、水情,通过邮电部门发电报向省、市防汛指挥部报汛。其中产芝、尹府两座大型水库站,同时向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及省、市防汛指挥部报汛。青岛水文分站及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根据雨情、水情推算出洪水入库情况或河道可能出现的洪水,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便领导采取决策,提前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为了及时掌握汛情、险情,市防汛指挥部及各级防汛组织从1981年6月1日起全部实行汛期昼夜专人值班制,并制定了汇报制度,平常按时汇报,遇急立即向市领导和省防汛指挥部汇报。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