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青岛市农田灌溉全靠自然山泉、湾塘、沟河及少量土井。1949年,全市有水井3万余眼,可浇地13.8万亩。建国后兴建了大量机(电)井、平塘、扬水站、水库、塘坝及河道引水等灌溉工程。到1987年,总有效灌溉面积达381.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是建国前的28倍。其中机(电)井灌溉面积21404万亩,引河灌溉面积44.69万亩,水库塘坝灌溉面积107.82万亩,其他灌溉面积14.69万亩。70年代后,农田灌溉开始由渠灌、畦灌逐步发展到喷灌、管灌和微灌等节水型灌溉,同时在主要灌区内建各类防渗渠道280多条,共长351公里。这些措施,不仅节约了大量水源,而且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07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建国后,井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6年,以发展土砖井为主。1952年和1956年形成打井高潮,但缺少全面规划,布局不尽合理,质量差,成井率低。1957年开始发展机井、大口井,1958年再次掀起打井高潮。此阶段井打得很多,但实际效益不高。1965~1976年是巩固、提高阶段,不管是定井方法、打井工具以及成井质量都有了发展和提高。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部署华北地区打机井工作,并以此作为扭转南粮北调的一项战略措施。特别是1973年7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北方17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之后,打井配套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国家对各县在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给予扶持,掀起第三次打井高潮。此时打井纯属支农,抗旱保粮,主要经费由国家包揽。1977年后,井灌工程列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并逐步走上正轨。各县(市、区)专业打井队均配备了较先进的钻机设备和技术人员,坚持常年打井,并逐步实行“成本核算”、“单机核算”,打井主要经费由受益村镇自筹,国家和地方扶持。井灌建设开始走向抓打井、攻配套、求质量、重管理的科学道路。打井效率及质量比以前有显著提高。至1987年,井灌总投资达2.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80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07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一节 水井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水井多为土井和砖井,主要分布在村外菜园地。土壁井一般深5米以内,取浅层地下水,水质差,寿命短,很多用过即弃。砖、石壁井井深一般在5米以上,10米以上极少。此类水井水位较稳定,水质较好,使用期较长。从1972年起,水井不再列入井灌统计数字之内。至1987年,全市尚保存水井10万余眼,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园地里。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07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二节 机(电)井
1951年,莱西县任家疃、义疃店先后用10马力煤气机带动4英寸水泵抽水,是全市机械灌溉农田的先例。1955年,平度县在任家等4个农场相继打成4眼大口井,配有瓦斯机(煤气机),成为全市最先用于农田灌溉的配套大口机井。1957年在全市普遍推广,并开始打管井。1958年,崂山县率先实现平原地段机井灌溉,继而转为电器化灌溉。其中,小寨子、赵村的机(电)井建设尤为突出,促进了粮食生产,小麦亩产由111公斤增加到220公斤。山东省副省长李澄之、农业部副部长何基丰、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先后到赵村视察,给予赞扬和肯定。到1987年,全市共有机(电)井53352眼,其中配套达45508眼,配套设备47505台,容量333383千瓦,井灌面积达到214.04万亩,比建国初期提高16倍。
由于青岛市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打大口井,所以发展较快较好。至1987年,已发展到17602眼,约占机(电)井总数的1/3。每建一眼大口井一般需投资1~20万元,并建有固定扬水站,灌溉面积一般在1000亩以下。井径最大者当属崂山县李村镇刘家1978年建成的一眼大口井,井径62米,深8米,干砌石壁,内有混凝土支柱,投资34.1万元,可灌田600亩。1974年4月,胶南县在宋家庄村南打了一眼直径50米的“群英井”,即在大口井底再打5眼机井,井沿砖砌花墙。配55千瓦电机1台,机房3间,渡槽1300米,砌石渠3500米。控制3个村庄的2500亩耕地。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07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三节 提水机具
建国前主要靠辘轳、称杆、拨斗等工具提水浇地,一口井一天浇地0.4亩左右。1949年崂山县开始使用大平轮水车。1950年,即墨县大量推广解放式水车,1952年已在全市普及,一部解放式水车一般一天浇地1亩。1956年,崂山县首先有了离心泵、抽水机,继而在全市推开。开始由于油料紧缺使用煤气机和7马力锅驼机抽水,由于难操作、易出事故、效率不高而逐渐被12马力柴油机、3.5马力汽油机以及电动机所取代。一台12马力柴油机或10千瓦电动机每天可浇地5~8亩,是人力抽水量的15~20倍。1976年后,由于连年干旱,打井不断加深,随着农村供电的发展开始使用潜水泵、深井泵,动力设备也相应加大。由于提水机具的不断更新,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井灌效益日渐显著。胶县墨河公社石家河崖大队,自1978年开始共打井16眼,边打井边配套,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200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510公斤。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08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二章 引河灌区
青岛市引河灌溉,最早见于1958年大沽河七级筑临时坝引水和崖头无坝引水。至1987年,已建成较大引河灌区56处,总有效灌溉面积44.69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引河灌区有19处(不含产芝水库灌区的辇至头、江家庄)。在19处万亩以上的引河灌区中,有引河自流灌区4处,提水灌区15处,总设计灌溉面积41.2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27.05万亩,占全市引河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1%。1987年实灌10.11万亩。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09
建国后至1987年,全市共建万亩以上水库灌区29处,其中大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2处,中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19处,小型水库万亩以上灌区8处。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坝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198.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7.8万亩,大中型水库灌区总投资4068.8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05.1万元,群众自筹863.79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0
小型水库及塘坝灌区大部分兴建于60~70年代,多数分布在山丘地带。兴建最早的是胶南县红石崖镇的郝家水库灌区,建于1956年。最大的是平度县双庙水库灌区和胶南县狄家河水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分别为1.8万亩和1.6万亩。至1987年,全市已有小型水库灌区428处,总设计灌溉面积74.66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31.47万亩;有塘坝灌区319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5.73万亩。这些小型水库、塘坝灌区多系民办公助,由群众自筹资金,国家给予补助兴建的。其中,设计灌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有8处,总设计灌溉面积11.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17万亩。总投资344.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73万元,群众自筹274.05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1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四章 排灌站
机电排灌站(扬水站)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灌溉工程,青岛市建站最早的是崂山县北宅乡孙家村的龙王湾扬水站和平度县明村镇的韩村、前疃、马台、台头4座简易扬水站。这些扬水站均建于1958年,使用7.35千瓦立式锅驼机,灌溉面积一般在300亩以下。50~60年代的扬水站装机多几千瓦、几十千瓦,最大不超过200千瓦,而且多为锅驼机、汽油机、柴油机驱动。70年代后,扬水站建设加快,电动机应用也日趋普遍。至1987年,全市有固定排灌站1477处,装机1705台,容量49930千瓦,排灌面积90.45万亩,其中单纯排涝面积7.84万亩。这些扬水站多数是由受益单位自建,国家给予补助。国营扬水站的基建工程则由国家投资兴建。全市装机在500千瓦以上的固定排灌站共有7座,其中提灌站6座,排涝站1座。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2
青岛市专用排涝站仅有蓝村排涝站1处(原名桥西头排灌站),国家管理。位于即墨县蓝村镇桥西头村东,桃源河右岸。设站目的是为排除蓝村镇胶济铁路以南洼地积水,解决历史上与胶县沽河镇的排水纠纷,并向铁路以南稻区供水。1972年1月开工,是年8月竣工,基建投资10.56万元,已配套装机5台497千瓦。排水出路为桃源河,排水能力4.8立方米每秒,灌溉设计流量1立方米每秒,但从建站后从未进行过灌溉。因兴建“引黄济青”棘洪滩水库和桃源河改道工程,1986年该站迁至新桃源河右岸、稻香村东南1公里处。按原拆原建之原则,由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即墨县水利工程建筑安装队施工。国家投资52万元。迁移后的排灌站,更名为蓝村排涝站,设计排涝和有效排涝面积均为1万亩。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2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五章 喷滴灌
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紧缺的认识,农田灌溉逐步向节水型发展,主要形式有喷灌、低压软管灌溉和微灌。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2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五章 喷滴灌
第一节 喷灌
1975~1979年,基本上是引进试验阶段。1975年,崂山县首次试用喷灌,使用195型柴油机作动力,3B33型水泵提水,用崂山县沙子口、仙家寨及威海市生产的流动式单喷头进行喷灌,但因喷头质量差而失败。是年底,又在狗塔埠投资5.6万元建140亩固定式喷灌工程,选用3B57型深井泵提水,用PYS-20型喷头。试验证明比畦灌每亩增产蔬菜2000公斤,每亩增产小麦60公斤。之后,即墨、胶南、平度、胶县、莱西5县都先后进行了喷灌试验,并举办了喷灌技术训练班。
通过4年多试点证明,喷灌具有节电、节水、保土、增产、减少病虫害、提前收获等诸多优点,因而在全市推广较快。各地在推广中逐步掌握和熟练了操作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喷灌机具。1982年,即墨县在营上公社辛庄村选择采用中型移动式机组,解决了土地不平整、水源少的矛盾。过去用大水漫灌,每眼井只能浇地100亩,使用喷灌后,灌溉面积增加一倍,灌溉周期缩短一半。1981年,平度县遭百年不遇的大旱,由于利用喷灌浇小麦25万亩,占小麦灌溉面积的35%;浇棉花30万亩,占棉花播种面积的70%;喷灌造墒61万亩,占抗旱播种小麦面积的53%,解决了水源紧缺的困难。1982年,青岛市水利局在胶县北王珠公社进行3万亩大面积移动式喷灌,及时解除了旱情。1987年,莱西县店埠乡建成万亩喷灌方,效果很好。1987年,全市共有喷灌机具16360套,实灌面积达41.14万亩。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3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五章 喷滴灌
第二节 低压管灌
1984年,因农业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受各家各户小块土地的限制,同时由于喷灌技术较复杂,机具不过关,群众普遍卸掉喷头,改为管灌。实践证明,低压管道灌溉不仅具有喷灌优点,而且投资少、不受地形限制、便于操作和管理,并有效地解决了长畦短灌问题,所以很受群众欢迎;尤其适应改革后的农村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田灌溉,因而很快在全市推广应用。平度县是发展管灌较早较多的一个县,全县2万眼机井基本上都使用了管灌,共有各种软管810万米,控制灌溉面积78.6万亩。据平度县张戈庄乡的试验,一条250米的土渠,水的利用率仅有0.5~0.6,而管道达到0.95;管灌水的利用率比水泥渠提高0.06,比浆砌石渠提高0.17。1985年,国家水电部在青岛召开全国灌溉研讨会时,与会人员曾到平度县王家站乡大洪沟、蟠桃乡乔家村参观管道输水及低压软管灌溉现场,肯定了这种灌溉方法。至1987年,全市已有管道1105.6万米,灌溉面积达127万亩。其中地面软管1089.42万米,多为乙烯塑料管,灌溉面积118.66万亩;地下铁管、铸铁管及水泥管16.18万米,灌溉面积8.34万亩。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3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五章 喷滴灌
第三节 滴灌与微灌
滴灌 主要用在苹果、葡萄、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灌溉中。采用滴灌对果树实行适时、适量、高均匀灌水,经济效益显著。1979~1985年,平度县大泽山连续7年进行了葡萄滴灌试验,摸清了滴灌条件下葡萄的需水规律、土壤适宜含水率、灌溉指标及关键灌水期,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增产明显。1987年,即墨县在缺水山区长直乡张戈庄一里果园对苹果树采用滴灌,每亩收获2115.6公斤,畦灌每亩收获1968.1公斤,不灌每亩收获1763.1公斤。滴灌比不灌增产20%,比畦灌增产7.5%。滴灌亩用水量仅为畦灌的23%。滴灌苹果品质好、个头大,一等品率是畦灌的1.7倍,是不灌的2.4倍。
微喷 主要用在西瓜的种植上。1986年,平度县在刘河甲村进行了西瓜微喷试验,两年实践证明,西瓜微喷不仅减少病虫害,减低死秧率,而且可提高西瓜的含糖度和品质,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微喷西瓜个大均匀,一级瓜达85%,平均亩产可达3370公斤,以往沟灌亩产2320公斤。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