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绝大部分是建国后实施的。1950~1987年,全市用于主要河道治理总投工4443.61万个(不含义务工),完成工程总量6183.39万立方米,总投资3599.89万元。筑堤复堤866.33公里,疏浚整修河道453.17公里,开挖主要新河道(河段)19条108.46公里,护砌主要险工72处52.12公里,清除阻水障碍物1.71万亩,建滞洪区4处,滞洪量0.6亿立方米。经37年治理,多数河道减轻或避免了灾害损失。但限于资金和条件,缺少全面的综合治理,许多河道难以抵御较大洪水特别是突发性暴洪的冲击。
省级河道主要由国家投资,统筹治理。一般河道多由受益乡(镇)、村自筹资金治理或采取以工代赈、记工分、义务劳动等形式进行治理,国家给予适当补助。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3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一章 大沽河治理
大沽河历史上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道,其治理主要是筑堤防洪。建国后,大沽河被列为省辖重点河道,逐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治理。50年代,对大堤进行2次大规模的岁修,以后相继进行了险工护砌、堤防灌浆、河道清障及建滞洪区等工程,有效地约束了洪水,减轻了灾害。至1987年,大沽河治理工程(含支流治理)总投工1531.95万个,完成工程量1750.81万立方米,总投资1290.12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3
胶莱河自元朝开凿沟通至今已700年。自清代不再通航后,冲沙淤积,逐渐在平度县姚家形成分水岭。南流之水经大沽河入胶州湾称南胶莱河;北流之水入莱州湾,称北胶莱河。建国后,对南北胶莱河不仅多次制订过治理规划,而且还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治理工程,并在其干流与支流上筑堤疏河、裁弯改道、护险清障,共完成工程量3503.85万立方米,投工2497.34万个,总投资1399.48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4
沿海诸河的治理基本上都是在建国后进行的,分别由所属各县(市、区)自筹资金,自行治理,国家给予补助。治理措施以筑堤护岸为主,至1987年,共完成工程量928.75万立方米,投工314.32万个(记工分及义务出工不在其内),投资928.75万元(不含工款)。主要河道多数得到了治理。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6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三章 沿海诸河治理
第一节 跨市境河道治理
吉利河治理 吉利河跨越诸城、胶南2县。胶南县段于1952年、1957年分别筑堤18.5公里和15公里。1970年在上游建成吉利河水库,削减洪峰1/3以上。1975年8月13日,日雨量190毫米,暴雨连续5小时,除支流小河有漫溢外,干流安然无恙。
潮河治理 潮河跨越五莲、胶南、日照3县。胶南县段于1956年将下游堤防加固培厚12公里。1958年进行了较大规模治理,共建涵闸9处。海青、大场2处修筑潮河南堤7公里。后经历年岁修,河堤植被好,管理好,堤防稳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6
河道桥闸,古即有之。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和水利事业的兴旺发达,河道桥闸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且规模增大,设计更新,质量更好,方便了交通,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至1987年,全市主要河道共有各类跨河桥433座,主要拦河闸56座。城镇及乡间的小型桥梁、涵闸遍布境内,可以万计。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8
第二篇 河道治理
第四章 河道桥闸
第一节 跨河桥
境内见于记载最早的较大桥梁,当是位于胶州市云溪河上的云溪桥,系明天顺六年(1462年)建成。明、清年代,桥梁多为地方民众集资,因需因势而建。一般就地取材,桥的形式多样,有浮桥、木桥、石桥、砖桥等,且以人行漫水石桥居多。民国初期,公路运输兴起,由商办、官办或民办建成一批砖石水泥结构的桥和少量木质结构桥。这些桥大部分在1949年后改建或扩建。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区及乡村的桥涵建设发展很快,而且在规模、结构、造型、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境内数以千万计的桥梁在乡村,其中大多数是建国后修建的。1949~1957年主要修建的是田间小桥及小河流生产桥。建筑材料以石灰、石料为主,结构形式多数漫水石桥、石板桥或砖、石拱桥,单孔跨度一般2~3米。1958~1970年,随着水利事业的全面开展,兴建了大批田间桥涵工程。各公社根据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重点兴建主要生产道路的桥梁。各县(区)在集中力量治理主要河道的同时,重点解决主要生产路口的桥梁设施。设计荷载一般为汽10~20级,拖50~80级。主要结构形式有石台石墩拱桥、石台石墩钢筋混凝土板桥、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简支梁桥和砖拱桥涵等。60年代末开始兴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70年代,各县(区)、公社、村庄逐级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桥梁建设也全面展开。1973年,在洼区治理中推广“小轻台拱桥”,仅即墨县当年就建成1300座,并在花园沟试建一座跨度24米的素混凝土双曲拱桥。1975年开始,重要桥梁由县(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施工,一般桥梁则由公社组织施工。70年代,桥梁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中、小桥推广轻台拱桥和无筋薄壳台拱桥。主要桥梁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主要有素混凝土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空腹拱桥、二铰板桥等,并试建三铰拱桥。这10年,建桥数量约占建国后总数的70%以上。80年代,桥梁建设向大跨度发展,机械化施工程度和桥梁标准不断提高。1987年完成的“引黄济青”工程济(南)青(岛)公路桃源河交通大桥,为10孔单跨16米和桥面宽16米的大跨度桥梁。桥梁建设开始应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处理或预制桁架吊装桥梁。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5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