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市志37:农业志 第一篇 农业资源与区划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2:01     标题: 青岛市志37:农业志 第一篇 农业资源与区划

概述



  青岛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农业的全面发展,资源比较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
  青岛是近代工业城市,自建置初期至解放,仅辖有限郊区。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设林务署查勘官荒、收买民地,至1907年编定官有林地39904亩。1909年,又在李村设立德华高等学堂农科实习地。此后,德、日殖民Gov、北洋Gov和国民党Gov均设有农林机构,主要从事农、林、牧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指导,并从国外引进部分良种进行繁育推广。 
  青岛周围的农村,历史上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出租、典贷。地主、富农占有大量土地,凭借其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以出租土地、雇工、高利贷等形式残酷剥削贫苦农民。贫苦农民生产资料缺乏,长期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遭到天灾人祸,为生活所迫只得出卖土地维持生计。地主、富农向贫苦农民出租土地。贫苦农民佃种土地必须交纳地租。三四十年代地租一般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等3种形式。劳役地租是由地主、富农出地农民佃种,庄稼收获后按“四六”和“五五”分成;实物地租是农民向地主、富农交纳一定的租谷;货币地租是佃农按亩产每年交纳租金,每亩每年纳洋(银元)6元,然年有交至8元、9元的。地主、富农还利用高利贷、“大斗进、小斗出”等剥削形式剥削贫苦农民,致使贫苦农民离乡背井,家破人亡。广大农民由于受封建制度长期统治,加之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及掠夺,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极为艰难,迫切要求翻新解放,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Gov和解放初期的各县人民Gov领导贫雇农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49年青岛市土改前共有耕地8738835.14亩,其中:地主、富农31661户,占有耕地266489.8亩,户均84.2亩;中农311900户,占有耕地3948438.2亩,户均12.7亩;贫、雇农386220户,占有耕地206019.2亩,户均5.3亩。地主、富农户均占耕地是贫、雇农户均占的15.9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了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分得了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彻底催垮了封建的土地制度,经过全面土地改革,农民生产情绪极为高涨。但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劳力、农具、耕畜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土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号召组织起来走互助道路,广大农民纷纷响应,组织起临时性和常年性互助组。1952年,青岛市共组织互助组125916个,有57.3万农户参加,占总户数的74%。互助组实行“自愿、互利、民主”的原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归农民个人所有。临时性互助组在耕种环节上,临时组织起来,换工互助;常年性互助组则实行记工算帐,等价交换,找分找粮,互助两利。两种互助组的规模一般二三户或十几户,所获产品归己。此间,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作物;由生产环节上的临时劳动协作发展到常年合作;由种植业拓展到畜牧业、渔业和农业技术的合作。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积极参加治河筑堤,排洪防涝,深翻土地,积肥送肥,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76万吨,比1949年增长33.8%;棉花总产达到6025吨,比1949年增长371%;花生总产达到11.56万吨,比1949年增长62.6%。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各县(区)在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由互助组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1956年共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502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数的60%。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土地作股入社,分等定级,平定产量,统一经营;耕畜、农具折价作股,统一使用;集体劳动,评工记分,按比例分配。初级社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分散、落后的经营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的优越性。1956年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1031593吨,农业总产值53055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42.65%、59%。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后,各县(区)开始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年初夏,共办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296个,有792023农户参加,占总户数的95.6%。高级社实行:土地归集体所有,社员的耕畜、农机具等大型生产资料折价入社归集体,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生产费用统一筹集,以社为单位进行核算;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每年年初制订出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计划,财务收支计划和分配计量,向社员公布。社委会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经营管理制度;各生产队根据农活的需要建立临时性、季节性和常年性作业组,各作业组按农活劳动定额评工记分。高级社的规模有一村数社、一村一社、数村一社和一乡一社等4种,最小的50户左右,一般为100~300户,最大的上千户。高级社的成立,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7粮食亩产达到107公斤,总产量92.2万吨,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8年,各县(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精神,建立“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22个,划分为3779个生产大队。建社初期,在“一大二公”口号的影响下,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无偿调配,搞“大兵团”作战;生活上推行伙食供给制,大办集体食堂。一时刮起了“共产风”、“平调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和“浮夸风”,破坏了生产力,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逐年下滑。到1960年,粮食总产量下降到63.89万吨。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关于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精神,各县(区)在1962年将122个公社调整到133个,生产大队由原来的3779个调整到6086个;纠正了“五风”等错误;实行了“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恢复了自留地,允许农民发展副业,开放农贸市场;恢复了劳动定额和“四小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等。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以顺利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1.76万吨。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受到影响。但由于广大干部、农民的共同抵制,坚持了初级阶段立场,坚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整地改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1976年,粮食总产达到185.53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一系列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指示,1984年青岛取消人民公社制度,进行农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始实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组、到劳,包产到户,大包干等形式的责任制,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克服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端,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使整个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1982年全市28046个生产队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27791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9.1%。1983年全市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粮食产量达到240.39万吨,棉花3.02万吨,花生24.7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46%、247.13%、116.0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专业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相继出现和发展。1985年,农村有各种专业户34134户,其中,种植业5352户,林业997户,畜牧业3318户,渔业2297户,工业4727户,建筑业2175户,运输业5583户,商业、饮食业、服务业6819户,其他行业2866户,从事专业劳力56483人。新经济联合体发展到9152个,其中,种植业115个,林业30个,畜牧业110个,渔业5464个,工业1549个,运输业882个,建筑业355个,商业、饮食业、服务业404户,其他243个。从业人员53606人,固定资产原值9301万元,总收入18040万元,纯收入10457万元,国家税金583万元,分给个人9106万元。1986年,经济联合体发展到9732个,比1985年增加580个;固定资产原值11941万元;总收入20351万元、国家税金846万元、分给个人9487万元。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农村多种经营服务相继建立起来,以购销服务为主的服务公司、站、组达1533个;以技术服务为主的678个;以信息服务为主的71个;以运输为主的543个;其他194个。各种生产协会349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青岛市委、市Gov根据青岛市农村的实际,确定了青岛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即粮食生产、乡镇企业和创汇农业,并提出了城乡结合、贸工农结合、种(养)销结合的发展方向,从而使青岛市的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截至1986年,青岛市的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18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6.24倍,平均每年递增5.5%。其中,种植业产值16.24亿元,增长4.84倍,林业产值0.43亿元,增长5.14倍;牧业产值4.06亿元,增长15.92倍;副业产值2.22亿元,增长10.1倍;渔业产值1.23亿元,增长23.61倍。粮食总产达到255.56万吨,比1949年增长2.53倍,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84公斤增长到532公斤,增长5.33倍。平均每人占有粮食由1949年的178公斤提高到404公斤。结束了过去“吃饭靠国家,花钱靠救济”的被动局面。棉花总产量达到14383吨,比1949年增长10.24倍,单产由1949年的10公斤提高到61.3公斤。油料总产量达到44.30万吨,比1949年增长5.22倍,花生单产由1949年的78公斤提高到288公斤,提高1.92倍。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179.26万亩,比1949年增长3.93倍。果品总产量达到20.74万吨,比1949年增长19.83倍。牧业生产成倍增长。牛年末存栏数由1949年的7.86万头增长到1986年的17.9万头,比1949年增长1.28倍。生猪年末存栏数达到140.91万头,比1949年增长13.05倍。羊年末存栏数达到14.36万只,比1949年增长4.44倍。猪、牛、羊肉1986年达到110805吨,比1949年增长9.41倍。乡镇企业发展到76644个,乡镇、村工业总产值达27.2亿元。水产品产量由1949年的1.35万吨增长到1986年的14.4万吨,比1949年增长9.67倍。其中水产品养殖面积27.91万亩,增加产量1.44万吨。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和防洪、排涝、灌溉及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工程设施,到1986年共建水库449座,总库容14.3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32亿立方米,其中:建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9座,小(一)型水库71座,小(二)型水库357座,塘坝3208个,机电井52182眼,固定机电排灌站1699个。有效灌溉面积达453.78万亩,其中推广软管灌溉面积100万亩,建设旱涝保收田面积344.9万亩。治理易涝地254.96万亩;改良盐碱耕地25.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73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79.3万亩、农田林网面积达到411.1万亩,涵养了水源,绿化了环境。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6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1.14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867.8倍。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3811台/35.75万千瓦,农民小型拖拉机26201台/21.57万千瓦,柴油机50806台/48.20万千瓦,电动机61209台/43.35万千瓦,汽油机2609台/0.72万千瓦,农用载重汽车3192辆。机耕作业面积717.13万亩,机播面积239.66万亩,机收面积104.28万亩,机械植保面积130.64万亩。农用机动运输船372艘,农用机动三轮车1186辆。
  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到1986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83.33%下降到67.16%,林牧副渔四业的比重上升到32.84%。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力由1980年的7.5%增长到36%,增长了28.5%。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成果。已形成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农业科技队伍。1987年,全市有农业科技人员2783人(农技663人,畜牧兽医361人,水利407人,农机216人,水产370人,农业经济管理176人,林业288人,桑果237人,其他65人)。其中,高级职称96人,中级职称821人,初级职称1764人,分别占科技人员总数的3.5%、29.5%和3.4%。另外,通过考核晋升为农民技术员的还有4969人。全市办起了农业技术学校7所,市和各县(区)还开办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中央农业会计函授分校,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网络也有了较大发展,先后建立起市级农业科研所3个,各类专业技术推广站1105个,农村实验(良种)场34个,科技协会509个,各种类型的技术服务公司44个,技术咨询组织222个,科技示范户64713户。全市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达152.7%,旱薄地小麦开发面积105万亩,推广高产模式化栽培面积5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面积135.7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279万亩。林业育苗走上了工程设计、定向育苗,逐步实现良种壮苗的轨道,1986年定向育苗面积和良种程度分别达到60%和80%,林木覆盖率达15%以上。引进果树新品种10个,发展面积33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37.2%。日本红富士和美国新红星苹果面积达27万亩,占全市苹果园面积的48%。生猪良种覆盖率达70%,胶县里岔黑猪的瘦肉率达53%,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品种资源,省内外20多个地区纷纷引进这一猪种。为18个省、市(区)和山东省各地提供了崂山奶山羊良种母羊和种公羊。1981~1987年获得农业科技成果奖160项,其中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28项,市(厅)级奖129项。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86年,农村综合集贸市场发展到409处,比1978年增加125处,成交额49220万元,比1978年增长2.5倍。在发展农村农贸市场的同时,中共青岛市委、市Gov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加快了城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农贸市场发展到42处,年成交额22646万元,比1979年增长近25倍;集市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品种增多,农副产品上市品种由50年代的50余种扩大到600余种。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生产率提高,费用比重下降,纯收入增加。1986年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业总产值达到1042元,比1978年的796元增长30.9%;平均每年增长3.42%,超过了前29年平均每年增长3.3%的速度。平均每亩耕地的农作物种植收入达到215元,比1978年的117元增长82.2%。1986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67.58亿元(现价),比1978年增长2.2倍。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2.53亿元,比1978年增长2.5倍。主要农产品收购量大幅度增加,粮食57.26万吨,增长92.34%;棉花1.17万吨,增长56.35%;油料(花生仁)15.29万吨,增长5.05倍;鲜蛋1.23万吨,增长3.07倍。农业商品率(现价)由1978年不足50%,提高到1986年的59.45%。
  农民收入成倍增加,生活显著改善。1986年农民年人均收入647元,比1952年增长7.89倍,比1979年增长3.43倍。农民储蓄9.62亿元,人均199.93元,全市农村有5453个村庄通上了照明电,占全市行政村的89.7%。382个自然村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占缺水村数的69%。全市建沼气池21719个,推广省柴节煤灶50.1万户、省柴节煤炕52.7万铺。农民居住条件大有改善,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5.7平方米。近郊一些富裕农民还建起了一幢幢小楼,设计新颖,造型美观,不少乡镇、村庄、街道进行了统一规划改造,环境卫生面貌为之一新。抚今忆昔,广大农民深感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2:02

第一篇 农业资源与区划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青岛全区东高西低。中间低陷,北为大泽山丘陵区,中间是胶莱凹陷平原及即墨姜山洼地。青岛的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海低地等4种类型。由于其成因与形态不同,使土壤、植被及农业利用各具特征,这为全市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椐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市山地面积153.58万亩,占总面积的9.34%。包括崂山山区,胶南县的大小珠山山区,铁橛山山区和海中的灵山山区,平度县的大泽山山区、青山山区,即墨县的四舍山山区,胶县的艾山山区,莱西县的周家山山区,适宜发展林果业和旅游业;丘陵位于山地的外围,是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面积675.39万亩,占总面积的41.04%,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栽植林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平原面积762.48万亩,占总面积的46.33%,是粮、棉、油、菜的主要产区;海滨低地面积54.13万亩,占总面积的3.29%,除盐田外有的已开发养殖海产品。
  气候资源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沿海地带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适宜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无霜期209天。热量资源丰富,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的农耕期为284天,大于等于0℃的年平均活动积温4132.4℃。日平均积温大于等于10℃的日数为203天。光照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2607小时,日照率59%;生长季日照2037.7小时,占全年的78%;年太阳辐射总量12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为714.6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涝、大风、干热风、冰雹、连阴雨等,虽然机遇较少,但也给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危害。
  土地资源 青岛市人多地少,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市域土地总面积10970.56平方公里,为1645.58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土地总面积1219.1万亩,占总面积的74.08%。安土壤分类划分:有棕壤、砂姜黑土、褐土、潮土和盐土等5大类,棕壤、砂姜黑土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棕壤面积713.5万亩,占利用面积的58.53%,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山前缓坡地。其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质地多为沙壤土和中壤土,呈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较高。棕壤大部份已垦为农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果树。砂姜黑土面积263.51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21.61%,主要分布在平度、即墨、莱西、胶县以及崂山县的浅平洼地,是一个低产的土壤类型,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土壤颜色为灰黑色,中壤土,土质偏粘,土层深厚,适耕期较短,微碱性,适合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潮土面积208.08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7.1%,主要分布于沿河平地,即河漫滩地。此外,还有褐土面积11.82万亩。棕壤、砂姜黑土和潮土地带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区域。
  水资源 青岛市水资源完全受大气降水制约,丰枯随大气降水多少而变化。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5亿立方米,地下水年补给量7.69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3.46亿平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76.0立方米,其特点:一是随大气降水变化,年际变化大,最大平均年降水量是最小平均年降水量的3.72倍。年内分配不均,3~5月份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3.49%,6~7月份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3.26%,10~11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99%,因而形成春旱、秋涝、晚秋又旱的特点。二是随地形变化而变化,总的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三是蒸发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为900~1300毫米,干旱指数为1~1.8。
  青岛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272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大沽河、小沽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吉利河、白马河、洋河、五沽河、流浩河、桃源河、现河等34条。在所有的河道中,除南北胶莱河、大沽河及其中、下游支流等属平原河道外,其余均属山丘区自成体系入海的小河流。许多河流有季节性河道,汛后无水,源短流急,不利于水资源的储存、调配使用。
  地下水,由于地处沿海有部分客水汇入,其储水量的丰歉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
  生物资源 青岛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适宜于多种生物繁衍。加之引用生物品种历史悠久,资源比较丰富,为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全市有各种生物资源1400余种,其中动物资源近400种,植物资源1000余种。陆地生物资源多为次生植被和训养动物,野生动植物较少。
  陆地植物资源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推广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有小麦品种37个,玉米品种24个,地瓜品种15个,花生品种13个,棉花品种16个。(二)蔬菜品种资源,菜区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共有17科,66种,271个品种和品系;到1986年栽培的蔬菜种类(种、亚种和变种)共83种。野生蔬菜有86种。(三)人工栽培的花卉品种,150余种;药材222科,879种。(四)林木资源,木本植物有72科,185属,472种和变种。其中果树有9科、16属、40种,近460个品种。
  陆地动物资源 (一)饲养的畜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优良的地方品种有里岔黑猪、黑白花奶牛、青岛莱航鸡、琅琊鸡、五龙鹅等。(二)野生鸟兽类资源共有19目、5科(亚科)、339种。野生中小型兽类约有20余种。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鱼类100多种,虾、蟹、贝等品种较多;浮游植物约174种,浮游动物约148种,底栖动物有300多种,底栖海藻约83种,潮间带动物有325多种,藻类112多种。淡水生物资源:动物类主要有57种,植物类主要有32种。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2:03

第一篇 农业资源与区划
第二章 农业区划



  1985年,青岛市组织有关部门,分11个专业组进行调查,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现状、生产条件和发展方向的要求,将全市分为5个区域布局。
  市区近郊副食、工贸、旅游区 该区地处市区的东南部,大体位于环胶州湾经济集聚圈周围,包括崂山全部、即墨、胶县、胶南、黄岛部分区域,共43个乡镇。该区地形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北部较平洼,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部分砂姜黑土,气候条件较好。土地面积366.97万亩,其中耕地156.82万亩(1984年统计年报数,下同),分别占全市的22.2%和20%。该区主要特点是距城市较近,劳力充裕,信息灵通,交通方便,乡镇企业较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为城市服务和提供副食品的生产基地。
  西南沿海丘陵粮、油、林、牧、渔区 该区地处市区西南沿海一带,位于近郊经济带西南部,包括胶南大部和胶县南部,共30个乡镇。该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余为山地、平原。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部分潮土为主,年平均降水量720~760毫米,居全市各区之首。土地面积337.34万亩,其中耕地为144.36万亩,分别占全市的20%和18.5%。其特点是有山有水,盛产鱼虾、花生和果品,是青岛市水产品、油料和果品重点产区之一,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沙石资源丰富,也是为城市建筑提供沙石的重要基地之一。
  东北平洼粮、油、林、牧、渔区 该区地处市区的中部东北平洼处,位于近郊经济带即墨和远郊经济带莱西的交汇部,包括莱西南部、即墨西南部的27个乡镇。全区地形基本是平洼地,土壤类型是以潮棕壤、河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构成。土地总面积254万亩,其中耕地150.74万亩,分别占全市的15.4%和19.3%。其特点是;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水源较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和林果等作物,生产基础较好,增产潜力较大,饲草饲料丰富,发展畜牧业有一定潜力,农副产品商品率高,是青岛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西北平洼粮、棉、林、牧区 该区地处市区西北,位于近郊经济带的胶县和远郊经济带的平度结合部,包括平度西部、南部和胶县西北部的40个乡镇。全区地形基本以平洼为主,土壤类型为潮棕壤、潮土和砂姜黑土为主。土地面积439.37万亩,其中耕地251.53万亩,分别占全市的26.7%和32.2%。其特点是气候条件较优越,是青岛市的高温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肥力较高,耕层深厚,盛产粮食、棉花、蔬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良好的基础;地势平洼,人少地多,适宜机械耕作。已成为青岛市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重要产区。
1.jpg
  北部丘陵粮、油、林、牧区 该区地处市区的北部,位于远郊经济带的北方,包括平度、莱西两县北部的丘陵区,共18个乡镇。全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土地面积247.9万亩,其中耕地78.34万亩,分别占全市的15%和10%。该区人均占有耕地较多,是花生和果品的集中产区,矿产资源较丰富。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4 12:03, 280.68 KB) / 下载次数 87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496&k=08cf60af3e2d96f73d41d5d8d8adc0e5&t=1747659287&sid=999BfU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