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德国在青岛开办的海军修船所,除了为德国人修理舰船外,尚少量制造小型蒸汽机与锅炉。中国人自己制造动力机械,是20年代才开始的,一些民营小厂试制出锅驼机。30年代试制出低速柴油机、小型火管锅炉。40年代试制出小型电机、变压器等简单电工产品,供矿山、工厂用。因民营小厂资本及人力所限,品种少、产量低,工厂经常停产。至青岛解放前夕,全市无一家生产动力机械和电器的专业厂。50年代初开始建立起专业生产厂和科研机构。从小批量试产到大批投产,逐步发展起汽轮机、内燃机、工业锅炉、电机、变压器、电力整流器、蓄电池、控制电器、电线电缆等制造行业。至1990年末,青岛生产的中小型发电设备、电力整流器、柴油机、汽油机、工业锅炉、变压器、蓄电池、电缆等机电产品已成为全国和山东省内主要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出口国外。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32
1957年,专业生产消防水泵的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因与水泵配套的进口汽油机货源断绝,遂于1958年初自力更生研制Q581型2.6千瓦汽油机,获得成功,当年生产370台,成为山东省内第一家汽油机生产厂。
1959年,青岛机件厂(1959年从青岛汽车修配厂分立后改名)开始生产2.6千瓦汽油机,年产量2000台左右。同年,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改名青岛内燃机厂,专业生产内燃机。该厂在Q581型汽油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缸径研制成功Q182型4.4千瓦汽油机。1960~1961年,共生产953台,因该机体积大,质量不够理想,于1962年停产。
1964年,青岛内燃机厂将Q581型汽油机改为176F型,使原设计更趋合理,成品出厂时,可根据用户需要按装水泵等组合件组成汽油抽水机,深受农户好评,产品行销全国,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该产品1966年开始出口,至1982年累计出口39496台,销往26个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自1965年投产到1982年停产,累计生产154487台。1965~1982年,该厂又相继研制成功1E35F型0.735千瓦汽油机(该机系军工产品)、275型汽油机、175F型4.4千瓦汽油机(顶置汽门)、175型4.4千瓦汽油机(侧置汽门)、176F—1型3.6千瓦汽油机(出口型)等5种新机型。1958~1982年,青岛内燃机厂已累计生产5种型号的小型汽油机165897台/400万千瓦,出口40097台。
1966年,青岛内燃机厂为支援山东省“三线”建设,抽调127名员工、100余台设备,在聊城建分厂,1970年与总厂脱钩。
1969~1979年,因青岛市汽车工业的发展,先后又有4个工厂投产车用汽油机。1969年,青岛市交通局客车修配厂率先转产CA—10型汽油发动机,为青岛汽车制造厂69型汽车配套。1969~1977年,共生产CA—10型汽油发动机3373台/23.52万千瓦。1971年,专业从事汽车修理30余年的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汽车发动机厂,转产CA—10B型70千瓦汽油发动机,成为汽车发动机专业生产厂。1971~1981年,该厂对CA—10B型发动机先后两次改型,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了油耗。1979年改型为CA—10C型80千瓦,1981年又改型为CA—15J型85千瓦。1971~1990年,累计生产三种型号的汽油发动机14124台/108.63万千瓦。1972年,青岛压铸厂试制成功QD492型62千瓦汽油发动机,年产最高达200台,但产品未纳入国家计划,由企业自产自销。1973~1980年,累计生产933台,为212吉普车和130货车配套。1975年,青岛第五机床厂开始试制生产QD—10B型70千瓦汽油发动机。1977年,为了迅速扩大汽车生产,跟上动力配套,市Gov确定以青岛第五机床厂为基础,将青岛客车修配厂发动机车间的人员及设备并入,正式组建成青岛动力机厂,专业生产汽车发动机。1978年,年产量达到419台,后经迁厂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至1980年,年产达到1409台/100764千瓦。1981~1983年,该厂曾两次对老产品进行改造,先后投产QD—10C和QD—15(QD—15J)两种新型发动机。1984年,又试制出换代产品QD—6102型汽油机,为CA—141型解放牌5吨载重汽车配套。1975~1990年已累计生产三种型号的汽车发动机14837台/132.23万千瓦。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台。
1985年,青岛动力机厂和山东省交通厅青岛发动机厂共生产汽车发动机5138台/43.4万千瓦,汽车配件147万元,上交利税335万元。产值、产量、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七五”计划期间,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出现滞销,汽车行业呈萧条状态,1986年,汽车发动机生产大幅度滑坡,两个专业厂只生产了432台,产值、产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4.8%和91.6%。1988年,产量开始回升。至1990年末,年产在2000台以下徘徊,企业亏损局面仍未得到扭转。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33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二章 内燃机
第三节 煤气机和煤油机
青岛内燃机厂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还一度试制生产过煤气机和煤油机。1960年,因国内燃油供应紧张,该厂在1140型柴油机的基础上试制生产1140型11千瓦煤气机12台。1979年又投产QNM—79型3.6千瓦煤油机,该产品是应外商订货而生产的,全部出口。1980~1982年,累计生产煤油机3696台。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33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三章 工业锅炉
第一节 锅 炉
继1899年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海军修船所制造出工业锅炉之后,青岛人试制锅炉始于20世纪30年代,源盛炉、晋泰铁工厂、聚成铁工厂、同合铁工厂、同聚合翻砂厂等民营小厂曾先后试制生产小型火管锅炉,供工厂用汽。但由于厂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又非专业生产,生产时产时停,产品质量低劣。
建国后,工业锅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1954年,青岛市机械行业有建筑五金厂、义兴铁工厂、元聚铁工厂、聚成铁工厂等4家投产工业锅炉,年产量18台/43.67蒸吨。其中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年生产锅炉7台/33.4蒸吨。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业锅炉主要由青岛建筑五金厂(1958年改为青岛汽轮机厂)生产。至1965年,该厂已累计生产工业锅炉157台/185.25蒸吨。该厂除生产锅炉产品外,还生产10马力锅驼机,年产400台。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全市工业布局的统一规划,1967年,市Gov决定以青岛水暖工程修配生产合作社为基础,成立青岛锅炉制修厂,为青岛市首家锅炉生产专业厂。该厂于1961年首次试制成功LSG0.2—8型火管工业锅炉,为发展锅炉生产奠定了基础。至1964年,锅炉产品增加到6种,蒸发量吨扩大到0.7吨。1969年以后,该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并研制成功4吨快装蒸汽锅炉,生产开始纳入国家计划,成为机械工业部和劳动人事部定点的工业锅炉制造厂。1961~1986年,先后开发了0.1~15吨蒸发量的立式、卧式、水管、火管、余热等19个品种锅炉,累计生产2196台/5345蒸吨。产品行销全国26个省、市。
1969年,青岛轻工机械厂开始试制KZL型蒸汽锅炉,1970年定型后投入批量生产,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1971年,国家投资50万元进行扩建,工厂扩大了生产能力。至1985年末,该厂已成为一个年产锅炉490蒸吨、轻工机械360吨的中型轻工机械制造厂家。主导产品工业锅炉型号有KZL0.5—5、KZL1—7、KZL2—7、KZL4—10等4种,蒸发量分别为0.5吨、1吨、2吨、4吨/时,为卧式三回程水火管混合式快装锅炉。该锅炉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并装有UQK—30浮球水柱控制器、起动升火快、操作机械化、安装运输方便等特点。该厂产品销售以山东省内轻工系统为主,省外销售北京、天津、新疆等17省、市。1985~1989年,青岛轻工机械厂的锅炉产品已扩大到10个品种,同时生产各种分汽包及直径600毫米、800毫米手控多路阀钠离子交换器水处理设备。并经市Gov批准启用“国营青岛黄海锅炉厂”作为第二厂名。
1990年末,青岛锅炉厂和青岛黄海锅炉厂为国家机电部、劳动人事部首批定点生产工业锅炉的企业,产品已经发展到SZL和DZL两大系列1~35吨/时(0.7~7MW)共30个规格的蒸汽及热水锅炉。青岛锅炉厂生产的SZL6—13—AⅡ型水管快装蒸汽锅炉,获1987年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DZL4—1.27—AⅢ和DZL4—0.98—AⅢ型快装蒸汽锅炉,获1990年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34
第六篇 动力机械与电器
第三章 工业锅炉
第二节 锅炉辅机
青岛市的锅炉辅机生产是在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生产企业集中在市郊的胶县。这些企业都是50~60年代初建厂的县属机修厂。70年代陆续转产辅机制造,发展速度较快,至70年代末已形成专业生产。1985年,青岛锅炉辅机厂、青岛电站辅机厂、青岛锅炉金属结构厂3家辅机专业生产厂年产锅炉辅机8964吨,工业总产值2537万元,占山东省6家锅炉辅机生产厂年总产量的89.4%和总产值的78.7%。山东省辅机行业6个部优产品全部集中在青岛。1985~1990年,机电部及地方投资2400万元,进行综合技术改造。至1990年底,已形成年产24000吨电站辅机的能力。
1989年末,胶州市(原胶县)生产锅炉辅机的企业共3家。职工总数280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3人。固定资产原值3893万元,净值2706万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71台,能生产电站、锅炉辅机13大类96个品种1100多个规格。1989年生产辅机18566吨,工业总产值7671万元,利税总额838万元。有9种产品分别荣获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青岛电站辅机厂生产的GBM型5~60万千瓦电站锅炉挡板风门获1990年国家银质奖。
青岛锅炉辅机厂是机电部锅炉、工业锅炉辅机的最早定点企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锅炉除渣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同时又具有高压加热器、冷凝器、热网加热器、水处理设备,以及除尘设备等锅炉辅机综合生产能力,是全国第二大辅机生产企业。
青岛锅炉金属结构厂是机电部唯一的电站锅炉构架定点生产企业。自1985年以来,累计生产电站锅炉构架610万千瓦,并已试制成功30万千瓦电站锅炉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钢结构。该厂现已具备年产14000吨的生产能力。
青岛电站辅机厂是机电部辅机定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锅炉减速箱、水处理设备及热交换器等。1985~1990年,该厂承担引进美国CE公司技术,生产大型火电机组烟风道系统、风门装置和膨胀节的任务,先后投资7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并引进比利时及日本大型专用设备,在原有年产1500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形成年产电站风门和膨胀节装置各1000吨的规模,已逐步形成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电站风门和膨胀节专业生产基地。
1990年底,青岛市锅炉及辅机生产企业共17家,其中全民企业2家,集体企业15家;市属企业2家,区、县属企业6家,乡、镇办企业9家。生产工业锅炉、船用锅炉、低压锅炉、压力容器、锅炉辅机、保温材料等。职工578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5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19万元,创工业总产值14109万元,利润总额364万元。全年生产工业锅炉592蒸吨,比历史最好年份1988年的?1263?蒸吨降低了113%。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