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青岛国营医药商业对市场需求缺乏调查研究,商品库存无一定标准,存有盲目性。仅靠租赁房屋储存商品。随着业务的发展,仓库不足的矛盾突出,经常有大宗商品露天存放,每年都有部分商品因保管不善而变质报废。
1953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暂行办法》实施后,国营医药商业商品流转纳入了国家计划。主管部门按年分季下达购销调存计划,商品库存走上了计划管理轨道。商品库存总的要求是:二级站保持半年销售量;县公司保持4~5个月销售量;零售店实行勤进勤销,年周转要求达到8~10次。1958~1962年,计划管理失控,青岛医药商业连续4年库存大幅度增加,造成大量冷背呆滞和销少存大的医疗器械商品。1962年,青岛医药商业二级站根据商业部下达的《关于“三清”(清理资金、清理库存、清理在途商品)中各项悬案损失问题处理规定的通知》,经过按程序审批,共核定医疗器械类商品财产损失金额高达378.9万元。
1962年后,经过三年调整,规章制度得到恢复,库存结构逐步走向合理。1966年,山东省商业厅拨款5万元给青岛医药二级站,在崂山县桃园村窝狼齿山北麓征地20.8亩,建危险品仓库共9座,总建筑面积2033平方米。1970年,青岛医药二级站经山东省药材公司批准,自筹资金在四方北岭金华路征地9市亩建化学试剂仓库,后经多次续建、改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医药二级站,清仓利库共查处医疗器械有问题商品759个品种。其中,报废的664个,削价处理的95个,共损失金额143.2万元。
1978年,青岛医药商业推行商品库存定额管理。二级站库存定额为:一般畅销商品,定4~5个月的销量库存;紧缺商品,按需要和可能定量;急救商品按历史发生实绩,结合了解情况储足用量,以备急用;效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商品,以销定进,不定或定1~2个月销量库存;一次性生产和路途远、运输慢的商品,定6~9个月销量库存;大型精密仪器,单价在万元以上的商品,以销定进,不留库存;新产品采取先少量试销,勤进勤销,不定库存;冷背商品按医疗单位要货计划,以销定进,不定库存;季节性商品,季前储备,季中投放,季末卖光,不定库存。库存定额须根据商品寿命周期变化、社会需求变化、疫情变化、货源变化、医疗单位发展变化以及供应区划变化等,每年年终或半年调整一次定额,有的品种随时了解情况,灵活掌握。销售资料,一般要求积累3年以上的数据。
1980年,国内医药实行多渠道流通体制,原有的封闭型供应区划被冲破。1983年国家对医药商业的商品流转,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由于上述变化,医药商业实行以销定进的原则,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据以制定商品库存。
至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共建成医疗器械仓库4幢,总面积6077平方米。青岛医药二级站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商品仓库总建筑面积为10110平方米,仓储能力基本适应业务活动需要。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06
第三篇 医疗器械 化学试剂
第三章 科研
50年代,青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多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小厂,无法进行较大项目的科学研究,仅利用土法研制并投产了部分小型医疗器械。60年代,随着医疗器械产品的逐步开发,青岛市将市内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分别划分为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直属生产厂和该公司归口管理的生产厂以及其他系统兼产医疗器械的生产厂。但是,医疗器械科研却未有大的进展。至70年代,青岛医疗器械工业虽已初具规模,但未设立专业的医疗器械科研机构。为了发展生产,进行科学研究,青岛医疗系统直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先后分别建立了新产品开发小组或技术科室,着重研究并投产了一批新型精密医疗器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医药公司加强了行业科技领导和管理,加大了科技力量的投入,从而加速了新产品的开发,并研制了一批在国内具领先水平的医疗器械。1983~1987年,先后开发的产品中,有17个产品25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青岛市的优质产品奖。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06
第三篇 医疗器械 化学试剂
第三章 科研
第一节 机构
50年代,青岛市纺织、橡胶工业企业,利用基地的优势,开发了脱脂棉、脱脂纱布、医用乳胶和医用橡胶制品,拉开了青岛市医疗器械生产的序幕。至60年代,青岛市发展到医疗器械专业厂4家(青岛医疗器械厂、青岛四方医疗器械厂、青岛医疗器械制修厂、青岛市北五金厂),开始了金属医疗器械生产。建厂初期,由于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只能生产工艺技术比较简单的产品,有的部件尚需厂外加工或从产地购买,按样机组装。进入70年代,青岛医疗器械工业已初具规模。各生产厂重视培育与吸收技术人才,并先后建立新产品开发小组或技术科室等科研机构,着重研制新型精密医疗器械,交直流两用小型X线机、超短波治疗机等产品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医疗器械工业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将科研工作置于首要地位,将有技术专长的人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建立以厂长、工程师为核心的科研指挥系统。1978年,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研究室,有各类技术人员28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6人。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为提高科研能力,加速新产品开发,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工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1984年,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建立了科技科,后改为科技处,加强行业科技领导和管理。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按期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发展要求,重点组织人员调研检查,促使项目实施。对科研成果、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进行评审鉴定和推广应用。1985年,青岛电子医疗仪器厂从日本福田电子株式会社引进了心电图机、880遥测监护仪等产品生产技术。上述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青岛市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