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盐业生产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各种盐的生产,如海盐、加工盐等;用海盐晒制的余液(苦卤)和副产品(芒硝、硝皮子)生产的各种盐化工产品,如氯化钾、溴素、氯化镁、氧化镁、无水芒硝等;各种盐和盐化工产品专用机械及通用设备的生产;盐场“一水两用”的对虾生产等海产养殖事业。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4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一章 海 盐
第一节 煎 盐
青岛海盐历史悠久,生产之始为煎盐。《山东盐法志》载:“前清时石河场所属胶州盐田11副,盐锅43面;即墨县盐田15副,草荡4处,盐锅93面;莱阳县盐田2副,草荡4处,盐锅21面;海阳县盐田12副,草荡24处,盐锅54面”,共计盐田40副、草荡32处、盐锅211面。1891~1900年,石河及胶澳各场才先后改煎为晒,并结束了青岛盐区煎盐的历史。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4
加工盐的兴起,源自中外通商,外商输入精盐专供外国侨民食用。因精盐色白卫生,质美价廉,国人亦纷纷购买。北洋Gov为抵制洋盐,于1914年颁布制盐特许条例,提倡生产再制盐。国内首创者是天津长芦久大精盐公司。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由于日本国内急需用盐,至1922年,日商在青岛建成精盐厂17处,青岛加工盐生产由此缘起。
加工盐包括再制盐、餐桌盐、洗精盐、洗涤粉碎盐、洗涤大粒盐等。再制盐是通过对粒大、含泥和其他杂质的原盐,进行洗涤、粉碎,或两者燕行,或多次重复进行,或将原盐化卤后重新再制等手段而制成更为质纯洁白的盐。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5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二章 加工盐
第一节 生产规模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建设的17处精盐制造厂,分布在当时租界内的小港、台西、沧口、四方、大港、湖岛、阴岛、毛岛、女姑等地。其中,专门生产洗涤盐者5处,洗涤盐和精盐同时生产的12处。尚有工程未完即移交的2处。全部设计能力为:年产精盐150万担(7.5万吨);年产洗涤盐200万担(10万吨)。实际从未达到设计水平,常年生产精盐和洗涤盐一般在9万吨左右,1921年生产精盐5万吨。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1923年9月,青岛永裕盐业公司即中标承购了原日本人经营的胶澳盐业,其中,包括17处精盐厂。这些厂在建设时,由于日商急功近利,工程质量低劣,再加地方封建勾结北洋军阀横加干涉,拖了近一年。到19247月永裕盐业公司接收这17处精盐厂时,生产设备失修严重,厂房多已损坏,有的仅剩下了露天的简易厂房。1925年2月21日,该公司晚名为永裕制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裕公司)同时将各种设备拆卸归并,加以修复,精盐工厂即得以开工生产,并规定除洗涤盐外,还年产精盐150万担。北洋Gov指定永裕公司为输日盐专商,每年向日本提供精盐150万担。由于日方不履行协定,拒绝购买青岛精盐,而国内只能按北洋Gov规定的内销口岸(主要是南方大城市)销售。但由于当时引岸缺席,南方盐商勾结官府多方阻挠,因而内销口岸销售也无保证。特别是1928年,自4月起北盐不许南销,这就更断绝了永裕公司精盐的销路。而国内十几家精盐公司则竞争激烈,市场供过于求,再加内地惯食粗盐,以致精盐销路不畅,生产时开时停。抗日战争爆发后,永裕公司董事长范旭东下令不与日本人合作,将公司迁往四川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下令,将永裕公司盐田、工厂作为敌产予以没收,经多方交涉,据理力争,拖了近2年,到1947年6月才发还永裕公司。青岛解放后,人民Gov对永裕公司在资金贷款、销售给予大力扶持,生产经营有了好转,1951年盈利11.9万元。1952年,洗涤盐因成本高,出厂价低,销售亏损而停产5个月。1953年,海盐生产因雨多歉收,至10月底已负债62万多元,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12月永裕公司董事会提出了申请公私合营的报告。1954年6月1日,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改名为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公私合营后的当月,作为公股投资,国家拨款100万元,用于偿还债务,发放拖欠数月的职工工资,从而满足了当时维持生产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又通过对洗盐机、烤盐炕等生产设备能力的平衡,使洗涤大粒盐的生产水平,比建国前有了很大提高,比公私合营前生产水平更上了一层楼。1949~1967年(1967年6月因销路不畅停产)19年平均年产35934吨,此外,还于1954年4月至1962年8月生产过洗涤粉碎盐,年产较高时达5000~6000吨,最低是1400吨,1953年生产再制盐15吨和1955年生产再制盐29吨,都是锅熬土法生产的。
1957年永裕公司将盐田划归地方国营盐场,从此便成为了专业化的原盐加工厂。1967年1月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更名为国营青岛盐化厂后,对老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1957年产再制盐1.3万吨,至1989年达到3.5万吨,增长3.5倍。同时还实行了多品种生产,产品质量达到了部优、省优、市优标准,满足了国内外各方面的需求,并创下了国内3个第一:一是1957年3月,国家投资47.1万元,修建年产1.3万吨的国内首家真空罐车间,1958年11月正式投产,为国内真空制盐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1964年对再制盐设备填平补齐后,每年增产肠衣专用盐1万吨。二是1965年9月试制成功洁白晶莹、颗粒均匀、质纯松散的高级餐桌盐,并派专人送到北京,当年国庆宴会上第一次食用了国产的餐桌盐,从而结束了餐桌盐依赖进口的历史。三是1966年国庆节,为保证焰火晚会万里晴空,使焰火更加绚丽多彩。需用高质量的精盐清空,这些盐就是青岛盐化厂生产提供的。
为青岛盐化工厂加盐的生产与发展,1957~1989年国家先后投资628万元,对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主要是1967年新建扩大了锅炉房,1969~1971年、1988~1989年又2次对锅炉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1969~1971年、1984~1986年2次对再制盐四效蒸发罐进行了更新改造,罐体由不锈钢代替普通碳钢,把加热室面积440平方米扩大为530平方米,提高了生产能力;1972~1975年扩建餐桌盐车间厂房1350平方米,改产出口餐桌盐2万吨;1984~1989年对再制盐脱水干燥设备进行了改造。
在搞好青岛盐化厂(1988年10月并入青岛晶山实业公司)老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于1979年在崂山县马哥庄建成青岛马哥庄再制盐厂(现为青岛建新盐化厂再制盐车间),设计能力年产再制盐5万吨,1981年达到了设计能力,实产52030吨。1982年、1983年,通过更新锅炉和配套设备,使1985~1989年生产能力均达6.6万吨。1984~1985年,青岛建新盐化厂还建成了年产能力5万吨的洗精盐车间,因以销定产,实际控制在年产3万吨。至1989年,降低档次的加工盐已被淘汰外,高质量的加工盐生产能力共有16.1万吨。其中,再制盐11.1万吨,洗精盐5万吨。1989年实产加工盐137346吨,其中,再制盐102888吨,洗精盐34458吨,比建国前最高历史水平的1948年低档次的加工盐,高出5.8倍。青岛再制盐,工艺新、规模大,居国内同行业之首。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6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二章 加工盐
第二节 品 种
建国前,国内加工盐的品种,按照加工生产方法共有3种,即开口锅熬制的再制盐、洗涤机洗涤的洗涤大粒盐和洗涤机先洗涤再经粉碎机粉碎的洗涤粉碎盐。1931年国内12家精盐公司中,只有青岛永裕盐业公司和上海五和改良天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有洗涤机、粉碎机和开口锅生产再制盐、洗涤大粒盐和洗涤粉碎盐,其余10家精盐公司均为锅熬再制盐。至于真空罐生产的再制盐,虽然青岛永裕盐业公司有国内唯一的真空罐制盐设备,但因技术设备不过关,从未生产出产品。加工盐的品种,习惯上称精盐或洁盐。1946年10月23日,南京国民Gov财政部盐务总局规定:再制盐是指粗盐溶解后,再精制而成之盐(即抗战前的精盐);洗涤盐是指粗盐经卤水洗涤,除去一部分杂质后,色净洁白之盐(即抗战前的洁盐)。对以前的精盐、洁盐等名目应予取消,不得再行沿用。青岛则以原盐为原料加工制成再制盐、洗涤大粒盐和洗涤粉碎盐。
建国后,青岛加工盐的品种有再制盐、餐桌盐、精制盐、肠衣盐、调味盐、洗精盐、洗涤大粒盐、洗涤粉碎盐等8种。再制盐是1958年11月青岛盐化厂和1979年青岛建新盐化厂先后生产的。两厂均采用真空罐制盐法。餐桌盐、精制盐、调味盐都是以再制盐为原料进行生产的。1984~1986年青岛建新盐化厂建成洗精盐车间,投产洗精盐。此外,在建国初期至70年代,青岛盐化厂和张哥庄洗盐厂都曾经生产过洗涤大粒盐、洗涤粉碎盐,但因生产方法落后,品种质量欠佳,市场滞销,分别于1962年、1967年、1978年停产。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6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二章 加工盐
第三节 质 量
青岛加工盐主要是由青岛盐化厂和青岛建新盐化厂生产的,两厂一向重视质量,严格管理,自上而下均有完善的质量检查机构。80年代初,又有了新起色。青岛盐化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成立了厂级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检验也从生产技术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专门科室,车间设领导小组,班组设质量检查员,形成了全厂质量管理网络,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检查制度和经济奖惩制度。1983~1985年,3个QC小组分别被评为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山东省一轻厅、青岛市优秀QC小组。青岛建新盐化厂于1985年2月成立了质量检验科和19个QC小组,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把“三关”(原料进厂、产品生产和出厂),保证了产品质量。1985年再制盐QC小组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全面质量管理先进集体”。
再制盐 建国前锅熬再制盐生产,工艺落后,产量少、质量低劣。1925~1937年12年平均(扣除未产盐的1929年)圻产7209吨。质量标准和实际水平都不高,1923年,对输出日本的再制盐及入仓盐要求:含氯化钠85%以上,水份10%~12%以下。1928年6月22日,南京国民Gov盐务总局规定标准:再制盐含氯化钠95%以上,水份不超过3%。1930年盐务署派员调查,取样化验,国内11个公司精盐含氯化钠:烟台通益95.50%,天津久大96.50%,永裕、通达均是95%,余者均92%左右。建国后,特别是1987年,国营盐场原盐含氯化钠为95.76%,由此可见,建国前的精盐质量,还不如80年代的粗盐质量好。
1958年11月真空罐再制盐投产以来,产量年年增长,质量不断改进,量大质优。1986年实产107495吨,比建国前产量最高的1935年的11249吨,增长8.5倍有余。盐质标准和实际质量水平都大为提高,是建国前所不能比拟的。1985年10月7日,国家标准局颁发,并于1986年6月1日实施了再制盐《食用盐标准》(代号GB5461-85)。按此标准,青岛产的再制盐,实际水平已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由于产品质量一贯保持优良,青岛盐化厂出口产品葵花牌精制盐,先后于1979年、1983年被评为部优、省优;1986年又评为部优;1988年9月,青岛建新盐化厂精制盐被评为全国轻工出口产品“金龙腾飞”铜质奖。内销产品,青岛盐化厂海鸥牌精制盐和青岛建新盐化厂雪花牌精制盐,1987年均评为市优产品,其中,雪花牌精制盐还曾于1981年获得过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良产品称号。
洗精盐 质量标准要求稍低于再制盐,仅按再制盐《食用盐标准》的一级标准进行考核。建国前不生产此种产品,1986年8月才正式投产,以销定产,计划控制年产3万吨左右,比设计能力年产5万吨少40%,1989年产34458吨,质量均超过设计要求。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6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二章 加工盐
第四节 原料供应
青岛盐区加工盐的原料,向来是使用海盐。原料盐的供求关系,向来在青岛盐业系统中各场场与盐化厂之间进行,从未涉及系统外的场(厂)家,因此多年来确保了原料盐的正常供应,满足了加工盐生产的需求。在原料盐的供应上,历来是实行计划安排,由青岛市盐务局根据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和山东省盐务局及青岛市委员会下达的计划,进行衔接平衡,确定加工盐的生产计划。按照再制盐每吨耗原盐1.25吨、洗精盐每吨耗原盐1.20吨、洗涤盐(含大粒与粉碎盐)每吨耗原盐1.10吨的定额,提出原料盐的需要量,然后按就近供应的原则,由青岛东风盐场供应邻近的青岛建新盐化厂,其他盐场供应青岛盐化厂。原料盐的计划安排,历年均与年度产销计划同时下达各场(厂)执行。
原料盐由各原盐生产场运输到盐化厂,因具体情况不同,运输方式也各异。其中,供应青岛盐化厂的原料盐,由于该厂地处市区,距生产场较远,即采取接力方法,先由生产场集运到自己的中转码头,再由盐化厂雇请青岛盐业运销公司船队运至青岛盐化厂小港存盐坨地(可存盐1.4万吨),随时供应加工盐生产之需。青岛建新盐化厂使用的原料盐,因与青岛东风盐场近邻,则用自备汽车直接从该场的盐台子(滩场存盐坨地)上运入厂内盐仓,供生产使用。原料盐集运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按集坨、储存、使用(放销)、坨地、运力、装卸等有关规定执行。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6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章 盐化工
青岛盐化厂生产,是随着海盐晒制的余液(苦卤)和副产品(有水芒硝、硝皮子等)的综合利用而发展起来的。约在1890~1900年就有用卤水点豆腐和用芒硝熟皮子(即软化皮子)的做法,但这仅仅是对晒盐余液和副产品的直接利用,而对其加工制成盐化工产品,则是1923年青岛永裕盐业公司成立后开始进行的。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7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三章 盐化工
第一节 生产规模
青岛盐化工的生产规模,1937年仅有永裕公司等工厂进行生产,而且品种少,能力小,只年产碳酸镁100吨,无水芒硝1000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商山东盐业株式会社即于2月霸占了永裕公司的盐田工厂,逼迫员工开工生产,同时设立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并于1941年8月至1944年4月建成投产。厂址在沧口沔阳路5号和6号,占地面积156976市亩,职工315人,设计能力年产溴素24~30吨、氯化钾30吨、氯化镁60吨、40~45度液体烧碱300吨、漂白粉300吨。但生产不到1年,即因资源不足,原料缺乏,生产状况恶化而停产。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日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于当年10月18日由国民党青岛特别市Gov派员暂为监管。12月12日由经济部正式接收,至1946年9月移交青岛制盐厂。该厂是在接收的原日商山东盐业株式会社和永裕公司盐田工厂的基础上,于1946年春由盐政总局设置的。1947年6月,盐田工厂发还永裕公司,青岛制盐厂同时撤销。
建国后,1950年10月,永裕公司小港工厂上院(冠县路126号)增设了硫化碱车间,利用盐田副产品芒硝生产硫化碱,正常年份,每年冬季可捞硝4000吨(其中永裕盐田2000吨,民户盐田2000吨)。但因硫化碱销路不畅,售价低于成本,故于1951年1月停产。1952年下半年销路转旺,市场需求大增,又于当年10月复工。硫化碱设计能力日产2.7吨,但因滩产芒硝含泥沙较多,影响产品质量,加之开工之初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操作不熟练,劳动效率低,成本高于售价等因素,于1954年2月再度停产。1958年大跃进开始,各盐场都在进行苦卤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了多种盐化工产品,并连续了数年。其中,1958年13种,1959年12种,1960年17种,1961年15种,1962年4种,1963年3种。主要产品是钾镁肥、钠镁肥、卤块(氯化镁)、氧化镁、光卤石、无水芒硝及有水芒硝等7种,并以钾镁肥生产为主,连产钠镁肥。1958年胶州湾各盐场(厂)共建钾镁肥厂49座51排灶,其中大灶9排,每排日产6吨,计54吨;小灶42排,每排日产1.5吨,计63吨,大小灶日产共计117吨。按1年低限300天计算,年产应该是35100吨,但实产却相差甚远,即使产量较高的1958年和1959年,两种肥料的产量也仅占10%以上。从实产看,年产35100吨,虽然是一个“高指标大计划”,但至1964年除保留氯化镁和氧化镁外,其他全部淘汰。此外,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还兴建过青岛市盐务局女姑氯化钾厂,1959年设计施工,1961年试产了氯化钾3吨以后,于1964年停产。青岛盐化厂金属镁车间,1970~1979年生产金属镁70余吨,平均年产7吨,因成本高于出厂价而停产。青岛东营盐化工车间,1971~1980年曾先后生产过无水芒硝2682吨,氯化钾909吨,溴素62吨,氯化镁3059吨,但因无淡水源和电力、燃料、原料供应不足等因素,于1981年2月报请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正式关厂。青岛建新盐化厂无水芒硝车间,1968~1971年建成设计能力年达6000吨,因原料不足,实产仅2000吨左右,于1986年7月停产。青岛盐化厂1960年1月投产的工业和药用氧化镁,年产200~250吨,于1988年10月并入晶山实业公司后,因转向搞“第三产业”,于1989年取消了氧化镁车间。到1989年,青岛的盐化工产品,只有青岛建新盐化厂设计能力为年产600~800吨氯化钾、50吨溴素、3000吨氯化镁。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7
原材料供应 氯化钾以原盐生产的余液苦卤为原料;溴素以氯化钾生产的余液浓厚卤或原盐生产的余液苦卤为原料;氯化镁是利用制溴废液为原料。盐化工的原材料,除纯碱外,均来自盐场或盐化厂内部。由于各个盐化厂的地理位置和生产品种不同,在原材料供应上也有所不同。青岛盐化厂地处市区,1988年前,生产的轻质氧化镁,经与原盐生产场家商定,在盐场建有储卤井(坑),盐场将生产中随时甩出的苦卤集入井内,盐化厂用船计量付款后运回厂内备用。纯碱一般是由包销单位〖CD2〗青岛化轻公司按计划供应,紧张时缺口较大,则由市场调节由需要氧化镁的单位来料加工,每吨氧化镁耗纯碱3.3吨,苦卤不计定额。青岛建新盐化厂因与青岛东风盐场为邻,生产氯化钾、溴素和氯化镁所需原料,自行晒制苦卤或就近从东风场利用管道有偿收集原盐生产余液,进行复晒加工,存入苦卤池中,需要时提取用于生产盐化工产品。
产品销售 直至60年代末期,青岛仅有氯化镁和氧化镁两种产品,都未正式列入产品销售计划,由厂家自产自销。从1970年起,除继续氯化镁、氧化镁生产外,又建厂投产了氯化钾和溴素,并列入了国家盐化工产品销售。氯化钾和溴素是轻工业部管产品,氯化镁和氧化镁是市与局管产品,而山东省一轻厅、山东省盐务局和青岛市委员会均为业务上级或管理综合部门,因此,产品销售是按照上下衔接,综合平衡,妥善安排,下达计划,按计划销售分配的程序来完成的。厂家没有产品自销权。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化工产品销售也步入市场经济,厂家开始利用一切推销方法,扩大用户,增加订货,从而使产品销往工业、国防、医药、农业、石油、冶金、食品、建筑等行业的80多个厂家。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8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四章 盐业机械
盐业机械(科称盐机,下同)生产,是盐业行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行业生产中是辅助性的,所占比重也不大,但却为改变千年老滩一直沿用的手工操作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到1989年,盐机产品累计达10类20个品种计2147台,产品销往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场(厂)家,产值达2767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8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四章 盐业机械
第一节 生产规模
青岛盐业机械生产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大体上可分为炼铁、维修、制造三个阶段。1958年8月1月日成立了张哥庄炼铁厂,主要生产铸铁、炒钢、焦炭,但因产量低、质量差、物耗大、成本高,于1959年初不得已停产。同年4月25日改为青岛市盐务局张哥庄修配厂,1961年11月迁址马哥庄,1962年2月25日改名为青岛市盐务局机械修配厂。至1966年以维修为主。除对盐场生产工具、风车、内燃机、柴油机、水泵、拖船等设备进行维修外,还研制、革新生产了链轮提水车、滚针轴承、滚针式风车、7.5马力柴油机和直径200、300毫米的轴流水泵等产品。供应于青岛盐区的同时,还销往省内十几个盐场。从1966年开始,机修厂进行了自我技术改造,自制部分设备和革新研制了第一代运盐车、压池机等产品,从此即转向盐机制造。1967年,轻工业部委托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与该厂共同进行海盐机械研究、制造。至1969年先后研制成功收盐机、运盐车、压池机、堆坨机等产品为主的联合收盐机共计10台,同年5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青岛东风盐场,拍摄了一部生产现场作业的科教片,从而将盐业机械推向国内各盐场。这一科技成果,曾在1971年3月于济南山东省展览馆展出。同年6月,南也门共和国盐业考察团,为解决本国盐业生产机械化问题到该厂考察制造技术,由此青岛的盐业机械走向国际市场。1972年2月又将收盐机、运盐机、压池机3种样机送往北京“全国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出。1972年3月5日将青岛市盐务局机械修配厂改名为青岛盐业机械厂。同年10月由轻工业部主持在青岛召开了全国海盐机械化生产鉴定会,把上述产品列入国家新产品计划,投入小批量生产。1973年生产盐机41台(不含水泵,下同),1977年高达81台,比1969年增长了3~7倍。1978年海盐机械化生产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科技大会前后,研制成功了大型斗轮开坨机、薄膜收放机、盐池活碴机和踩池机等新产品。1980年又研制成功了海盐修滩大型平池机,同年6月由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组织通过鉴定,并于1981年2月荣获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盐业机械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海盐机械生产的空白。在海盐机械生产取得成果的同时,青岛盐业机械厂与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科研所,还于1983年共同设计了啤酒杀菌机,并自行设计了输瓶机等轻工机械,历时10个月,完成2条啤酒罐装线和输瓶机的任务,1984年10月24日由山东省轻工机械公司组织进行现场鉴定合同。1985年杀菌机和输瓶机分别荣获山东省一轻系统新产品二、三等奖,并同获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山东省包装协会共同颁发的山东省优秀包装产品奖。青岛盐业机械厂的盐机和轻机产品生产发展是高速度的,1987~1989年每年达100台左右,比1969年增长9倍。至1989年累计生产了10类20个品种2147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整机合格率1984~1989年均为100%,零部件合格率自1987年以来也都达到了100%。产品质量可靠,深受用户欢迎。行销于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厂家。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8
原材料供应 青岛盐业机械厂,1967年以前,主要是从事维修,主要材料来源由青岛市盐务局按生产维修计划供应。1967年以后,转入盐业机械产品试制和制造,所用原材料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多,主要有钢材、生铁、焦炭、五金等。其中,钢材种类有多种型号的圆钢、槽钢、板材等。由于青岛盐机产品有轻工业部、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和青岛市盐务局等3家的任务,所以就按照谁给任务,谁包供材料的原则,实行计划供应。从80年代初开始,材料供应趋于紧张,计划供应材料缺口较大,只能靠市场调节满足生产需要。从1967~1985年的18年中,平均年耗生铁69.80吨,钢材91.50吨,铜材1.07吨。
产品销售 1967年以前生产的盐场专用工具和设备,主要是供应青岛市盐务局所属各盐场使用。1967年以后生产的盐业机械产品按计划供应,由轻工业部、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青岛市盐务局分级分配包销。进入80年代,改变了经营方式和经营作风,为用户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使产品销往山东、内蒙古、辽宁、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新疆、安徽、青海、山西、北京、陕西、河南、江西、河北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厂家。山东省有14个地市、22个县(市)区的盐场、啤酒厂、果品站、盐业采购站、水产公司、虾场、机械厂、酒厂、造纸厂、钢厂、体育场、盐务局、盐科所等78个单位,使用这些盐业机械和轻工机械。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9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五章 海产养殖
青岛盐区的海产养殖,始于1983年,是利用盐田储水设备的海水水面或靠盐场另虾池进行的。这是盐业生产继盐化工生产之后又开拓的第三条生产线。1989年有对虾养殖面积9990亩,对虾产量708.33吨,1986~1989年共盈利1088.36万元。海产养殖已发展成为盐业生产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行业增值显著。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09:59
第三篇 盐业生产
第五章 海产养殖
第一节 生产规模
1979年12月6日,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山东省水产局转发了轻工业部、国家水产局《关于利用盐区海水试验养殖对虾的联合通知》。青岛盐区虽然有海产养殖的较好条件,但由于当时仅满足于青岛制盐工业,产品产不敷销,因而海产养殖起步较晚。国营盐场,直到1982年尚未修建养虾池。自1983年10月17日在掖县召开的山东省盐业会议上发出积极发展以海产养殖为主、搞好多种经营的号召后,并在当年国内海盐区水产养殖会议的推动下,海产养殖才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从1983年1103市亩,至1989年发展到9990市亩,每年平均递增高达37.02%。对虾产量,从1983年20.55吨,到1989年高达708.33吨,每年平均递增为65.79%,其增长速度比养殖面积的增长速度高出28.77%。对虾质量稳定提高,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对虾占总产量的百分比是,1984年为45.10%,1989年高达61.78%。对虾平均体长达12.56厘米。养殖盈利,1983年为8.54万元,1989年达到70.5万元,为1983年的8.26倍。如果按盈利较多的1986~1988年3年平均339.28万元计算则为39.73倍。7年来,海产养殖盈累计1168.4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胶南县各盐场养虾的经济效益更好。至1989年,胶南县养殖面积占青岛盐区的39.84%,为该县1983年养殖面积的10倍以上;对虾产量占青岛盐区46.59%,为该县1983年对虾产量的40倍;单位成本比青岛盐区一般低10%~15%,最低年度达29%~38%;7年累计盈利占青岛盐区的79.35%,该县1989年盈利为1983年的48倍。
青岛盐区的海产养殖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完善了配套设备。
1985年建成扬水站4处,新增水泵18台,扬水能力每小时达7.6万立方米,使增添设备的东风、小场、尹家山三个盐场的日换水率达20%左右,保证了盐虾用水两不误。同年还建成了饵料加工厂7座,年加工能力达7000吨,从而使饵料供应有了保障。1986~1987年,建成了育苗水体各为1000立方米的东风盐场育苗厂、小场盐场育苗厂和东营盐场与营海渔业公司合资兴建的水体350立方米的育苗厂,育苗能力每年共计4.5亿尾,在盐业系统内自给有余。至1988年,青岛盐区的7个养殖场各有了冷库1座,总容量为1300吨,其中1985年建成的东风、东营、龙泉、小场、大桥等5个盐场的冷库,每座容量为200吨。1987~1988年又先后建成尹家山盐场100吨冷库1座、南万盐场200吨冷库1座。从此,已基本形成青岛盐区以虾池、育苗、养成、冷冻加工、饵料生产为主的海产养殖体系。
1983年以前,海产养殖工作由青岛市盐务局和各盐场的生产技术部门管理。1984年成立了青岛市盐务局水产养殖公司,各盐场均设一名场长或副场长分管海产养殖工作,市局下属各盐场则组成8个海产养殖专业队。从事海产养殖专业的职工人数,从1983年的68人,至1989年发展到535人,增长近7倍,基本上与生产发展相适应。为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1983年12月,受山东省盐业公司的委托,由青岛市盐务局举办了海产养殖学习班,聘请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任教,除省内兄弟盐区外,青岛盐区参加学习的有40人。另外,各重点场还抽调1名化验员到省海水养殖所学习水质检测技术。1985年,青岛盐务局又办了4期水产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对池长以上人员都培训了一遍。
至1989年,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水产研究所及各个盐场所在地的水产行政部门的几十名养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到盐场进行现场教学指导,或巡回于各盐场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或蹲点一处进行科研工作。7年来,共培训了300余人次,为青岛盐区海产养殖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1984年开始,各盐场又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集体盐场一般是以产量、规格、成本、利润等指标为内容,与养殖人员签定承包合同,按完成与否进行奖惩;国营盐场一般实行定虾池、定人、定产量、定规格、定费用的“五定一奖制”,并逐项计分计奖,实行责、权、利结合。这不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养殖技术,也改善了经营管理,确保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4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