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解放前,青岛胶皮工厂、青岛第一化工厂等几个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企业,设有机电科(或机械科),负责生产设备维修,其他化工企业均无专职机构。解放后,随着生产发展,生产设备增多,大多数化工企业相继设立设备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1959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局成立,其所属企业生产设备开始纳入系统管理。至80年代中期,化工企业基本建立健全三级设备管理网络,由一名副厂长主管设备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在分管副厂长领导下履行职责,车间设设备副主任、设备员,工段(班组)设兼职设备员。各级设备管理人员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58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三章 专项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制度
50年代,青岛市化工企业初步制订设备计划检修制度、备品备件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大跃进”期间,设备管理制度受到破坏。1961年,恢复、建立一些设备管理基本制度,后逐步建立、修订设备预修制度、设备事故处理制度、润滑油使用规程、大修管理制度、检修移交和验收制度等。1963年,开展设备升级比赛,主要化工企业制订主要设备的检修标准和水管锅炉检修规程,健全设备预修、设备事故处理等五项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设备管理制度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1976年之后,通过恢复性整顿,设备管理各项制度逐步恢复。
1979年,化工部颁发《化学工业机械动力工作条例》。青岛市化工企业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并结合清产核资建立固定资产设备帐和设备档案,青岛市化学工业局所属12个重点企业建立全套的设备基础材料。80年代中期开始,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制订《设备维护检修规程》、《设备动力管理制度》等。《设备动力管理制度》包括设备动力职责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设备密封管理制度,设备技术基础管理制度,设备润滑管理制度,锅炉、压力容器管理制度,设备防腐管理制度,设备检查评级管理制度,设备事故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备品配件管理制度,机械加工管理制度,工业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基本管理制度,设备更新改造管理制度,设备选型购置管理制度,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制度,设备封存、报废管理制度,供排水管理制度,供用电管理制度,供用汽管理制度,设备统计管理制度,引进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动力管理奖惩制度等。1990年,青岛市各化工企业将《设备动力管理制度》修订为《设备动力管理标准》,纳入企业标准化系统。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58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三章 专项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设备维修
建国前,青岛市化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技术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设备维修力量十分薄弱。至50年代末,化工生产有较大发展,设备增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主要化工企业成立机修车间(或维修车间),配备车、钳、管、铆、焊、防腐等工种,负责设备大修和简易设备制造;生产车间设立维修组,负责中小修和日常保养。小型化工厂在公私合营中进行合并,使设备、技术力量得到集中,设备维修也有所加强。但受技术工人不足、维修材料短缺的制约,设备维修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尤其是“大跃进”期间,片面追求高指标、高产量,盲目地拼设备、“挖潜力”,加之“大炼钢铁”、大搞化工“小土群”,分散和浪费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致使生产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长期带病运行,受到严重损害。如青岛化工厂,1958年新安装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高电流密度下八九个月没有得到维修(该电解槽运行周期为7个月),至1959年上半年,大批电解槽运行不正常,79只中就不得不拆除了45只。化工企业设备事故屡屡发生,跑冒滴漏十分严重。1961年开始,化工企业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加强设备维修,针对薄弱环节,分别轻重缓急,实行有计划检修,设备运行渐趋正常。
50年代,一般采用事后检修的方式。1961年开始,首先在大、中型化工企业推行有计划检方式,即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平衡编制全厂设备的年、季、月度检修计划及系统停车大检修计划,按规定隔期分别实施大、中、小修。至80年代,这种检修方式已被普遍采用,有些企业还以计划检修为主,对不同设备采用预防检修、机会检修、改善检修、事后检修、预知检修等多种检修方式。
80年代,青岛市化工企业在设备检修中逐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价值工程、网络技术、微机辅助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青岛染料厂运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探讨,在9台溴化釜上改填料密封为机械密封,每年节约维修费用10万余元;该厂在推行维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后,1980~1984年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年平均递增11%,万元产值能耗递减9.5%,万元维修费用1983年比1982年下降2.58%,1984年又比1983年下降13.8%。青岛第六橡胶厂在密炼机大修中,应用网络技术,将大修时间由45天缩短到36天。青岛第二橡胶厂投资20万元,购置30多台监测诊断仪器,推广应用故障诊断和设备状况监测技术,采集设备的各种具有某些特征的动态信息,从中分析、预测出设备异常现象的发展趋势、产生原因、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提出针对性的预知维修措施和处理方法,即杜绝了突发事故,又克服了定期检修存在的盲目性和过剩维修的缺点,节约了维修费用,1987~1988年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下降40%,设备故障停机时间减少25%。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58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三章 专项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压力容器管理
7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市化工企业对主要压力容器进行重点管理。1982年执行国家劳动总局《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和国家劳动部、化工部有关锅炉、压力容器管理的规定,化工企业相继制订本单位的压力容器管理制度,实行压力容器定期检测制度,建立压力容器台帐和技术档案。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压力容器检测站,配备专业检测人员,装备X光射线探伤仪、超声波探伤仪、超声波测原仪和着色探伤器等检测设备。1981年,经青岛市劳动局批准,青岛氧气厂成立气体钢瓶检验站,对无缝气瓶检验(试压、抽空、烘干),每年检查各类气体钢瓶1.3万只左右。
1984年,青岛市石油化学工业压力容器检测站成立,挂靠青岛化工机械厂,隶属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该站根据国家《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检查规程》,对全市化工企业的压力容器进行检测。
1987年,青岛化工厂、青岛碱厂、青岛染料厂等企业,开展自制自用压力容器取证工作。青岛化工厂经青岛市劳动局批准为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和自制自用单位,青岛染料厂获山东省石化厅颁发的压力容器制造Ⅱ级资质证书,青岛碱厂取得压力容器自制自用资格证书。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59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三章 专项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创建“无漏洞工厂”
1980年,青岛市化工系统根据山东省化工局在辛店合成胶厂召开的创建“无泄漏工厂”现场会精神,在部分企业中开展创建“无泄漏工厂”、“无泄漏车间”活动。从1981年开始,青岛市化工系统全面开展创建“无泄漏工厂”活动。其目标是:保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消除设备跑、冒、滴、漏,减少物质消耗、能源损失和环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无泄漏工厂”标准。1982年青岛碱厂建成山东省第一个“无泄漏工厂”。至1985年底,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直属18个企业全部达到标准,县属化工企业40%通过验收;青岛橡胶工业公司所属12个橡胶厂和归口企业全部建成“无泄漏工厂”。针对个别建成“无泄漏工厂”的企业发生“滑坡”的情况,1986年4月,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制订《关于巩固和发展“无泄漏工厂”成果的意见》,要求各企业把创建“无泄漏工厂”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建成“无泄漏工厂”的企业,要在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应用密封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严格遵守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还规定对“无泄漏工厂”抽查、复查的内容和标准。同年9月,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根据各企业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及厂际水平的不同,制订出《青岛市化工系统“无泄漏工厂”定级、升级考核细则(试行)》,对“无泄漏工厂”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办法》和《细则》,有的企业结合本单位情况制订升级规划,有的企业将《细则》逐项分解,落实到车间,并和经济责任制挂钩。第四季度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定级检查,7个企业定为一级“无泄漏工厂”,9个企业定为二级,2个企业定为三级。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厅在总结这一管理经验基础上,制订《“无泄漏工厂”定级管理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在全省化工系统实施。创建“无泄漏工厂”活动,对改善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泄漏率、促进经济效益起到良好作用。据统计,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系统70年代末全部设备完好率为85%,1990年达到96.47%;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97%,静密封点泄漏率为0.3‰。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59
50年代,青岛市主要化工企业相继设立或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小型企业也设置专职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管理机构受到削弱和冲击。1975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局贯彻《全国安全会议纪要》及青岛市安全会议精神,成立安全委员会和安全科;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的通知》,要求5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设置安全机构,其他企业根据情况在劳动工资部门设专职人员,一般车间班组都要有兼职安全人员,并规定,为了保持安全干部的相对稳定,企业单位的安全检查干部可列为生产人员,对安全技术和检查干部不要调动他们的工作。根据通知的要求和规定,全局21个500人以上的企业恢复或建立安全管理机构,16个企业建立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网。1977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局举办4期培训班,共培训225名安全管理人员。80年代,通过企业整顿、企业升级等项工作的开展,安全管理机构不断得到加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0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三章 专项管理
第四节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法规与规章制度
青岛解放前,工人劳动环境恶劣,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均无保障。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1951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50~60年代初期,工厂工会每年代表职工与厂长签订《劳动保护协议书》,主要有生产卫生、安全操作规程、劳动保护、安全措施等项内容;各企业采取安全措施,并逐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1956年,国务院颁布《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安全管理开始纳入国家法规。
“大跃进”期间,化工系统生产、基建、“大炼钢铁”、化工“小土群”等齐头并进,任务繁重,生产秩序混乱,设备状况很差,安全管理制度受到忽视和冲击,加上大量进厂的新工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技术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设备、人身事故增多。
1961年开始,安全管理制度逐步恢复和加强。1963年起,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企业实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制度,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实施安全技措,改善劳动条件等项工作;开始执行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的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被作为“条条”、“框框”而打破,无章可循、违章操作现象严重,各种事故屡屡发生。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是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局根据《全国安全会议纪要》精神,制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制度》。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法制化发展。至1990年,青岛市化工系统根据化工部的规定,建立健全7项安全技术规程、17种安全管理制度、27种台帐和8个票证,从而完善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明确了企业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负的责任,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制度化。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0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三章 专项管理
第四节 安全管理
安全检查监督
50年代,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半年和年度工作检查之中。1961年,青岛市化工系统贯彻执行中央5个部的6个规定,组织7次不同形式的安全大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全系统安全事故比1960年减少50%。1963年建立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制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安全检查受到冲击,时断时续。1975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局按照中共中央《全国安全会议纪要》以及山东省化工局张店会议精神,组织安全检查组,从11月7~25日对所属27个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和复查,共检查出不安全因素825项,有关企业制订出整改方案,逐步落实整改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迅速扭转安全生产的混乱局面,1977年青岛市化工系统组织全局性综合检查、分片检查、企业自查、不定期抽查等10次安全检查,其中将受压容器、易燃易爆设备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有各企业分管领导、专职安全干部、专业技术人员246人,共查出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隐患508项,边查边整改378项。
1980年1~7月份,青岛市化工系统连续发生几起重大伤亡事故。各企业对本单位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整改,进一步严格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下半年工伤事故大为减少。1981年还创造了32年安全用电全年无事故纪录。
1980年开始,青岛市化工系统每年5月份开展“安全月”活动。1985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安全月”成为经常性的安全活动。是年,山东省化工厅颁发《山东省化工企业卫生工作检查标准》和《山东省化工系统评选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和优秀安全工作者的试行办法》,安全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全系统每半年组织一次企业之间的安全大检查,各企业每季度检查一次,车间每月检查一次,班组每周检查一次。全系统逐步统一采用36种安全检查表和各种单项安全检查表,定时、定量、定程序进行检查。并推广应用事故树分析、PDCA循环、生物节率、马尔可夫预测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同时,青岛市化工系统还开展生产动态化的针对性检查。1987年4月,贯彻化工部铜陵会议精神和国家安全委员会1987年安全工作的六条意见,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组织由各厂长参加的检查组,对所属18个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
80年代,青岛市化工系统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在开展企业升级工作中,安全管理亦是重要的检查、验收内容。1986年起,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工厂年度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0
建国初期,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和物资管理部门,只对少数重点企业采用直接计划方式,直接到生产企业订货、进货。大部分企业的原料和产品,采用间接计划方式,由商业、物资部门经营,或者由企业自购自销。1950年3月,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内设化工、染料批发部,负责青岛市的化工原料、染料的经营及管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主要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国家根据物资的重要程度又分为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除此以外的物资由商业部门或地方管理。青岛市化工、橡胶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山东省工业厅供销处和青岛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1953年,山东省工业器材公司分为五金、交电、化工、医药4个省级公司,隶属山东省商业厅,化工产品由山东省化工原料公司统一经营,但山东省工业厅供销处有权调拨其产品。1954年,山东省成立物资供应局,青岛市也相应成立物资局,对生产资料(包括统配、部管物资)实行统一分配供应。1958年,国家下放企业管理权,下级企业所需要的物资,一律向所在省申请分配。在产品管理上由统筹统支改为实行以地区平衡为主的调入制度。是年,山东省化工局成立,内设供销处,分管全省化工系统的供销工作。1959年起,国家强调物资的集中管理,全面安排产、供、销。翌年,山东省物资局改为物资厅,将包括化工在内的物资供销机构划归省物资厅管理。1961年,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中央和省下放的企业逐步上收,分别由中央和省厅直接管理。对主要的统配、部管物资实行“归口安排,分户记帐,统一下达,物资部门订货供应”的办法。196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供销工作实行垂直管理。国家经委物资局改为国家物资管理部,接管化工部的供销业务,成立中国化工轻工公司,并要求省、市安排职能对口的专业机构。1963年1月,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成立,全称为“中国化工轻工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隶属青岛市物资局,在业务、资金、编制和经营制度上,受山东省化工轻工公司“三垂直”领导。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全面统一管理全市各类(一、二类)化工、橡胶产品的供销业务。自此,青岛市的化工、橡胶产品(包括化工原料、染料、化肥、农药等)物资的经营,由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商业局化工原料批发站及青岛市供销合作联社的农资公司负责,煤炭由青岛市燃料公司负责供应。
1970年下半年开始,物资供应又改为由主管工业部门管理,国家物资部、省物资厅相继撤销。翌年,山东省化工轻工公司移交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局。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局设供销公司。当时管理的化工产品共496种,包括统配产品(代省计委管理)、部管理产品和省管产品。青岛市化学工业局1959年成立后,设立供销科,但对化工系统企业的化工原料及产品并无经营权。
1977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局供销公司成立,协助企业开展购销工作。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物资供应紧张的状况有所缓和,在物资分配调拨上,实行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对统配物资、部管物资继续实行计划分配,其余物资实行订货供应。同时,允许一部分物资进入市场,议购议销。1981年7月,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局分为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局、青岛市橡胶工业公司,供销公司也相应分为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局供销公司和青岛市橡胶工业供销公司。1984年,山东省化工厅供销公司改革管理体制,由分配管理型向分配经营型转变,成立山东省石油化工贸易中心。青岛市成立山东省石油化工贸易中心青岛分公司和青岛市化学石油贸易公司,主要任务是对计划外化工产品开展议购议销,发展贸易协作,建立供销与生产企业的横向经济联合体。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搞活,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化工原料批发公司、农资公司及化工生产企业,先后成立化工经销公司,青岛市化学石油贸易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小。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1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四章 供销与外贸
第一节 物资供应
物资的平衡与分配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是青岛市分配物资的主要来源。不足部分,一是向山东省化工厅求援;二是青岛市物资局化工轻工公司、商业局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及供销合作联社农资公司设法解决;三是由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局供销公司通过与全国各地化工同行业搞产品串换、求援、拾遗补缺及青岛市化工各企业间互相调剂等办法来解决。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2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四章 供销与外贸
第一节 物资供应
订货与催运
订货 由供需双方协商签订供货合同,或者由青岛市物资局的化工轻工公司、商业局的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和供销合作联社的农资公司代替供需双方企业签订。物资、商业部门和供货企业按照所签合同,制订供应计划。订货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全国华东地区及山东省化工产品订货会。订货会分级组织,一般每年两次(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全国及华东地区统配、部管物资订货会,由青岛市物资局化工轻工公司和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局供销公司联合牵头,组织重点单位组成代表团参加。全省化工统配、部管物资订货会,由山东省化工厅供销公司组织召开,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和青岛市化工局供销公司联合组织各企业组成代表团参加。部分三类化工物资由物资部门和商业及供销合作社部门负责组织供应。
催运 化工生产品种繁多,配套性很强,又具易燃、易爆、毒害等特点,为减少流通环节,一般采取直达供应的方式,其直达供应的数量约占80%,中转供应的数量约占20%。化工物资供应受资源影响,能否如数控期到货,催运是重要环节。为保证国家分配指标的落实,山东省化工供销公司对全省需求量大、面广的硫、磷两矿,1976年开始从生产企业抽调70余人,组成10个催运组,分别去湖南、湖北、贵州、甘肃、内蒙古、青海等省、自治区的矿石供应点催运,使到货一般都超过定货合同供应量。
1983年后,化肥工业用煤供应比较紧张,计划内及计划外煤炭都不能及时到货。1984年初,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供销公司成立燃料科,同时从即墨化肥厂、平度化肥厂、胶南化肥厂抽调人员组成调煤组,分赴山西省阳泉、晋城及山东省新泰、新汶等煤矿催运,不仅将计划内指标煤全部运回,而且还争取到相当数量的计划外煤炭,除保证各小化肥厂正常生产用煤外,还对青岛市其他化工企业锅炉用煤给予了补充。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2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四章 供销与外贸
第一节 物资供应
协作调剂与申请增拨
协作调剂可以充分发挥物资潜力,补充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不足。协作调剂有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以及省内的。全国性和地区性调剂分别由化工部供销局和化工部华东供销公司组织,一般每年召开两次调剂会议。在这些调剂会之前,一般先在省、市内进行调剂,并由市化工轻工公司和化工局供销公司联合组成代表团,向大会提出可供外资源表和需内调资源表,供大会鉴证后执行。1979年前,可供调剂的物资大部分为库存积压产品,成交量不大。1979年后,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加强,调剂形式趋向多样化,调剂资源也逐步增多。
争取补充分配资源,是弥补物资缺口、保证供应的重要途径之一。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供销公司根据青岛市化工系统原材料缺口情况,通过化工部供销局、山东省化工厅代销公司等部门,争取计划外物资,以供应化工系统生产所需。特别是由计划供应逐步转换市场供应后,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供销公司,积极为化工系统各企业服务。每年仅钢材一项,为化工系统各厂企解决1.5万余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2
第七篇 化工管理
第四章 供销与外贸
第一节 物资供应
物资的节约与回收利用
化工物资工作坚持管供、管用、管节约、管回收的原则。1978年前,物资的节约与回收利用重视不够,时抓时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物资流通领域中市场调节部分逐年增加。物资管理部门由分配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企业转变,对化工物资的节约与回收利用逐步重视。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每年向全市有关单位下达节约指标,经常派人检查、督促节约计划的执行,采用按消耗定额核实供应数量的措施,在各方面配合支持下,成效显著。青岛市化工轻工公司还组织物资服务队,下厂搞调查研究,推广物资节约降耗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且拿出一部分物资,专门用于推动节约工作的发展,重点开展烧碱、纯碱、废硫酸的节约利用和轮胎翻新等项工作。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