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碳化钙,是青岛市出现最早的有机化工原料产品。1933年,青岛市民族工商业者集资开办了山东省首家电石生产厂——德泰工厂。其主要设备大多从日本购进,包括9台200千伏安单项变压器等,另有几台小型电石生产炉,所产电石主要供矿山照明及金属焊接或切割等使用。产品商标为“三星”牌,年产量达9000箱,约2.4万吨左右。1946年德泰工厂因原料短缺而倒闭。
1955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炉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电石632吨(实物量,下同),翌年达到1247吨。1958~1960年,青岛化工厂、青岛第六橡胶厂、四方化工厂、青岛油漆厂先后上马小型土法电石炉,但有的产量极低,有的并未投产。1959年青岛实业化工厂新建1800千伏安电石炉1台,全市形成7550吨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单纯追求产量,不讲质量和效益,电石质量长期达不到指标,生产成本逐年加大。1960年第二季度,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的乙炔发气量平均仅为195升/公斤,1961年初略有上升,为207.8升/公斤。下半年全国吉林电石专业会议之后,该厂贯彻执行全国电石生产工艺60条,学习同行业兄弟厂家的先进经验,加强技术管理,在焦炭、石灰石质量波动的情况下,电石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0月份发气量达到239升/公斤。1962年山东省Gov为提高电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对全省电石生产进行调整,关停了一些质量、效益差的生产厂家,大幅度压缩电石生产能力。是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生产并入青岛广益化工厂。1966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将1800千伏安电石炉扩至7000千伏安,1973年将3600千伏安电石炉扩至5000千伏安,电石年产总能力达到2.3万吨(按发气量300升/公斤计,下同),是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电石生产厂家。“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厂生产管理混乱,违章操作现象严重,1967年2月、1968年10月、1969年3月发生3起因电石炉电极软断而引起的火灾事故,死亡2人、重伤6人,经济损失巨大。特别是1969年因发生事故而停产半年,电石减产5000吨,仅生产5051吨。1972~1976年平均年产量不足5000吨,1974年仅生产1454吨。
1978年开始,该厂电石生产得以稳定发展,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是年,该厂对电极压放系统进行改造,采用了较先进的油压压放、升降电极。1980年,对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自制7000千伏安节能变压器,并扩大了电石炉容量。1985年,对7000千伏安电导板进行改造,延长寿命4倍,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停电时间;同时结合扩大电极同心圆,进行了一系列工艺改革,使电路可以安全稳定地适应低电压高电流生产。1978~1989年,除个别年份外,年产量均在1.1~1.4万吨,1990年生产1.59万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0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一节 电石与乙炔
乙炔
1932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开始生产乙炔,主要设备为30立方米/每小时入水式乙炔发生器。1964年,新增2台25立方米每小时封闭落水式自动加料低压乙炔发生器,所产乙炔供该厂自用。1984年,青岛乙炔气厂开始筹建,由中国空分设备总公司设计及设备配套,1986年,建成年生产能力为100万立方米的乙炔容解装置。1987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乙炔气310.91吨,后生产迅速增长,1989年达888吨。1990年,全市生产乙炔气853.82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1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章 有机化工工业
第二节 脂肪烃及其衍生物
氯代烃类
二氯乙烷 1970年,青岛6407部队化工厂采用酒精为原料开始生产,当年生产360吨。1977年因酒精短缺而停产,累计生产1009吨。
三氯甲烷 俗称氯仿。1973年,青岛吴家村化工厂投产,生产能力很小。1977年,青岛四方化工厂投产,年产能力300吨。1982年,吴家村化工厂停止生产。1986年,青岛四方化工厂停止生产。两厂累计生产960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1
1971年,青岛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3000吨聚氯乙烯装置,以乙炔和氯化氢为原料,采用悬浮法生产,当年生产325吨,由于“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干扰,年产量未超过1000吨,1974年仅生产81吨。
1980年投资135万元,新增直径2.4米转化器2台,9.5立方米聚合釜3台,改造低沸塔、高沸塔和气流干燥系统,年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1987~1988年,投资88.1万元,增加直径2.4米转化器2台,改造低沸塔,年产能力增至7000吨。1988年生产6078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生产4094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4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二章 合成材料工业
第二节 合成橡胶
青岛化工厂年产2500吨氯丁橡胶项目,自1958年12月破土动工,至1965年11月建成投产,历时7年,耗资2417.7万元,采用苏联50年代技术水平的工艺设备。其间,设计方案经过了6次重大修改,3次改进生产流程。1966年,根据化工部成都氯丁橡胶技术革命会议的布置,山东省化工公司直接领导并派负责人员到厂指导,组织了6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管道聚合、螺旋挤压、使用新催化剂等项试验,采用仪表集中控制工艺,解决了生产工人“吃毒”的问题;是年氯丁橡胶产量达到2538吨。1968年投资351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调整部分设备工艺,年产能力4000吨。1970年,对聚合工序进行技术改造,以4台45立方米聚合釜取代1.5立方米聚合釜,年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1978年,将直径1200毫米乙炔二聚反应塔改为直径2100毫米大反应塔,去掉触媒分离器,乙烯基乙炔产量提高近一倍,并简化了工艺,减少了设备。1979年将液相洗乙醛改为气相洗乙醛,减少了乙烯苯乙炔损失。1981年新研制的橡胶造粒机用于生产,产品以小块状出售,便于用户加工使用。1983年,投资25万元,建成年产1500吨阳离子氯丁胶乳装置,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84年氯化氯丁橡胶投产,亦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胶乳脱气装置及二氯丁烯废液回收装置投入运行,脱气效率和单体回收率分别等于或大于80%和90%,达到化工部规定的指标,每吨氯丁橡胶可回收约60公斤氯丁二烯单体,并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
1985~1988年,投资2096.9万元(含外汇330万美元)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年产能力1万吨氯丁橡胶后处理冷冻转鼓凝胶工艺技术和设备。该厂氯丁橡胶系列产品有干胶和胶乳两大类,干胶品种有污染型LDJ—120,混合调节型LDJ—320,非硫调节型LDJ—230、LDJ—231和粘接型LDJ—240等型号。1990年生产6205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4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章 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节 油品
轻质油
青岛市生产的轻质油有汽油、柴油、煤油、溶剂油等。1963年10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投资9.89万元,在所属炼油厂建成2台蒸馏釜生产装置,系土法炼油设备,年产能力300吨;以胜利油田的落地油为原料,生产低标号工业汽油、煤油和柴油。在省内首先开始以石油为原料炼制轻质油,当年3种油品共生产76吨。工业汽油标号低于66号,不能作车用汽油使用,仅能用于机械洗涤;柴油只可供拖拉机使用。1966年,青岛市拨款148万元,在该厂建成年加工量6000吨石油裂解装置,整个项目包括石油裂解炉、次氯酸化、皂化、精馏、乳化剂等装置,翌年生产汽油80吨、煤油126吨、柴油394吨。1969年,青岛市投资54万元,在青岛石油化工厂新建年加工量5万吨常压蒸馏装置,1971年3月竣工投产,当年生产汽油1815吨、煤油3070吨、柴油5225吨。随后又进行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5万吨。这套装置的建成,标志着该厂石油加工正式步入石油炼制行业。1976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建成年加工原油3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与此同时,对加热炉进行了技术改造。年加工蜡油20万吨的催化裂化装置,于1982年7月建成投产,使该厂的炼油生产由粗加工进入深加工阶段,提高了油品标号和质量。该装置为提升管式,属当时先进工艺流程,其中气压机等关键设备系从美国引进。是年,全部淘汰土法炼制设备及低标号汽油、柴油产品,开始生产70号无铅汽油、轻柴油,当年产量分别为1.63万吨和1.88万吨。柴油品种有5号、0号和-10号等规格,根据不同季节生产,主要用作汽车、拖拉机、船舶及各种高速发动机的燃料。1984年,开始生产溶剂油,有橡胶工业溶剂油和油漆工业用溶剂油两个品种,当年共生产7376吨。1987年,该厂常减压装置经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提高到65万吨。同时还建成年加工能力25万吨延迟减粘装置,与常减压装置配套生产,对重质粘稠减压渣油进行减粘裂化,使油渣发生轻质裂化,降低渣油粘度。1990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原油加工量为65万吨,生产汽油14.76万吨、柴油16.73万吨、煤油6724吨、溶剂油6095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4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章 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节 油品
重质油
青岛石油化工厂1967年开始生产软化重油,生产工艺为将常减压蒸馏所得的重油组分,经加工软化而成。当年生产2吨,翌年增至361吨,后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历史最高年产量是1989年的4610吨,1990年生产3420吨。
另外,该厂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燃料渣油,该产品用作工业锅炉和取暖炉燃料,是沥青生产原料,其产品产量随该厂沥青生产而定。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5
第三篇 有机化工原料与石油炼制工业
第三章 石油炼制工业
第一节 油品
润滑油
30年代,青岛市即有润滑油生产。1940年出版的《青岛工业制品调查》(11月号第一卷第一期)记载:青岛德记石油厂、永利石油厂,均以日本进口的重油为原料,加工生产机械油、车油等;德记石油厂年产机械油2.4吨、车油1.8吨,永利石油厂年产机油1.8吨、车油4.8吨。至40年代中期,两厂仍有生产,而且质量较好。”
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第二化工厂(青岛石油化工厂前身)开始生产润滑油,当年生产295吨,1958年达到1085吨。1962年改为以废油为原料,年产量在百吨左右。1964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开始生产软麻油,当年生产2吨,翌年增至361吨。该产品自投产后一直是青岛市润滑油类的主要产品,随着石油加工能力的扩大,其产量逐步提高,1989年生产4610吨,为历史最高年产量,1990年生产3420吨。
另外,针织机油,1986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开始生产,生产工艺采用白油、乳化剂、助剂反应法,当年生产12吨,1990年达到98吨。油酸,青岛石油化工厂于1963年投产,当年生产35吨,1976年停产;青岛红星化工厂家属工厂于1964~1976年也有过断续生产。青岛市历史最高产量为1971年的198吨。太古油,青岛化纤材料厂于1982~1984年生产282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