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后,有机化工特别是农药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副产盐酸产量增加,逐渐受到重视。1974年以前,国家没有规定副产盐酸的销售价格,有关企业为了避免污染,往往将副产盐酸无偿送给用户。1975年,国家为鼓励企业回收利用,规定了副产盐酸的销售价格(按1970年不变价每吨为30元),并作为一种产品纳入产量统计,企业生产副产盐酸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年,青岛农药厂副产盐酸1076吨,居全省第二位;青岛制药厂副产盐酸352吨。青岛东风化工厂于1980年生产副产盐酸883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29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一章 制酸工业
第二节 硫酸及其他无机酸
硫酸
青岛市硫酸生产始于50年代末。1958年,国家投资108万元,在青岛油漆厂建成年产3000吨接触法硫酸装置;1959年,青岛染料厂建成一套块矿焙烧、干法接触转化制酸装置,年产能力为50%~60%硫酸800吨,年底又建成投产沸腾焙烧炉、塔式亚硝基法制酸装置,后加以改造,采用沸腾焙烧、二级旋风除尘器、三文一塔水洗净化、一转一吸工艺流程,属当时省内先进水平,年产能力4000吨。1958~1960年,化肥、冶金、石油化工、纺织、印染、农药、医药、制革、炼焦、国防军工等各个工业部门都急需硫酸,青岛市化工企业在大搞化工“小土群”活动中建设了小型塔式法硫酸装置6套、接触法硫酸装置(简称“小接硫”)31套。1960年淘汰塔式法装置,将“小接硫”调整为7个生产单位共18套装置。是年,全市生产硫酸109万吨,基本满足了青岛市工农业生产的需要。1961~1962年,对硫酸生产进行调整,关闭了“小接硫”。因硫铁矿石供应困难,青岛油漆厂3000吨装置、青岛染料厂4000吨装置先后于1961年和1962年停止硫酸生产。
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随着磷肥工业的迅速发展,硫酸工业再度兴起。1968年,青岛染料厂在莱芜分厂(后改为莱芜硫酸厂)建成年产1万吨硫酸装置,采用沸腾焙烧、文泡文水洗净化、一转一吸工艺流程,生产98%以上浓硫酸。1970年青岛东风化工厂投产硫酸装置,以进口硫磺为原料;同时投产氯磺酸,副产硫酸。当年共生产400吨,1973年达到4044吨。1974年因进口硫磺短缺而停产,副产硫酸延续到1986年,年产量一般在400~700吨之间。1971年,胶州化工厂以闪锌矿为原料土法生产硫酸,产量很低,至1974年共生产256吨;1974年建成年产能力5000吨接触法硫酸装置,采用沸腾焙烧炉、一转一吸工艺流程,翌年生产3226吨,为历史最高年份,其后年产量在1500~2000多吨之间。1972年,莱西磷肥厂采用土法生产少量硫酸,仅供本厂生产过磷酸钙使用。1973年,青岛染料厂建成投产年产1万吨硫酸装置,生产93%、98%浓硫酸。同年,莱西磷肥厂投资58万元建成年产5000吨硫酸装置,采用沸腾焙烧炉、水洗净化、一转一吸工艺;1979年投资230万元进行扩建,年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1980年又新建年产25万吨硫酸装置。1977年胶南磷肥厂硫酸装置投产,当年生产334吨,翌年达到2800吨。1978年青岛油漆厂恢复硫酸生产,采用进口硫磺制酸,年生产能力1万吨。1981年,全市生产硫酸45万吨(折100%)。1984年,磷肥滞销导致硫酸生产滑坡,全市硫酸生产能力8万吨,实际仅生产411万吨。1985年,青岛油漆厂年产1万吨硫酸装置因国家停止硫磺进口而停产;1986年,胶南磷肥厂年产5000吨硫酸装置转产。
1987年,磷肥销售由滞转畅,硫酸生产随之复兴。1989年,莱西磷肥厂投资349万元,新建年产4万吨硫酸装置竣工投产,硫酸年产能力总计达到8万吨;1990年开始,对年产25万吨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二转二吸工艺流程取代一转一吸工艺,设计能力增加5000吨。同年,青岛染料厂对硫酸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余热锅炉,将文泡文水洗净化改为文泡间电水洗净化,年产能力增至16万吨,同时安装钠法/氨法尾气回收装置。1990年,青岛市硫酸生产能力为10万吨,实际生产硫酸49万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