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市志32: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1     标题: 青岛市志32:电子仪表工业志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概述



  青岛电子仪表工业起步较晚,至1939年前后,才出现修理收音机及电流表、电压表的电料行,多为日本人开办,中国人开办的不足10家,规模甚小。主要有振兴电机行(后改为振兴铁工厂,现为青岛电度表厂)等。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淘汰、流散的电子通讯设备、元器件大量充斥街头旧货市场,开始出现无线电装配业。到1949年,民族工商业者开办的电料行近30余家,仍以修理业为主,仅能装配少量的收音机等。
  青岛解放后,电子仪表修理业、装配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振兴电机行开始改制电压表、电流表。1953年,成立青岛电器生产合作社(后改为青岛电器厂,现青岛微电机厂)。1956年,经过初级阶段改造,青岛电器生产合作社将青岛市110多户私营电料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开始生产漆包线、小型变压器等电子仪表工业的基础产品。1957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试产了舌簧喇叭、碳膜电阻和扩大器等产品。在技术、设备、人才、产品等方面,为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建立,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创建时期。1958~1961年,先后成立了青岛市无线电研究所、无线电专业学校和青岛电子管厂(现青岛电器元件厂)、四方无线电厂(后并入青岛无线电厂)、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后并入青岛无线电厂)。在原振兴铁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电表厂(现青岛电度表厂)。此外,还组建了青岛海洋仪器厂(现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电器开关厂(现青岛第一仪器厂)。这些年轻的电子仪表企事业单位,在缺少厂房、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条件下,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开始了电子仪表工业的艰苦创业,试制并生产了碳膜电阻、真空整流二极管、电子管收音机、锗二极管、锗三极管及开关板电表、DD1型单相电度表等电子仪表产品。至此,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完成了从修配业向工业性生产的过渡。
  60年代初期,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的影响,加之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青岛市无线电研究所和无线电专业学校在调整中被撤消,电子仪表工业企业靠提炼酒精、电镀加工等维持。1962年,青岛电子管厂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批2CZ50A硅器件,成为全国第一个生产硅整流二极管的厂家。1963年,青岛电器开关厂研制成功了汽车拖拉机电器万能试验台,为青岛市仪器生产之先声。
  1964年,在电子仪表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中,青岛电器厂、青岛建筑工程机械修配厂(现青岛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和青岛南华小五金厂(现青岛第一电子元件厂)被第四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四机部)分别确定为微电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和接插元件的生产定点厂,开始研制微电机、无线电专用设备和接插元件。青岛电度表厂被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拨款150万元进行扩建。1965年8月,在青岛组织“全国海洋仪器战役”,由一机部牵头,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六机部、交通部等六个部、委参加,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张敬焘任领导小组组长,荟萃了全国和青岛市有关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100余人,投资280万元。在一机部姚克文总工程师的主持下,试制出具有较高精度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海流计、波浪潮汐测试仪等46项海洋调查和测试仪器。在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生产与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遵循专业化生产的原则,11月6日,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和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分别成立。两个专业公司的组建,对组织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市电子仪表工业,并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志着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发展的新阶段。1965年底,青岛电子仪表工业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14个,职工2 220人,固定资产原值817万元,工业总产值1 819?09万元,利润528?33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受到猛烈冲击。但由于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左”的错误的抵制,生产规模有一定的发展。1966~1969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青岛半导体零件厂、青岛晶体管实验所、青岛光学仪器研究所(后改称青岛光学仪器厂,现并入青岛照相机厂)、青岛磁钢厂、青岛计数器厂和青岛第五仪器厂(现青岛显像管厂)先后建立。在原青岛海洋仪器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三年间,先后试制并投产了单管氢气炉、扩散炉、数字打印机、硅双向可控整流元件、磁钢、体视显微镜、半导体无触点距离保护装置等新产品。
  1969年7月,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与青岛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1980年改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局;1983年改称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公司)。电子工业行业与仪器仪表工业行业的联合,使电子行业的产品、技术与仪器仪表行业的设备、工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到1970年底,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共有企事业单位37个,职工7501人,工业总产值10843万元,利润12007万元。70年代初期,青岛市形成了55个电子工业网点。其间,青岛无线电二厂(现青岛电视机厂)正式建立。电子仪表工业企业研制并生产了雷达、指挥仪和短波通讯机等军工产品,14英寸黑白电子管电视机、9英寸黑白显像管、控制微电机、打印机、长恒温扩散炉和照相分色制版镜头等也相继问世。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电子仪表工业的生产下降到最低点。年产值30409万元,亏损667万元。同年,以青岛第五仪器厂、青岛球拍厂显像管车间为基础,按年产10万只9英寸黑白显像管的规模组建了青岛显像管厂。1975年,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整顿企业,恢复和健全了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本着有利于国家重点项目和青岛市配套的需要,有利于巩固提高产品质量和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专业化系统化生产和新技术的推广,对电子工业厂点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由原来的55个网点调整到23个。1975年底,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31个,职工9850人,固定资产原值416780万元,净值2369万元,拥有设备仪器3 473台,工业总产值7146万元,利润总额363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电子仪表工业有了新的转机。1977年9月,市无线电二厂研制成功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0月,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率学习参观团赴上海、南京、常州等地考察。之后,规划了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的发展方向。到1978年底,青岛市先后由青岛印刷机械厂(现青岛第三无线电厂)、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现青岛第三电子元件厂)、青岛第二钟表厂(现青岛电唱机总厂)、青岛热工仪表厂、青岛压力表厂等18家企业分别由重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各区工业局等划归青岛市无线电仪表工业局,提高了电子仪表工业专业化协作程度。至此,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发展到37个,职工13999人,固定资产原值4979万元,净值3300万元,拥有设备仪器5502台,工业总产值1782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电子仪表行业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至1985年,共完成新产品101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1项。“六五”期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重点考核的40种主要产品中,获得省以上优质产品奖的21项,优质产品率达52.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先后与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并积极稳妥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0~1985年,引进国外项目28项,引进设备总投资7108万元。使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电机、微处理机、导航雷达、多功能收录机、自动曝光135照相机、分体式空调器以及显像管、电子调谐器、注塑件、喷涂工艺技术、基础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等生产具备较好的基础,加强了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工作。彩色电视机国产化达80%以上,照相机零部件自制比例达91.6%。
  1985年,青岛市电子仪表工业企事业单位45个,内有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7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28个。固定资产原值14649万元,净值10201万元。各种机床、锻压设备2477台(其中电子工业2477台)。厂房总建筑面积371万平方米,职工2319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92人。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占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3.9%,利税总额6526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510元/人。电子仪表产品达到21类,270个品种。主要产品产量为:电视机17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6万台),黑白显像管38万只,录音机电机156万只,电子元件4268万只,半导体分离器件884万只,鳞片石墨7502吨,集成电路5.44万块,照相机2.7万架,电度表155.95万只。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2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第一章 收音、录音、放音机

第一节 收音机


  青岛解放前,没有收音机制造业。40年代后期,仅有少数私营电料行使用盘踞青岛的美军淘汰、流散的电子元器件,装配少量的电子管收音机。
  青岛市收音机生产始于1961年,青岛无线电研究所利用自己研制的锗低、高频三极管,组装了山东省第一台8管外差式收音机。翌年,青岛四方无线电厂和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均属青岛无线电厂前身)两厂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制造出6管2波段交流电子管收音机,随即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总计生产300台,后停产。1963年5月,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开始设计研制晶体管收音机。8月,试制成功青岛牌3管再生来复式收音机2台。1964~1965年,先后试制出青岛牌6管外差便携式收音机和8管袖珍收音机。这三种晶体管收音机产品,因受当时工厂的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均未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65年12月,台西无线电器材厂,无线电元件一、二、三厂和无线电模具厂合并组成青岛无线电总厂。翌年6月,该厂参照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线路并加以改进,试制成功7管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海燕牌HI—7A,由青岛市无线电工业公司对样机鉴定后,在全系统组织了模具会战,为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至年底生产140台,产品在山东省经委组织的新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1968年12月,青岛无线电总厂按照全国设计的4管和5管晶体管收音机线路,试制出4管便携式收音机和5管来复外差式便携收音机,分别定型为海燕牌HI—4C和海燕牌HI—5A。1969年,该两种型号的收音机投入批量生产。其中,海燕牌HI—7A型在累计生产了2 000台后,于年底停产。9月,青岛市总工会所属“五七”工厂更名为青岛无线电二厂(现青岛电视机厂),成为青岛市生产收音机的第二个专业厂。当年,该厂试制成功5管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取名为五七牌。至年底,生产500台。由于该机性能指标平平,再未生产。1970年3月,在五七牌电路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试制成功红灯牌501型,并投入批量生产。7月和8月,青岛无线电厂和无线电二厂相继试制出5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和6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分别定型为海燕牌5701和红灯牌601,翌年同时投入批量生产。
  70年代,青岛收音机在60年代基础上有所发展。1971年11月,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6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海燕牌72601,并随即投入批量生产。是年,青岛市收音机行业开始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降低便携式收音机的比重,重点发展台式多波段收音机。年底,海燕牌HI—4C和海燕牌HI—5A两种型号的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在分别累计生产了13487台和29169台之后,停止生?产。 
  1972年3月和4月,青岛无线电厂和青岛无线电二厂先后试制完成6管2波段和7管2波段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分别定型为红声牌T—602和红灯牌T—7301。红声牌T—602型收音机,成为山东省第一种投放市场的台式2波段晶体管收音机。青岛无线电二厂还将5管1波段红灯牌501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改为6管2波段红灯牌602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使海燕牌5701型和海燕牌72601型收音机,在分别累计生产了18048和1130台之后亦停产。1974年5月,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海燕牌H—604型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翌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后投产。1975年2月,青岛无线电厂试制生产9管OTL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海燕牌H—901。同年,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全国高级收音机攻关,青岛市开始研制生产高级收音机。11月,青岛无线电厂研制并投产了6管2波段达到国际三级机水平的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海燕牌H—2。同时,青岛无线电二厂试制成功6波段57管(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青岛牌571。是年,青岛无线电厂在继续生产红声牌T—602型和海燕牌HI—604型两种台式收音机的同时,停产了其他12个型号的收音机产品。青岛无线电二厂在保留红灯牌602型、7301型和603型三种台式收音机生产的同时,亦停产了其他3个型号的收音机产品。1976年4月,青岛无线电二厂试制完成9管四级交直流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青岛牌3TS4。1977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又试制出13管2波段三级晶体管收音机和63管22波段高级晶体管收音机,分别定型为青岛牌3TS2和TSIB。
  因高档收音机的普及性差,市场狭窄,青岛牌571型6波段57管收音机,青岛牌TSIB型63管22波段高级收音机和青岛无线电厂的海燕牌H—901型9管便携式收音机,只生产了几台样品。为集中力量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1977~1978年,红灯牌603型、红灯牌7301型和海燕牌H—604型等长线收音机产品,在分别累计生产了2804台、15681台和36001台后相继停产。1979年,在青岛无线电二厂的基础上成立青岛电视机总厂。青岛电视机总厂为重点发展电视机生产,将改进后的红灯牌602—A型和602—D型两个型号的产品及其生产设备移交给青岛市南纸盒厂(后为电视机总厂一分厂。1981年10月,改名为青岛无线电二厂)。当年,青岛市南纸盒厂收音机产量达?11353台。同年10月,青岛无线电厂还研制并投产了13管3波段台式二级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红声牌2T31。
  1980年,收音机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成为青岛市收音机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3月,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6管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海燕牌H—614。4月,青岛电视机总厂一分厂开发出7管2波段三级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青岛牌3TS3。7月,青岛无线电三厂仿制上海海燕牌收音机试制并投产了6管2波段电子管收音机,定型为玫瑰牌D801。10月,青岛无线电厂又试制出8管3波段交直流台式三级晶体管收音机。是年,青岛无线电厂和青岛电视机总厂一分厂生产的收音机产量分别从1979年的85万台和114万台猛增到2130万台和91万台。1980年底,青岛微电机厂和青岛第一仪器厂还分别研制出樱花牌702型台式交流晶体管收音机和带有电唱机的天鹅牌801型落地式晶体管收音机。1981年10~12月,青岛无线电厂又研制出6管、8管2波段交直流台式和7管3波段三级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分别定型为红声牌T—601、红声牌T—802和海歌牌3T32。同年,青岛电视机总厂一分厂依照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线路,加上AGC控制电路、射极跟随电路,试制出6管2波段三级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青岛牌3TS6A。年底,投入批量生产。其间,青岛无线电厂和青岛电视机总厂一分厂生产的收音机产量分别增长到2220万台和1206万台。是年,青岛无线电厂生产的红声牌2T31型在山东省第四届收音机评比中被评为二级收音机第一名;海歌牌3T31型被评为三级收音机第二名。青岛电视机总厂生产的青岛牌3TS2A型三级收音机,获同类机和总分两个第一名。青岛半导体研究所和青岛晶体管实验所还分别研制并投产了两种落地式晶体管收音机(其中青岛晶体管实验所生产的海鸥牌,青岛半导体研究所生产的无牌号),分别生产了900台和1000台之后停产。
  1982年,随着进口录音机的增多和国内收录机的发展,收音机市场开始萎缩。是年,青岛无线电厂研制出青岛市第一台12管4波段双声道3分频全硅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海歌牌2T33。同时研制成功的还有海歌牌3T21型6管2波段台式三级晶体管收音机。青岛无线电二厂将青岛牌3TS6A直流晶体管收音机改为交直流两用,试制出青岛牌3TS7型三级晶体管收音机。随后,又在该机线路上加上二次AGC控制电路、衰减单音调控制旋钮等,试制出了青岛牌3TS8型三级收音机。此新款式产品均先后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受收音机市场饱和的影响,两个厂的收音机产量分别下降到68029台和37837台。
  1983年,青岛收音机生产处于最低潮,只有青岛无线电厂和青岛无线电二厂两个专业生产厂先后试制出海歌牌4T11型6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海歌牌4X—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和神曲牌SQD60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其中,青岛无线电厂9月份试制出的海歌牌4X—1型袖珍式收音机是青岛市最后开发的一个收音机新产品。至年底,青岛无线电厂生产的海燕牌H—2、红声牌T—602、红声牌2T31、红声牌T—802、红声牌T—601、海歌牌3T21、海歌牌4T11、海歌牌4X—1、海歌牌3T31和海歌牌3T32型等10个型号的晶体管收音机在分别累计生产了4475万台、1496万台、1436台、37123台、35947台、24890台、16973台、29929台、32672台和1664台后全部停产。其中,海燕牌H—2型6管2波段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居青岛市收音机产品中产量之最。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的青岛牌3TS6A、3TS7和红灯牌602—A、D型也在分别累计生产了37900台、527台和1383万台后停产。同年7月,在全国第七届收音机评比中,青岛电视机总厂生产的青岛牌3TS2A型三级收音机获三等奖。
  1984年,只有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的青岛牌3TS8型和神曲牌SQD601型两个型号的收音机产品继续生产。至年底,在累计生产了16702台和13334台后亦停产。至此,青岛市停止了收音机产品的生产。
  青岛市收音机生产经过22年的发展,到1984年共计研制了49个型号,其中批量投产了40个型号。各种型号历年累计产量达15194万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3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第一章 收音、录音、放音机

第二节 收录机


  1975年收录机产品在国内刚刚问世,青岛微电机厂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试制单卡盒式录音机,1977年试制出1台样机。但因工艺和技术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未能投入生产。
  1981年,青岛微电机厂试制出樱花牌LST—1型台式收录机,当年生产了605台。青岛微电机厂被四机部确定为录音机电机重点生产厂家。为集中力量投入录音机电机的生产,1982年樱花牌收录机在继续生产了2001台后停产。1982年4月,青岛无线电三厂从广东省韶关市无线电二厂购进2000台总统牌RC232型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进口散件组装成机。8月,青岛无线电二厂参照上海美多牌收录机机型,使用北京录音机厂生产的机芯,自行设计制造底盘,试制出青岛牌塑木结合的3TS10型台式收录机,当年生产了90台。12月,青岛无线电厂研制成功第一台海燕牌2TSL—1型收录机,翌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青岛无线电二厂建成日班产150台收录机的生产线。同时,又试制出青岛牌3TS11型收录机,并投入生产。该厂年产量从1982年的90台上升到7716台,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10月,青岛无线电厂设计完成便携式收录机,定型为海歌牌SL—575,并投入批量生产。与此同时,电子工业部批准青岛无线电厂为收录机生产定点厂。1984年7月,青岛无线电厂与香港联发行事物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购买2万台SDC—898型收录机散件的合同和由该公司无偿赠送两条年班产15~20万台收录机生产线的协议书。12月,生产线安装完毕并开始试生产。年底,组装300台。同年,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的青岛牌3TS10和3TS11两种型号的录音机产量总计达8436台。是年底,该厂生产的3TS10型收录机在累计生产了8178台之后停产。1985年2月,青岛无线电二厂与上海格林无线电厂签订协议书,为其组装星浪牌8585型收录机。当年组装13782台。3月,3TS11型在连续生产3年,累计生产9925台后停止生产。9月,该厂还与上海申立技术设计服务所签订了从该所购买收录机技术资料之协议书。利用这些资料和几年来生产收录机的经验,先后研制成功扬帆牌GF—690和9696两种型号的全塑便携式调频调辐双声道收录机样机。同年,青岛无线电厂生产的海燕牌2TSL—1型收录机,在累计生产了8375台之后,停止了生产。
  1986年,青岛无线电厂分别组装了RC2030、RC1616两种型号收录机12500台和1572台。同年,青岛无线电二厂试生产了696和9696两种型号的收录机,当年分别生产了15台和388台。
  到1986年,青岛市累计生产和组装了收录机93173台(其中微电机厂生产3606台,无线电厂生产组装51010台,无?线电二厂生产组装36557台,无线电三厂组装2000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3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第一章 收音、录音、放音机

第三节 电唱机


  青岛市电唱机生产始于1975年。它起步于电唱盘,逐步发展到电唱机整机,并形成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等系列化产品。
  1975年,以生产手套、围巾、手提式电动砂轮机为主要产品的青岛无线电五厂开始转向电唱盘的生产。12月,在先后到上海中国唱片厂、上海漕河径唱机厂和无锡唱机厂学习考察之后,选定了上海中国唱片厂的206电唱盘作为仿制产品,并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开始试制。翌年12月,第一批30台交流四速手提式电唱盘问世。定型为海鹰206。为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上级主管部门投资3?3万元,电唱盘产量由月产十几台增加到2000多台。
  1979年1月,唱盘、面板、音臂底板和马达底板四大冲压件扩散到青岛起重电器厂和青岛第二钟表厂。电唱盘的产量由平均月产200多台增加到600多台。7月,青岛无线电五厂、青岛无线电设备维修厂、青岛第二钟表厂等3个单位合并,组成青岛电唱机总厂。从此,青岛电唱机生产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电唱盘产量从1978年的1200台增加到1981年的51481台,月产能力达到6000台的水平。青岛电唱机总厂在发展电唱盘生产的同时,开始了整机的研制工作。1979年12月,在海鹰206型电唱盘的基础上,增加了收、放音部分,第一台落地式收放两用机试制成功,定型为SF—2。1980年春节,投放市场50台。
  1981年6月,青岛电唱机总厂开始研制立体声电唱盘。1982年2月,落地式收放两用机SF—2型在累计生产了3610台后停产。3月,J型音臂和S型音臂双声道立体声电唱盘研制成功,分别定型为821、822。1984年5月,青岛电唱机总厂进一步研制出一种比SF—2型体积小,收、放音配套的电唱机,定型为842A。1985年,842A型的木制面板改为塑料收音面板,定新型号为842B。1986年3月,将842B的放大功率从0?36瓦提高到0?72瓦,并由单扬声器改为双扬声器,定型为842C。
  1975~1986年底,累计生产206型电唱盘18?38万台,821和822型立体声电唱盘6090台,SF—2型和842A、B、C型电唱机23438台。其生产能力已达年产10万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3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第一章 收音、录音、放音机

第四节 扩音机


  青岛市从1969年开始研制生产扩音机,先后生产过R150瓦、600瓦电子管扩音机和WK200瓦、WK2×400瓦、QY—550瓦晶体管扩音机5个品种,累计产量为485台。1969年5月,以生产收音机为主要产品的青岛无线电厂,为扩大产品品种,开始试制扩音机。7月,试制成功150瓦电子管落地式扩音机。定型为咏梅牌R150,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翌年6月,采用晶体管电路的WK200瓦扩音机亦问世,当年生产114台。1971年,青岛无线电厂试制成功WK2×400瓦晶体管落地式扩音机,当年生产2台。同年,WK200瓦晶体管扩音机因销路不畅而停产。1973年,该厂又开发出QY—550瓦新产品。同时,用库存积压电子管组装完成600瓦扩音机,一并投入试生产,是年,咏梅牌R150型电子管落地式扩音机在累计生产了251台后停产。1975年,由于市场供过于求,QY—550瓦和电子管600瓦扩音机在累计生产了58台和16台后也停止了生产。青岛无线电厂的屏蔽检验室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3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第二章 视像整机

第一节 电视机


  1970年5月,济南军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电讯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电视机生产会议,确定青岛无线电二厂(现青岛电视机厂)试制黑白电视机。8月,组装了青岛第一台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为向国庆21周年献礼,9月底又组装了3台,定型为21—1。21—1型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投产以后,由于显像管紧缺,产量一直不高。1972~1974年间,年产量200台上下。青岛无线电二厂在生产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的同时,从1974年起开始研制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975年5月,第一台样机试制成功,定型为青岛牌D9—1。电视机产品由电子管线路开始过渡到晶体管线路。1976年2月,在对9英寸黑白电视机的线路和外型进行改进的同时,开始研制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1月,经过改进的9英寸和新研制的立式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试制完成,分别定型为青岛牌JD9—1和JD12—1。12月,自制的3条黑白电视机简易装配流水线投入使用。1977年,JD9—1型年产量309台。1978年JD9—1型达600台,JD21—1型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达800台;同年JD12—1型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开始小批量投入生产,并通过部级生产定型鉴定。
  1979年1月,青岛无线电二厂被四机部、山东省电子工业局批准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改称青岛电视机厂。同年7月,青岛牌JD12—1型黑白电视机在全国第二届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名列第八位,是山东省内唯一获奖产品。至年底,JD12—1型黑白电视机年产量突破万台关,达11329台。同年,JD9—1型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在累计生产了1969台后停产,JD21—1型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在生产250台后,也停止了生产。1980年,青岛电视机厂江西路新址3661平方米厂房竣工并投入使用。是年初,该厂新开发出立式12英寸集成电路31HD1—J型和卧式12英寸31HD2型黑白电视机。6月,31HD1—J型通过生产定型鉴定,并随即投入批量生产。31HD2型则未能通过定型鉴定。
  1981年,青岛电视机厂又开发出31HD3型、31HD4型。其中,31HD3型因性能不好停产,而31HD4型未投产。至年底,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年产量达53000台,比1979年增长3.68倍。
  1982年9月,青岛电视机厂从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入手,又研制出成本较低的31HD5型12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并投入生产。同年,14英寸和17英寸全频道大屏幕晶体管黑白电视机相继研制成功,分别定型为35HD1和44HD1,当年试生产了50台。1983年,青岛电视机厂加强了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上升。35HD1型和44HD1型黑白电视机一次交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1.13%和92.06%,均超部颁标准。翌年,44HD1型黑白电视机在全国第四届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获二等奖,名列第四名。至1984年,35HD1型和44HD1型黑白电视机已取代12英寸黑白电视机成为主导产品。1984年,青岛电视机厂总结了1977年试制3台18英寸、1978年试制4台20英寸、1979年试制4台22英寸(1981年曾试生产了100台)和1983年试制14英寸彩色电视机的经验和教训,决定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消化吸收的道路,以加快彩色电视机的生产步伐。在对香港康力公司和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彩电设备与技术进行了比较之后,决定引进具有80年代初期水平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彩电生产线。是年6月11日,青岛电视机厂与日方签订了引进年产15万台彩电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合同。随后,青岛电视机厂派出3批技术人员赴日进行考察和技术培训。11月底,引进设备安装完毕。12月31日,生产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
  引进设备投产后,青岛电视机厂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国产化的进程。1985年,开发出了37厘米445QD(X)型(14英寸)和47厘米84CQD(X)型(18英寸)彩色电视机。至年底,两种型号彩色电视机总计生产了1000台。国产化彩色电视机配套件比例达5.7%,其可靠性(MTBF)超过5.6万小时。
  1986年10月,37厘米445QD(X)型(14英寸)彩色电视机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2月,44厘米HD4型(17英寸)黑白电视机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青岛电视机产品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14亿元,实现利税1631万元(其中利润886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青岛电视机厂业已成为全国电视机重点生产厂家之一。
  自1970年第一台青岛牌电视机问世以来,至1986年,青岛电视机厂累计生产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2775台,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969台,12英寸晶体管和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16.20万台,14、17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34.28万台,14、18、20、22英寸等各种规格的彩色电视机15.69万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3 11:14

第一篇 音像整机产品  
第二章 视像整机

第二节 电影机


  1964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文化部、国家科委组成的中央电影支农指挥部,号召全国各省市有关厂家试制8.75毫米电影放映机。鉴于青岛电影机修配厂(现为青岛照相机厂之一部分)有多年维修电影机和试制三镜头幻灯机的基础,1965年底,该厂承担8.75毫米电影机的试制任务。1966年,青岛电影机修配厂根据中央电影支农指挥部提出的“简易、轻便、坚固、经济”的要求,先后派人去上海八一电影洗印厂和南京电影机械厂等单位学习考察,并参照从日本引进的8毫米无声小型放映机的工作原理,开始设计研制。10月试制出样机,定型为8.75—1。针对试映出现的问题,而后对样机进行了改进,在其马达后面增加一个涡轮,将分离的收片机改放在放映机上。这一改进,缩小了体积,减轻了重量,并定型为8.75—2。1967年,在8.75—2型样机的基础上,又改装了供片盘和收片盘的位置,使其更为合理,定型为8.75—3。此后,又取消了放映机的变压器,改为马达变电,定型为8.75—4。1968年,将4型样机的扩音机改装在放映机的后盖上,进一步缩小了放映机的体积,定型为8.75—5。同年,为提高放映机的放映质量,再度将画面与声音的同步由80个格改为40个格,定型为8.75—6。1969年,将放映机的放音功率从5瓦加大到8瓦,使观看人数从300人左右扩大到500人左右,定型为8.75—7。1970年,青岛电影机修配厂在对产品图纸进行系统整理与修改的基础上,最后定型为8.75—8,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80台。
  8.75—8型电影放映机批量投产以后,山东省和青岛市有关部门先后投资25万元,增添了各种设备仪器112台,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00台。1970年3月,青岛电影机修配厂改称青岛电影机厂,专产8.75毫米放映机,1970~1973年,8.75—8型电影放映机累计生产了280台。之后,由于山东电影机械厂被定为电影机专业生产厂,而青岛电影机厂已具备照相机生产的条件,1973年停止了电影机的生产。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