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九篇 管理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5     标题: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九篇 管理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机构设置


  青岛建置初,没有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中华商务工局管理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后又设工艺局,管理木器业、花边刺绣业、草辫网扣业等的生产和产品出口业务,以官办手工业作坊为主。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青岛市总商会管理全市的手工业工厂、作坊及官办商业店铺。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手工业归口工商实业局管理。另外,还有一些在市政当局直接控制下的民间组织——同业公会或有关行业组成的“行会”参与管理。1929年,南京国民Gov公布《工商同业公会法》,所有工商同业组织都改成同业公会。这种行业组织一直延续到青岛解放。40年代末,青岛市建立了合作事业指导室,具体负责青岛市的手工业合作事宜。
  青岛解放后,同业公会成为新组建的工商联合会领导下的专业性组织,经过民主改革,消除了封建残余,对推动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初级阶段改造,起过积极的作用。
  1952年,青岛市人民Gov设立合作事业管理局,统管全市的各类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事宜。1953年,为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1955年3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成立,接替了青岛市合作事业管理局的工作,与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合署办公,实行政社合一,共同管理青岛市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及个体手工业户。1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精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和青岛市轻工业局合并,称青岛市轻工业局。1961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轻工业局与原手工业管理局分开,手工业管理局改称青岛市公社工业局,主管全市的手工业。1962年3月,青岛市公社工业局又改称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1966年9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改称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管辖公私合营、集体和部分国营工业企业。1969年2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二轻工业局建置,所辖企业分别划归其他工业部门或归区级管理。1970年3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并报请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青岛市二轻工业局建置,原管理的二轻工业企业归建。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改称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联社,与青岛市二轻工业局合署办公。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6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机构设置

青岛市二轻工业局机构设置情况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3:46, 36.27 KB) / 下载次数 108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312&k=aac957d0221f263531ee8d115c8e32ca&t=1747789115&sid=xaCRy2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7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管理范围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之前,手工业管理部门主要管理28个工业行业。合作化后,生产组织形式和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此时的手工业管理部门主要管理手工业合作组织和个体手工业户。其中,手工业合作组织有198个,个体手工业户2 216个。1961年9月,《手工业三十五条》公布后,青岛市对工业企业实行按行业管理,手工业管理局对手工业合作组织进行整顿、调整,将属于其他部门管理的行业调整划出。手工业管理部门主要管理:工艺美术、木器家具、文体用品、皮革及其制品、服装鞋帽、日用五金等12个行业。60年代中期,增加塑料制品行业。同时,按行业管理扩大到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1966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下属专业公司11个,直属厂1个。1979年后,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出现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业企业,使二轻工业的管理扩大到既管理集体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又管理中外合资、合作的工业企业。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7

第九篇 管  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管理职责


  青岛市对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主要体现为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由手工业管理局(二轻局)和手工业(二轻工业)联社执行其管理职责。
  行政管理机构职责 青岛解放前,手工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是:制订手工业发展计划、组织的登记与考核、调查统计、生产所需资金的筹划、组织机构和生产设施的指导与监督、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
  青岛解放后,50年代手工业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试办手工业合作社,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完成手工业由个体所有转变到集体所有的初级阶段改造;推动建立各级手工业行政管理机构和手工业合作社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组织和开拓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应渠道,组织来料加工和商业购销及生产企业的自产自销业务;组织手工业的生产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组织推动手工业的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合作社章程整顿合作组织,巩固、发展手工业集体经济;组织调查研究和统计。60年代后,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其产品由国内市场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其管理体系由按所有制管理逐步转为按行业管理。至70年代末,手工业(二轻工业)管理部门主要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制订和实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与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平衡产供销关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经济技术标准;组织物资分配、调拨、自筹原材料、废次材加工改型,建立原料供应渠道;组织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劳动竞赛;组织有关集体工业改革的调查和二轻工业企业生产发展情况的统计。80年代,青岛市二轻工业管理部门主要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依据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拟定集体经济的生产措施、规章及实施细则,研究确定青岛市二轻工业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编制各项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组织开展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人才开发和智力开发;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交流与推广,组织新的经济实体,安置社会待业人员;领导企业的整顿和改革等。
  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职责 1953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该社是手工业合作组织的领导机构和业务指导机关。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党和Gov的政策、法令以及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山东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的决议、指示,制定适合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情况的规划,并监督各社落实;指导各社的初级阶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社员的政治素质;领导和督促各社遵守合作社章程,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指导各社编制各项计划、规划和统计工作,与有关部门平衡产销关系;指导和监督各社制定合理定额,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指导和推动各社提高技艺,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指导各社做好产、供、销工作;指导各社实行经济核算,防止浪费,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非法行为;帮助各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指导各社开展好文化教育、劳动保险、劳动保护等工作;指导和帮助各社做好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管理及培训。
  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改称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联社,仍与青岛市二轻局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领导所属工业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令,贯彻和执行党和Gov的方针、政策;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编制青岛市二轻集体工业的各项计划和规划;协调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疏通和开拓供销渠道,帮助企业搞好市场调查,提供信息,组织好企业的产、供、销工作;组织开展国内外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发展传统技艺,引导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开发新产品;指导和帮助企业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加强环境和劳动保护;帮助企业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制定合理的工资、奖金发放制度,搞好集体福利事业和福利基金统筹;组织好人才开发和交流,为所属企业培训管理技术人员;指导企业搞好调整、整顿和改革,兴办新的集体企业,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生产联合、经营联合,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指导企业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职工政治素质;调查研究有关集体经济的政策性问题,维护集体经济自主权,保护其合法权益。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7

第九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青岛市的手工业(二轻工业)在青岛解放后经历了五次较大的变革,形成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内容的三种管理体制。为了保证手工业的健康发展,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对企业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整顿。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7

第九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青岛市的手工业(二轻工业),在不同的时期,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三种不同内容和特点的管理体制。
  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体制 1949~1957年,青岛市的手工业经历了典型试办、全面发展和合作化高潮三个阶段。到1957年,青岛市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合作化,完成了从个体私有制到合作化集体所有制的根本转变和改造。形成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三种主要组织形式。这些社(组),坚持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原则。
  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 青岛市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手工业合作化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小组民主选举正、副组长,大一些的小组,还可民主选举3~5名成员组成组务委员会,负责联系加工业务,制订生产计划和产品验收、交货、财务等办法、制度。领导供销生产小组,过渡到供销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 青岛市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一般由15~30个手工业者自愿结合组成,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们的工作是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供销生产合作社是以社会户为生产基本单位,工具归社员个人所有,收益为社员自负盈亏。理事会负责组织供应生产原料和产品推销,帮助指导社员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逐步增加社员收入,壮大集体力量,为过渡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创造条件。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最高形式,其全部资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实行集中生产经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生产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负责生产经营业务的组织领导,理事会下设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供销、财务、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凡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需缴纳入社费和入社股金。社员有入、退社的自由,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享受本社的各种福利待遇,有参加生产、遵守章程、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服从工作分配、遵守劳动纪律等义务。1955年后,在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合作社中,开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政双重领导制度。
  计划管理、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的管理体制 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后,多数合作社实行入股分红,自主经营,计件工资制。1958年,多数合作社升为合作工厂,成为大集体所有制,取消入股分红,实行固定工资制。工厂的经营由企业主管部门统负盈亏,产供销纳入国家计划,实行党委(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下半年,贯彻《手工业三十五条》升级为大集体的合作工厂,经过整顿,多数又调整回到自负盈亏的手工业合作社,只有少部分产品对路、经营较好的企业保留大集体所有制性质。1965年,打破所有制界限,实行按行业管理,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由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实行厂部、车间、班(组)组织制。1958~1978年,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机构,虽历经多次撤、并,但管理部门对集体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计划管理、统一核算、统负盈亏为主。
  民主管理与计划管理相结合,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管理体制 1979年后,青岛市二轻集体企业,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计划管理的统一核算、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企业领导为厂长负责制和厂长目标责任制;改企业干部由主管部门派任制为部分企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改分配制度由级别工资加奖金为浮动工资制;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改为商业部门选购和企业自销。经过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创造了宽松的内部、外部环境和快速发展的条件。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8

第九篇 管  理  
第二章 企业管理

第二节 企业整顿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是在经历了多次整顿和调整之后,逐步完善起来的。青岛解放后到1985年,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较大的整顿有四次。
  手工业实现合作化后的整顿 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手工业组成197个社(组)。由于经验不足,时间短,有些社过于庞大,行业过多,不便于组织生产和管理。同时,手工业修理网点撤并过多,搞集中生产,使手工业失去了灵活经营、方便群众的特点。1957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根据中央、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有关指示精神,对手工业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对不利于生产经营的综合社、联合社,实行按行业分类,划分为若干较小的社(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生产独特名牌产品、工艺美术品和家庭劳力不便安排的手工业者,允许在合作组织的领导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这次整顿,对青岛市手工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手工业合作组织升级后的调整整顿 1958年“大跃进”中,不顾手工业的特点和客观条件,追求“一大二公”,合作社升级为合作工厂,成为大集体所有制。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使手工业失去了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和方便群众的特点,造成小商品的紧缺。青岛市根据195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示》(即手工业十八条)和1961年公布的《手工业三十五条》指示精神,对升级为大集体的合作工厂,进行了组织整顿和所有制的调整。将不利于调动工人积极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群众生活而盲目升级的,恢复到原来的手工业合作社(组),仍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恢复了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生产责任制、产品检验制和定额管理制,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实行不同的工资。这次整顿,为手工业由按所有制管理向按行业管理准备了条件。
  “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性整顿 “文化大革命”中,青岛市二轻工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企业管理体系被搞乱,生产大幅度滑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对二轻集体企业进行了恢复性的整顿。这次整顿主要是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抓领导班子、职工队伍、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使企业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懂业务、会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领导核心;使职工达到觉悟高、技术好、基本功扎实、严守责任制、爱厂敬业、遵纪守法;使企业能够严格执行党委(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落实政治、经济、技术民主制,实现生产、技术、设备、物资、财务管理责任制。班(组)管理,要五到班组,五定到人。即生产任务、消耗定额、成本考核、经济制度、具体措施落实到班(组);产量、质量、消耗、费用、文明生产固定到人。这次整顿,使二轻工业各级领导班子普遍有所加强,职工素质有所提高,管理制度有所完善,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提高性整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使青岛市的二轻工业适应新的形势,青岛市对二轻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为使整顿工作落到实处,青岛市二轻局成立了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局属各企业、公司同时成立企业整顿领导小组。这次整顿的主要内容是: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及政治思想工作等。结合整顿,在企业中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的发展。青岛市二轻局所属95个生产企业,95%以上达到上级提出的整顿标准。这次整顿,落实了集体经济政策,二轻集体经济的传统得到发扬,为二轻工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8

第九篇 管  理
第三章 计划管理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计划的管理,随着手工业、二轻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山东省计划、青岛市计划、局属专业公司和直属厂计划及生产企业计划五级管理的格局。从自产自销或加工定货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对手工业、二轻工业的发展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8

第九篇 管  理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 1955年前,青岛市手工业生产计划管理,分别由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和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管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的计划,由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分管,手工业个体生产组织的计划,由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分管。1955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成立,设生产计划科,统一管理全市的手工业生产计划。1966年9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改称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设立计划科,管理二轻系统的生产计划。1980年,计划科改为计划处,同时,局属各工业公司和直属厂,均设立生产计划科,上下协调,管理二轻工业的生产计划安排。
  统一计划 分级管理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生产计划,一般采取两上两下的方法进行编制和下达执行。即先由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厂的计划管理部门向市手工业局、二轻局提报计划建议。经手工业局、二轻局综合后,报青岛市计划委员会,由市计划委员会牵头,召集商业、外贸、物资等部门进行衔接平衡,编制出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年度生产计划(草案),上报山东省手工业局、二轻厅,同时下发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厂征求意见。待各方意见返回,经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和山东省手工业局、二轻厅对原计划(草案)修改调整后正式下达,再由青岛市手工业局、二轻局下达到局属各专业公司、直属厂执行。
  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以后,生产计划管理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山东省计划、青岛市计划(包括局计划)专业公司计划、基层企业计划五级管理格局。国家计划产品是大宗外贸产品以及需要全国统一调拨和配套生产的轻工产品,其原料由国家平衡分配,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销售;山东省计划产品,其生产原料由山东省平衡分配,产品由山东省商业部门和外贸部门购销;青岛市计划产品是地产地销的主要产品,由青岛市、内外贸部门调拨购销,其生产所需原料,由青岛市商业、内外贸有关部门和青岛市二轻供销公司调拨供应;各专业公司和基层生产企业计划产品,包括上级下达的计划产品和他们自行承揽的带料生产加工产品自行解决原料,自产自销。
  计划执行情况检查 青岛市对手工业、二轻工业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主要是通过定期统计、生产调度、专题调查来进行。青岛解放初期,因生产分散,管理机构不健全,手工业、二轻工业的生产统计工作不够规范,情况检查难以落实。1954年开始,各公司和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起月、季、年度统计制度,每年编制统计年、季、月报,编写年、季、月度计划执行情况及与可比省、市手工业、二轻工业对比分析资料;月、季统计主要是实际完成的产值、产量、出口产品交货值、技术经济指标等。同时,每月召开生产调度会,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文字材料保存。青岛市手工业局、二轻局的统计工作,从1954年开始,经过多年积累,到1985年更加完善。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9

第九篇 管  理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二节 综合平衡


  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是生产能力与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的平衡。
  生产与产品销售的平衡 1956年以前,青岛市手工业产品绝大部分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加工定货,或由其包购、包销,自销产品很少。1956年后,一般是在青岛市计委的统一领导组织下,商业部门和外贸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向手工业、二轻部门提出收购计划,由企业依据计划,组织生产,一般不存在产销矛盾。随着手工业、二轻工业的发展,其工业行业增多,产品的品种和花色日益繁多,国营商业和供销部门已不能完全包销产品,只能选购,或受委托代销。在此情况下,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系统各生产企业,普遍建立了产品展销门市部,开始产品自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料供应紧张,生产滑坡,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又回到了“企业生产、商业包销”的老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二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计划中,开始增列工业企业自销产品的产量。1980年,青岛市二轻工业产品市场供应缓和,开始按照商业和供销部门的需要实行以销定产。1981年,商品流通领域实行改革,由包购包销,改为计划收购、选购,收购幅度大减。收购的产品,主要是带料加工产品和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品。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出口产品,由外贸部门收购制改为代理制,外贸部门不再提具体计划,只安排出口收购值计划指标,商业部门也只保留铁丝、圆钉两种产品的收购调拨计划,其产品主要由二轻局所属的专业生产厂、专业公司和直属生产企业主动与青岛市的商贸部门衔接交货。
  生产与物资供应的平衡 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化之前,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和其他物资,由生产经营者自行解决。合作化时期,合作组织生产所需的物资和原材料,一是按照国家有关物资供应管理规定,向国家申请调拨供应;二是到市场自行采购;三是争取承揽为商贸部门及其他工业带料加工;四是加工换料。1958年,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全系统合作化后,多数合作社升级为合作工厂,生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所需物资和原材料,按产品计划和指标,统一分配调拨。手工业所需统配物资,按着企业隶属关系,纳入地方物资申请和分配计划,由青岛市计委统一申请和分配。1965年,青岛市手工业的物资供应出现多样化,国家按计划分配的占1/3,其余部分有其他工业部门的来料加工、协作配套;有商业和计划归口部门的分配供应;有来自调拨的物资原料和废旧材料的改型利用等。同年,各级二轻工业部门设立了上下对口的供销机构,在原材料供应上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资金、统一进货、分别经营、各负其责的物资供应体制。1966年,根据国家计委计商字0123号文件规定,商业部管理和供料的五金、交电计划产品,由青岛市商业局直接向山东省商业厅、国家计委、商业部申报产品生产和原材料供应计划,然后,按商业部和山东省商业厅下达的计划,按排生产,并由青岛市五金、交电、化工批发站组织原材料供应。1970~1985年,二轻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有6种形式:一是直供。谁下达生产计划,由谁负责将原材料直接供应到生产企业;二是代供。凡是列入国家和山东省计划生产所需原料,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由二轻供销公司按大额直供到厂,小额经局属专业公司按产品分配计划分配供应;三是切块供应。山东省计委、青岛市计委切块下达给二轻工业的生产材料及物资,由二轻供销公司和物资部门,按生产所需切块分配;四是商业部门带料加工。由商业部门按照二轻部门安排的加工任务,组织分配和供应;五是外贸部门的带料加工。1973年前,主要有青岛市计委分配指标,二轻局组织材料供应,之后,以1973年的供应量为标准,超出部分由外贸部门供应;六是其他工业部门带料加工,原材料由产品收购部门按二轻计划安排直接供应加工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岛市二轻工业所需物资,由国家统拨分配,逐步发展到由生产企业自筹自购,为企业生产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开拓了物资原材料来源的新渠道。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9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青岛解放至1966年,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由外贸部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出口供货建议计划,在青岛市计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进行计划衔接、平衡与落实。经青岛市手工业管理部门,将生产、原材料供应计划一并下达给有关专业公司和生产企业。出口产品,多数为带料加工,自筹原材料的产品很少。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管理,由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生产计划科负责。
  1966年二轻局成立后,二轻工业出口产品生产贷款和短期外汇贷款,由青岛市二轻局财务基建科负责管理。1979年,青岛市二轻局成立进出口科,主要负责出口产品专项贷款和短期外汇贷款、留成外汇管理和使用、技术引进项目的申请和批复以及对外洽谈与考察、直接利用外资项目的洽谈及管理、出国人员的审查与外事接待等项工作。出口产品生产安排仍由计划科负责。1984年,进出口科改称开发办公室,其职责未变。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49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一节 外贸产品


  青岛建置之初,就有花边、草辫等出口产品的生产,其工艺美术品在20世纪初,就已畅销国际市场。
  青岛解放后的50年代中期,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的种类、数量逐步增多,主要有刺绣、花边、发制品、地毯等工艺制品。由于产品多为个体与手工业合作社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量不大。1956年,出口产品增加了皮鞋、鞋钉、台布、服装、乒乓球拍、缝衣针等产品。1957年,出口产品纳入国家计划。1960年,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2435万元,其产品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和泰国、新加坡、联邦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苏联及其他东欧各国。1965年,青岛市手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4293万元,比1960年增长0.77倍。其中,工艺美术制品、服装、皮鞋、工具五金制品发展较快。1966年,出口交货值为4961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轻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受到冲击,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况。经广大职工努力,出口产品增加了冰糕棒、桐木拼板、塑料制品等品种,开拓了马来西亚、西班牙、法国、科威特等新的国际市场。
  1972年,国家恢复出口产品生产专项贷款和短期外汇贷款,并允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青岛市二轻工业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加强了出口产品的生产,并开辟了美国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二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出口交货值已达11343万元,其出口产品增加了皮革箱、机绣花边、特艺品、玩具等,产品发展到50多种,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萎缩的影响,青岛市二轻工业出口产品下降。1982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只有10752万元,比1980年减少了1864万元。1983年下半年,随着国际市场形势的好转,出口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好转。1985年,出口交货值为11010万元。年出口交货值达百万元以上的有:地毯、服装、草制品、圆钉、铁丝、皮革制品、工艺美术制品等产品;年创汇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有青岛地毯厂、青岛制钉厂等生产企业。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0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一节 外贸产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出口产品一览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3:50, 70.01 KB) / 下载次数 81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313&k=db03505d961cc2bb4541b4113695d75a&t=1747789115&sid=xaCRy2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0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一节 外贸产品

青岛市二轻工业主要出口产品一览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3:50, 93.28 KB) / 下载次数 104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314&k=3e423bf383e17a97852ee1170bdbf151&t=1747789115&sid=xaCRy2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1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二节 设备引进


  1963年,青岛刺绣厂引进意大利万能绣花机40台,是青岛市手工业、二轻工业最早引进国外设备的企业。1979~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先后从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瑞士、英国、丹麦、西班牙、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112台(套)。计划总投资额为14142.89万元?,外汇3183.37万美元;实际完成投资额13949.99万?元,外汇额3032.66万美元。引进生产线19条,生产设备986台(套)。技术水平达到国际70年代水平的47项,80年代水平的61项。其中,5项填补国内空白,17项填补山东省空白。1985年,年产值71546万元,创利税12176万元。这些设备分布在青岛市二轻工业的塑料、工艺美术、服装、皮革、家电、五金、家具等生产企业,为出口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青岛市二轻工业技术设备的引进,70年代以单机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以引进关键设备和成套生产线为主,并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和样机。1984年后,重点转向对引进设备的吸收、创新和对设备的国产化配套上。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1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节 利用外资


  青岛市二轻工业,在直接利用外资方面,有四种形式。一是民间贷款,二是租赁设备,三是补偿贸易,四是合资、合作项目。
  民间贷款 1979年7月,经国家轻工业部、国家进出口委员会批准,由中国银行担保,从日本民间引进一笔贷款。青岛市二轻局的青岛塑料二厂、服装四厂、机绣花边厂,利用日本民间贷款297.9万美元,引进日产塑料螺杆挤出机1台,机绣花边设备30台(套),西服生产线1条。年增加产值1992万元,利润350万元,税金105万元。
  租赁设备 1983~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通过华和租赁公司和中国租赁公司,共完成5个生产项目设备的租赁,租赁设备价款212.4万美元,配套人民币607万元,引进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的设备71台(套)。这些设备的引进,加强了企业产品更新换代能力,促进了企业发展。
  补偿贸易 1983~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建成补偿贸易项目两个。一是青岛服装二厂与日本大陆株式会社达成补偿贸易,由日方提供设备价款3.5万美元的羽绒服除尘器1台,对提高服装产品质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青岛制革厂与意大利工厂设备公司达成补偿贸易,由意大利客商提供设备价值85万美元的制革生产线一条,设备19台(套),使制革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合资、合作项目 到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建成中外合资合作项目2个。一是青岛市家具工业公司、中国银行青岛信托咨询公司与芬兰劳特公司和工业发展基金会合资经营的华林胶合板有限公司,于1984年9月正式签订合同,总投资1888万美元。注册资金616万美元。其中,青岛市家具工业公司投资296万美元,占48.05%;中国银行青岛信托咨询公司投资150万美元,占24.35%;芬兰劳特公司和芬兰工业发展基金会各投资85万美元,各占13.8%。项目建成后,年产胶合板3.5万立方米。二是青岛塑料异型材料有限公司与香港路脱斯公司合资经营的青路塑料异型材有限公司,于1984年10月正式签订合同,总投资298万美元。其中,青岛塑料二厂投资223.5万美元,占75%。香港路脱斯公司投资74.5万美元,占25%。年产豪华塑料门窗及异型材5万套、1300吨。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2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节 利用外资

青岛市二轻工业直接利用外资项目统计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3:52, 75.49 KB) / 下载次数 68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315&k=7fb325e759b37e83f6893494bc5b7109&t=1747789115&sid=xaCRy2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3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节 利用外资

青岛市二轻工业引进技术设备项目情况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3:53, 43.21 KB) / 下载次数 77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316&k=859697cfa8833135cd2d79cf4ef7e43e&t=1747789115&sid=xaCRy2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3

 附 录
 附录一 青岛制针厂



  青岛制针厂前身是1931年12月尹致中开办的私营青岛冀鲁制针厂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利津路8号。当时集资法币4万元,厂区面积3512平方米,雇工69人,后发展到121人,1939年为170人。冀鲁制针厂的投产,打破了日本针在华北、德国针在华南独占市场的局面。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冀鲁制针厂被日商国分壮介以10.1万元联银券强行购买,改称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1946年,尹致中以归还财产所有权名义,以最低价格法币266802085元,标购收回。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青岛冀鲁制针厂复工生产。1954年,青岛市人民Gov派代表参加厂管理委员会,并着手查清厂的财产和尹致中隐匿敌产问题。1955年6月,因尹致中隐匿敌产价值1091247.40元,将工厂收归国有,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改厂名为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1955~1956年,国营青岛大华制针厂和公私合营启东制针厂相继并入该厂。1957年,有职工847人,生产缝衣针30.12亿支,创工业总产值1011.2万元。1960年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手缝针达1.29亿支。同年,出口镀锌丝389吨。1965年,将“兽王”、“狮球”、“金龙”、“富贵花”等商标改为“白兰”、“红叶”、“玫瑰”等商标。镀锌低炭钢丝有24个规格,使用“蜘蛛”牌商标。此外还生产电焊条、工业用针、针刺针、电动玩具等。1966年,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改称青岛制针厂。1979年,职工增加到1438人,生产手缝针18.29万支,完成工业总产值2279万元,劳动生产率达到15859元/人。外销手缝针5.17万支,出口总值68.06万元,成为国内手缝针生产的重要厂家。手缝针获山东省与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蜘蛛”牌镀锌低炭钢丝获山东省优质产品证书。
  进入80年代,企业经过恢复与建设性的整顿,激发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企业更有了长足的发展。1983年全国镀锌低炭钢丝同类产品测评2.8毫米规格获第一名。2.2、2.5毫米规格均获第二名。1980年和1985年全国十家同类产品测评均获第一名。1985年,“红叶”、“玫瑰”、“白兰”牌手缝针均获国优银质奖。1986年,拥有职工1368人(已将电焊条生产划出独立建厂),产手缝针24亿支,工业针7006万支,镀锌钢丝10750吨,创工业总产值15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224元/人,实现利税总额314万元。出口手缝针8.38亿支,总值161万元;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68万元,流动资金数332万元。厂区占地面积23810平方米,建筑面积31118平方米。生产设备674台,其中通用设备222台。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中型企业。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3

 附 录
 附录二 青岛木器一厂



  青岛木器一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宜昌路1号,系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生产木制家具、刨花板、刨切薄木、冰糕棒及桐木制品等,是一个综合性木材加工企业,也是青岛市家具制作行业中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颇有知名度的骨干企业。
  青岛木器一厂建于1953年1月,由13名个体手工业者在仲家洼合伙组成台东木器生产小组,加工和产销包装箱与木制椅凳等家具。1954年5月与台西木器生产小组、建中木厂合并成立青岛市木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175名个体劳动者加入该社,职工增到550人,产品发展到家具、包装箱、夹立板、木折尺、木管、木梭及其他木制杂品等8个品种,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在群众性的“双革”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技术革新者,革新成功木工压刨机、双面打铆机、专用安装机、弯曲刨光机、冲子扒口机、斜面洗槽机、排式多头钻、自动钉箱机等69项木器加工机械,逐步摆脱原始落后的手工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是年8月,更名为青岛木器一厂。翌年2月,迁至宜昌路。1960年,青岛木器六厂并入,接受为首都十大建筑设计制作高档优质家具和装饰品的任务,产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继而,轻工部又将该厂生产的夹立板(火柴生产专用品)纳入国家计划,列为全国生产供应定点厂。1965年,木制家具与杂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首次出口日本桐木拼板,获得信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狠抓技术进步与多种经营,组织刨花板生产会战,扩大木单板的生产,刨新贴面板式家具,发展冰糕棒、桐木拼板出口创汇,对企业实施整顿、改革,外引、内联推动企业更大发展。1985年引进一条意大利Scm公司产年加工标准柜6万件的板式柜类家具生产线,提高了自动化、连续化程度,生产出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达到80年代先进工艺水平。与此同时,又从联邦德国引进ALKORCELL人造板表面装饰材料生产设备,设计生产出86—1型板式拆装系列组合柜,产品表面装饰,效果优美,此设计荣获山东省设计大奖赛第一名。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新疆等地,备受欢迎。该厂年出口产品桐木制品和冰糕棒近4000立方米和15亿余支,尤其出口日本的高级全桐木家具,享有盛誉。六五期间,出口创汇2266美元。
  1986年末,青岛木器一厂拥有职工2053人,占地面积118428平方米,建筑面积6821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745万元,全部流动资金771.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452万元,利税总额375.3万元,出口交货值666万元,占总产值的27.85%,全员劳动生产率12133元/人。主要产品产量:木制家具19.3万件,冰糕棒15.8亿支。拥有木材加工设备650余台,并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在加工传统实木家具和板式结构家具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年生产300余种不同款式、品种的家具近20万件。所生产的“金菱”牌商标大衣橱和卧室套装家具,先后荣获山东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生产的刨花板,既是木材综合利用产品(木材利用率达到85%),又是板式家具主要基材,曾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该厂发展了城乡经济横向联合,在县城乡镇中,有5个联营分厂,7个联营加工点,3个技术协作联营体。在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体制,实行优化组合,划小核算单位,设12个经济承包分厂和3个承包实体,盈亏自负。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3

 附 录
 附录三 青岛机绣花边厂



  青岛机绣花边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顺昌路21号,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隶属青岛市二轻局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主要生产涤美纶装饰布、涤纶蚊帐、刺绣窗帘和各种装饰性花边等。
  青岛机绣花边厂筹建于1968年,引进日本平冈株式会社刺绣花边机一台(套)和联邦德国产经编主机设备。1975年正式投产。因设备不配套,工艺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投产产品虽有涤纶蚊帐、各类纱巾、可溶花边等几类,而两年中,未能形成拳头产品,企业亏损10万元。1977年,改进技术,转亏为盈。该厂产品注册商标是“天鹅”牌。主要用料棉布、棉线与化纤涤纶、涤丝等,大部自购于纺织品商业部门;出口产品用料,由山东省外贸抽纱公司供给。销售渠道原由纺织品站统购统销,1979年后转为以销定产,自产自销为主。198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7.30万元,利润70.5万元。1981年,经轻工业部批准,又引进日产刺绣花边机、提花经编机、镶边花边机等46台(套);同时进行了企业管理配套改革和技术改造,特别是强化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改变了二等品当家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面貌。自此,打开了疲软的生产经营局面,两年时间即还清引进设备的贷款。充分发挥引进设备的优势,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研制出创新产品涤美纶装饰布,填补了国内空白,全部产品也发展到3大类,9个品种,500多个花色,基本形成了以优质产品为龙头,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产品体系,并且由内销发展到内外销结合,多渠道经营方式,出现产销两旺的势头,使该厂成为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的机绣工艺品生产企业。
  1986年末,青岛机绣花边厂拥有职工970人,占地面积9811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88.4万元,全部流动资金894.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76万元,利税总额542.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21899元。主要产品产量,涤美纶装饰布156万米,绣花窗帘27.8万套。
  该厂产品,属刺绣类品种有棉、涤棉绣花细布、刺绣花边、窗帘、台布、床罩、沙发靠背、围裙等;属经编类品种有各色涤美纶装饰布、蚊帐、锦丽纱、尼龙花边、各类纱巾等。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涤美纶180万米,涤纶蚊帐60万架,刺绣窗帘40万片,各类装饰性花边500万米。现已同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市70余个百货部门建立了销售关系;出口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货值年达150余万元。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4

 附 录
 附录四 青岛电冰箱总厂



  青岛电冰箱总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小白干路161号,前身为由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的电机生产合作社、电冰箱修配合作社、蓄电池生产合作社。1958年三个合作社合并过渡为大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工厂,取名为青岛电机厂。经过多次调整规划,1980年与青岛第四工具厂合并改称为青岛日用电器厂,生产电机和吹风机。后又研制了洗衣机。经营多年,终因生产的洗衣机质量不佳,在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败下阵来。1983年开始研制电冰箱,翌年,试制成单门直冷式电冰箱,开创了山东省、青岛市生产电冰箱的历史,改厂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为轻工业部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
  1984年,经有关部门决定,组成电冰箱考察小组赴联邦德国和意大利考察。1985年,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电冰箱最新生产技术并由国家贷款购进15条电冰箱生产线,总投资1830万元,当年生产12224台电冰箱,产品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创工业总产值1344.7万元,比1984年同期增长283%,当年实现利润总额107.3万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5%。
  该厂电冰箱使用“琴岛—利勃海尔”注册商标,冰箱为四星级,冷冻室温度可达-35℃,24小时仅耗电1~1.2度,比国内外同类产品节电12%~20%;噪音一般不超过25分贝,优于国家规定标准;社会返修率仅有4‰,优于国家规定的指标,接近国际水平;冰箱表面处理系采用塑料喷涂工艺。该电冰箱1985年曾代表中国先进电冰箱机型,先后参加了新加坡、匈牙利、苏联三个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博览会。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贯彻了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和劳动成果相联系的原则,使企业素质、职工素质均有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使1986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直线上升。职工802人,创工业总产值7648万元,劳动生产率96201元/人,生产各种规格电冰箱50353台,实现利税108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2152万元,流动资金占用年末数达1405万元,厂区占地面积55694平方米,建筑面积12896平方米。产品获1986年国家先进技术进步奖、山东省优质产品奖,因而深受广大用户好评,行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还通过外贸部门销往国外,进入东南亚市场。
  青岛电冰箱总厂是国家定点生产电冰箱厂家。企业以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为两翼,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确保产品质量好上加好;全厂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制度。其中,技术基础管理6项,工艺管理7项,质量管理51项,计量管理6项,设备管理9项,标准管理8项。同时还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各种管理图表60余种,作为跟踪产品质量的原始记录,以此严格控制和考核质量情况。由于全厂职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贯彻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如今“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已誉满青岛,蜚声国内外,成为中国制冷工业的佼佼者。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4

 附 录
 附录五 青岛红星电器总厂



  青岛红星电器总厂,位于沧口区兴华路1号,是集体所有制性质企业,隶属青岛市二轻局家用电器工业公司。
  青岛红星电器总厂始建于1960年。当初,是由七八名退职电工和街道人员组成,称沧口电器修配组,属沧口街道办事处主管。主要维修电瓶、电机和一些小型电器设备。1962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并入沧口电器修配联社,改名为青岛第四电器修配生产合作社,职工增加到近20人,搞一些电动器具的修配及一些小型电器安装业务。1965年,开始试制吹风机和汽车点火线圈两个产品。1967年,厂名改为青岛红星电器厂。1970年底,上级批准在沧口区兴华路5号(牛毛山上)扩建厂房,并分配给80名新工人。1971年,沧口区工业局又将沧口针织厂并入,职工增加到242人。产品扩大到汽车电容器等汽车电器设备五六个品种。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的影响,致使生产下降。1976年,由保和路迁到兴华路,职工299人,产值108万元,利润17.47万元。产品增加了排风扇、点火变压器。1979年1月划归青岛市重工业局,1981年4月划归青岛市二轻局家用电器工业公司。6月,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年末,职工总数达370人,产品由生产汽车电器为主转为生产吹风机、排风扇为主。企业管理进行了恢复性整顿,企业面貌初步好转。年产值完成122万,获利9.2万元。
  1982年,全年完成产值215.11万元,实现利润18.8万元,总销售额达199万元。年底吸收新工人53名,职工总数达403人。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经济责任制,由一级核算改为二级经济核算。1983年,企业狠抓了横向经济联合,生产效益空前提高。全年完成产值500.35万元,实现利润101.3万元。首次突破100万元大关。1984年,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干部实行聘任制,经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狠抓产品质量。全年完成产值550万元,利润100万元。CZB-35A吹风机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工厂被评为山东省科技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评为文明单位。
  1985年1月,经青岛市经委批准工厂增挂青岛洗衣机厂牌子。开始引进洗衣机项目,全厂实行目标管理。年产值达1200万元,利润达286万元,销售收入达1451万元,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将兴华路1号的地毯三厂兼并。
  1986年,从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引进的3公斤双桶洗衣机生产线投产。从瑞士、联邦德国引进了喷粉设备,从香港引进了千克、万克注塑机、四角折边机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年末,生产洗衣机12688台,电风扇142887台,吹风机76871台。工业总产值达2622万元,被划为中型1类企业。新投产的洗衣机被评为青岛市、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企业被评为青岛市先进企业、文明单位标兵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
  企业建起5连套现代化大生产厂房,有冷冲车间、喷粉车间、总装车间、注塑车间,另有办公大楼1座。企业重大设备有:电风扇生产线1条、吹风机生产线1条、洗衣机生产线1条。从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引进万克注塑机1台、千克注塑机2台,从联邦德国、瑞士引进喷粉装置1座,从日本引进的四角折边机1台、汽车15辆。
  产品有“琴岛—夏普”牌双桶洗衣机。年产能力为20万台,是青岛市拳头产品。另有电风扇、台扇、落地扇、家用排气扇、家用吹风机、集团吹风机、灯具、降温机、冷暖风机等十几种产品。双桶洗衣机投入市场,倍受消费者青睐。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并销往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1986年,改称青岛红星电器总厂,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092.7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38万元,工业总产值2622万元,销售收入2303万元,利润总额300.32万元,税金总额98.1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094元/人,全厂职工总数为875人。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4

 附 录
 附录六 青岛皮鞋二厂



  青岛皮鞋二厂,位于四方区都昌路1号,企业性质是集体所有制,隶属青岛市二轻局皮革工业公司,是青岛市皮鞋行业规模最大各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中型企业,也是出口较早、创汇较好的单位。
  1953年11月,由30名失业工人在青岛市南海路租借40平方米更衣室,设备有2台缝纫机,青岛市劳动局拨给少量资金,组成群利生产自救组,加工零活,自产自销。1955年春,经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批准,转为靴鞋筹备生产合作社,集资入股,人员增加到60多人,社址转到潍县路57号,厂房100平方米。同年12月1日,该社与市南、市北、台西的另外三个靴鞋生产自救组和一些手工业者,联合组成靴鞋皮件合作社,人员增到160余人,缝纫机40台,厂房分散在四方路、中山路、海泊路约1000平方米的房屋内,生产皮鞋、皮件、手套等。1956年生产的线缝牛面三接头男皮鞋,具有耐穿不走型特点,多年来,在造型、款式、工艺等方面,经过多次改革,畅销全国,供不应求。1958年,以该社为主体,又与第十四缝纫社、第五靴鞋社、布轮社合并为第二靴鞋被服厂,厂址迁到中山路183号,新增服装、布鞋生产。同年开始向苏联出口大头鞋,直到1965年为止。1962年,专业化归口,先后将服装、皮件划出,厂址又迁至馆陶路18号。1962年、1964年,两易厂名为第二靴鞋皮件厂和第二靴鞋厂。1963年,产品开始出口欧洲、美洲及日本、科威特、巴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64年,有职工586人,厂房面积2075平方米,各种设备30余台,固定资产17.45万元,年产皮鞋12.5万双,工业总产值165.8万元。1965~1975年,年工业总产值在210~290万元之间升降,皮鞋产量在20~30万双之间增减。1972年,“中宇”牌高档男皮鞋出口日本,为山东口岸换汇率最高产品。1976年,第一条冷粘流水线开始使用,产值产量突破300万元和30万双。1978年迁入四方区都昌路,新建厂房面积7284平方米,增加了设备和人员。1981年改称青岛皮鞋二厂。1975~1985年产值平均递增16.3%,由线缝发展为冷粘装配,由手工操作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年产能力可达百万双,居青岛市同行业之首。
  1986年,职工919人,厂区占地面积14070平方米,建筑面积815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3.6万元,全部流动资金464.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04万元,产皮鞋98.3万双,利税总额297.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033元/人。生产设备主要有缝纫机、裁断机以及引进的联邦德国产绷帮机、压合机,日本产片帮机等。产品注册商标“金羊牌”。国内行销11个省市,博得消费者欢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出口皮鞋,1980年前在10~20万双之间;1980年后,由于国家对换汇率低的产品实施限制,出口量骤减。1982年仅出口2900双,生产重心转向内销。
  “金羊”牌线缝牛面三接头皮鞋,1979年被评为山东省和山东省二轻厅名牌产品;1981~1984年,连年被评为省优产品。“金羊”牌垫跟胶粘猪皮男鞋,1981年开始研制第一代产品,1982年,形成第二代产品,1983年为第三代产品,形成系列化产品。最初为出口产品,后转内销,渐有取代线缝皮鞋之趋势。该产品1984年荣获国家银质奖,是山东省皮鞋行业获得的唯一的一块银牌。其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0%左右,出口创汇率在青岛市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青岛皮鞋二厂,拥有国内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与严格的规章制度。行政管理设有8个科室,4个生产车间,1个研究所,2个展销部。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企业内部分配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逐步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已成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皮革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5

 附 录
 附录七 青岛塑料二厂



  青岛塑料二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清江路,为集体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青岛市二轻局塑料工业公司,是青岛市塑料制品行业中的一个生产规模较大、能力较强的重点单位。
  青岛塑料二厂前身是青岛制伞厂。1955年由6户9人、草房4间(40平方米)、大锅3口、集资2000元组成第一油布生产组,手工制作油布、雨衣、雨伞。1956年转为第一油布社,社员44人。1958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社投资,在广东公墓建厂房(平房)20间,增添了设备,油布社转为油布厂,职工104人。1962年又更名青岛制伞厂。1964年,转产塑料制品,职工161人,产值60万元,利润1.77万元,占地面积1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2平方米。是年,手工业合作社联社先后投资225万元,扩建厂房1800平方米,购置塑料机械设备,试产成功第一批聚氯乙烯(PVC)硬管0.14吨,PVC薄膜1.74吨。1965年更厂名为青岛塑料二厂,又试产成功PVC硬板,当年生产223.57吨。主要生产设备有2000吨热压机、炼塑机、密炼机、挤出机等,自此形成塑料制品生产能力。1966年1月,该厂归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塑料工业公司,经济上由公司统一核算。当年产塑料制品819吨。1984年,产值、产量创最好水平,分别为1822.55万元、4584.41吨。产品以塑料板、管、膜为主导,不断开发研制创新,生产12个花色品种,140多个规格的塑料制品。大类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等制品。品种有硬板、硬管、软板、工膜、农膜、包装膜、挤出板材、空心板、民用地板砖、异型材塑料门窗和军工配套产品。另外,还焊接加工塑料槽、罐、筒等。产品列入国家调拨计划。采用了层压、压延、挤出、吹塑多种工艺生产。专用生产设备有38台(套),建成热压、辊压、挤出三条流水线。1984年,与美国路脱斯(香港)公司签署合资经营青路塑料异型材有限公司合同,引进塑料异型材门窗生产线1套。引进日本产斜三辊压延机、变螺杆挤出机各1套。1985年又引进意大利挤出板材生产线1套。设备全部投产,年生产能力可达万吨。
  青岛塑料二厂,1986年有职工7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人。厂区占地面积301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72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98.4万元,全部流动资金367.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72万元,利税总额9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267元/人。塑料制品总产量4082.4吨,产品中,PVC硬板产量1008.7吨。该产品用大型2000吨层压机生产,年生产能力可达2200吨,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之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和建筑材料,自投产后,年产量均在500~1000吨之间。除此,还生产聚氯乙烯软板和聚丙烯钙塑板。塑料管材,分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类,其中聚氯乙烯硬管生产历史最久,为以塑代钢产品,在全省质量评比中,均获第二名奖。聚丙烯硬管可代替镀锌水管,无毒无味,耐高压,耐腐蚀,1986年产147.94吨,有力地支援了山东省农村除氟改水的顺利进行。塑料薄膜有聚氯乙烯和聚乙烯两类,年生产能力可达2280吨,注册商标“宝石花”牌。1986年,“工农”牌薄膜和地膜产量分别为862.36吨和869.07吨。地膜厚度由0.015毫米降到0.007毫米,减轻了农民投资负担,赢得广大农民青睐。
  青岛塑料二厂,所用主要原材料各类树脂,大部由塑料工业公司按计划调拨。产品销售有调拨、有自销。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行政管理设12个科室,5个生产车间,还有研究所、化验室。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55

 附 录
 附录八 青岛西装厂



  青岛西装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都昌路3号。系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青岛市二轻局服装工业公司。主要生产童装、男女西服套装、中山装、呢绒服装、时装。为青岛市服装行业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单位之一。
  1949年10月,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被服厂部分职工由济南搬迁来青岛筹建山东服装公司。1950年,在辽宁路成立了华东军区后勤军需部驻青岛被服厂,生产军服。时有职工200余人,脚踏缝纫机100余台,按军队编制管理。1952年,移交地方更名青岛实业被服厂,隶属青岛实业公司。1953年,与青岛市公安局被服厂、青岛鞋厂、青岛食品厂合并成立山东省青岛市联社联合加工厂,厂址在云南路,设食品、靴鞋、服装三个车间,隶属青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58年,靴鞋、服装车间分出,并与青岛第一制帽社、青岛第六靴鞋社合并,成立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第一靴鞋被服厂,厂址在河南路,主要生产服装、帽子、靴鞋,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1959年,首次出口苏联与东欧各国咔叽布长裤、儿童皮大衣5万件。1963年,行业归口,服装车间与靴鞋车间分开,以服装车间为主体,成立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被服厂,归属手管局服装鞋帽工业公司。1964年,首家为日本加工童装出口换汇。1966年,改为青岛第四服装厂,归属二轻局服装工业公司,职工700余人,主要产品为童装、针织童外衣、军服。1978年,国际服装市场箫条,出口骤减;1981年该厂迁入新建厂址,1984年,更名青岛服装厂。翌年,又改为青岛西装厂,并成立服装研究所。之后,该厂增加人员,强化管理,合理地调整生产布局,把按工序分块生产改为封闭式流水线生产。引进日本产西服流水线生产设备,改造旧有设备,把地轴传动改为车机电动,按部颁标准投产西装。
  1986年,青岛西装厂生产规模及各项经济指标均居青岛市服装行业之榜首。拥有职工1421人,厂区占地面积21789平方米,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86.9万元,全部流动资金614.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861万元,创利税308.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219元/人,产各种服装438.3万件。主要生产设备中引进日本等国的高速平缝机、热合机、开兜机、附衬机、烫熨定型机等西服流水线设备35种464台(件)。
  该厂被评为部优产品有四个:“红光”牌中山服、女西服套裙、女呢大衣和“三豚”牌男呢大衣。另外,男毛料西装获国际羊毛局标志。被评为省优产品有四个:“红光”牌中山服、女西服套装、“希望”牌和“小星”牌男女童套装。中山服制作工艺经多次改进,造型美观可体。童套装规格齐全,款式多样,结合采用中国传统的刺绣、剪贴、镶嵌、滚条等工艺,图案新颖,构思别致,有的以民族特色见长,有的以异国情调著称,儿童穿着,有天真美之感。该厂产品行销全国,对外远销东欧、中东、非洲、中美洲、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