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充分利用贝壳自身的光泽变化和潜在纹理,经过雕琢,研制出一批花鸟、水族贝雕工艺品,并于1962年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接受外商订货,从此,青岛的贝雕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1963年,青岛市筹建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开始了贝雕工艺品的专业生产。贝雕艺人充分吸取了各种雕刻技法,采用国画、装饰画的构图形式,以圆、高浮、半浮、浅浮平贴雕的工艺手法,创作出挂屏、屏风、座屏、花饰、立体摆件等各种贝雕观赏工艺品和茶几、钟表装饰、烟具、灯具、首饰等实用兼观赏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客户的青睐。大幅贝雕挂屏《洛神》,参加1972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受到好评。《岛上风味》挂屏,1978年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展出后,被选入出国展品。《文成公主入藏图》,长3米,高1.6米,展现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举行婚礼的喜庆热烈场面。整个画面由84个人物组成,每个人物神情各异,受到国内外专家、欣赏家的广泛赞赏和称誉。后在《人民画报》上全幅刊登,并多次摄入电影、电视镜头。《振兴中华》,表现了中国女排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精神,荣获全国贝雕行业第一次评比第一名和优秀创作设计奖。《归》,则是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另外,在北京国际机场贵宾休息厅展出的《傣族风光》、《花木兰》、《穆桂英》,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悬挂的《大明湖》、《趵突泉》、《青岛海滨》、《栈桥风光》以及六扇屏风《聊斋人物》,是青岛贝雕工艺的代表作。青岛生产的贝雕工艺品,除屡屡在国内参展外,还被国家选送到美、英、日、法、巴拿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到1985年,青岛共生产各类贝雕工艺品55764件。其中,出口外销1650件。1985年,贝雕职工333人,创工业产值129万元。其中,出口产品值37.4万元。该厂研制成功树脂聚合工艺品,产品在全国贝雕行业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银杯奖(贝雕行业最高奖)。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34
40年代初,青岛的立初、天兴和、福兴昌等经营玻璃的店铺,兼制照面镜,产量却很小。1949年青岛解放初,市北区多家玻璃店铺联合组成青岛市联成制镜厂,经营生产各种规格的照面镜。同时,在市南区还有一家私人工场式的制镜业户。1954年,联成制镜厂又联合数家手工业玻璃店铺,组成青岛市第一制镜生产组。翌年10月,台东区十几家制镜手工业者组成青岛市第二制镜生产组。1956年,第一、二生产组合并,组成青岛市制镜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玻璃厂,属大集体性质。在生产镜子的同时,试产玻璃管和玻璃器皿。同年市南区的私人制镜业户实行公私合营,取名青岛联合玻璃制镜厂,以生产彩绘和印花玻璃镜为主。有职工42人,年产各式镜子8.4万面,镜框3.7万个,创工业产值49.6万元。1960年,联合玻璃制镜厂因产品积压而改产搪瓷产品。在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玻璃厂吸收在大跃进中成立的郓城路玻璃厂,和其他从事玻璃工艺品生产的职工成立青岛市手管局玻璃生产合作社,成为青岛市玻璃工艺生产的唯一企业,生产纳入了国家计划。1970年,创制的玻璃工艺品《水族馆》,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品展出,获好评。1977年磨制的《热带鱼》、《松鹤》,获山东省创新二等奖。1979年,有职工229人,工业产值70万元,生产各式民用镜123万面。1980年,青岛制作的《迎客松》、《龙凤呈祥》玻璃磨光工艺品,获山东省集体创作三等奖。1986年,有玻璃工艺品生产职工254人,生产各式民用镜233.1万面、各式镜框9.4万个,创产值200万元,实现利税25.6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35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一节 彩塑 蜡果
彩塑 彩塑在青岛解放前就广为流传,多是民间艺人个体创作。1952年,彩塑制作个体业户重新开业,从事小件彩塑和宫灯制作。1956年,邢玉珍塑制的《常娥奔月》,名扬青岛市。之后应有关部门邀请,塑造了部分寿星、仕女等人物,供外贸出口。1958年,邢玉珍去世,未留下传人,彩塑在青岛绝迹。
蜡果 1958年,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胶县老艺人史本铨到所传授蜡果制做工艺,并成立了由十几人组成的蜡果生产车间,创作生产了各种蜡果。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供外贸部门销往国外。除生产果类蜡制品外,还创新生产蔬菜类蜡制品,主要有苹果、柿子、桃子、香蕉、大白菜、黄瓜、花生、栗子、樱桃等。1981年,山东省赴香港举办外销食品展销会,大多数展品为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仿真蜡制品,如鱼、对虾、冻兔、笼包、春卷、水饺、烧卖等,成为产品展销的极好宣传品。80年代中,由于产品销售不畅,青岛市中止了蜡制工艺品生产。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35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二节 民间剪纸
青岛解放前,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喜庆佳节的装饰品和欣赏品。
解放后,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60年代起,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具有青岛独特风格特点的剪纸艺术,其作品在山东省剪纸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称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滕凡谦教授、罗工柳教授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的《童年》、《母子乐》、《敦煌彩塑》、《聊斋故事》、《香玉》等30多幅作品,先后由《山东画报》、《柳泉》、《群众文艺》、《大众日报》、《民间文学》、《中国农民报》等报纸、杂志刊登发表。青岛市的剪纸艺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创新剪纸近300个花样,作品先后在青岛市和山东省多次展出,有些作品参加了北京以及8省1市组织的联展;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接受外商定货一次就达1 000多幅。另外,有些作品,成为搪瓷和陶瓷产品的纹样。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35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三节 彩灯 绢扇
彩灯 青岛扎制彩灯历史悠久,特别是逢年过节,扎制彩灯挂于门前,成为一大传统。其作品有宫灯、走马灯、蝴蝶灯、蟹子灯、金鱼灯、青蛙灯等几十个品种。青岛解放后,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扎制的彩灯多次在青岛组织的各种灯会上展出,并参加上海豫园灯会、临沂公园灯会的展出,受到观众好评。1982年,青岛市总工会组织百花灯会,青岛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金鱼灯和蜻蜓灯分获一、二等奖,还参加了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1984年,参加青岛市春节百花灯会,获一等奖。创作的绣球灯,任其灯身摇摆、倾斜,蜡烛依然垂直,照燃不误,受到客户称赞。
绢扇 70年代末,青岛工艺美术厂应国外客户订货,开始组织生产绢扇。青岛生产的绢扇属全外销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脸谱绢扇、鹦鹉绢扇,在每年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国外客户订货量都超过数万把。产品主要销往美国、阿根廷、比利时、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36
第七篇 工艺美术品
第六章 其他工艺品
第四节 戏剧道具
1945年,烟台戏剧道具制作商来青岛开设小半半堂戏具店,从此,青岛有了戏剧道具的生产。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小半半堂戏具店和新成立不久的德恩戏帽店合并到青岛市刺绣生产合作社。1957年5月,戏剧道具生产又从刺绣生产合作社中分离出来,成立青岛市戏具生产合作社,1958年过渡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戏具专业生产厂——青岛戏具厂。时有职工54人,另有分散绣工88人。当年生产戏装女披1 586件、王帽545顶、头面432盆,创工业产值16.2万元。先后为青岛市、山东省和外省市的剧团(社)承制了《桃花扇》、《棠棣之花》、《孔雀胆》、《小忽雷》、《李天保吊孝》、《文成公主》等剧目的服装、道具。并为梅兰芳制作斗篷、凤冠;为尚小云制作昭君盔、梁红玉铠甲、盔帽;为马连良制作永乐服等。1965年后,出现全国性的戏剧萧条,为戏剧生产服装、道具的工厂开始走下坡路,迫使青岛戏具厂在继续生产少量戏剧道具的同时,开始生产抽纱绣花业务,戏具厂也改名为青岛抽纱厂。1977年,戏剧演出业逐步恢复发展,为戏剧服装、道具的生产开始恢复,青岛抽纱厂亦改名为青岛舞台用具厂,在制作戏具服装、道具的同时,也生产一些其他工艺美术品。1980年,全国戏剧道具座谈会在苏州召开,青岛生产的头盔评为一等奖。在第二次全国戏剧道具评比会上,青岛生产的盔帽评为第三名,女披评为第四名、男蟒袍评为第十四名,总分为全国第六名。另外,有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一次订货值就达20万多元。青岛生产的戏剧道具分为戏服、盔帽、巾子、靴鞋、头面、髯口、把子、切末等8大类,近1 000个品种。1986年,青岛舞台用具厂工业产值达226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