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二篇 五金制品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7     标题: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篇 五金制品



  青岛建置之前就有日用五金业的存在。青岛建置之初,蔡连顺在台东瑞云路创办永顺铁工厂,生产铁锅、小农具等五金制品,为青岛历史上第一家专门从事五金制品生产的业户。20世纪30年代,五金制品业在青岛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制作。1932年,冀鲁制针厂率先使用机器生产手缝针,为山东省最早使用机器生产五金制品的厂家之一。1934年,青岛市已有五金生产业户148个,1092人,资金总额达12.15万元。此时的五金制作,大多仍然沿用前店后场作坊式,沿用简单的砧子、锤子、铁剪等工具,运用传统的工艺进行手工操作。
  青岛解放后,青岛的五金制造业经过了由个体向集体的转变,生产工具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单纯的日用五金,发展到日用、建筑、工具、轻工机械等近100个品种,上千种花色的产品。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五金制造业有生产企业18个,职工12545人,年创工业产值13701万元,占山东省五金制品业总产值的25%。五金产品除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外,还外销到欧、亚、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8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一节 日用铝制品


  1961年,青岛新兴金属制品厂投资兴建铝片轧制车间,开始研制日用铝制品的生产。1963年,试制生产了铝制饭盒、面盆、菜盆以及各种规格的铝锅和铝制杂件,产量达137.89吨。1964年4月,新兴金属制品厂的两个车间划出,建成青岛钢精制品厂,除生产日用铝制品外,还对外加工铝板材,成为山东省唯一的日用铝制品专业生产厂家。当年生产铝锅、水壶、面盆等日用铝制品279吨。到1965年,青岛钢精制品厂已能轧制20多种规格的铝板材,生产各种规格的铝饭锅、蒸屉等53个品种,上百个规格的日用铝制品器皿。1968年,铝制品产量为648.46吨,创工业总产值760.22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1969年,青岛北海铝制品厂(军办工厂),由从事铝板加工转向以生产日用铝制品为主,其主要产品有34厘米的面盆、52厘米炒锅、38厘米洗衣盆、30厘米炒勺以及各种规格的菜盆等。1972年,该厂开始研制生产铝压力锅,其产品有22厘米、24厘米、26厘米三种规格。1973年开始,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青岛铝制品生产下降。同年,青岛钢精制品厂年产铝制品510.9吨,产值降为374.43万元,利润下降到37万元。1974年,企业亏损32万元,是建厂以来最差的一年。1975年,仅实现利润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日用铝制品生产开始回升。1978年,产量跃升为1394.74吨。生产各种规格的铝锅90.7万只、壶21.1万把、饭盒27.78万个,创工业总产值1003.2万元。产品除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还经外贸部门出口外销。其中,外销18厘米高压锅624只,24厘米高压锅840只,20厘米水壶10440把。1979年,青岛钢精制品厂改称青岛铝制品总厂。1980年,青岛铝制品产量达2694.12吨,创工业总产值1674.27万元。外销水壶180把。之后,再无外销铝制品。1984年,青岛铝制品总厂产量高达2714吨。其中,铝锅92.12万只、水壶22.37万把、饭盒62.32万个。
  1985年,青岛铝制品总厂拥有熔铝母炉3座、子炉2座、合成感应电炉1座、氧化机2台、冷却塔1座、热轧机1台、冷轧机3台、压力机2台、曲轴冲床5台、双动拉伸机2台、金属切削机床17台、摇臂钻2台、快装锅炉2台等大小设备计176台;拥有职工832人,生产铝制品?1551?吨,当年创工业总产值1354万元。同年,北海铝制品厂年产压力锅已达15.54万只,产值300余万元,上缴利税45万元。青岛铝制品厂拥有职工437人,生产铝制品824吨,创工业总产值552万元。青岛铝制品总厂分厂,年产铝制品70.7吨,创工业总产值82万元。1985年,青岛铝加工厂破土动工,1987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有铝型材、啤酒和其他饮料用易拉罐、铝合金门窗等。
  此外,青岛还有不少街道厂家,如四方区铝铁制品厂、市南区金属制品厂等,也拾遗补缺地生产日用铝制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8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二节 炉  具


  青岛建置后,随着人口增多,炉具生产应运而生。1906年,有福和泰、福顺成两家。1921年,以生产炉具为主的白铁业户已发展到28个,1932年猛增到139个,从业人员达256人。1942年,青岛白铁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88个。1947年,市社会局将较大的白铁生产业户划入金属制品业,白铁业生产户尚存24个。青岛解放后,白铁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底就达106个。青岛炉具产品主要有茶炉和烟筒等。
  茶炉 青岛解放前,就有茶炉生产。其生产原料,以白铁皮为主。产品主要供家庭、单位和经营开水的业户应用。青岛解放后,茶炉制造发展较快,主要是按用户需求进行加工。1953年,台西区青岛白铁业生产组成立,翌年转为青岛市第一铁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先后成立四个铁器生产合作社,茶炉是这些社的主要产品之一。1958年,第二铁器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青岛第二铁器生产厂,当年产茶炉62个。70年代初,茶炉生产逐步以铝板代替白铁皮,白铁皮制成的茶炉在市场上逐渐消逝。1982年,研制生产了二次燃烧返烧式茶炉,既节能,又消尘,为环保部门推广产品。当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生产二次燃烧返烧式茶炉112台,投放市场。1982年12月,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分厂改称青岛炉具厂,专业生产以铝板为原材料的茶水炉,年产600台。该产品1985年获青岛市标准科技成果奖和山东省质量评比优质奖。该厂被青岛市Gov批准为茶炉生产定点厂,产品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青岛炉具厂为青岛市唯一生产茶水炉的厂家,拥有职工100余人,年产各种规格、型号的茶炉608台,创工业总产值111万元。
  烟筒 1952年之前,烟筒均由个体手工业作坊生产,自产自销。1954年,台西区30多个白铁业生产业户组成的铁业生产组改称铁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有4个铁器生产合作社成立,并成立了青岛市白铁业生产合作社联社。这些社(组)都生产烟筒产品,其各社的烟筒生产量由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和青岛市商业主管部门确定,产品由商业部门收购。1961年,青岛市年产烟筒26.44万节,1963年为23.83万节。70年代,由于家用取暖器材、设备的更新,烟筒产量逐年压缩。80年代,青岛市已没有专门的烟筒生产厂家。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9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三节 自行车锁


  1957年之前,青岛市无自行车锁的生产,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型号的自行车锁均为外地产品。1957年,青岛第三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试制成功马蹄型自行车锁,投放市场,产品畅销。1961年,年产31284把,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63年,产量猛增至216485把。1964年自行车锁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计划内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计划外部分由企业自销。1966年,青岛第三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车锁厂,成为青岛市自行车锁生产的唯一专业厂。1980年,年产车锁277万把,产品在全国15个自行车锁厂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产品除在国内各省市销售外,开始出口外销。1982年,青岛产自行车锁销往新加坡、伊朗及非洲各国共计20.02万把。1985年,年产达316万把,创青岛自行车锁生产的最高纪录。青岛生产的自行车锁64—2型和81—1火箭型,适用于28型自行车;82—7型电镀自行车锁适用于26型自行车和坤式自行车;钢丝绳锁,适用于各类自行车、摩托车、地排车、儿童车等。各式自行车锁有烤漆和电镀两个系列。1986年,青岛车锁厂有职工678人,年产自行车锁295.34万把,年创工业总产值591万元,实现利税120.8万元。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9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四节 煤气用具


  青岛市煤气用具的生产,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生产厂家有青岛煤气用具厂,其次是青岛工艺美术机械制修厂和青岛第二轻工业局机械厂。
  液化气钢瓶 1955年,在生产自救组基础上组建成青岛市气焊脚踏车修配小组,隶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1956年,修配小组改称合作社,人员40名。1958年,修配生产合作社与冶铸、制棉、第二铁器等合作社合并,成立青岛第五机械厂,有职工2500人。1961年,在国民经济困难情况下,第五机械厂分成第二自行车修配、秤具、螺钉等几个小合作社。1966年,第二自行车修配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电气焊五金加工厂,职工30余人,主要从事铝桶制做、电气焊加工生产经营业务。1970年冬,开始研制液化气钢瓶生产,职工发展到80余人。1974年,研制的液化气钢瓶投入批量生产,成为青岛市唯一的液化气钢瓶生产厂家,当年生产1200只。
  1977年,青岛电气焊五金加工厂改称青岛煤气用具厂,液化气钢瓶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1978年冬,经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批准,与青岛市红星阀门厂合并,仍称青岛煤气用具厂,并将分散的生产地点集中在青岛市小白干路163号。1981~1982年,青岛液化气钢瓶的生产摆脱了手工操作,形成了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完善了各种监测手段,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1981年,青岛产“青煤”牌液化气钢瓶获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优质产品奖。1982年,产量达到6.51万只。同年,“黄海”牌液化气钢瓶经山东省劳动局等单位鉴定,达到CJ3—1—80液化气钢瓶标准。1983年,创工业总产值686.66万元。1984年,产量达12.05万只。同年,产品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青岛生产的液化气钢瓶其型号为YSP—15型,瓶高580毫米,内径314毫米,壁厚3毫米,容积35.5公升,瓶重16.5公斤,工作压力16公斤/平方厘米,最大充装量15公斤液化气。产品除在青岛和山东省各地市销售外,还销往湖北、陕西、河南等地。
  煤气灶具 1975年,青岛电气焊五金加工厂制成石油液化气灶具4100台。1977年,青岛电气焊五金加工厂改称青岛煤气用具厂。1979年,青岛工艺美术机械制修厂和青岛第二轻工业局机械厂也开始批量生产石油液化气灶具。80年代产品更新为铝板面、电镀面,产品具有脉冲电子打火装置。1984年,青岛煤气用具厂生产液化气灶具5.09万台,成为山东省煤气用具专业生产厂家之一。1985年,青岛煤气用具厂与日本商家签订了设备引进合同,投资800万元,引进不锈钢灶、阀门生产设备26台(套),年产不锈钢灶具能力达40万台。主要产品有YSZ—GD高低两用双眼灶和YSZ—DDI200电子自动点火灶两种石油液化气灶具。另外,还生产YS21—DN型四气(沼气、天燃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通用灶。其产品除满足青岛市和山东省市场外,还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和地区。
  热水器 1980年,青岛煤气用具厂研制开发出石油液化气YSP—4200型快速家用洗澡热水器,采用电子脉冲自动点火,热水流量170升/时。1985年,开始生产扁盒式热水器,水温可达40~60℃。
  青岛煤气用具厂除生产钢瓶、灶具和热水器外,还生产YSG—24型火锅,可分别用木炭和石油液化气作燃料;锅体直径24厘米,可容汤菜1千克。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9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五节 手缝针


  1929年,青岛创办忠记制针厂,是为青岛市最早的手缝针制作厂家。1930年,有职工50人。1931年12月,青岛冀鲁制针厂开业投产,日产手缝针60万支,产品以“双钱”、“三角”、“黑龙”、“狮球”为商标,销往胶东半岛及河北各地。1932年,冀鲁制针厂以高价购得日本手缝针专用生产设备制鼻机全部技术资料,将生产工艺由原来的砸鼻、穿孔、分割三机生产,改造成一台机完成,改造后的设备称联三速度机,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职工也由原来的69人发展到121人。1933年,忠记制针厂因经营不善倒闭,生产设备被冀鲁制针厂收买。青岛产手缝针开始行销全国,打破了德国、日本产手缝针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冀鲁制针厂被日商国分壮介以10.1万元联银券强行购买,改称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1946年,尹致中以归还财产所有权的名义,购买收回,并恢复原名。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Gov派人参加青岛冀鲁制针厂管理委员会,参与管理。1955年,查出尹致中有隐瞒敌产行为,将青岛冀鲁制针厂收归国有,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改称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1956年,国营青岛大华制针厂成立。1957年,冀鲁制针厂有职工847人,年产手缝针301162.5万支,工业总产值1011.2万元。此后,因生产缝衣针工艺复杂,周期长,产值小而造成产量下降。1958年产183655万支,1959年产99303万支,到1960年,只产73118万支。产品除在国内市场销售外,开始外销出口。1961年,由于产量下降,造成供应紧缺市场上曾出现0.2元买一支针,或一个鸡蛋换一支针的现象。同年9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耿飚、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到厂视察,要求采取措施,恢复手缝针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当年产量达192376万支。1962年产237950万支,缓解了市场供应。60年代,青岛产手缝针以“红叶”、“玫瑰”、“白兰”、“莲花”注册,代替以前的“双龙”、“狮球”、“富贵花”、“鲁王”、“如意”商标。1966年,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改称青岛制针厂,同时,国营青岛大华制针厂和1957年成立的公私合营启东制针厂并入该厂,使该厂成为青岛市生产手缝针的唯一企业。1979年,青岛制针厂职工增加到1438人,年产手缝针18.29亿支,完成工业产值2279万元,出口手缝针5170万支,出口交货值68.06万元,成为国内手缝针生产的重要厂家。1985年,生产手缝针23.52亿支,外销量71317万支。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产品被评为全国第一名。在轻工业部全国缝衣针质量测评中,有11个规格的产品获第一名,并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青岛制针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550万元,其中优质产品值达1416万元。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0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一节 工具五金


  青岛工具五金制品的生产,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时,多是小手工业作坊,修理、制造、或翻旧制新等均用简单的手工工具。青岛解放后,工具五金开始从修理、翻新逐步发展为仿制新产品、开发研制新工具。工具的种类、规格、花色也不断增加,其生产也从手工制作逐步向机械化生产发展。青岛生产的工具五金制品,主要有活扳手、呆扳手、双头扳手、梅花扳手、手用钢锯条、钢锉、丝锥、板牙等。
  活扳手 活扳手是工具五金制品的主要产品之一。1954年,信生铁工厂采用土法仿制活扳手,经半年多反复试验,制成样品,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认定合格,当年试生产1800把,填补了山东省活扳手生产的空白。同年10月,在北京全国活扳手评比中,被列为名牌产品。1956年,信生铁工厂实现公私合营后,厂址迁到台湛路,扩展了厂房,增置了生产设备,月产活扳手1287把。1957年,活扳手生产量达34732把,创产值16.98万元,实现利润4.36万元。
  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压缩活扳手进口量,为满足市场上对活扳手日益增多的需求,经组织规划,信生铁工厂与其他生产活动扳手的企业合并,称青岛工具厂。以生产活扳手为主要产品,兼营生产其他五金制品。1963年企业调整,青岛工具厂三车间划出,成立青岛五金工具生产合作社,后又改为青岛工具一厂。1964年,工具一厂研制开发15?大规格活扳手,当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各种活扳手5.70万把,产值达78.5万元。1965年,产量猛增至9.56万把,工业产值104.5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形势的变化,产量忽上忽下。1966年,工业产值仅50.31万元,比1965年下降51.86%。1968年生产回升,全年生产各种规格活扳手17.14万把,实现利润34.49万元。1974年生产再度出现下滑,活扳手产量为16.38万把,产值仅达68.29万元,实现利润仅7.51万元。1975年活扳手产量达33万把,工业产值达143.7万元。1976年活扳手产量为49.52万把,并开始外销出口,当年出口交货量为21.94万把,占全年总产量的44.8%。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活扳手生产步入正轨,产量和出口量逐年大幅度上升。1979年活扳手产量达114.51万把,出口交货量达80.4万把,创工业总产值439.66万元,实现利润139.88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1980年,在全国98个生产活扳手企业的产品质量测试中,青岛工具一厂生产的8寸活扳手,按项目检查达到82.5分,列全国第一。同年获山东省二轻工业厅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4月,全国五金产品测试中,8寸、10寸活扳手均获100分。9月,“铁牛”牌、“青工”牌活扳手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8寸、10寸活扳手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青岛工具一厂又研制开发出70型活扳手,取代原65型活扳手,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呆扳手 梅花扳手 呆扳手、梅花扳手是扳钳工具的重要品种。1956年,青岛气焊脚踏车修配合作社进行呆扳手试制,加工生产2000把,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生产呆扳手的厂家。1957年,扳手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年产呆扳手2000套(每套16寸~22寸共8件),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1958年,气焊脚踏车修配合作社易名为青岛市第五机械厂,仍以生产呆扳手为主。当年,企业增加皮带床子8台、砂轮机3台、铣床1台、钻床6台,生产设备开始逐步更新。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手工业三十五条》,第五机械厂先后分为四个生产合作社。其中,青岛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有职工161人,以生产呆扳手为主,兼营其他工业产品,年产呆扳手1500套。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市场上对呆扳手的需求量大增。为扩大呆扳手的生产,青岛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由莘县路13号搬迁到镇江路7号,更名为青岛工具二厂,并投资扩建厂房,调配增加人员,先后增加各种设备20台(套)。锻压设备和模具的使用,改变了长期沿袭的手工操作方式,生产技术和工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空气锤与摩擦压力的配套使用,成为全国扳钳行业的独创工艺。1965年,又研制开发出梅花扳手新产品,成为全国呆扳手、梅花扳手重点生产厂家,职工增加到381人,年产呆扳手9.2万套,企业实现利润50余万元。1972年,呆扳手产量达11.05万套,创工业产值424.85万元。之后,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先后生产出管子钳、套筒扳手、简易扭力扳手、省力扳手、S65重型套筒扳手以及大规格的敲击扳手等100余种规格的新产品,在山东省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1978年,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生产原材料大部分由市场自购,产品由企业自行组织销售。为此,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了2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外销产品主要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欧、亚、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在全国19个生产厂家参加的质量检测中,青岛生产的呆扳手获第一名,梅花扳手在同类产品中获第二名。1980年、1984年两次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生产的呆扳手、梅花扳手,使用“双鱼”牌商标,出口产品使用“钻石”牌商标。
  1985年,青岛工具二厂拥有职工516人,各种设备110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年产呆扳手13.7万套,比1957年提高了137倍,梅花扳手9.07万套,共创工业产值404万元,实现利润47万元。呆扳手和梅花扳手的销量分别占山东省总销量的85%和91%。
  手用钢锯条 1959年,青岛第二文教用品社易名青岛五金制品厂后,派人到上海锯条厂学习手用钢锯条的制作。土法制造了刨齿机、分路机、下料机、切头机等锯条生产设备。同年9月试制出第一批手用钢锯条。1960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手用钢锯条380万支,填补了青岛生产手用钢锯条的空白。1963年,青岛五金制品厂改名为青岛第一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当年产手用钢锯条169.5万支,1965年增加到779.6万支。1966年,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合作工厂,取名为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年产量只有236万支,产品商标由“猫”牌改为“晶华”牌。1967年,青岛钢丝网厂并入,人员增加到378人,仍以生产手用钢锯条为主要产品,并兼产其他小五金产品。1971年,手用钢锯条的产量达到2317.5万支,1975年为2238.1万支。1976年,市场上手用钢锯条的需求量增大,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将其他产品划出,专产手用钢锯条,并改造和增加设备,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操作,扩大提高了生产规模和能力。1978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改名为青岛锯条厂,成为青岛市手用钢锯条的专业生产厂,年产4697万支,工业总产值377.56万元。1980年产量3067.5万支。1985年,青岛锯条厂有职工551人,年产“晶华”牌钢锯条7143万支,工业总产值997万元,实现利润164.2万元。
  青岛锯条厂生产的手用钢锯条,自1973年山东省开展质量评比以来,连续5次获山东省第一名;1982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测试中,名列第二;1983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列第一名,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生产的手用钢锯条原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主要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按计划调拨,计划内产品统购统销,计划外部分,由企业自行解决。青岛产手用钢锯条除满足青岛市场需求外,还销往山东各地市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销量居全国首位。
  除青岛锯条厂生产手用钢锯条外,青岛钢锯条厂(属乡镇企业)也生产手用钢锯条。该厂1986年拥有职工257人,年产钢锯条4349.8万支,创工业总产值434.98万元。产品注册商标“鲨鱼”牌,同年获青岛市优质产品称号。
  钢锉 1925年,日本商人在青岛开办东华锉铺,从事旧锉翻修。1937年,东华锉铺和成立不久的青岛锉铺歇业。原东华锉铺雇员先后创办了新青岛、义生、源成、华昌等锉铺,这些锉铺除主要进行旧锉翻新外,还从事少量新锉制作。青岛解放前夕,已有锉铺23个。
  青岛解放后,钢锉生产继续发展。1953年,青岛锉铺已发展到31个。仍然是以修旧翻新为主,兼制少量新锉。1955年,玉昌等8个锉铺组成青岛制锉生产小组,共有28人。不久,永鑫炉等6个锻铁业户组成青岛第九锻铁生产小组,共有25人。同年下半年,青岛制锉生产小组和青岛第九锻铁生产小组合并,组成青岛制锉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扁锉、方锉、三角锉三大类。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合作社又吸收23个制锉业户,成立公私合营青岛工具厂,人员增加到144人。至此,青岛的制锉业由以修旧翻新为主转向以制造新锉为主,年产各种规格和型号的钢锉23万支,创工业产值19.6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1958年,职工增加到273人,有剁锉机5台,产量达77.2万支,工业产值123.5万元,实现利润45.9万元。同年,公私合营青岛工具厂的制锉车间30余名工人划出,吸收部分个体制锉业户组成青岛钢锉厂,1962年改为合作社,1965年又转为合作工厂,恢复青岛钢锉厂名称。1966年,职工313人,钢锉产量达到128万支,销售额206万元。1971年,职工增加到409人,产量180万支,工业总产值246万元,实现利润88.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钢锉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1979~1980年,青岛生产的钢锉,在山东省钢锉质量评比中,两次获总分第一名。1980年之前,生产钢锉所需原料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按计划调拨供给,其产品也由该站收购包销,之后,变为部分供给,部分包销,其余由企业自购、自销。1980年,青岛生产的钢锉开始出口外销,当年,出口钢锉13.6万支,出口交货值14.04万元。1981年,青岛生产的三角锉,获轻工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在全国锉刀质检中,三角锉获第一名,半圆锉和方锉获第三名,圆锉获第四名,扁锉获第八名;五大类产品获总分第一名。1982年,青岛钢锉产量达220.12万支,工业产值完成302万元,实现利润31.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年,青岛产五大类锉刀,获轻工业部质量评比总分第三名。1985年,青岛出口钢锉41.32万支。
  1986年,青岛钢锉厂有职工737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4台,锻压设备29台,气体压缩机4台,焊接及切割设备3台,电热设备9套,金属材料实验机4台,五金加工设备57台。年产各种钢锉312.9万支,工业产值452万元,实现利税48.2万元。
  丝锥 板牙 1958年,由分散的小手工业者组成的青岛第五钟表修配服务社,开始试生产螺纹工具,并由修配服务向生产型过渡。1960年,生产手用丝锥3.85万件,圆板牙5.99万件。1964年服务社增添攻溜机、滚丝机等新设备,逐步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产量亦随之提高。1965年,产手用丝锥22.5万件,圆板牙13.76万件。1966年,青岛第五钟表修配服务社改名为青岛工具三厂,成为青岛市螺纹工具生产的专业厂。同年,又先后增置了国家统一型号的螺丝磨床,自制组合丝锥和滚丝棒,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徘徊不前。1967年前,青岛生产的螺纹工具有公制和英制两种系列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后,逐步形成公制系列产品,英制系列产品被淘汰。1968年,依据自身的需要,试制成滚压滚丝轮。1971年前青岛工具三厂生产的螺纹工具使用“众工”牌商标,之后,使用“工”字牌。1975年,研制出机用丝锥、滚压丝轮两个新产品。同时,滚压滚丝轮也由自用发展为商品。当年生产手用丝锥80.42万件,机用丝锥3.54万件,圆板牙56.8万件,滚压丝轮1932副。产值达182.82万元。1981年9月,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工”字牌商标改为“鲁工”牌商标。1984年,年产手用丝锥143.97万件,机用丝锥15.33万件,圆板牙58.27万件,滚压滚丝轮840副,年产值261.43万元,实现利税66.17万元。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0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二节 建筑五金


  青岛建筑五金用品的生产起步于1925年,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1933年,生产厂家有5个。青岛解放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岛生产的建筑五金用品主要有圆钉、木螺丝、镀锌丝、合页、插销、铁制门窗等。
  圆钉 木螺丝 1934年,江鹤泉开办德泰实业工厂,从日本购进圆钉机13台、拔丝机1台,开始生产圆钉。1938年,义昌永制钉厂成立,亦从事圆钉生产。1946年,又有4个制钉厂投入生产。1947年后,因交通受阻,原料供应不足,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日趋衰落,到青岛解放时,各厂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1950~1955年,青岛各制钉厂逐步恢复生产,且有3个新厂投产。其中,1952年,周先谦集资2万元,招工12人,开办了青岛华阳螺钉厂股份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木螺丝,当年产木螺丝226万件,成为青岛市木螺丝的专业生产厂。1956年1月,青岛市制钉业的9个私营厂实现了全行业的合营,改称公私合营青岛联仁制钉厂,主要生产鞋钉、圆钉、木螺丝、铁丝等产品,是青岛市唯一的制钉企业。该企业有职工367人,鞋钉机50台,圆钉机60台,木螺丝机19台,拔丝机6台。当年产圆钉1128吨、木螺丝2576万件、鞋钉15630箱。创工业总产值284.94万元,实现利润6.91万元。同年,制钉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原料按计划调拨,产品亦由青岛五金工具批发站统购包销。1957年,企业进行调整,职工增加到461人,年产圆钉2816吨、木螺丝3536万件,创工业总产值440.94万元,实现利润104.03万元。此后,生产持续发展,到1963年,年产圆钉达3067吨,木螺丝7974万件。1965年,拥有职工887人,产圆钉2221吨、木螺丝15006万件,工业总产值583.93万元,实现利润127.27万元。1966年,改名为国营青岛制钉厂。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的制钉业受到很大影响,产量、产值没有什么发展。1974年,更受“批林批孔”的影响,生产出现较大滑坡,年产圆钉1577吨,降到合营以来最低点。1976年,青岛生产的圆钉开始销往国外,当年销量892吨,以后不断增加。产品主要销往美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经过整顿、改造,扩建了厂房,增加和改造了生产设备,恢复和建立了规章制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1979年,青岛生产的“三星”牌木螺丝,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1980年青岛木螺丝开始出口,外销量为116万件。同年,青岛产30×1.6毫米圆钉,被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在1981年上海全国圆钉三个规格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83年,木螺丝出口量达到2944万件。
  1985年,青岛制钉业有职工2012人,年产圆钉16371吨,木螺丝61273万件,创工业总产值2856万元,实现利润583.6万元。圆钉系列已由原来的64个规格,发展到45个品种,533个规格,当年出口圆钉12318吨,成为全国同行业出口最多的产品。1986年,企业设备有:圆钉机100台,木螺丝机158台,拉丝机90台,维修设备99台。圆钉年产1.8万吨,木螺丝8亿件。产品除圆钉、木螺丝外,还产美制钉、英制钉、家具钉、油毡钉、涂料钉、地板钉、水泥钉、双幅钉、螺旋钉等产品。
  合页 插销 1925年,德盛永五金厂开业,主要生产合页、插销,是青岛生产建筑五金最早的厂家之一,但直到青岛解放,生产一直发展缓慢。
  1952年,德盛永五金厂联合其他5个铁工厂,组成私私合营大陆建筑五金厂。1956年,成为公私合营青岛大陆建筑五金厂,时有职工146人。1958年,职工增加到588人,产品也由十几个品种增加到30多个品种,仍以生产合页、插销为主,当年产建筑五金制品217吨,创工业总产值120.9万元。1965年,合页产量达到70万副,插销200万个,完成工业产值146万元,实现利润23.9万元。
  1966年,公私合营青岛大陆建筑五金厂改称国营青岛建筑五金厂,于翌年迁到四方区小白干路新厂址。同时,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成两条合页自动生产线,年产合页720万副。1968年,青岛产H型合页开始出口外销。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74年仅完成工业产值187万元,实现利润11.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对生产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改造,基本上实现了半自动化、自动化的连续生产。青岛产“雄狮”牌钢插销,在山东省组织的历次评比中,均荣获第一名。1979年,合页产量完成计划的153.24%,插销完成计划的110.7%,创工业产值528万元,实现利润113万元,是企业效益最好的一年。1984年,青岛生产的合页、插销获山东省、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插销的年产量近1200万个。1981~1985年,全市出口各种类型的插销84万个,交货值21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沙特阿拉伯等国。到1985年,青岛市累计出口合页3418万副,交货值达1530万元,主要销往港澳、东南亚、中东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青岛建筑五金厂有职工548人,年产合页426万副,插销806万个,创工业总产值538万元。
  另外,青岛沧口区五金厂也生产合页,1985年,产合页154万副,创工业产值93.5万元。
  镀锌丝 青岛解放前,没有镀锌丝的生产,市场上经销的镀锌丝全部来自外地,有些还是进口产品。青岛解放不久,青岛冀鲁制针厂就开始研制镀锌丝的生产,1953年,试产镀锌丝226吨,投放市场,深受用户欢迎。此后,产量不断增加,1958年,高达11988吨。1960年,青岛产低碳热镀锌钢丝开始出口,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1963年产量为8812吨。
  1967年,青岛宝石厂开始研制镀锌丝生产,当年产镀锌丝436吨,除自用外,还销往哈尔滨、大连等地。1970年,市场上镀锌扁铁丝脱销,青岛宝石厂自制设备投入生产,当年产镀锌扁铁丝16吨。1972年,该厂出口镀锌丝303吨。1978年,生产设备增至6台,年产镀锌扁铁丝203吨,产值达29.84万元。1979年,青岛制针厂生产的低碳热镀锌钢丝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青岛宝石厂的产量为1217吨,1980年达到1553.5吨,产值217.49万元,创历史最好纪录,当年出口镀锌钢丝803吨。1983年,青岛制针厂生产的2.8、2.5和2.2毫米低碳热镀锌钢丝,在全国日用五金产品质量测试中,2.8和2.5毫米低碳热镀锌丝获第一名,2.2毫米低碳热镀锌钢丝获第二名。到1984年,青岛制针厂累计出口镀锌丝31235吨,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同年,青岛宝石厂研制出镀铜扁丝,当年产177吨,创工业产值26.55万元。1953~1985年,青岛制针厂累计生产镀锌丝229732吨。其中,1985年生产11690吨;是山东省低碳热镀锌钢丝最大的生产厂家。其产品分为三大类,一般用途有16个规格,捆绑用有3个规格,架空通讯用有5个规格。1985年,青岛宝石厂生产镀锌丝492.18吨,工业产值72.35万元,生产镀铜扁丝242吨,创产值36.3万元。镀铜扁丝通过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产品质量鉴定,两种产品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0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三节 电  线


  青岛生产电线的厂家有:国营青岛大新电线厂和青岛红卫电线厂,前者属机械系统,后者属二轻系统。
  1958年,原青岛纺绳生产合作社过渡为青岛手工业管理局电线厂(后改称青岛红卫电线厂),专业生产电线。时有职工250人,工业产值248万元,创利润17万元。主要是来料加工,生产裸铜电线。全部生产过程以人力、手工操作为主。1959年,产裸铜线192吨,裸铝线13吨。1960年,产裸铜线384吨,裸铝线28吨,工业产值323.9万元。1961年后,增加了铜(铝)芯橡皮线、纱包线、保险丝的生产,当年生产铜(铝)芯橡皮线64.4千米。1966年,青岛红卫电线厂从来料加工走上了自筹原料生产产品的发展道路。1969年,生产铝芯橡皮电缆223千米。1970年,裸铝线产量达到354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72年,青岛红卫电线厂开发出铜芯紫花线电线新产品,并形成批量生产,当年产252千米,属国家计划产品。1973年,又开发出铜(铝)芯塑料电线新产品,当年产177千米。至此,青岛红卫电线厂的产品已由原来单一裸线,发展到5大类78种不同规格的电线、电缆产品。1975年,研制出铜芯橡皮套电缆,当年产9.1千米,还生产铜芯塑料电线4798千米,铝芯塑料皮电线128千米。因铝芯不如铜芯电线导电性能好,在生产4年后,铝芯塑料皮电线停产。1976年,铜芯橡皮电线年产量达到1828千米,1983年停产。红卫电线厂在投资34万元,更新改造设备250余台的基础上,1983年建成编织车间,生产电线外皮。1986年,青岛红卫电线厂拥有职工381人,年产紫花电线2224千米,其他电线2769千米。创工业产值50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87.3万元。其产品除供青岛市客户外,还销往全国其他省、市。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0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四节 铜铝铸件


  青岛解放前,因铜、铝原料紧缺,价格昂贵,故从事铜、铝铸造的业户很少。1945年,陈介孚在归化路13号开办介孚铸造厂,原生产皮鞋钉,后因原料昂贵转产铜铝铸件。青岛解放前夕处于停产状态。
  青岛解放后,1952年介孚铸造厂重新开业,1953年和他厂合并转产水暖器材。另外,1955年前开业的铜、铝铸造个体业户有长聚、集福、东聚昌、光福等共9个。这些业户先后组成铸铜和铝制品两个小组。1955年7月,两组合并,成立青岛铜铝铸造生产合作社,有社员70人。除进行铜铝铸造外,还从事日用铝制件小商品的生产,并为其他单位加工轧延铜片。资金是社员缴纳的入会费和股金,合计为700元。其设备只有1台小型轧延机、1台皮带车床、1台抛光机、3台小电动机和2吨铜铝器材及搜集来的铜、铝边角碎料。社员每天工作10小时,两周休1天,月工资有时只有5元。1958年,铜铝铸造生产合作社、水暖器材合作社、小五金合作社、机械修配合作社合并,组成青岛新华第三机械厂。后经调整,成为青岛重型机械厂,从事专业铜、铝零部件的铸造。1962年,青岛市贯彻《手工业三十五条》,重型机械厂又改称青岛铜铝铸造生产合作社。1966年,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称青岛铜铝铸造厂,企业资金额增至20.78万元,是当时山东省内唯一的铜、铝铸造企业。1968年,增加了拔丝、拔棒生产业务,具有了生产圆铜丝、扁铜丝以及圆铜棒、方铜棒、异型铜棒等的技术。70年代,精铝制品兴盛起来,生铝铸造小商品停产。1980年,职工增加到450人,创工业产值385万元。1983年,企业经过整顿,提高了加工生产能力,当年产铜、铝铸件和加工铜、铝板各420吨,创工业产值397万元。1984年,生产设备增加到70台。
  1986年,企业有职工288人,生产铜铝铸件113.3吨,工业产值370万元,有固定资产172万元。青岛的铜、铝铸造,在为各企业生产加工铜铝铸件、生产小商品供应市场的同时,还曾为有关兵工厂加工过炮筒,为国外客户加工铸造过大碾盘的附件。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1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四节 铜铝铸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金属制品生产情况表
1.jpg 2.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2:01, 119.68 KB) / 下载次数 86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272&k=1ab56db69fda7c83f75f490b6fd88bda&t=1747758546&sid=RyQs17



图片附件: 2.jpg (2009-9-22 12:01, 20.88 KB) / 下载次数 80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273&k=29b2f73109d5231b13abd8114df53716&t=1747758546&sid=RyQs17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2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四节 铜铝铸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金属制品生产情况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2:02, 87.04 KB) / 下载次数 75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274&k=894a93ffab395373b6bfc97e44e8b13b&t=1747758546&sid=RyQs17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3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四节 铜铝铸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五金制品出口交货量情况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2:03, 40.46 KB) / 下载次数 81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275&k=f55af3ec8b5adc2ea4b594f099cf5f74&t=1747758546&sid=RyQs17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2:04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五金制品
第四节 铜铝铸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金属制品业获奖产品表
1.jpg 2.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2 12:04, 156.04 KB) / 下载次数 72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276&k=42fb3816866cdd9089bc17aa78242050&t=1747758546&sid=RyQs17



图片附件: 2.jpg (2009-9-22 12:04, 55.92 KB) / 下载次数 82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277&k=b13385e11cabc0760f0b4f8eb4c0d606&t=1747758546&sid=RyQs17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