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置之前就有日用五金业的存在。青岛建置之初,蔡连顺在台东瑞云路创办永顺铁工厂,生产铁锅、小农具等五金制品,为青岛历史上第一家专门从事五金制品生产的业户。20世纪30年代,五金制品业在青岛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制作。1932年,冀鲁制针厂率先使用机器生产手缝针,为山东省最早使用机器生产五金制品的厂家之一。1934年,青岛市已有五金生产业户148个,1092人,资金总额达12.15万元。此时的五金制作,大多仍然沿用前店后场作坊式,沿用简单的砧子、锤子、铁剪等工具,运用传统的工艺进行手工操作。
青岛解放后,青岛的五金制造业经过了由个体向集体的转变,生产工具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单纯的日用五金,发展到日用、建筑、工具、轻工机械等近100个品种,上千种花色的产品。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五金制造业有生产企业18个,职工12545人,年创工业产值13701万元,占山东省五金制品业总产值的25%。五金产品除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外,还外销到欧、亚、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8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一节 日用铝制品
1961年,青岛新兴金属制品厂投资兴建铝片轧制车间,开始研制日用铝制品的生产。1963年,试制生产了铝制饭盒、面盆、菜盆以及各种规格的铝锅和铝制杂件,产量达137.89吨。1964年4月,新兴金属制品厂的两个车间划出,建成青岛钢精制品厂,除生产日用铝制品外,还对外加工铝板材,成为山东省唯一的日用铝制品专业生产厂家。当年生产铝锅、水壶、面盆等日用铝制品279吨。到1965年,青岛钢精制品厂已能轧制20多种规格的铝板材,生产各种规格的铝饭锅、蒸屉等53个品种,上百个规格的日用铝制品器皿。1968年,铝制品产量为648.46吨,创工业总产值760.22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1969年,青岛北海铝制品厂(军办工厂),由从事铝板加工转向以生产日用铝制品为主,其主要产品有34厘米的面盆、52厘米炒锅、38厘米洗衣盆、30厘米炒勺以及各种规格的菜盆等。1972年,该厂开始研制生产铝压力锅,其产品有22厘米、24厘米、26厘米三种规格。1973年开始,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青岛铝制品生产下降。同年,青岛钢精制品厂年产铝制品510.9吨,产值降为374.43万元,利润下降到37万元。1974年,企业亏损32万元,是建厂以来最差的一年。1975年,仅实现利润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日用铝制品生产开始回升。1978年,产量跃升为1394.74吨。生产各种规格的铝锅90.7万只、壶21.1万把、饭盒27.78万个,创工业总产值1003.2万元。产品除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还经外贸部门出口外销。其中,外销18厘米高压锅624只,24厘米高压锅840只,20厘米水壶10440把。1979年,青岛钢精制品厂改称青岛铝制品总厂。1980年,青岛铝制品产量达2694.12吨,创工业总产值1674.27万元。外销水壶180把。之后,再无外销铝制品。1984年,青岛铝制品总厂产量高达2714吨。其中,铝锅92.12万只、水壶22.37万把、饭盒62.32万个。
1985年,青岛铝制品总厂拥有熔铝母炉3座、子炉2座、合成感应电炉1座、氧化机2台、冷却塔1座、热轧机1台、冷轧机3台、压力机2台、曲轴冲床5台、双动拉伸机2台、金属切削机床17台、摇臂钻2台、快装锅炉2台等大小设备计176台;拥有职工832人,生产铝制品?1551?吨,当年创工业总产值1354万元。同年,北海铝制品厂年产压力锅已达15.54万只,产值300余万元,上缴利税45万元。青岛铝制品厂拥有职工437人,生产铝制品824吨,创工业总产值552万元。青岛铝制品总厂分厂,年产铝制品70.7吨,创工业总产值82万元。1985年,青岛铝加工厂破土动工,1987年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有铝型材、啤酒和其他饮料用易拉罐、铝合金门窗等。
此外,青岛还有不少街道厂家,如四方区铝铁制品厂、市南区金属制品厂等,也拾遗补缺地生产日用铝制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8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二节 炉 具
青岛建置后,随着人口增多,炉具生产应运而生。1906年,有福和泰、福顺成两家。1921年,以生产炉具为主的白铁业户已发展到28个,1932年猛增到139个,从业人员达256人。1942年,青岛白铁业同业公会成立,有会员188个。1947年,市社会局将较大的白铁生产业户划入金属制品业,白铁业生产户尚存24个。青岛解放后,白铁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底就达106个。青岛炉具产品主要有茶炉和烟筒等。
茶炉 青岛解放前,就有茶炉生产。其生产原料,以白铁皮为主。产品主要供家庭、单位和经营开水的业户应用。青岛解放后,茶炉制造发展较快,主要是按用户需求进行加工。1953年,台西区青岛白铁业生产组成立,翌年转为青岛市第一铁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先后成立四个铁器生产合作社,茶炉是这些社的主要产品之一。1958年,第二铁器生产合作社改名为青岛第二铁器生产厂,当年产茶炉62个。70年代初,茶炉生产逐步以铝板代替白铁皮,白铁皮制成的茶炉在市场上逐渐消逝。1982年,研制生产了二次燃烧返烧式茶炉,既节能,又消尘,为环保部门推广产品。当年,青岛日用五金一厂生产二次燃烧返烧式茶炉112台,投放市场。1982年12月,青岛日用五金一厂分厂改称青岛炉具厂,专业生产以铝板为原材料的茶水炉,年产600台。该产品1985年获青岛市标准科技成果奖和山东省质量评比优质奖。该厂被青岛市Gov批准为茶炉生产定点厂,产品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青岛炉具厂为青岛市唯一生产茶水炉的厂家,拥有职工100余人,年产各种规格、型号的茶炉608台,创工业总产值111万元。
烟筒 1952年之前,烟筒均由个体手工业作坊生产,自产自销。1954年,台西区30多个白铁业生产业户组成的铁业生产组改称铁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有4个铁器生产合作社成立,并成立了青岛市白铁业生产合作社联社。这些社(组)都生产烟筒产品,其各社的烟筒生产量由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和青岛市商业主管部门确定,产品由商业部门收购。1961年,青岛市年产烟筒26.44万节,1963年为23.83万节。70年代,由于家用取暖器材、设备的更新,烟筒产量逐年压缩。80年代,青岛市已没有专门的烟筒生产厂家。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9
第二篇 五金制品
第一章 日用五金制品
第三节 自行车锁
1957年之前,青岛市无自行车锁的生产,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型号的自行车锁均为外地产品。1957年,青岛第三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试制成功马蹄型自行车锁,投放市场,产品畅销。1961年,年产31284把,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63年,产量猛增至216485把。1964年自行车锁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计划内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计划外部分由企业自销。1966年,青岛第三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车锁厂,成为青岛市自行车锁生产的唯一专业厂。1980年,年产车锁277万把,产品在全国15个自行车锁厂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产品除在国内各省市销售外,开始出口外销。1982年,青岛产自行车锁销往新加坡、伊朗及非洲各国共计20.02万把。1985年,年产达316万把,创青岛自行车锁生产的最高纪录。青岛生产的自行车锁64—2型和81—1火箭型,适用于28型自行车;82—7型电镀自行车锁适用于26型自行车和坤式自行车;钢丝绳锁,适用于各类自行车、摩托车、地排车、儿童车等。各式自行车锁有烤漆和电镀两个系列。1986年,青岛车锁厂有职工678人,年产自行车锁295.34万把,年创工业总产值591万元,实现利税120.8万元。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2 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