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市志22:公用事业志 第二篇 供水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1     标题: 青岛市志22:公用事业志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一节 淡水资源


  青岛市地处沿海,淡水资源严重贫乏,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数的1/5。特别是旱年,淡水供应量仅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量的1/3。淡水资源贫乏,已成为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羁绊。
  青岛地区的地质以花岗岩、变质岩结构为主,风化裂隙不发育,储水性能差,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青岛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0.58亿立方米(1978年以前)。其中,地表水资源14.92亿立方米,集中于32条主要河流及22座大、中型水库。地下水资源为5.66亿立方米,集中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床及两岸的平原地带。可供开采的多系浅层水,仅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洼地和沿河两岸。
  青岛城市供水的地面水为白沙河、大沽河的泾流水,以及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和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的原水。白沙河及大沽河的水质,在供水初期均良好。80年代后,两条河的水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城镇以下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邻近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而城镇以上河段和水库则受到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的面状污染。流经城镇区的海泊河、云溪河、李村河、张村河、大沽河莱西区段,其下游基本已成污水河。大沽河辇子头至江家村河段,麻湾镇以下河段,莱西洙河至辇子头河段;北胶莱河及其支流泽河、现河、东现河、墨水河即墨城区以下河段;风河胶南城区以下河段,均为严重污染的河流和河段。大沽河麻湾桥断面水质有6项指标——PH值、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氯化物超标。其中,氯化物和氨氮超标最严重,最大超标分别为25.5倍和19.5倍,总硬度和高锰酸盐指数最大超标为5倍以上。
  大沽河至后沙梁河段,桃源河、南胶莱河、白沙河流亭镇以下河段,张村河中韩镇以下河段,均属污染严重的河流段,水质为地面水水质标准的四类、五类。大沽河沙埠至南岗和龙湾头至麻湾河闸段、洙河、白沙河、李村河、张村河上游、五龙河、流浩河为水质较好的河流或河段,符合地面水水质三类标准。大沽河马连庄以下河段、洋河、漕汶河、风河中上游、横河、白马河、吉利河、甜水河的水质达地面水水质二类标准。
  水库一般位于河流中上游,水质普遍较好,除堤湾水库外,其水质均符合地面水三类标准。青岛城市供水水源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尹府水库水质良好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多数项目达到水质一类标准。引黄济青工程配套的棘洪滩蓄水水库,水质良好,大多数水质指标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大沽河等诸河沿岸及河床下。早期供水的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河床地下潜流水,通过沙层自然过滤,清澈、无杂质异味,简单消毒后即可饮用。至80年代,绝大多数遭污染相继报废和报停,只有白沙河中段地下井群(黄埠、流亭地下井群)送水,该井群水属陆洋溶滤潜水,水质良好。
  地下水自成一个闭合流域,无稳定客水汇入,储水量丰欠变化完全受大气降水影响。青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87.3毫米,降水总量76.9亿立方米,且具年际、季节变化大的特征。最大(1911年)降水1 272.7毫米,最小(1981年)降水308.3毫米。年内降水70%集中在汛期的7、8、9三个月内,区域内差别较大,降水不均,而地下含水沙层浅隙少,储量少。青岛区域内的河流,皆属源短流浅、单独入海的季节性河流。汛期雨后河水暴涨,不数日即断流,难以调储。区域内虽有中型水库19座、大型水库3座,1990年以前用于城市供水的仅有中型的崂山水库,尹府、产芝两座水库则以农业灌溉为主、城市供水为辅。分布在各河流中下游的河床沿岸浅薄的含沙层中储量有限的地下水,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及对沙源的乱采滥挖,已受到严重破坏。
  水质标准Ⅰ、Ⅱ级水约占地下水总面积的70%以上。80年代末,除丘陵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分布在山区及其周围丘陵的基岩裂隙水和河谷上游第四系孔隙水,基本未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环胶州湾诸河下游近海地带,一方面地下水受工农业排废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淡水资源及河床沙层超量开采,造成海水倒灌,水质较差。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的中游主要富水区的地下水,虽受污染,但程度较轻,其主体部分水质仍然良好。其下游富水区,污染严重,水质很差,已不能作为饮用水。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质以污染程度为标准分为四区:Ⅰ级优等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崂山及即墨市东部,大沽河沙梁镇以北至小沽河姜格庄河段。Ⅱ级良好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大沽河河谷平原,即墨市西北部剥蚀平原和平度市西北部,崂山区西北部和胶州市西南部山前地带。Ⅲ级较差地下水质区分布在胶莱河平原,莱西县姜山大洼。Ⅳ级劣等地下水质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带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地下水含水介质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可溶性差,渗透性能好,地下泾流畅通。全区地下水,除被污染地段外,均为低矿化的淡水,其矿化度大部分低于0.5克/升,基本化学类型为HCO3型和HCO3-CL型。
  在泾流条件好的河谷地带,大理岩岩溶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区,往往形成HCO3型水。由于人为的污染,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含量增高,水化学类型趋向复杂。污染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孔隙潜流水中,污染区均分布在流经城镇的河流下游地段,污染项目以总硬度、PH值、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常规项目为主。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1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青岛的城市供水水源,最早取于海泊河地下潜流水,后相继取于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南海路水源地、太平角山谷、浮山河的潜流水。1965年崂山水库净水厂建成投产,打破了长达60多年之久的单一井群供水方式,第一次实现地面水生产。此后,开辟了大沽河水源地,修筑了棘洪滩水库等。1990年,主要供水水源来自崂山水库、大沽河、棘洪滩水库等3个水系。其中,大沽河水源由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大沽河两岸井群及河床泾流水组成。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2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海泊河水源及水源地


  海泊河发源于浮山北麓,沿台东区与四方区的交界处入胶州湾,全长6公里。海泊河系季节性河流,河身不宽,暴雨之后河水立涨,雨后不久即断流。在海泊河公园两侧形成冲洪积平原,有含水沙层和砾沙层,旱季或河床断流时,海泊河公园平原的地下潜流水较丰富,水质良好。德国侵占时期,青岛城市供水的第一个水源地就选在该处。1899~1901年,在沿河断面打了50眼沉井,取其地下潜流水,用虹吸管连接各井,并将水集中于集合井,加漂白粉消毒后,用柴油机带动水泵,通过内径350毫米、长4?2公里的水管,将水送至观象山山顶的贮配水池,尔后配水至用户。供水管道沿途还专设公共水栓,免费向附近的居民供水,日供水400立方米。后因沉井较浅,用水量增多而水量不足,相继在海泊河公园内打大口砖井和铁管井,使供水量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泊河,海泊河水源受到严重污染,1948年被迫停止供水,1950年报废。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2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李村河水源及水源地


  李村河发源于崂山西麓,属季节性河流。自东向西经李村镇、沧口区注入胶州湾,全长167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上游河床窄而坡度大,水流湍急,河床切割较厚,李村以下河床变宽而坡度小,于阎家山村北与张村河汇流,以下河床宽达100米以上。汛期河水由上游夹杂大批泥沙沉积下游,形成河床两岸带状冲积平原,河床含水沙层厚达4~8米,地下潜流水靠大气降水及河床泾流下渗补给。
  李村河水源地,又称阎家山水源地。1905年,在李村河与张村河的交汇处,阎家山村村东,打井建设李村河水源地,这是青岛城市的第二个水源地。1908年12月,李村河水源地建成投产,当时水源颇丰,水质良好,日供水高达6 000立方米,是海泊河水源地供水量的15倍。李村河水源地初建时,在河床上打了深10米的涌水井5眼,集合井1眼,并装有125立方米/小时的抽水机3台,水源地至贮水山贮水池,铺筑了内径400毫米、长11公里的输水管。1913年新建管井18眼,日供水2 000立方米。1917年又在南村新建钢管井13眼,铁管井4眼。1919年在李村河下游新建3处扬水站,共有水井16眼。该水源地几经扩建后,最大日供水量达1万立方米。 
  1930年,新建砖井3眼。至1932年,除报停者外,共有水井52眼,集合井1眼,清水池1座,日供水为?7 300?立方米。1936年,在李村河北岸建西水厂(1938年拆除),筑砖井4眼、铁管井2眼。1937年,李村河水源地沿张村河以上两公里处的河床上新建砖井3眼、铁管井4眼、集合井1眼、机室1栋,建成一个小型水源地,送水至李村河水源地,称为上流机室,日供水3 500立方米。1946~1947年,在李村河水源地的沿河下流1公里处,新打砖井4眼、集合井1眼,建机室1栋,建成一个小型水源地,称下流机室,日供水3 000立方米。
  1950年,李村河水源地及上、下流机室年供水总量为3 198 467立方米。1951~1952年,在水源地东新建砖混凝土井6眼。1960年李村河水源地及上、下流机室年送水总量为3 340 334立方米。1965年,在水源地东新建砖井8眼。至此,除报废、报停的以外,李村河水源地共有各种水井77眼、集合井3眼。
  1979年10月,由于李村河下流河床污染严重,下流机室停止供水。1988年10月,鉴于李村河水源污染更为严重,加之河沙大量被挖,供水管道裸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地被迫停止供水。1990年,李村河上流机室亦停止供水,只作为工业用水开采利用。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3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张村河水源及水源地


  张村河发源于崂山西麓,属季节性河流,由东向西经中韩镇于阎家山村与李村河汇合后注入胶州湾。阎家山村以上河段长18公里,流域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上游河床窄、坡度大,中下游河身宽、坡度小,河床及两岸形成以沙、砾为主的冲积层或冲洪积层,厚达8~10米。其中,透水性能良好的含水层厚达4~8米。在中下游形成良好富水区,其地下水完全靠大气降水和泾流下渗补给,汛期河水上涨、潜流最丰,旱季断流。
  张村河水源地,曾名第四送水厂,后称中韩水厂,位于张村河中游韩哥庄附近。1958年开建,1959年建成投产,系井群水源地。初建时在河床建砖砌深水井14眼,集合井1眼,机室1栋,变电所1座。1959年,在上游新建砖砌涌水井4眼,集合井1眼,机室1栋,成为小型送水厂。1990年送水量为897 023立方米。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3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白沙河水源及水源地


  白沙河发源于崂山主峰,由东向西穿过九水村、北宅镇,经夏庄、流亭镇、赵村注入胶州湾。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河上游流经花岗岩山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自夏庄镇以下为中游,河身变宽达400米。其中游有婴儿河、源头河汇入,多年平均降雨量8 855毫米。水源地兴建前,河床基本不断流,河床含沙层较厚,自然过滤层良好,两岸冲积平原形成富水区,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汇水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其中,下游河床冲积沙层和砾沙层及两岸冲洪积层平原较宽阔,厚达10~20米,含水沙层厚8~16米。其下游的女姑口铁路桥下地段沙层变薄,自夏庄至女姑口大桥为该河富水区,在富水区内先后建立白沙河水源地、流亭水源地、黄埠水源地,皆为井群水源地,取其地下潜流水。
  白沙河正常年际全年有9个月不断流,潜流水相当丰富,最大出水量为9 600立方米/日,最低出水量也有6 000立方米/日。崂山水库在其上游的建立,使白沙河成为季节性河,夏季雨后河水立涨,数日即断流。由于该河河床沙被乱挖滥采,河道遭污染,水源水质遭致破坏。
  白沙河水源地 即白沙河水厂北厂(分东厂和西厂)。初建时称白沙河水源地,曾名第二送水厂,位于白沙河下游仙家寨村西。
  该水源地于1919年兴建,1920年竣工投产,初为井群水源地。在河底打水井27眼,日供水4 000立方米,由内径400毫米、长11.2公里的输水管送水至李村河水源地。1922年在河底打水井12眼,1926年增筑钢管井4眼、砖井1眼,1928年新建砖井5眼。此为白沙河水源地东厂,拥有各类井49眼。
  1928年,在东厂以西新建钢筋混凝土井5眼,砖井5眼,集合井1眼,新建机室1栋。1930年竣工送水,由1条内径350毫米铸铁水管连接东厂输水管,送水至李村河水源地,日供水达3 500立方米,为白沙河水源地西厂。
  1950年,白沙河水源地年送水量为1 631 573立方米。1952~1954年水源严重涸竭,供水指标大幅度下降。尽管新建砖井9眼,但1960年送水总量仅达433 515立方米。1977年,在河北岸女姑口火车站一带新建大口水井8眼。1978年,在河底建大口水井20眼,1979年,年送水量为886 950立方米。1985年9月“9号台风”对河底水井破坏严重,1987年6月河底井群停止供水。
  1968~1972年,由大沽河岔河管理所开挖明渠引大沽河泾流水至白沙河水厂北厂。当时,大沽河原水管输水能力达2?5立方米/秒,而水源地的净水能力仅2立方米/秒。为适应大沽河泾流水的生产,青岛市自来水公司投资470万元,对白沙河水源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改建。新建直径7.5米集合井1眼;建筑面积247.4平方米、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投剂室1栋;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反应池1座;建长86米、宽41米、有效水深3米、设计能力0?5立方米/秒沉淀池1座;由12个滤池组成,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虹吸滤池1座;建容量为1 710立方米清水池1座;新扩建一、二级泵房和化验室;新建容量为3 600千伏安变电所1座。1973年又新建斜管滤池,设计能力为0.5立方米/秒,实际生产能力为0.3立方米/秒。
  1977年,随着大沽河供水工程需要,白沙河水厂北厂又改建扩建一、二级泵房;增容电机水泵;新建面积为435.12平方米的加药间,圆形加速澄清池4座;新建面积164.67平方米虹吸滤池1座;容量为2 000立方米的清水池2座;73平方米氯库1座;125?5平方米锅炉房1座;砖砌防洪堤170.3米,增设水厂至楼山水池内径800毫米和1 000毫米高压铸铁输水干管6.8公里。整个工程于1980年竣工,设计生产水能力为2.5~3立方米/秒。
  1987年5月经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动工实施2?5流量配套工程。主要项目是:新建流量0.5立方米/秒、容量为2 438.4立方米反应沉淀池1座;流量0.21立方米/秒、容积为6 998.7立方米虹吸滤池1座;容量为2 000立方米的清水池2座;建筑面积为357立方米、流量1.5立方米/秒二级泵房1座;面积为1 310.4平方米配电间1座;建容量2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设厂内工艺水管698.3米。1988年6月流量配套工程竣工后,净送水能力大为提高,使原水、净化、出厂水的配套供水能力由17.3万立方米/日增至21.63万立方米/日。
  从1968年大沽河引水工程开始,白沙河水厂北厂就成为潜、泾流混合水综合型净水厂。1989年河床井群停止供水后,其原水主要来自大沽河水系的潜、泾流混合水及崂山水库的水。1990年净、送水总量为99 661 252立方米,平均日净、送水达到27.3万立方米。
  黄埠水源地 曾称第三送水厂,隶属崂山水库管理处。该水源地位于白沙河中游,中黄埠村北,是取白沙河中游河床的地下潜流水的井群水源地。1936年动工兴建,“七·七”事变后停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复工续建,1942年告竣。主要工程是在河床新建砖砌涌水井24眼;集合井1眼;机室、变电所各1栋;装有175马力电机水泵3台,日送水1.2万立方米。1954年新建砖砌涌水井8眼。1956年在水源上游月子口庙一带辟建月子口送水机室,建涌水井9眼,送水至黄埠水源地。同年,在水源地院内,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容量5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时,拆除月子口送水机室,在河底新建砖砌涌水井1眼。1971年在河底新建大口砖井11眼。1979年建大口砖井13眼。80年代,由于水源贫乏,井群送水量急骤减少。1989年是枯水年,年送水量为1 905 169立方米。1990年,河底井群年总送水量仅有40 350立方米。
  流亭水源地 初建时称源头河水源地,曾称第五送水厂,隶属崂山水库管理处。流亭水源地位于白沙河与源头河交汇处,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投产送水,是取河底地下潜流水的井群水源地,位于白沙河下游,投产初期日送水量为1.5万立方米。
  初建时,在河床建木管井19眼、铁管井2眼;厂内建直径5米、深15?5米集合井1眼;圆形卧式升水机室1座;面积为135.4平方米的泵房,装有190千瓦水泵3台;变电所1栋,平均日送水1 500立方米。1966年建成容量500立方米的清水池1座。1975年,铺设连接崂山水库的内径900毫米自流管道,转送崂山水库净水厂来水。1980年送水总量为1 428 086立方米,1990年送水总量为2 920 960立方米。
  流亭水源地的河床水源,历史上较为丰富。进入70年代后,大量河底采沙,使河床严重下陷,供水设施遭破坏,河底建的大口井至1990年报废11眼,修复3眼,只有少数井在供水。该水源地主要送黄埠水源地的来水和流亭水源地集合井氯处理的净化水。1960年初建时年送水总量为530万立方米,1990年的年送水总量只有初建时的1/2。
  崂山水库 是白沙河水系水源地之一,距青岛市区35公里。位于崂山区夏庄镇以东、白沙河上游月子口庙一带,借白沙河主河道出山边缘带两侧对峙的山势拦河筑坝,截汇白沙河上游来水而成,汇水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是为青岛市供水的中型水库。修建崂山水库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2 000万元。
  崂山水库于1958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60年4月30日放水,初建库容总量5 60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 798万立方米,汇水面积99.6平方公里。主库工程主要有大坝、溢洪坝、副坝、溢洪渠道。取水工程有取水塔、渗水渠、输水管、引水沟、水电站、消力池,并建容量为1 532立方米清水池1座。水库建成以来,除1985年“9号台风”时水库暴满泄洪外,其他年份均未能蓄满水。
  崂山水库建成后,在取水塔埋设2条宽1.5米、高1.3米、长400多米的暗渠。实践证明,渗水渠效果不好,浊度达7℃~8℃。60年代下半年,水下潜水员到渗水渠检查时,发现因冬季突击施工,渗渠局部塌陷,渗水渠没达到设计要求,当时要采取水下修复措施,但未成功。后建成围堰,使原水通过渗渠到围堰进行再沉淀,并在围堰内投放白矾,勉强达到国家标准。此状况因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所以维持到1963年上半年不再使用。
  崂山净水厂于1963年8月3日动工兴建,1965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其净水工艺为机械搅拌、水平回流反应、平流沉淀和双层快滤池过滤,经消毒后送入管网,日送水7.5万立方米。主要工程有:建筑面积66.82平方米机室1栋,501.83平方米投剂室1栋;建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建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有效水深1.12米、浆砌块石壁、混凝土结构底板的反应渠道1条;新建长22.2米、宽25.6米、有效水深1.13米12格的格式反应池2座;建长88米、有效水深3米沉淀池2座;新建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新建容量3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将原1 5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又加高1米,使容量增至9 000立方米。净水厂建成后的1966年,平均日送水53 060立方米。
  崂山水库自1960年投入使用后,一直是全市工业、国防及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同时利用水轮机消能每年还发电43万度,供水库自用。提供农田灌溉用水约200万立方米,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
  1973年,针对崂山水库工程防洪标准偏低的情况,市城建局于7月委托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原溢洪坝进行改建设计,初步设计于同年10月完成。改建的主要工程项目有:(一)溢洪闸部分。溢洪闸,位于溢洪坝中段,成为开敞式,闸底高程49米,面层为150号钢筋混凝土浇注。闸孔共5孔,每孔净宽10米,平面钢闸门5扇,固定卷扬式启闭机2×25吨5台,检修闸门设备1套。桥头堡,闸西侧边墩位置各设1座,分三层,右岸桥头堡一层放置变压器,二层信息室,三层布置配电盘,桥面主堡顶板底高度为11.47米。闸西侧是引桥,桥宽5米,桥面高程56.5米;工作桥5孔,每孔净宽10米;机架桥5孔,桥宽4.5米,桥面高程64米;工作桥、机架桥均是钢筋混凝土浇注。(二)溢洪道部分。陡坡段两侧边墙顶部加高,浆砌块石。消力池后尾水渠段,两岸护坡加高,两岸大堤加高并垫土培厚。该工程于1974年10月17日开工,1975年7月30日竣工。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工程是引桥、工作桥、机架桥的各种梁板构件的预制,现场施工由下游往上铺盖,下游的顺坡及引桥墩的砌石,于11月30日结束。第二期工程于1975年4月12日开始,从底板开始进行立体工程施工,7月5日结束。7月30日启闭机全部安装完成,可用手摇机构开闸放水。
  崂山水库改建后,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的要求,可削减洪峰30~40%,兴利水位由52.7米抬高到54米,兴利库容增加418万立方米,按保证率97%供水,年平均供原水量提高到2 960万立方米。经过改、扩建和完善净、送水设备设施,1990年崂山水库年送水总量达8 002 784立方米,平均日净送水21 926立方米,最高日(1990年8月24日)净送水41 984立方米。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3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大沽河水源及水源地


  大沽河发源于烟台市招远北部阜山,由北向南,流经招远、莱阳、莱西、即墨、平度、胶州等县(市),于胶州市营房镇码头村南注入胶州湾。流程179.9公里,为青岛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由外域流经青岛市入海的河流。其中下游支流较多,较大的有洙河、五沽河、流浩河、小沽河、城子河、南胶河。其上游各支流建水库140多座,中游建尹府、产芝大型水库2座。由于水库将水拦蓄,大沽河泾流也出现断流现象。尤其70年代以来,青岛降雨量减少,大沽河几乎每到旱季即断流。从1951~1957年平均年来水量9.58亿立方米,最丰年为1965年,年来水量达34.07亿立方米,1977年为最枯年,年来水量仅1.02亿立方米,来水80%集中在汛期。
  大沽河河床宽400~500米,最宽处达800米。地层结构为第四系冲积及冲洪积层,厚达3~14米,含水沙层平均厚达10米,地表为粘质沙土,粉沙层平均厚达10米,以粉细沙和中细沙为主,沿河床及两岸带状分布。其次为转薄的白垩系王氏细坡残积层,地下水区埋藏浅,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实为浅层孔隙潜流水。同时,地下含水层隔水边界条件好,有利于地下水贮存,故富水性相对较强。大沽河水源分泾流水和潜流水两大部分,其潜流水皆取之河床及两岸大口井、排井、管井和农井。
  大沽河作为青岛供水水源,是从1968年应急引水工程开始的。当时作为应急供水措施,开挖明渠从岔河闸拦截泾流。1969年后青岛日供水量增加到19万立方米,供水水源告急。1977年又遇干旱,大沽河断流,崂山水库也只有350万立方米水可供,供水形势十分危急,故又进行了第二次应急供水工程。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组成大沽河引水应急工程指挥部,同时在即墨县西北边沿方向距城区90多公里的大沽河畔设大沽河水源管理筹建处。在大沽河沿岸打井80眼,采取明、潜合取的办法,将原有输水明渠改为暗渠,以减少渗漏损失,增大供水量。暗渠全长56.45公里,设计输水能力3.0立方米/秒。1981年,青岛市全年降水308.3毫米,是80多年来降水最少的一年,全市又面临断水的危机,故又进行了第三次供水应急工程。在大沽河沿岸约100平方公里河谷地带打井255眼。1982年、1983年连续干旱,大沽河取水区内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又进行了第四次供水应急工程,将取水区又向外扩展了60平方公里打井取水,修建了77公里暗渠。新建李哥庄水源管理处。设泵房1座,铺设内径1 000毫米的压力管道9公里,涌水井61眼,集合井2眼。新建南沙梁水源地,凿大口井66眼,设单井泵房25座,新建干沟湾水源,凿大口井7眼,设泵房1座。改造三湾庄、马军寨管井13眼。扩充袁家庄、小吕戈庄水源,新建渗井取水工程2处。新建马龙疃水源,建立农灌井供水系统,采用支渠和干渠输水。1984年修建了大沽河至莱西县产芝水库暗渠和大沽河至平度县尹府水库内径1 000毫米的管道。四次供水应急工程共耗资1.8亿元人民币,形成大沽河地段潜、泾流和水库水混合型原水水源基地,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左右,但仍未扭转缺水的严重局面,勉强维持全市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最低需要。大沽河水源管理处也于1978年在引水应急工程中正式成立。
  大沽河水源地是青岛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基地,供水能力为13万立方米/日。其水源可分潜流(地下水)、泾流(汛期)和水库水三部分。其中,地下潜流水有大口井86眼,虹吸井28眼,管井79眼,渗井28眼,排井119眼,明流井3眼,集合井9眼,共计352眼。利用农井303眼,分布于莱西、即墨、平度、胶州等县(市)沿大沽河两岸长50公里、宽30公里的平原地带。泾流水主要取自大沽河汛期来临的河中泾流。主要取水点有袁家庄进水口,岔河放水闸及沿河明流井。水库水主要取自产芝、尹府水库的原水,通过输水管道将两水库水引入大沽河输水暗渠。
  1981~1989年,大沽河水源地共向青岛市区供地下水4?02亿立方米。1989年年供水量高达0.67亿立方米,1990年全年供水0.73亿立方米。
  大沽河水源地点多面广,管理站点分散,供水沿线横跨即墨、平度、莱西、胶州、崂山5县(市、区),供水区域约240平方公里,辖属五厂一站。
  小吕水厂 位于即墨市刘家庄镇小吕戈村北,西依大沽河,距移风店乡约4公里,有职工52人。下设小吕机室、袁家庄组、大口井组、农井组和维修组等5个生产组。主要设施有大口井8眼,担负着小吕至平度、小吕至莱西两个过河计量口的计量管理和即墨市部分农井(16处计量点)的提水计量任务,汛期还担负着提送泾流水的任务,是大沽河水源管理处的重要供水单位。
  马军寨水厂 位于即墨市移风店乡堤前村北的河滩上,距移风店约2公里,有职工64人。下设三湾庄机室、堤前机室、马军寨管井组、堤前管井组、农井组、维修组等6个生产组。主要设施有大口井24眼。担负着自管井群供水及移风店乡部分农井的供水和计量管理工作。
  官庄水厂 位于移风店南约3公里的官庄附近,有职工72人。下设1号、2号、4号、5号值班室,干沟湾值班室,西马值班室,农井组,维修组等8个生产班组。主要设施有大口井54眼,担负自管井的送水管理和移风店乡7处农井的计量和管理工作。
  岔河水厂 位于即墨市七级镇岔河村西,距移风店约14公里,有职工52人。下设中张院值班室、北张院值班室、王疃值班室、大闸组、农井组、维修组等6个生产组室。主要设施有自管井32眼,农井口17个,担负岔河大闸泾流水的提送任务。
  李哥庄水厂 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东,距移风店30公里,有职工102人。下设2号机室、3号值班室、4号值班室、6号值班室、高配值班室、农井组、维修组等7个生产组。主要设备有155千瓦机泵2台,135千瓦机泵3台,担负着自管井及胶州市农井水的计量和管理工作。
  渠首管理站 该站是引黄济青配套工程之一,有职工40人。下设计量大闸维修组、加氯组、洪江河值班室等3个生产组,主要任务是对棘洪滩水库输水的计量管理和加氯。
  尹府水库 位于平度市云山乡北王戈庄村西北,坐落在大沽河支流猪洞河中段。1958年兴建,1960年建成,属农业灌溉大型水库,总库容1.6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4亿立方米。70年代起,青岛地区每遇枯水年,均从尹府水库放水经大沽河主河道,在岔河闸截流从暗渠引入白沙河北厂(现仙家寨水厂)。1980年大沽河引水工程结束后,将尹府水库作为补充水源。1990年引黄济青工程结束,从尹府水库至小吕戈庄安装了直径1米和直径300毫米预应水泥输水管(小吕水厂至大沽河水源管理处输水管道)各一条,长34公里,成为青岛城市供水的应急补充水源。
  产芝水库 位于莱西县北10公里处,1959年建成,属农业灌溉大型水库,总库容4.0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6亿立方米。70年代起,每逢青岛枯水年份,由该水库放水经大沽河到岔河拦水坝截入大沽河输水渠道。1990年引黄济青工程结束,由该水库至即墨市三湾庄安装直径1.2米和内径500毫米混凝土干管各1条,长57公里,通入大沽河水源管理处输水管道,作为青岛城市供水的应急补充水源。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4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南海路地下水源及送水机室


  南海路地下水源位于市南区中山公园以南的汇泉广场,汇水面积为36万平方米,含水层分布不广,地质透水性不强。该水源属山涧冲洪积而成,基岩面四周高、中间低,广场东西部皆为褐黄色亚粘土或轻亚粘土组成,中南部上层为两米厚砂或砾石,中间层为灰色亚粘土,底层为黄色粗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下渗补充,静储量52 500立方米,可开采量39 300立方米。最大出水量为240立方米/日,最低出水量为120立方米/日。
  南海路送水机室也位于汇泉广场,系小型井群水源地。1933年7月在南海路168号房修置而成,1934年竣工送水。初建时有土井5眼,在用水较多的夏季开机送水,以补充附近居民的用水。1945年10月建机房1栋,混凝土井1眼,2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948年将文登路以北的3眼土井并管送水,日产水600立方米。建国后,1968年新打混凝土管井4眼,集合井1眼。1978~1987年兴建王朝大酒店等时,占用管井、混凝土井、土井等7眼。1990年南海路送水机室仅有涌水井7眼。其中,土砖井3眼,水泥管井4眼。集合井1眼。迁建前最高送水量是1983年,为55 583立方米。1987年1月迁建后未送水。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4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太平角、浮山河水源地


  太平角水源地于1934年8月兴建。建有土井2眼,机室1栋,日供水240立方米,主要补充太平角一带用水。青岛解放前因其水量不充足,停止供水。1950年遇大旱恢复供水,后因水源不充足及水质污染而停止供水。
  浮山所机室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借浮山河中游兴建的小型水源地(位于青岛市第二十五中学院内)。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供水尚未辐射到浮山所一带,为解决野战医院(即今海军401医院)用水问题,在建医院的同时另行辟建浮山所水源地,建成石砌大口井4眼和集合井1眼,机室1栋,取浮山河地下渗水,通过内径200毫米管道送水至建在野战医院后山岭上的蓄水池,原水加漂白粉沉淀后配水至野战医院。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该水源地纳入了城市供水系统,但时供时停。
  青岛解放后,1950年大旱,为挖掘水源,浮山所、太平角水源地同时修复使用。因出水量太少,后逐渐停止供水。1957年与鱼山路加压站、水池同时移作他用。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4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社会自备水源、社会水井及干道水


  社会自备水源太平井是青岛市最早的饮用水源。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兴建供水工程之前,曾掘水井160处,吸取饮用,社会太平井作为一种自备水源一直被沿袭使用。1914年日本和德国争夺青岛的战争中,李村水源地机室被德国人炸毁。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规定海泊河水源地的水仅供官衙及军用,市民全部限用市内井水,持续近三年。青岛淡水资源缺乏,时遇干旱,太平井就不断被修复使用。到1947年,社会太平井仍有637眼。
  青岛解放后,人民Gov不断扩充新水源,社会太平井基本没有利用。1977年大旱无雨,供水紧张。1978年市革命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打井会议,打新井67眼,改造、修复旧井29眼,铺设管道13.6公里,加上原有的旧井和厂矿企业的备用井,共开发利用太平井900多眼,建成各式水塔200多个,每天利用井水5万立方米。由于太平井水源受污染或在使用中损坏,1981年只剩357眼,日出水量9 000多立方米。1982年,青岛市节水办公室拨出专款为169眼太平井安装了手压泵,还在街头修建了水柜和水池,免费向市民提供井水。1983年全市有78个单位打井131眼,每天可出水13 600立方米,加上旧井共利用井水862万立方米/年。1989年青岛市节水办公室又拨款9.2万元,修复旧井89眼,全年利用井水883万立方米。
  70年代,青岛市就开发利用干道水。全市有水的干道口有244处,日产水量约7 000立方米,汛期可达1万多立方米。到80年代初,利用干道水的单位已达400多个,每年利用干道水约150万立方米左右。1990年全市人防干道水口有98处,分布在全市16个系统、90个单位,日用水量为3 380立方米。
  市区自备水源、社会井及干道水口,除青岛汽水厂有一眼自备水井水质良好可作饮用水外,其他皆因水质不良或污染而不能饮用,一般仅用于基建施工、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工厂设备降温、防尘及冲洗。1990年,全市有自备水源的单位191个,平均日用水量达3.5万立方米。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5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黄河水源


  引黄河水源是以解决青岛市供水不足为主的一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兼顾沿途地市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的一项多效能工程,是实现富民兴鲁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引黄济青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正式开工,分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两大部分。自博兴县打渔张闸开始,途经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胶州、即墨、崂山等10个县(市),全长290多公里。沿途开挖、衬砌253.2公里长的输水河和38公里的输水暗渠。兴建泵站、渡槽、铁路桥、公路桥、生产桥等建筑物450多座;装配了输变电通讯自控设施、设备;渠道使用打渔张引黄闸来水,采取自流与扬水相结合的方式沉沙,在博兴县开挖了9条沉沙渠,总面积36平方公里,可使用40年左右;在崂山、即墨、胶州交界处建棘洪滩水库和一座现代化净水厂。引黄济青工程共挖土石5 0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75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6.3万亩,共用工日7 500万个。该工程于1989年11月25日建成并顺利通水,总投资9.6亿元。
  棘洪滩水库 棘洪滩水库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棘洪滩以西,是引黄济青主要工程之一,是青岛供水的主要原水基地。水库围坝长14公里,库深14米,总库容量1.46亿立方米,总面积14.4平方公里。1990年送水总量为?27 476 748?立方米。
  净水厂 白沙河水厂南厂是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枢纽工程,1987年12月动工兴建,1989年12月10日建成通水。该厂位于崂山区仙家寨村西,小白干路南侧。主要建筑物有:9万立方米/日反应沉淀池4座;18万立方米/日滤站2座;7 500立方米清水池2座;36万立方米/日二级泵房1座;加矾间、加氯间各1座;冲洗泵房1座;排污回收泵房1座;35千伏安总降压站1座;以及中心调度室、中心化验室和综合办公楼等辅助设施。
  1990年,白沙河水厂南厂全年供水量为8 513.5万立方米(含北厂送水量),占全市年送水总量的85.4%,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65%。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5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下水取水


  德国侵占时期,取地下水以供城市生产和生活。供水初期只有水源井(砖井、土井、铁筋水泥井)、管井(铜管井、铁管井)和集合井。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4年《自来水汇纂》记载,当时的取水设施有砖井、铁筋水泥井、铁管井、铜管井等。砖井:内径8尺半,无底,地下水由下向上涌,其中设6寸吸水管。钢筋水泥井:下端内径与砖井相同,向上缩小内径为7尺,其中亦有6寸吸水管。吸水管将水吸送集合井内。铁管井:井管为铁制,内径约16寸,深约33尺,下端6尺处周围钻有圆孔,其中有粗石子包围,厚10寸,井中插6寸内径吸水管,上端与总吸水管连接。铜管井:内径包以锡皮自底向上20寸为铜管,自此向上10尺带长方孔之铜管,称为滤管,地下水即由此浸渍而入,再上为严密铜管,其顶安装铸铁井顶,井深约40尺,井顶有6寸管口横出与吸水干管连接,井水上升经此干管而入集合井,送至供水管网。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6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面水取水


  地面水取水始自1960年崂山水库的投产放水。在水库建取水塔1座,取水塔下埋设暗渠渗水渠2条,水库原水由取水塔通过渗水渠进入管网。当时的渗水渠主要作用是将原水浊度净化,但因渗水渠的施工质量没达到设计要求,又建了净水厂,渗水渠只起取原水的作用。取水原理是利用水库的自然压力,通过取水塔、渗水渠自行流入净水厂。尹府、产芝水库的原水通过2条暗渠利用水库自然压力,流入大沽河输水暗渠。棘洪滩水库则是通过水闸自行放水至渠首站,通过渠首站至白沙河净水厂的增压泵站、暗渠而流入白沙河水厂净化。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6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下水、地面水、泾渭水混合取水


  混合取水始于60年代,大沽河水源管理处是取地下水、地面水、泾流水的综合取水管理单位。取水水源分潜流、泾流及水库水三部分。其中,地下潜流水取自大沽河沿岸地下河床,有水源井342眼,利用农井303眼,分布大沽河沿岸长50多公里、宽30公里的平原地带。泾流水在汛期取自大沽河泾流,主要取水点有袁家庄进水口、岔河水口、小吕戈庄、堤前、马军寨、三湾庄、管庄等取水口,取水方式为明流井和地下水。地面水取自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原水。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6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崂山水库净水


  该厂于1965年建成。主要设施、设备有:面积502平方米投剂室1栋;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反应渠道1条;长22.2米、宽25.6米格式反应池2座;长88米、宽25.6米、有效水深3米平流沉淀池2座;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容量3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后又增建加矾设备计量泵1台;上海产ZJ型加氯机4台;排泥大车2台,冲洗提升泵2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7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白沙河北厂


  该厂于1965年建成。主要设施、设备有:面积502平方米投剂室1栋;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反应渠道1条;长22.2米、宽25.6米格式反应池2座;长88米、宽25.6米、有效水深3米平流沉淀池2座;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容量3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后又增建加矾设备计量泵1台;上海产ZJ型加氯机4台;排泥大车2台,冲洗提升泵2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7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白沙河南厂


  白沙河南厂主要净水设施有机械反应池4座,平流沉淀池4座,气水反冲洗池24组,加注泵3台,美国产一次流量比例加氯机1台,卧式机械搅拌机16台,18米虹吸排泥大车4台,冲洗水泵2台,罗茨风机3台,回收泵2台,投剂室1栋,消毒室1栋。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8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青岛市取水设备综合统计表
1.jpg

图片附件: 1.jpg (2009-9-20 20:58, 44.63 KB) / 下载次数 70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8023&k=85bb5f6a4dd4f1599b72455a79b0550d&t=1747747126&sid=gCKJXp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0:59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1901~1949年,青岛主要供水水源有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黄埠水源地、南海路水源地、太平角水源地和浮山所水源地等7处井群取水水源地。综合供水能力为3.3万立方米/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1949年实际供水量为1.9万立方米/日。
  青岛解放后,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水量的激增,供需矛盾加剧。1957年和1960年分别在张村河、白沙河新建第四、五井群水厂,使供水能力分别提高了0.8万立方米/日和1.5万立方米/日。
  崂山水库建成后,1968年青岛的城市供水已增加到19万立方米/日。以后连续4次开发的大沽河引水工程,以及尹府、产芝水库通往青岛的应急输水管道的建成,使供水生产能力大有提高,1980年日平均供水量已达到22?5万立方米。
  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投产供水,供水生产能力新增加17.82万立方米/日,使青岛的原水取水已达到45.74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井群2.62万立方米/日,崂山水库6.22万立方米/日,棘洪滩水库30万立方米/日,大沽河水源6.9万立方米/日。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2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净水能力


  供水初期,1901年净水能力为400立方米/日左右,1910年达到6 000立方米/日,到1920年净水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随着水源地的不断扩建,青岛解放初期净水能力已达4万立方米/日。60年代,净水能力增至7.5万立方米/日。80年代前后,已达到38.2万立方米/日。1990年净水能力达65.1万立方米/日。其中,崂山水库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为7.5万立方米/日;仙家寨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21.6万立方米/日;白沙河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为36万立方米/日。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2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输水能力


  青岛水源主要分布在北端。1949年只有内径400毫米的输水管道3条,输水能力为4.7万立方米/日。60年代,输水能力增至6万立方米/日。70~80年代已达到37.4万立方米/日。1990年有内径600毫米以上的输水主管道8条,贯穿全市3个供水区。一供水区(海泊河以南地区)用水由崂山水库的一条内径700毫米输水管道和十梅庵的一条内径800毫米输水管道保证,输水量为20万立方米/日。二供水区(海泊河至李村河间)用水由十梅庵向西的一条与小白干路内径600毫米和内径1 000毫米的两条输水管道连接输水,还有一条内径1 000毫米的白沙河水厂输水管来保证,输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三供水区(李村河以北地区)用水由白沙河水厂到楼山的内径1 000毫米输水干管及凉亭子的一条内径800毫米输水管输水。市区输水管道总长度为135公里。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2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贮、配水能力


  青岛供水管线长且线路走向坡度大,所以供水系统须采用分区、分压供水,调配贮水成为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侵占时期,贮水量为2 800?立方米/日。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41年贮水量达到4万立方米/日。青岛解放前夕,全市共有贮水池5座,贮水量为4.14万立方米/日。60~70年代供水事业发展迅速,贮水量已达到8.5万立方米/日。80年代达到11万立方米/日。到1990年贮水池发展到12座:京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2.4万立方米;太平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1.5万立方米;佛涛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1万立方米;贮水山有贮水池2座,合计贮水能力6 000立方米;观象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400立方米;四方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3万立方米;孤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1万立方米;牛毛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1.5万立方米;楼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2万立方米。青岛市供水系统总贮水能力为14.04万立方米/日。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7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一节 输配水区域


  青岛城市供水历经几代经营,缺乏统一规划,所以管网走向不合理,经常出现管道卡脖子送不出水的现象。60年代初,学习了上海对管网进行测压、测流的经验,结合青岛市情况,在高位水池下安装了加压泵,调整了部分闸门,实现了分区分压供水,大大降低了电耗,也减少了水的消耗。每区有泵站和管网,各区之间互有联系,以保证安全供水和灵活调度。
  供水区域划分为三个:海泊河以南(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为第一供水区;海泊河至李村之间的四方区、沧口区水清沟一带为第二供水区;李村河以北为第三供水区。另外,根据输、配水压力的需要还分高压供水区和低压供水区,高压区为50米高程,低压区为30米高程,供水压力不低于0.15兆帕。
  高压供水区共分5个:楼山高压区,四方山高压区、太平山高压区、贮水山高压区、青岛大学高压区。
  楼山高压区的供水范围为永平路两侧及李沧路、振华路两侧。四方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杭州路北段两侧、人民路东侧、瑞昌路北侧、小白干路两侧、都昌路两侧和清口路两侧。太平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延安三路以南两侧,江西路、镇江路、南京路两侧,观海路两侧以及大学路、广西路以南地区,鱼山路、龙口路、齐东路、伏龙山路一带,江苏路、平原路两侧。贮水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黄台路、包头路以南至团岛的整个地区及延安路两侧。青岛大学高压区供水范围为整个高教区。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7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输水管道


  输水管包括原水输水管(渠)和供水输水管(高压输水干管)。原水输水管(渠)多系无压自流管,只将原水送到净水厂。供水输水管是将水从水厂送至输贮、配水池的供水干管。德国侵占时期,1900年铺设了从海泊河水源地至观象山水池内径350毫米的4.2公里铸铁输水管,1908年兴建李村水源地时输水管道增加了7.2公里,1909年又铺设了11.5公里的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总长达22.9公里。德国和日本争夺青岛的战争,使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第一次侵占初的1914年末,输水管道减至16.13公里。1919年白沙河北厂、东厂建成后,新铺设10.7公里输水管道,自白沙河北厂南行至李村水源地,复西至四流路折南,循该路经四方区,又铺设11.4公里水管至贮水山东池,全线长22.1公里。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8~1930年兴建白沙河水厂北厂(西厂部分)时增设了西厂至东厂内径300毫米的铸铁输水管0.7公里,与内径400毫米的出厂管连接。1937年输水管道增至39.1公里,1949年达60.33公里。
  建国后,1960年输水管长111.7公里,1980年长128.1公里,1990年增至135.3公里。1950年的年输水能力为2.75万立方米/日,1980年日输水能力增至21万立方米,1990年达到50.12万立方米/日。1990年比1950年增长了17.23倍。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8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配水管道


  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海泊河水源地供水后,尚未设配水管道,只是沿街设临时水栓免费供水。1904年才铺设了3公里配水管道。1906年,用水户增多,配水管道新铺设了22.1公里,1909 年又增铺4.2公里,达到29.3公里。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修复了德军炸毁的李村水源地机室,增设了配水管11.3公里,配水管总长40.6公里。至1937年,经过20多年的增修,配水管已长达128.8公里。1949年则达到170.3公里。
  建国后,青岛供水事业有很大发展,城市供水配水系统采用环状网络,配水管质有水泥、铸铁、钢制等。1950年配水管有170.7公里,1960年增至225.1公里,1980年增至265.2公里,1990年发展到359.1公里。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8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专用水管


  是将水从输、配水管中引入用户表池的专用水管,水管管质有白铁(镀锌)、铸铁两种。
  德国侵占时期,供水最初没有发展专用水户。1904年供水收费后,铺设了12?5公里专用水管,1906年只增加了5.1公里的专用水管。之后水源缺乏,一直没有发展专用水户,直到李村新水源地供水,才又铺设了30.9公里专用水管。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1937年专用水管为58.6公里。1949年增至77.5公里。
  建国后,专用水管逐年增加。1960年已达144.2公里,1970年增至162.8公里,1980年增至194.6公里,1990年专用水管更增至284.3公里。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8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加水泵站


  青岛供水史上最早的加压站是1901年兴建的观象山加压站。其次是1907年兴建的阎家山机室,该机室具有双重功能:其一可直接将李村河水源地水送出厂;其二可接转白沙河水源地来水,通过加压提送至贮水山水池。随着供水范围的扩大,1933年兴建内蒙古路加压站,1938年兴建四流路加压站,1946~1947年兴建了鱼山路加压站。
  青岛解放后,随着供水事业的飞速发展,加压站不断增建。1960~1968年先后建设了楼山加压站、保儿加压站、十梅庵加压站、四方山加压站、青岛山加压站。70年代兴建了凉亭子加压站、阎家山加压站和水清沟加压站。80年代增建河西加压站和芝泉山加压站。1990年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工程河西加压站和阎家山加压站得到全面的改建和扩建,分别于8月25日、10月20日正式并网运行,使输、配水能力大为提高。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09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贮、配水池


  青岛供水管网长,用户建筑物高低差悬殊大,同一压力下无法满足用户用水。青岛供水部门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高地,建造贮、配水池,将输水管道的水加压送入位于高位地的(基本在山头上)贮、配水池,然后通过配水管利用水池高地的自然压力将水送至各处用户,有效地确保用户用水。建造高位贮、配水池,是由青岛的地形所使然,亦是青岛城市供水的特点。
  青岛供水的第一个贮水池,是德国侵占初期1901年建造的观象山水池。水池占地1.88亩,位于观象山顶,水池为长方形,容量为400立方米。而后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加,1913年在贮水山顶建了东贮水池,容量为2 000立方米。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22年开辟新水源,相应地建了贮水山西池,容量为4 000立方米。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适应白沙河水源地送水的需要,1941年建成了四方山水池,容量为3万立方米,主要为四方区及台东部分地区用户供水。到1949年,青岛有观象山水池,贮水山东池、西池,鱼山路水池以及四方山水池共5座,总容量为4.14万立方米。
  建国后,60年代兴建了楼山水池,容量为2万立方米;在青岛山兴建了容量为2.4万立方米的2座水池。80年代兴建了佛涛山水池,容量为1万立方米;在芝泉山兴建了容量为1?5万立方米水池2座。1990年又为引黄济青工程配套,在孤山建水池1座,容量为1万立方米。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0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管理服务机构


  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9月13日开始供水。当时没有用水管理机构。1904年4月1日开始征收水费,水费由各镇的镇长查收。1906年6月工部局设专人收费、送单,用水服务管理工作由此开始。
  随着用水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增加,用水服务管理部门名称不断更改变化,但业务范围基本没变。1923年称营业科,其职责共8项:用水收入、缔结工程、用水管理、量水表检查、用水调查、水质分析、统计编审、预决算经费收支。1933年改称业务股,工作人员增至79人 ,职责为:收款、帐目、检查水表、船舶给水、看守公用水栓。1935年仍称业务股,人员减至46人,职责为:给水、收款、核算。
  建国后,1955年称营业科,下设业务股、核算股和查表换表两个组。1979年改称营业处,下设办公室,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等5个营业所,以及业务组、收费组、查表组、后勤组和勘查设计组。业务范围扩大到市区的管道维修、修漏、管网设施的养护,以及用水立户的设计、勘查。1983年5个区营业所分离出去,营业处改称营业科,下设办公室、查表、换表、收费、用户服务5个组。1988年撤科成立营业处。
  1990年,营业处开始运用计算机管理业务工作,扩大了为用户服务的业务范围,负责全市1.8万用户水费的走收、汇总和全市用户故障表、周期表的抽查更换等。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0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申请用水


  德国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只有外国侨民才有资格申请用水,中国人安装自来水必须交一定的保证金,同时,需出具房屋地形图,没有图的,出资请供水部门代为画图,才可安装通水。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要求按住房面积及人口数量交纳保证金,请居住地负责保安的人作保人,由供水部门来勘查画图后,挖沟设管通水。日本第二次侵占和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继续沿袭其主要规定。
  青岛解放初期,人民Gov首先取消了保证金和保人的手续,由用户申请,供水部门进行设计安装。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用户猛增,用水管理也逐步走上正轨。
  1990年,申请用水包括用户申请、勘查、设计、施工、装表、验收通水6项工作。用户的申请用水由研究给水的联席会议统一审批。联席会议以方便用户、节省资金和管材、力求科学合理为原则,决定管线走向及接管地点的最佳方案。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0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用户


  德国侵占时期,最初只有免费用户。1904年开始收费,产生了量水表用户和公用水栓用户。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又产生了工业用户、生活用户和部分服务业的免费用户(洗衣房、浴所和消防用水)。1914年分离出水价最贵的船舶用水户,此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建国后,1954年用水户分为工业用户、工业八折用户、船舶用户、生活用户(包括公共水栓)。直至1980年,生活用水户分为生活用水和商业服务用水户。1990年,用水户分为三类:工业用水户(包括纺织系统、轻工系统、化工系统、机械系统、建材系统、仪表系统、医药系统、橡胶系统、冶金系统、交通系统、物资系统、口岸系统12类)、大生活用水户(包括财贸系统、文教系统、卫生系统、司法系统、招待所、疗养院系统、城建系统和部队系统8类)、居民用水户(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区街工业用水、公共水站用水)。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1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水表


  供水初期,水表及主要管道设施都是从德国运来,水表的种类只有德式一种。1923年增添了日式水表,此后一直以这两种水表为主。50年代,增添了捷克式水表。以上三种水表灵敏度低,且笨重,口径200毫米水表竟重达300公斤,给更换和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1978年起,开始淘汰旧表、更换新表,用国产湿式和水平旋翼式水表代替了旧式水表。主要采用口径15~50毫米湿式水表和口径80~200毫米水平旋翼式大口径水表,至1990年全部更新完毕。
  水表的管理,德国侵占时期规定为:“每枝筒和管中间必安有一量水表常用,所用之水均由此量水表经过,此表系由该局自备自安,由用户缴纳租金,维修更换由该局负责。”以后,这种管理水表的方法延续了下来。青岛解放后,申请上水户在得到自来水公司批水会议审定批准后,由自来水公司根据供水申请书的标准,为用户安装新表,建立新表登记卡,将水表编号、指针数记好,建立新表档案,以便对该表进行查验、检修、收取水费。水表由用户购买,自来水公司安装,正常供水后,水表的管理和产权即移交自来水公司,用户只有使用权。
  根据《计量法》规定,自来水公司实行定期检修制度:口径15~40毫米水表是3年内更换一次,口径50~200毫米水表两年内更换一次,故障表随时更换。
  水表租金,从德国侵占时期一直到1950年,均以内径按月计价。1951年,水表租金以按内径的大小加收不同水量的方法收费。1969年开始实行用户一次性投资购买,享有使用权,管理权属自来水公司的方法。1990年,水表租金价格最低15毫米28.5元,最高200毫米420元。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1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查表


  德国侵占时期,从1904年4月收费开始便有了查验水表的工作。当时因用水户少,由工部局按自设水表时起至查验水表时止,测核用水多少下单索费。查表作为提供收费唯一依据的工作,一直沿续下来。
  1990年,青岛用水管理部门有查表专业人员32名,负责全市1.8万只水表的查核工作。平均每天每人查表60只左右。同时查验表的准确及故障表和年久表。为了准确计量及时收费,查表实行三定: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青岛外装表池较多,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供水部门制定了《抄水表工作守则》,要求抄表率达99%,抄表准确率达99%。另外为保证计划用水,对工业用水大户设专人实行旬查制,提供二次预收水费依据,以方便用户。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1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换表


  建国前,供水经营者为了保证准确计量,对查表员查出的故障表和周期表(即使用一年以上的水表)予以及时更换,以提供用水收费的准确依据。建国后,换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对换表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故障表(不动、不准、失真、冻破、砸坏)导致计量不准的,3日内更换。50~200毫米口径表一年一更换,口径50毫米以下的两年一更换。
  1990年有换表人员13人,最多的月换表达800多只。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2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收水费


  1904年,水费由用户到工部局送缴,公用水站的水费由镇长代收。1914年,用户持单到自来水厂水费代收处交纳,公用水站由卖水员直接收费。以后一直沿续。建国后,1950年11月3日青岛自来水厂自设收款股。1956年1月至1962年12月,实行查表、收费一员制,即随查表随开票随收费,银行实行同城托收的收费方法。1963年1月至1988年12月,执行银行同城托收无承付、专人走收水费的方法。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实行专人收费到户,既方便用户又保证及时收入。1990年,青岛有收费工作人员21名,负责全市用户的走收工作,平均每人每日走收60户左右,每月5~25日,从市南区南端开始,收至沧口区结束,风雨无阻。水费回收率达99.9%,是全国水费回收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2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水站服务


  公共水站是随着供水初的免费设水栓而产生的。收费以后改称“水井站”,成为公共水站。1907年在四方区、东镇增设了水站,当时称水溜子,收费按“两洋油桶”(即一担)计。至1908年共设水站18个。1909年,在“青岛码头小海口山西街铁路桥下老火药局一带、海儿塔街、堤特司街转角安设水龙头卖水”。德占时期共有公共水站20处。后经陆续修建,到1937年共有公用水栓63处。
  青岛解放后,人民Gov为方便无专用自来水管的散居市民,大力发展公用水站,一切投资由Gov提供,供水服务半径由300~500米缩小到100米,而后缩短到50米。至1965年,全市公共水站数量达到376处。此后随着城市的规划改造和引水入户,水站逐年减少。1990年,全市共有水站239处:市南区18处(包括疗养区6处);市北区1处;台东区125处;四方区69处;沧口区26处。
  公共水站的管理方法几经变化,德国侵占初期是实行专人代收,后实行水票制。基本上是实行包卖水制和水厂委托派员两种管理方法。北洋Gov统治青岛时期,从1922年起实行水票售水,一直沿续至1949年。
  青岛解放后,自来水厂实行派工人看管卖水,看管人每月按水表的指针数向水厂交费,这种方法一直延续至1956年。1956~1964年,实行由街道办事处代管,按日发给代管费。有的居委会实行挑水投币自觉交费的方法。1965年,市建设局与有关人员、区人委的街道办事处研究,对公用水站管理实行新办法:(一)凡现有水站供应范围较小,日售水百吨以下者,实行售水票,由有条件的住户轮流管理,不取报酬。(二)凡由街道确定专人管理,管理人员的报酬可根据供水站供应范围大小,每月由自来水公司根据吨数给予补助。平均每月供水100~150立方米以内的8元,150~300立方米的9~12元,300~500立方米的12~14元,500立方米以上的15元。(三)由自来水公司设专人管理,为使售水人员报酬合理,每月付给20天报酬的人员,可按照第二条精神支付。
  1990年,推广民主管理,由居委会负责公共水站的开、关和收费。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3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消防服务


  消防用水是一项专用免费用水。分自设专用和公用两种。专用消防水栓是工厂、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为保证单位的防火安全而自设的。公用消防水栓按照一定范围和距离设在路边及公共场地上,为区域使用。无论是专用或公用消防水栓,检修时的用水一律收费。遇火警时,可随时开启,事后通知自来水公司,派人进行检封,水费免收。无火警时消防水栓严禁开启,违章使用消防水或从中偷取自来水的,从发现之时至上次使用之后水表指数为准,按管径最大流量计时收费。
  消防水栓的数量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多,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有15处消防水栓,到1928年消防水栓增至54处,1947年达420处。建国后,不断增设消防水栓,1985年全市共有1 387处,1990年已增至1 466处。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3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二节 水价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1904年4月1日之后,由公用水站泵为中心,直径350公尺以内的住户用水,一律向总督府交付水费,作为水道建设目的的经营管理之补助费用”。“该项水费的交纳方法是用水人居住面积8平方公尺每年缴水费4元,每三个月预交一次。”接通入户并安装水表的用户“凡需用之水过于量水表数目每一荐必米打(立方米)价洋2角,每届三阅月之期前后10日内查验水表,即按表针核定缴纳3个月所需之水价”。1908年9月5日《青岛官报》记载:18个公共水栓,“售卖水以洋油桶核算,每两洋油桶售铜元一枚,本局(工部局)现已订有取水票簿在巡捕局售卖”。水价由按居住面积收取改为实行水票售水。1914年水价分三种:水表计价、水桶计价(水票)和船舶水价。水表计价以2 000立方米起算,起算价0.20元,超过2 000立方米的,每立方米收0.15元,不足2 000立方米的按起算价收取,三个月缴纳1次。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5年起水价改为按月交纳,3立方米以内每立方米银0.45元;100立方米以内,每立方米银0.15元;超过100立方米,其超用量每立方米0.12元;超过500立方米,其超用量每立方米0.08元。这种水价一直维持到1928年。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从1929年开始,超用量每立方米各上调银元0.01元。1933年,水价在原基础上分别增加银元0.04元。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年以法币为准,1~100立方米,每立方米价3 000元;101~500立方米,每立方米价6 000元;500立方米以上,每立方米价1.2万元。船舶给水每立方米价1.2万元,公共水栓每立方米价3 000元。1948年,货币贬值,水费随社会动荡飞涨,每立方米船舶用水价:5月份是31.5万元;6月涨至1 900万元。民用水1月份为7 500万元,2月份涨至11 250万元。
  青岛解放后,水价即趋稳定。从1951年起,连续三年平均降低水价:1951年较上年下降15.49%;1952年降低13.04%;1953年降低10%。至1956年,青岛的水价为:工业用水每立方米0.45元,船舶用水每立方米0.70元;生活用水每立方米0.27元;公用水站用水每立方米0.375元。青岛水价尽管三次降低,但与济南、大连等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偏高。本着既要为国家积累资金,又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于1956年决定再次降低水价,每立方米的价格降为:生活用水由0.27元降为0.25元;公用水栓用水由0.375元降为0.25元,于5月5日公布并执行。此后,继续降低水价。1960年,船舶用水每立方米从0.70元降至0.45元。1963年,水价全部下调,每立方米的价格调为:工业用水从0.45元调至0.30元;生活用水从0.25元调至0.17元;公用水站用水从0.25元调至0.167元。1965年,工业用水每立方米从0.30元调为0.20元;船舶用水每立方米从0.45元降至0.30元。同年10月1日,水价继续下调,每立方米的价格为:工业用水降为0.18元;生活用水降为0.13元;公用水站用水降为0.125元。1967年其他水价不动,工业用水降为每立方米0.15元。1980年工业用水每立方米上调至0.20元,增加了工业八折用水,每立方米0.16元,1988年又增加了商业服务用水,每立方米0.20元,这两种水价于1990年水价调整时均取消。
  水价从50年代开始连续降低,为青岛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贡献。这个时期的原水,主要取自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地下潜水,原水成本低,水源丰富,净水工艺简单,自来水成本相对低,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维持着简单再生产。70年代后,青岛连年大旱,地下水源枯涸,开辟新的更大规模的水源已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70~80年代,青岛连续新辟大沽河水源、黄河水源,原水成本急剧增大。净水工艺复杂和净水材料涨价,供水管线中途加压电耗增加。自来水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送水越多,赔钱数额越大,不仅给市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使供水企业陷入困境。为了适应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减少市财政负担,增强供水事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青岛市于1990年3月1日上调了20多年基本未动的水价。每立方米水价的上调价格为:工业用水由0.20元调为0.60元;生活用水由0.13元调为0.30元;船舶用水由0.30元调为0.90元;公用水站由0,125元调为0.30元。具体调整规定有4条:(一)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机关团体部队用水,每立方米0.60元。其中,较高级的宾馆、饭店及船舶用水每立方米0.90元;浴池业用水每立方米0.30元。(二)居民、学校、托儿所用水,每立方米0.30元。其中,校办工商业用水,执行工商业用水价格。(三)供崂山区用水按民用、工业三七开计算的平均水价收费,即每立方米0.51元。(四)引用输水渠道沉淀水,每立方米0.40元。
  虽然水费调价,青岛的供水仍是价格倒挂,水源也由原来以井群取水为主改为以买水为主,由于自然水源没有保障,而支撑青岛城市供水的大沽河水源和黄河水源的价格一再上调,能源和净水材料的大幅度涨价,使供水企业陷入利润负增长的境地。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4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在青岛的供水初期即开始实行。“德人在开辟海泊河水源地之后,商务船舶辐辏,中外人士来青者日益增多,海泊河之水现已有供不应求之势。”当时,“德人洒扫马路皆由工程局司之,沿海岸设唧筒,以供洒街马车吸水之用,德人谓之以海水洒街可节省清水(自来水),且马路常得湿润。”此后各时期均有节水之举。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根据全市缺水情况,特别作出规定:“本市民户或厕所冲水箱机关不灵,水笼头关闭不紧,以致日夜渗漏,涓涓不息虚耗水量,莫此为甚,派专员挨户检查,以期彻底改正,以减少水量之虚耗。”
  青岛解放后,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水需求激增。1955~1958年,供水出现紧张局面,采取了“计划用水与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
  1960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号召全市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节约用水运动,特别要求用水量较大的工厂企业坚决进行废水回收和循环用水。把废水回收和循环用水作为解决青岛市供水紧张、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措施。
  1964年7月,青岛市日供水量最高达9.5万立方米,海泊河以南的市南、市北、台东区部分高地区大面积、长时间断水,许多地段仅在夜间0点至凌晨4点才有水,市内各公用水站出现了市民排长队等候接水的情形,供水形势十分紧张。中共青岛市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正式成立青岛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调整了个别工业用水大户的公休日,安排4个工厂暂时停产。对月用水1 000立方米以上用水大户实行计划分配,并协助其开源打井。对超计划用水单位采取关小水门控制流量的措施。“文化大革命”初期,节水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4年以后,青岛市节水办公室逐步恢复工作。1977年青岛大旱,水源缺口大,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一方面调整节水办公室,充实人员,加强领导,强化办公室职能和工作措施;另一方面继续开发大沽河新水源,以市计划委员会名义把用水计划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对市民实行定量供水。
  80年代,节约用水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1988~1990年,市内五区均设有节水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均设节水员,严格控制超计划用水。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4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计划用水


  1981年遇大旱,供水告急,市节水办公室从8月份起,运用行政手段实行计划用水。用水计划分口按系统下达,各系统根据下属单位具体情况,分配每月每天的用水指标。工业口根据当时的供水计划,对全市337个主要企业逐个进行排队,本着“保基本生活用品,保轻纺短线产品,保外贸出口产品,保电力交通运输”的原则,对231个工厂按最低需要量下达用水计划。对橡胶、化工、化肥、印染、造纸等98个企业实行限水限产,对8个用水量大、产品滞销的工厂限期停产。同时限制居民生活用水,1980年全市每人每月生活用水计划为2立方米,1981年8月减为每人1.5立方米。后因旱情继续又压缩到每人0.5立方米/月。号召各家安装户表,规定新建居民住房不安装分户表不予供水,未安户表的旧居民楼院均限期安装,使用水计划均落实到人头。
  从1982年起,在实行计划用水的过程中,开展了建立产品耗水定额、设备用水标准以及加强计量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为考核节约与浪费用水提供科学依据,逐步达到计划用水、科学管理的要求。
  为了使计划用水得到有效实施,并逐步走向正规,达到法制化管理,青岛市不断制定颁布节水法规。1980年4月4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加强计划供水、节约用水的若干规定》;1981年5月15日,青岛市人民Gov下达了《关于加强节约用水工作的紧急通知》;11月11日,市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财政局联合下达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试行自来水节约奖的通知》。针对不同时期的供水情况,青岛市先后下达有关节水条例、规则9个,全市实行计划用水考核的单位达1 324个,计划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0%以上。节约用水办公室将用水计划首先下达到用水大户的主管单位,然后由主管单位根据各单位实际用水情况,再分配到下属单位,落实到车间班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及居民户,通过层层下达包干分配的指标,把全市所有的用水户都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实行“日计月考”,计划用水率达100%,并建立了各类用水管理台帐;建立了各类工业、生活实用水量统计、万元产值取水量统计、基本建设用水统计、各类节水措施台帐,及各类用水计划申报、审批检查、奖励处罚制度等。在供水紧张时,为确保计划用水实施,5天一查表,10天一考核,对超计划用户,采取限期扣回超用水量等行政干预手段,执行用水指标严于任何经济指标。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4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重复用水


  青岛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从1977年开始,把水的重复利用当作重要节水措施。水的重复利用率1978年即达52%,1990年增加到80.6%。
  挖掘锅炉节水潜力 (一)回收利用冷凝水、锅炉用水是青岛市工业用水的一个重要方面。80年代初,青岛印染厂安装了回水管道,修建了回水池,每天收回冷凝水240多立方米,回收率达65%。青岛国棉七厂突击安装了4个冷凝水回收罐,铺设650米管道,使冷凝水回收率由30%提高到72.5%,全年节水2 300万立方米。化工、橡胶、一轻、二轻、纺织、水产系统的49个用水大户,锅炉冷凝水的回收率已达60%,日节水45万立方米。(二)炉外水处理采用逆流再生,盐液代替返洗,炉内水处理采用榨木法、碱法、橡胶法,减少水处理过程中的浪费。(三)合理使用蒸汽。一汽多用、回收再用。采取生产、生活用汽分供,高压汽和低压汽分供,用过的乏汽进行降压、扩容、冷凝等回收后再用的方法。
  联合用水 根据不同产品工艺对水温、水质的不同要求,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实行工业废水跨厂、跨系统重复使用。解决一些用水企业的特殊用水需要,节约经济投入,使节水变为社会的共同行动。1982年,青岛板纸厂将青岛葡萄酒厂放掉的刷瓶子废水筑坝沉淀过滤后用于生产,日节水300多立方米。青岛制革厂按用水指标,每周只能“开四停三”。该厂铺设了900多米管道,从红旗化工厂引进低温废水,不仅节水,还开满了工,发展了生产。
  设备冷却水循环使用 1985年,青岛市日用水50立方米以上的单位都建立了回收降温循环系统,减少了新鲜水的补充量,主要采用了喷淋式、溴化锂制冷、各种冷却塔和海水冷却4种降温装置。青岛染料厂修建了12个循环冷却塔和16个回收池,形成了全厂的循环用水网,使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工业产值比同期增长10.3%,而用水量却比同期下降了41.5%。
  一水多用 全市印染、电镀、造纸等行业普遍实行一水多用。青岛造纸厂把抄纸用过的清水,回收后再用于漂浆、黑浆筛选,使每吨纸的耗水量从109.5立方米下降到92.86立方米。居民户在水源困难时期,也把定量的生活用水,依次用于洗脸、洗脚、洗衣、擦地板,最后冲厕所,基本做到一水多用。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5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污水资源化


  1982年在延安三路污水试验站进行了城市污水回收用于工业的试验研究,将480立方米/日的二级处理水经沉淀、加氯消毒和过滤的补充处理工艺后,作为海藻工业的洗涤水及市政建筑业的用水。试验成功后,1985年通过部级鉴定,为青岛的污水回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5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海水替代


  青岛工业多集中在胶州湾东、西海岸,在利用海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30年代前后,已有部分工厂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青岛解放后,从60年代开始把开发利用海水作为替代和节约自来水、克服和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的一项重要措施。青岛市在工业海水替代方面不仅在用量上,而且在用途上都有较大发展。仅1987年,年用海水量已达5亿立方米,发展到电力、化工、纺织、食品、煤炭和机械六大行业的近30个工厂企业。青岛发电厂、碱厂、青岛化工厂等10多个单位的冷却水,青岛水产品加工厂和青岛海水养殖厂的工艺用水,都使用了海水。这些单位的海水利用量占全部用水量的60%。其中,青岛磷肥厂海水利用率已达96%,基本做到了少用自来水或不用自来水。青岛橡胶九厂锅炉水的软化处理,70年代采用加盐的办法,1982年改用海水替代,既节水又省盐,日少耗用自来水1 400立方米。
  在海水替代中,防腐蚀、防污堵材料的研制、利用都有了新的突破,为进一步发展、利用海水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用途上,由解放前单一冷却用水,发展到利用海水作溶剂、还原剂及生产中的除尘、冲灰、洗涤、净化、淬火、试漏和消防等多种用途。但主要用途仍是冷却用水,此一项占全年海水替代用水总量的97%。
  1987年青岛市海水替代总量为51 763.7立方米,折合淡水量为2 669.29万立方米,相当于1座中型水库的库容量。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5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井水、干道水的利用


  社会太平井是最早的饮用水源。青岛解放前,即有利用太平井水的传统。青岛解放后,太平井水继续得到开发利用。1978年9月共修复利用水井900多眼。1983年,全市有78个单位投资打井131眼,旧井亦得到开发利用,年可利用井水862万立方米。1989年,全年利用井水883万立方米。但是市区社会太平井水源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和海水入侵,其用途主要为基建施工、园林绿化和清洁卫生,只有少数井水可饮用。
  在利用井水的同时,工厂、企业、学校、街道、部队纷纷利用干道水。1981年全市利用干道水的单位已达400多个。全年利用干道水150万立方米左右。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对全厂所有干道水进行了全面调查,修建了储水库,每天提取干道水400多立方米作卫生清洁用水。1988年,青岛纸板厂利用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的8.9万元贷款,敷设2 000多米管道,修建了蓄水池,蓄存干道水用以生产,万元产值耗用自来水由1981年的1 194立方米下降到543立方米。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6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一节 水源保护管理


  德国侵占时期,建立海泊河水源地之后,立即对水源进行了保护,在水源地1公里范围内种树植林,用以涵养水源。之后,各时期均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和防护措施。
   青岛解放后,1950年即加强了对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成立了经济民警队,担负黄埠、白沙河、李村三个水厂的水源武装警卫工作。1960年,警卫保护扩大到流亭水厂、中韩水厂、崂山水库水源地及高位水池。“文化大革命”期间,水源警卫工作由军队担负。1977年部队移防,崂山水库由夏庄镇武装民兵警卫。1982年,重新组建自来水公司经济民警队,对崂山水库、白沙河水厂、仙家寨水厂、大沽河水源取水站点实行武装警卫。1988年,分别成立了白沙河水厂公安派出所、崂山水库派出所和大沽河水源管理处公安派出所,使水源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了炸鱼、砍伐林木现象。1990年3月,为了加强水源和水源设施的保护,自来水公司保卫科扩编为保卫处,下设3个公安派出所、1个民警中队,按照人民警察的五项条件和九项基本要求,招考了95名经济民警和32名公安人员,使水源保护有了组织保证。保卫处组织行政上隶属自来水公司,业务上隶属市公安局领导,成为水源环境、水域安全的忠诚卫士。
  1990年,自来水公司还加强了环境保护管理网络的建设,建立起水源保护三级管理网络,及时按点巡查,写出旬查、月查报告。每月召开一次水源保护管理人员会议,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水质科每季到各水源地区巡查,发现水源污染现象及时反映报告,并每月对各水源水质进行全面分析,开展对水库藻类的监测工作,为水源保护提供了可靠依据。各水源地均划定了防护区,并在一级防护区内设立水源防护标志牌,做到定片、定人、定时巡查,使水源保护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6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二节 水质管理

水质监测


  20世纪初,德占青岛殖民当局在反复检测了多处水源水质后,才决定在海泊河凿井取水。当时,由威海路尚德里一家医务所按月检测水质,后来的水质检测由总督府野战医院(今青岛市立医院)来完成。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青岛市Gov于1936年决定由自来水厂检测水质,当年10月正式建立水质化验室,购置电热储菌箱1个、千分之一经纬仪天平1架等仪器,开始对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南海路水源地的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厂水质化验室的检测,一直持续到青岛解放。
  建国后,水质的检测倍受重视。1958年,水质化验室发展成“中心化验室”。供水部门购置配备了先进仪器设备,建成三级水质监测网,严密监测水质。此后,不断从人力、设备上加以完善,严格而科学地管理水质。
  1987年,青岛市供水部门建立了“水质检测中心”,在各水源区设监测点,每月对水源水质进行各项指标的详细检测。各水厂、水源管理处化验室每日对原水、进厂水进行常规检测。检测项目有:浑浊度、色度、pH值、水温、嗅和味、氨氮、碱度等。
  1990年,为了加强水质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公司、厂处、车间三级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程。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设水质专职管理人员38名,逐级负责、层层把关,实行供水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水质监控点,对原水、滤前水、滤后水、出厂水、加压站水、配水池水等进行监控,各质控点均有监测制度和质控标准。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7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二节 水质管理

检测项目及检测频率


  青岛解放前,市民饮用的均系地下水。德国侵占时期,水质的检测仅限于浊度、碱度、细菌数、大肠杆菌数、肉眼可见物等项目。青岛解放后,1960年建成崂山水库后,饮用水源增加了地面水,水质的检测增加了色度、铁、锰、汞、锌、铜、总硬度等项目,地下水水质的检测增加了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氟、硝酸盐等项目。1990年黄河水引入青岛后,检测中心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Ⅲ类标准》每日一次对各水源的原水水质进行检测,并根据青岛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国家标准额定外的项目。原水、出厂水每月的简分析中增加永久硬度、硬度、负硬度、总碱度、藻类等项;每季的全分析中增加钾和钠、磷酸盐、总酸度、亚硝酸盐、游离二氧化碳、侵蚀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等8项,使出厂水检测项目达53项,原水检测项目达48项。
  各水厂、水库、水源管理处等亦按国家标准对所管原水进行水质检测。白沙河水厂、崂山水库、仙家寨水厂3个中心化验室的检测项目有色度、浊度、肉眼可见物、嗅和味、pH值、水温、钙、镁、铁、锰、铜、锌、氨氮、氢化物、硅酸盐、碳酸盐、重碳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总硬度、总碱度、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负硬度、砷、铬、铅、阴离子洗涤剂、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游离性余氢等。其净水车间化验室随班检验监控,主要对浊度、游离性余氢、pH值、碱度、氨氮等项目进行检验。
  黄埠水厂化验室对黄埠、流亭两个下属水厂的出厂水进行检测。主要项目有浊度、游离性余氢、总大肠菌数、细菌总数。
  大沽河水源管理处中心化验室主要对所管原水进行监测,检测项目有浊度、色度、pH值、嗅和味、肉眼可见物、水温、氨氮、铁。
  各水厂化验室对各自所管原水、出厂水每月进行一次简分析,共32项。每季进行一次全分析,共41项。每日对出厂水进行常规检测。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7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德国侵占时期,没有设专门部门管理管道维修。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1919年成立的管道管理部门称工程科。北洋Gov统治时期,管道维修管理部门为胶澳商埠水道事务所工务科。1923年首次制订了《水道敷设修缮规则》共18条,详细规定了维修和安装程序,主要以铺设新管为主,维修为辅。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35年用水管理和管道管理分离,用水管理属业务股,管道管理属工程股。建国后,1963年9月23日组建自来水公司管道维修队,专门从事输配水管道的安装与维修。1979年成立了市南、市北、四方3个管道管理站。1983年,3个管理站撤消,成立管线管理所,专门负责管线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下设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和沧口5个管线管理站。随着青岛市东部的建设和开发需要,1990年6月增设辛家庄管线管理站。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8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管网管理


  正规管网管理始于1982年。管道设施养护工作由各区站根据季节特点实施。每个区站对所属区域管道上的各种闸阀都建立了《供水设施操作记录簿》。对开启、关闭、更换、养护维修均随时作好记录。严格按照《开关大水门操作规程》启闭。对大口径阀门井每年进行一次清淤,带牙轮大阀门每年两次上油保养,消火栓闸门夏季上油防锈,冬季撤水防冻。对于埋设的开关卡子等设施及时起找,使之目标、部件完整,操作灵便。并及时更新、标注新设施的位置,以便能在抢修时及时启闭,减少损耗。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8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测压


  1982年成立了测压组,开始对管网进行测压,在市区设管网测压点16个。其中,内控4个,第一供水区5个,第二供水区4个,第三供水区3个。设4人专职换取测压点的记录纸,每人每日负责4个测压点,将换回的记录纸登记入帐,统计上报调度中心,以便及时掌握压力变化信息,科学调配水源。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8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检漏


  1979年开始进行巡查管道漏水(包括明漏和暗漏两种),是管网维修养护的重要工作。各区站都把检漏工作放在首位,安排专人按顺序路线分日、夜两班检查。购置了漏水检测仪、导管仪、导阀仪等灵敏度较高的仪器,以保证查漏的准确率。各区站巡检员每日填写“巡线日报”,并报送管线管理所技术组,随时发现漏水随时修好,检漏自报率和修漏及时率均高于规定的标准,保证了安全供水。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8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管网普查


  1987年4月成立了管网普查小组,对全市所有管网的管质、口径、埋设年代、长度及附属设施进行普查、绘图登记。1990年6月,为了加强管网的普查工作,青岛市成立管网普查机构,按区站分成6个组,同时铺开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共绘制各种管道图纸9 896张,资料6本(各区站1本)。绘制了管道、设施结构图卡,详细标注了设施周围的地形、地貌及取点位置,绘清了管道结构及走向、管质、管顶海拔高度等重要数据,全部管网都上了图。在输配水管道普查的基础上,1990年11月起,又对全市所有的专用水管进行了走向、长度、管质、口径的普查,建立了“输配水管线、设施现状统计台帐”和“专用上水管线、设施现状台帐”,达到一物一卡,为科学管理管网和设施积累建全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9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管线管理站


  市南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四川路70号,管理范围为市南区区域。承担管线长71.4公里、管网设施1 718个、水表户6 765处、公用水站18处的维修、管理工作。市南区站工作范围内党政机关多,又是商业、文化、新闻中心,属老城区,管网设施陈旧,管网管理难度大。该站全体职工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热心为用户排忧解难,1979年以来,已连续11年获“优质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市北管修站 该站设在大连路22号,管理范围为市北区区域,承担维修管线60.1公里、管网设施1 825个,承修水表户2 823处、公用水站1处。
  台东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延安三路116号。与四方管修站的分界是海泊河,与辛家庄站以南京路与长江路南北为界。台东区站管理范围既是老城区又是新开发区,以疗养院、宾馆、新建小区为主,兼有部分工业区。1980~1990年,工作量增加3倍多,区域内棚户区较多,有水表户2 951处、公用水站125处,维修养护管线125.3公里、管网设施1 096个。
  四方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杭州路1号,管理范围为四方区区域。四方管修站辖区属工业区,用水大户多,大口径管道抢修任务多。担负承修水表户2 776处、公用水站69处,维修养护管线83.4公里、管网设施640个。
  沧口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四流中路与升平路交口处,是6个区站中管辖范围最大、任务最繁忙的站。化学、纺织、钢铁、炼油等用水大户都集中在该区域内。崂山水库、白沙河水厂、仙家寨水厂、黄埠水厂、流亭水厂、中韩水厂输水管道都途经沧口站管理区域,引黄济青的三条主输水管道也经区域内的小白干路通往市区。管修站共担负承修水表户2 898处、公用水站26处,维修养护管线166.4公里、管网设施568个。
  辛家庄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辛家庄二小区金门路,1990年6月为加强辛家庄、浮山小区、旅游区、高教区的供水服务而设立,担负承修水表户2 000处,维修养护管线长45.6公里、管网设施1 266个、公用水站6处。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20 21:19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四节 供水调度管理


  德国侵占时期,供水量少,水系单一,水源地开机泵不需要调度,供水由各水源地自行调配。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开辟了仙家寨水源地,远离市区,供水管线拉长,中途需加压调配贮水,初步构成原水、净水生产与配水管网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因而设置了供水调度。1920年这项工作由工务局第二科(负责供水工作)的技正掌管。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33年自来水厂设立工程股,由工程股的主任技正任供水调度。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1948年自来水厂业务科设立给水股,专门调配供水。建国后,1956年自来水厂改制为青岛市自来水公司,设立供水科,专职水源调配工作。1960年崂山水库竣工投产,打破了单一地下水生产工艺,增加了地面水生产。同年正式设立调度室。随着青岛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70年代形成多水源的给水系统,管网中有贮水池和加压泵站。为了及时了解给水系统的工作情况,统筹安排各水厂和泵站的运转,保证安全供水,1984年实行二级调度制。
  1990年,自来水公司设置了调度中心,并配备了先进的“三遥”设备,进行集中调度。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