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41年来,中共青岛市委坚持“积极慎重”的党建方针,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地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1950~1955年间,以产业工人为重点,吸收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工龄较长的老工人和生产中的模范骨干分子入党,同时注意在党的力量薄弱或没有党员的空白单位发展党员的工作。1950年发展的2548名和1952年发展的7145名党员中,产业工人分别占当年发展总数的57.7%和89.7%。1954年发展的4806名党员中,除大部分为产业工人外,有私营工厂职工党员468名,从而使本来没有党员的、规模在50人以上的44个空白私营工厂,有36个建起党支部或党的联合支部。
1955年,中共青岛市委总结检查了自1950年以来党建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肯定成绩后,着重指出的问题是存有只看生产(工作)积极,忽视政治历史审查的倾向。
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除继续吸收产业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外,中共青岛市委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为契机,检查批判了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倾向,加强了在知识分子中的党建工作。1956年先后吸收186名知识分子(含高级知识分子43名)入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57年停止发展党员工作,把着重点放在整顿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上。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大跃进”的需要,重点吸收生产第一线的干部、工人和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共2279人入党。1958年9~11月,胶县、胶南、即墨3县划归青岛市,至年底全市有党员77370人。1961年,中共青岛市委检查了“大跃进”中发展党员工作存有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决定对党员着重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员标准条件的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共青岛市委陷入瘫痪,所属工作机构被迫停止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完全停顿。1969~1970年,通过“开门整风”,各级党组织逐步恢复。1970~1975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4978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但当时因受派性的干扰,出现了“突击纳新”、“火线入党”极其反常的现象,把一些根本不够党员条件的入拉入党内,导致某种程度的组织不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党建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坚持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1979~1983年的5年中共发展党员26346人。1978年12月即墨县,1979年1月胶县、胶南县再度划入青岛,同时建立黄岛区。1983年10月,平度、莱西两县也划归青岛市。同年底,全市党员总数为299013人。
1986年,中共青岛市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强调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注意从优秀青年、一线工人、农民以及党员力量薄弱的地区和中、小学教师中发展党员。1986~1990年全市共发展党员33367名,其中知识分子党员11063名;35岁以下青年党员21263名;生产一线党员15626名,分别占发展总数的33.1%、63.7%和46.8%。1990年,知识分子党员在全市知识分子队伍中的比重已达到51%。党员中专业技术人员54738人,占党员总数的13.9%。从而大大加强了党在科研领域和文教卫生战线的领导作用。1990年,全市党员总数为394929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24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三节 党员管理
党员结构
建国后,青岛市党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结构变化起伏较大。1990年同1950年和1965年相比:女党员1950年为14.9%,1965年上升为23.3%,1990年下降为16.4%;35岁以下的党员1950年占31.6%,1965年下降为17.8%,1990年又回升到24.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950年为24.8%,1965年降为11.3%,1990年则上升到33.5%,其趋势是向高文化方向发展。
至1990年底,全市党员入党年限分别为:
1926年6月入党的1人;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6日入党的34人;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入党的4580人;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入党的31266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党的88505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入党的103748人;1976年11月至1990年12月入党的166795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24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组织管理
第三节 党员管理
党员分布
1990年底全市共有394929名党员,按系统划分,其分布情况为:工业94863人,农业155937人,交通邮电11923人,财贸21743人,金融保险4417人,文教卫生34217人,公用事业5858人,基建7135人,党政群机关37565人,其他21271人。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25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从建校起,即强调结合教学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联系国内外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贯彻到教学中去。但总的看来,步子迈得不大,成果不够显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中央党校提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启示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的科研工作也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1983年成立以校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负责抓全校的科研工作,各教研室有一位负责人分工抓科研工作,形成两级管理的科研体制。成立理论研究室,负责全校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创办校刊,发表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列为每年考核教师成绩的内容。建立科研课题论证并资助一定经费的制度和定期评选并奖励优秀科研成果的制度。从1983~1990年,共出版专著、教材56本,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766篇,其中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34篇(本),对党校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35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六章 党史征集与科研
青岛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共青岛市委对党史资料征研工作非常重视,早在60年代,中共青岛市委在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专门配备干部从事青岛党史资料的征集与研究,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中断。1981年底,中共青岛市委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7年以前主要征集了一些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从1988年开始,在继续征集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的同时,展开了对初级阶段时期党史资料的征集与研究。在工作中,中共青岛市委对党史资料的征集、大事记和组织史资料的征集编写、党史专题和党史人物传记的编写,以及党史研究、党史书刊的编辑出版和运用党史资料为现实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先后4次召开了全市性的党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部署工作任务。
为全面开展对党史资料的征集与研究,青岛市所辖即墨县、莱西县、平度县、胶县、胶南县、黄岛区和崂山区分别于1982年建立了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并设办公室,均属党委常设工作机构。市内5个区的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由中共青岛市委党史办公室承担。
1986年,为征编中共青岛市组织史资料,中共青岛市委临时组成中共青岛市组织史资料编辑领导小组,其编辑组附设在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市属12个县(市)、区也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1990年,青岛的党史工作被列入全国和山东省党史工作的先进行列。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35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六章 党史征集与科研
第一节 资料征集
1982年后,中共青岛市委对资料征集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实际出发,搞好资料征集的总体规划。根据第二次全国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结合青岛市党史的实际情况,制订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清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二)建立资料征集工作网络,中共青岛市委党史办为主牵头,市博物馆、档案馆、烈士纪念馆、工运史办公室、青运史办公室、公安史志办公室等单位和部门积极参与协作。(三)资料征集着眼于“广”,立足于“抢”,保证重点。“广”有两个侧面,一是内容与角度广,二是范围广。“抢”是指对在青岛工作过的老干部排队,共列出59名年纪大刻不容缓须抢救活资料的对象,并查找线索、登门拜访或发函约稿;还利用夏季老干部来青岛疗养的机会,先后6次召开专题座谈会,个别专访了50余名老干部,征集到大批非常珍贵的资料。截至1990年底,共征集到各种资料千余万字、珍贵历史照片189张、录音116盘。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35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六章 党史征集与科研
第二节 党史研究
中共青岛市委坚持对征集到的大量繁杂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研究鉴别。并根据青岛党史的实际情况,于1984年底研究拟定了349个征集细目。在征集工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将已归纳出的基本可以系统反映民主革命时期青岛党组织工作概貌的60个专题进一步精研缩小为12个。在研究中突出“求实存真”,坚持对研究鉴别后的资料进行科学系统的编纂,使其成为具有长久保存和使用价值的资料性工具书。至1990年底,先后编印出8册计370万字的资料性工具书,受到中共山东省委党史部门的好评。中共青岛市委坚持研究与编纂相互为用的原则,1983年创办了《青岛党史通讯》,并把这一刊物作为学术研讨、争鸣的重要阵地,有计划地围绕专题和难点、疑点组织研讨。到1990年底,已出刊21期,发表了有学术价值的党史研究论文54篇。为提高资料整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中共青岛市委还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35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六章 党史征集与科研
第三节 服务现实
根据党史资料“存史、资政、育人”的特点,中共青岛市委特别加强了运用党史资料为现实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采取宣传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讲求实效。(一)运用党史资料编写党史教材。1990年编印《青岛党史讲座》15讲,约26万字,印3000册,由青岛出版社公开发行,为基层党组织学党史、上党课提供教材。为进一步扩大教育面,继而又将《青岛党史讲座》15讲改写成22讲,由青岛电视台拍摄播出。(二)1989年协同共青团青岛市委在前海风景区雕塑了第一位在青岛就义的Our Party人李慰农烈士的花岗岩雕像。征集、整理有关李慰农烈士的资料万余字,编印《李慰农烈士专集》(2000册),由邓小平题写书名,青岛出版社公开发行。(三)开展党史宣传。根据党的早期活动家王尽美、邓恩铭、刘少奇、李慰农等在青岛活动的事迹,创作六集电视连续剧《黄海帅旗》,后改编为《黄海潮》,由青岛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播放。还为青岛百年电视系列片《世纪之梦》提供了大量党史资料。(四)提高《青岛党史通讯》的可读性,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青岛党史通讯》上先后开辟了《党史学习》、《廉政风范》、《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等近30个栏目,为党史的交流、研究和思路的开拓起到了“窗口”作用,至1990年底已刊印27期。(五)编写出版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青岛党史大事记》(约15万字),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印3000册;编辑了初级阶段时期(1949~1989)青岛党史大事记征求意见稿,约50万字。(六)完成了《中共青岛市组织史资料》的编纂工作。青岛市和所辖的12个县(市)、区均已完成组织史资料的上报本和自编本。《中共青岛市组织史资料》(自编本)约60余万字,印发3000册。此外,还有7个市辖市、区编印了村级组织史资料。(七)出版党史书籍。至1990年底,共编辑出版党史书籍,如《青岛革命故事集》、《火红的年代》等共241种,约516万字。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