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条件改善,青岛市人口迅速增长,开始提倡计划生育。1956年,青岛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避孕门诊,标志着青岛市计划生育工作的起步。随后,青岛市各级医院普遍设立了避孕门诊,并且开展了规模较大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当年,青岛市被山东省列为计划生育工作试点市。1962年,出现了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的过快增长,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计划生育工作被列入了青岛市各级Gov的重要议事日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1971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指出“人口非控制不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也指出“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据此,青岛市计划生育工作在城乡各地全面展开,人口再生产开始走上了有计划发展的轨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坚持“两个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起建,“两种生产”(经济生产,人口生产)一起抓,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青岛市认真学习荣成县“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的经验,狠抓了计划生育组织、责任制、科学管理三落实工作,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认真贯彻《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严格人口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全市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向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发展。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00:30
第五篇 计划生育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领导机构
1956年,青岛市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被山东省列为节制生育宣传的试点市。1958年春,青岛市成立了节育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市卫生局代行职能。此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机构不断调整和充实,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的名称不尽相同,职责范围也有所变化。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计划生育工作被忽视甚至放弃,市节育工作委员会停止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人口生育高峰的出现,1963年冬,青岛市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由青岛市副市长王云九任主任委员、13名局级单位的领导同志任成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被迫停顿。1967年5月,重新成立了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由13名成员组成。1972年,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改称为青岛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5年12月,青岛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充实调整,由市委副书记武杰任组长,赵西林、陈波萍、黎辉、李玉英任副组长,由24人组成。随后,1977年2月、1980年10月、1982年3月、1984年9月,青岛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四次调整,成员分别为24人、20人、20人、28人,组长均由当时一名市委副书记担任。1990年,青岛市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29人,组长由市长俞正声担任。
青岛市所辖区、县(市)、市直单位以及中央、省驻青单位、驻青部队,均与青岛市同步成立了节育委员会或工作组、计划生育委员会,1972年和市同步改称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到1986年末,青岛市共有县区级计划生育领导小组6个,市直单位、中央及省驻青单位和驻青部队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96个。另外,从1972年起,青岛市所属乡镇到村、办事处到居委会,以及厂矿、企事业单位也相继把计划生育委员会改称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
各级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本级党委、Gov的领导下,负责讨论研究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作者: leon 时间: 2009-9-18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