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人文风情]
大众娱乐时代的文化遗忘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9 18:02
标题:
大众娱乐时代的文化遗忘
多年以前,和画家窦世强一起做青岛人文历史建筑的调查,就老听他说下村庙,描述他记忆的下村庙的最后景象。沉默回忆的时候,画家的眼神迷离而又忘情。窦家曾经长时间住在下村庙的旁边,经历了这个明代道观在20世纪60年代红色革命运动中的最终消亡。
我和窦世强,一直都没有找到下村庙保存下来的历史照片,所以在后来出版的《画说青岛老建筑》中,这个和杨家村、台东镇有着密切联系的道观,就没有被收录进来,这令窦很是遗憾。现在看,如果说作为淳朴的自然村落的杨家村,是青岛城市化之前的移民聚居文化的典型代表的话,那么,从潍坊移居到青岛的窦氏家族,则可以说是城市化强大吸引力的直接结果,也是平民文化顽强生长的经典样板。从窦家的祖父窦桂圣,到父亲窦明诚,再到窦世杰、窦世魁、窦世伟、窦世强这一代,窦氏家族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青岛这个独特的殖民地和后殖民地城市环境中,完成了一次性格化的融和。而和窦家一路之隔的下村庙,则是传统文化不停止地发生作用的证明。这种影响,至今在窦家的第四代后人身上依然清晰可见。
今天,人们眼中的下村庙,多和娱乐化了的萝卜会有关,而作为精神教养场所的道观核心功能,则被掩蔽了。在徐东阳和杨盛人撰写的《杨家村》历史记述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出当年来下村庙敬神拜佛者的虔诚。作者相信,这恰恰是因为杨家村人对祖先从云南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所遭受苦难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每到正月初九,杨家村的人都要去下村庙烧香朝拜。也许,萝卜庙会的诞生,也同样是源于这个祈福的需要。
10年浩劫之后的下村庙,后来只留存下了两栋道士居住的厢房。虽然厢房屋顶上的月牙形小黑瓦,已被换成现代样式的太平瓦,但“屋檐的精工细作的多层次多插夹黑砖,支撑屋檐的14根朱红色的方形木柱,和近1米高的朱红色的护板,依然显示着当年庙宇的庄重与华美。”
下村庙消失了。消失在一个狂热的文化霸权时代,消失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遭遇到脱胎换骨的革命的时代。但是,下村庙的种种细节,下村庙的文化遗传,却没有完全消亡在老台东人的记忆中,并且,今天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挖掘出来。只是不知道,我们在一年一度的正月初九萝卜会大众狂欢的时候,还会注意到多少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灵魂。
下载
(97.21 KB)
2009-9-9 18:02
图片附件:
1.jpg
(2009-9-9 18:02, 97.21 KB) / 下载次数 141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6497&k=0d2ab48382b2c9e11d4a788098960ba4&t=1747585370&sid=jttkjj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