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老街道] 青岛老街道--莘县路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9 13:08     标题: 青岛老街道--莘县路

1.jpg
1997年的莘县路
     
     莘县路,曾叫罗满街、野山町。老百姓称太平路为前海崖,把莘县路叫后海崖。
     青岛建为城市以后,船泊不能随意靠岸、停泊,大、小船只分别停靠大、小港码头,上、下旅客,装、卸货物,这都是轮船。许多年里,还有许多小船——帆船、舢板、小型机动船,有的是货运船,有的是渔船。这些船只能泊于后海崖,在这里上、下船。随着海运、渔业的发展,后海崖经常千帆云集,密密麻麻的船只汇集这里,不但不能顺岸式停靠,只船头靠岸也容纳不下,后到的船只有停二档,甚至三档,要通过别的船上下岸。长时间里,莘县路码头没有围墙,许多从内地来的人到这里看船。
     众多船舶的停靠,使莘县路十分繁荣,它一边是海,一边是陆,路边遍布商店。这也是附近劈柴院繁荣的原因之一。
     莘县路的商店有自己的特点,这里几乎全是中国人的店,没有日本人、欧美人的店。有恒顺和、永泰行、达茂行等渔行;有恒泰、聚祥永、义泰丰等瓷器店;有裕丰祥、恒兴德、恒新号、复兴恒、义长祥、勤发号、仁和祥等土产品店;有丰记栈、兴记栈、福义泰等杂货店。这些店都是批发兼零售,更多的是批发。做沿海生意的,南至日照,北至石岛,向这些地区贩运土产、杂货、瓷器,收进土特产、渔鲜。许多批发商同时招待客户住宿,所以有的叫“栈”。大的批发商在莘县路门市房的后院有库房。
     由于劈柴院里集中了一批饭店、酒馆,莘县路上与其他码头附近不同,很少有饭店、酒馆。
     20世纪30年代,在莘县路西端建了莘县路市场,从建筑上看在当时仅次于市场三路上的青岛市场,它也同青岛市场一样,一楼是蔬菜、水产、果品等商店。因而市民俗称“菜市楼”。二楼则是百货、鞋帽、服装,并有两家书店。这里已近平民居住的台西镇,价格便宜,尤其水产品既新鲜又便宜,使得有些市民不顾路远来“菜市楼”采购。解放后,由于“合作化”而一度成为民居,现在又恢复为市场了。
     市场的海边是青岛最早的船厂,解放后是4808工厂。
     过去,莘县路上除商店外还有一些小工厂,其中仅油坊就有隆祥油坊、启昌油坊、聚盛油坊、东泰油坊等家,还有鸿福祥洋烛厂、德丰盐庄,宝盛永、双合成等煤厂,都与海上运输有关。如油坊,就是由船只运来花生,在这里加工成花生油再由海船运走。
     许多年里,莘县路上多是海上劳动的渔民、船员,一个个脸色黝黑,臂肌发达,走路似脚掌钉在路上。许多渔民、船员以船为家,全家食、宿全在船上,蹲在甲板上吃饭,也是莘县路上一幅旧图画。
     海上生涯因受天气影响,很不安全,船员们很受尊敬,他们在商店购物的时候说一声:“船上的!”售货员便会照顾三分。
     解放后,莘县路有了几次大变化,首先是海边一侧建了围墙,人们不能自由进出。只能从几个大门进出,并且要有证明。岸边建了正式码头,又区分为渔码头、沙码头、杂货码头,使一些几百吨的海船也可以停靠作业。前些年又扩建了一处海产品市场。
     莘县路西端,一处日本人的木厂旧址现作为了学校,旧的房屋几乎所余无几,大多建了新楼,昔日风貌已荡然无存。
   

图片附件: 1.jpg (2009-9-9 13:08, 33.28 KB) / 下载次数 92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6440&k=d0960a79d8e119e12b5a2910fafde3a2&t=1747606221&sid=dv38Yy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