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老街道] 青岛老街道--北京路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9 12:49     标题: 青岛老街道--北京路

1.jpg

     北京路是中国人的老商业街,百年老店谦祥益在这里抢先建店,三层大楼,曾是青岛中国人开办的最大的商业零售店。谦祥益是章邱孟氏的字号之一。孟氏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集团,他们的店号大多带有一个“祥”字,也称“祥字号”。北京有“八大祥”,青岛有“三大祥”——谦祥益、瑞蚨祥、泉祥。电视连续剧《中国商人》讲的就是孟氏家族的故事。同一家族的各“支”之间竞争同样激烈,北京谦祥益与瑞蚨祥为争大栅栏地盘,明争暗斗,青岛的两家索兴相隔很远。谦祥益属孟氏的“进德堂”,1911年开业,第二年大批逊清官吏来青,他们在京城是谦祥益的“主顾”,来青岛后也认这个字号。老爷太太进店被招待在后堂,送烟泡茶,把绸布呢绒送到眼前,慢慢挑选,选好后由伙计送到府上,对大众百姓又以“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诚信招徕顾客,平日保证足尺,有时“足尺加一”,即买一丈送一尺,经营很成功,许多年来是岛城的名店。它的经理时品三曾任绸布业公会会长。
     它的隔壁是岛城乃至国内有声誉的鲁菜饭店顺兴楼,清末法部侍郎、书法家王垿是它的股东,遗老常在此宴饮,一些日本的中国通也来捧场,王垿又组织“十老会”,在这里吟诗唱和,一时间名声大振。
     1930年青岛大学建校,一批教师也欣赏顺兴楼,常来此聚饮。梁实秋写道:“杨金甫(振声)、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方令孺,加上一个我,戏称酒中八仙,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不是顺兴楼,便是厚德福,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磬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我们曾自谓:酒压胶济一带,拳(划拳)达南北二京。”梁实秋晚年在台湾还怀念顺兴楼,写道:“我一生吃的最好的水饺,是在青岛顺兴楼。”“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顺兴楼。”
     山东大学时期,台静农等也喜来顺兴楼。1935年,老舍、洪深、王统照等12人组织同仁性文艺周刊《避暑录话》,不设主编,每周聚餐一次,确定当期稿件,预定下期稿件,多半也在顺兴楼。
     顺兴楼旁曾是一家京剧戏院,叫共和新舞台。京城名角多来此演出,1922年时,票价是池座5角,边座2角,包厢则要5元,已是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1932年,戏院已成危房,青岛“四大家族”之一的李连溪买下并同其西侧土地,设计建造一座5层商厦叫洪泰商场。青岛当时仍延续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楼高不能超过3层,据说李连溪为此专程去南京,报了一个“特批”,成为青岛乃至山东的第一高楼。老青岛都叫它“五起楼”,各地游人来青岛时,多站在北京路上仰头看高楼。现在来说已像是笑谈。
     洪泰商场摊位很快出租一空,但生意却不好,李连溪在顶层开游乐场,仍不见起色,他又在院子里开露天摊位,生意红火。入院为石牌坊,上镌洪泰商场,经70年风雨仍在。解放后这个商场成了民居,只有临街的一楼还是店铺。
     北京路中段,有青岛最早的中国人公立小学,开始时叫青岛公立学校,后叫北京路两级小学,解放后叫北京路小学。老市区缺乏公共活动场所,有些展览会等就在这里举行,解放前鲁迅纪念会也在这里举行过。
     靠近泰安路一段有国民饭店、中华栈等几家客栈。中华栈不仅住旅客,还设有商店。今天的北京路西端仍是一家旅馆,属栈桥宾馆,是大众化客店。

图片附件: 1.jpg (2009-9-9 12:49, 165.21 KB) / 下载次数 117
http://199.83.49.77/attachment.php?aid=26432&k=2c2dad790d7ca32631993bd63b05de83&t=1747609361&sid=Q31c4A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