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老街道] 青岛老街道--广州路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9 11:31     标题: 青岛老街道--广州路

相传“西岭”古时确为一岛,有一道海峡与陆地分开,宋金以来,泥沙淤积,才与陆地联在一体成为半岛,在西岭、豹头坡相联处,形成一道平地,到清末,还能看出相连的陈迹。
     德修胶济铁路,建在旧海峡基础上,铁路以西的平坦马路叫克窝特街,日占时叫广岛町,后叫广州路。
     广州路与铁道并行一段后西行,改由云南路继续伴铁路至莘县路。这一交叉也容易混淆。
     1891年起青岛形成市镇但没有发电设备。1898年,在今天津路、河南路口建小型发电厂,是青岛最早的电厂。
     1900年,德国库麦尔电气公司在广州路上建青岛电灯厂,总督府以200万马克收购为公办,1903年建成发电,与啤酒厂同为青岛两家现代工厂。为运送发电所需煤炭,由火车站经广州路修了一条铁路专用线通往厂内。
     该厂1915年改称青岛发电所,1923年改为中日合资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但到1933年,全市日发电量仍仅为87.415度。不仅广大农村未通电,市区也没有普遍通电。当时家庭民用灯,按灯泡瓦数收费,如32瓦的灯泡,月费1.8元,50瓦月租2.2元。每家或每单位有电灯三盏以上者可安装电表,按电表收费,每度0.25元。
     发电厂迁至四方后,铁路拆除,原址作为电厂办公之用,后作为电业局。
     徐一贯,福建福州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分配到青岛四方机厂,工作一年后去南方,先后任几个电厂的厂长。
     抗战胜利后,资源委员会任命他为下属的青岛电厂厂长。当时发电量为4万千瓦,职工逾千人。在抓生产的同时,他十分关心职工业余生活,在广州路建了励进楼、健身房、室内球场,还办了办职工夜校。
     电厂礼堂是文娱活动场所,因不收租金,许多单位、学校在这里举行文艺演出,组织晚会,一直到解放后保持这一传统。如市立中学(青岛一中)几次在这里办晚会,以后成为著名电影女导演、演员的韩兰英,就从这里迈入演艺殿堂。
     上世纪40到50年代电厂室内球场是青岛惟一的室内球场。过去青岛盛行足球,也盛行篮球,1948年全国运动会上青岛男篮成绩很好,有贾民卿等知名运动员。篮球联赛在电厂进行,实行凭票入场。观众席有一、二两层。电厂比赛是各报体育新闻的重点。由于文娱、体育活动参加的人多,使广州路热闹了许多,其对面是“西大森”市场。
     解放后的50年代,一些全国性比赛也在这里举行,1957年全国排球赛在电厂举行,当时周恩来总理在青岛,还来观看了比赛。
     广州路到云南路以南,除市南区第二医院外,几乎全是铁路部门,包括铁路招待所。铁路职工聚居于台西一带,所以继四方铁路一中以后,在广州路上开办了铁路二中。
     广州路上解放后建了铁路工人俱乐部,包括一座二七剧场,国内一些著名剧团的著名演员曾到这里演出过。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