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青岛老街道] 青岛老街道--青海路 [打印本页]

作者: leon    时间: 2009-9-9 10:32     标题: 青岛老街道--青海路

     青岛多山地丘陵,是海滨山城,自然风光优美的同时,交通却不方便。旧青岛机动车很少,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运货主要靠“大车”——有的地方叫“架子车”。一人拉一车,一般载一千斤,平路没有问题,遇到上坡就拉不动,要靠雇人“拉崖儿”或两人“盘”车,在“热河路”一节中已经谈到。
     大车工人久而久之探索出一条不用爬坡的路线,逐渐的人们叫它“大车道”,这里一天到晚都有大车经过。它从四方杭州路、经孟庄路,过昌乐路后走整条青海路,由普集路过铁路,经新疆路、冠县路,到莘县路西行或由河北路、山西路过铁路南行。如到广西路或者东方市场,这样走绕得远一些,但不爬热河路大崖,大车工人仍乐意。
     日本汉字中“石炭”是煤炭的意思,青岛火车站在孟庄路有煤炭专用线,称“石炭线”,有人误写为“十三线”。运煤炭的大车更把青海路当必经之路。
     过去,青海路上有“人市”,用工单位每天到这里雇佣“卯子工”,就是干一天算一天的临时工,大多数是只凭力气不须技术的壮工。清晨人群聚集,用人单位来挑选。码头装卸工是需求最多的,所以打“卯子工”的就近住在青海路上的大坑,一个人一个半头砖当枕头。
     在大车工人、卯子工聚集的青海路上有一些小饭店。
     旧社会,老青岛有一个行业叫“包脏”,就是包脏户把大饭店里客人们吃剩的菜肴承包下来。包脏户在承包饭店里放两个大盆,将餐桌上吃剩的冷盘与热炒分放在两个盆里,每晚包脏户拉着大车逐一到承包的饭店里把剩菜拉回,连夜分拣加工,冷菜重新汇集,热菜加热叫什么“炒什锦”,“杂烩”等,第二天在饭店里出卖。今天看来,这可谓十分不卫生。但在旧社会穷人吃不上肉。这种菜价格便宜,依然受欢迎。青海路是下层穷苦百姓聚集的地方,这样的小饭店有好几家。
     劳动人民也需娱乐。青海路上有赵悟然书场,主要是“蔓字活”,即长篇大书,每20多分钟有一个“小扣”,然后收钱,每晚结束前有一个“大扣”——悬念,吊起听众的胃口使他们第二天再来听书。有人没钱,就在窗外听书。“会友书社”是“段字活”,即小节目,有各种曲艺曲种。还曾有一家共乐茶园,有茶水供应,茶资每位2角,点曲另外给钱。演出有大鼓、坠子、蹦蹦(评剧),京剧清唱。
     过去京剧叫“大戏”,地方戏叫“小戏”,早期进入青岛的剧场的地方戏是蹦蹦戏,也叫“落(lùо)子”,后叫评剧。很长一个时期,青岛当地戏曲茂腔鼓进不了戏院,后来它最早进入剧场在青海路,这里于是被认为是“茂腔戏”的发祥地之一,另一处为沧口路。
     前海栈桥是青岛早期码头,胶济铁路初建时,起点在栈桥,在泰安路建火车站。大港码头建成后,栈桥至火车站一段铁路才被拆去。当时计划在青海路以北新建火车站,货运站已建成(后称青岛货车站或普集路车站),客运站已设计了站房图纸,但迟迟未建,留有一大块空地。
     解放初,青海路以北这一块“火车站预留地”成为一处露天市场,叫“新市场”,百业云集。中山路上的华乐戏院因年久失修拆除,在新市场建了临时戏院,以华乐班底组成的黎明京剧团在这里演出。“三五反”运动后,新市场关闭,剧院员工借泰山路文化馆院内组织演出,李万春等名伶在这里公演过。
     青海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地势低,每遇下雨房内就会进水,现青海路西段全面重修,旧房一律拆掉,新建了连片的楼群,房基很高,人们再不用受“水患”之苦了。人力大车早已淘汰,目前这条路上行驶的主要是进出大港的汽车。






欢迎光临 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 (http://199.83.49.77/)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