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五章 耕作与栽培

第二节 栽培技术


  小麦 建国前,青岛市小麦栽培技术落后。茬口大都以春播作物为前茬。耕地浅,一般用畜力耕深10公分。种得稀,播量少,每亩3公斤左右。播种方式为点肥墩播,少数撒肥耧播,不追肥,但有深冬浇尿的习惯。50年代,改墩播、单沟条播为宽幅耧密播,土杂费改撒施为集中施,并开始推广使用化肥和防治小麦病虫害。1958~1960年,开始深翻改土,畦种条播,但有些麦田播种过密造成减产。1962年后,提倡适当密植,开始推广应用划锄、镇压等保墒措施,同时提倡麦田追氮肥浇水等措施。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广泛推广应用机播,增施磷肥解决氮磷比例失调,实行苗期冬前追肥,浇封冻水,追春肥、浇春水的管理办法和冬春划锄,冬前保墒促根、开春促苗早发的耕作法。在品种布局上初步提出了高产田、中产田、旱薄田因地制宜。推行了麦田套种玉米技术措施。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重点推广适用新品种,明确提出了高、中、低产品种“对号入座”,实行精量播种、配方施肥,提出足墒足肥下种,重追起身拔节肥,浇好冬水、机身拔节水和灌浆水;普及麦田套种玉米技术,实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在旱薄地上推广低肥“一炮轰”,减少群体,培育壮苗,春季相机追肥,以划锄、镇压为主要措施,并选用抗旱品种,提高旱薄地小麦产量。
  玉米 建国前后主要是春播,密度较小,除了施底肥外,麦收前后追一次肥料,并进行中耕除草。60年代提倡浇水、在大喇叭口期追肥,并推广大小行种植,实行玉米与大豆、花生等作物间套复种,栽植密度也随着水、肥、土生产条件和品种的变化有所增加,平均每亩1500~2000株。60年代中期开始试验、示范、推广夏玉米。70年代随着玉米面积的扩大,为了解决承授“堵门涝”和因积温不足导致减产的问题,推行麦田套种玉米。只要采取在小麦播种时预留套种行和“二、四”畦方式,同时根据不同生产条件浇丰产水、追丰产肥和重施攻穗肥。80年代,玉米栽培以创高产为主要目标,在栽培技术上主要推广紧凑型玉米品种,合理密植(每亩3000~3500株以上,个别达4000株以上),按叶龄指数运筹肥水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是玉米产量不断提高。1986年全市233.9万亩玉米平均单产408公斤,比1979年亩增106公斤。
  地瓜 解放前后地瓜的垄、株距大,栽得稀,一般亩栽1500株左右,除了基施土肥外一般不追肥,中耕除草2~3次,雨后翻蔓。育苗形式多为室内火炕育苗,地瓜收获后采取棚藏和井藏。60年代后地瓜栽培逐步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一是改大垄稀植为小垄密植,每亩平均3500株左右;二是改锄垄培土为只锄垄不培土,改翻蔓为提蔓或不翻蔓,提倡适时追肥;三是改晚栽为适时早栽,要求春地瓜于5月10日前栽完,夏地瓜于7月10日前栽完;四是试验推广了变温浸种和温汤浸种防治地瓜线虫病和黑斑病;五是推广回龙火炕育苗、酿热温床育苗和塑料薄膜育苗,并推广地瓜采苗圃,解决夏地瓜用苗;六是推广室外大屋窖贮藏瓜种。
  60年代中期试验推广地瓜“窝瓜下蛋”(抑制瓜母膨大,促进子瓜生长)栽培技术,全市每年栽植面积近100万亩,70年代中期因春地瓜面积减少和地瓜茎线虫病蔓延而被淘汰。
  大豆 传统栽培方式为墩播。每墩下种4~6粒,不施肥,不浇水;夏大豆一般于麦收后帖茬下种。70年代前后栽培技术只要推广了改不耕地为耕地;改不施肥为施肥;改墩播为条播,以及增施磷肥等措施,从而使单位面积产量有较大的提高。1986年全市59.8万亩大豆平均单产135公斤,比1970年亩产增长80%以上。
  谷子 建国前多为春播,采用大行距耧播、稀植,部分于抽穗前追施一次土粪。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1966年推广夏谷,大行距稀植改为宽幅密植。80年代推广了施足底肥,选用良种,抢墒精量、宽幅、早播,播后镇压、壮苗、壮根,及时间苗、定苗、合理密植,追施孕穗肥,浇好孕穗水等夏谷栽培技术。1984年平度县青杨乡北家村106.61亩夏谷采取了上述综合措施,平均单产452.45公斤,其中4.89单产508.35公斤。
  高粱 建国前后主要沿用传统栽培法,宽行稀植,不追肥不浇水。60年代后主要种植经济高粱,推广密植,追肥等栽培措施。到1986年全市种植面积达11.26万亩。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还推广杂交高粱,因秸棵矮、品种差被淘汰。
  花生 建国初期,青岛市基本沿用大垄稀植、少施或不施肥,不浇水。50年代中期推广花生地深耕、深刨,加厚活土层;增施土杂肥;推广半蔓和立蔓晚熟大花生品种,改大垄种植为平种;推广密植,每亩5000墩左右。60年代初推广了花生“浸种催芽”播种、“清棵蹲苗”和增施磷肥技术。
  70年代,大花生又改平种为起垄种植,早熟伏花生起小垄或平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情况,一般每亩种植8000~12000墩,每墩播种2粒;推广浇水、追肥和根外追施磷肥。70年代末,根据花生喜土粪的特点,推广了春花生地冬前深耕、深刨,将土粪与氮素化肥混合施入犁底层,使土、肥充分融合,培肥地力创高产的技术。
  1979年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1981年种植13.5亩春花生示范田,平均单产585.3公斤。其中,胶南县张家楼公社河头大队1.15亩覆膜花生,经青岛市农业局验收,单产584.9公斤。到1987年全市推广面积达52万亩,占全省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29.3%,平均亩产达到374公斤。比露地栽培亩产增83.2公斤。全市先后创出一批百亩、千亩、万亩花生千斤高产田。如1983年莱西县水集镇谭彪庄村205亩覆膜花生,经山东省农业厅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联合组织全国20余名教授专家测产验收,平均单产638.9公斤;1984年平度县两目乡覆膜花生1051亩、张戈庄镇1223亩,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和青岛市农业局联合组织测产验收,平均单产分别为535.9公斤和501.2公斤,1985年平度县张戈庄镇12617.6亩覆膜花生,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和青岛市农业局联合组织测产验收,平均单产504.9公斤。从而打破了花生高产田长时间徘徊在400公斤的局面。
  棉花 青岛在棉花生产上主要推广了4项栽培技术措施:一是合理密植。建国前后植棉习惯大行距稀植,每亩3000株左右。一1958~1971年每亩增到4000~5000株。1972年推广棉花小棵密植,1976年每亩达到7600株。由于棉田群体过大,遇上阴雨低温,光照不足,棉花徒长、结桃少,产量低。1976~1986年,进行合理密植每亩4000~5000株,促进了棉花增产,群众总结为“稀了难高产,密了不好管,4000~5000株最保险”。二是改进种植方式,进行科学施肥。1965年以后,推广棉田平种“水种包包”。1968年又改平种为垄种。在施肥上改过去撒施为集中沟施,提高了肥效。1975年以后,推广棉田增施钾肥和根外叶面喷施硼肥。1984年结合棉田起垄,将化肥刨入沟底施种肥,增产效果明显,当年全市48.94万亩棉花平均单产皮棉32公斤,比1983年亩增皮棉19公斤。三是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1年平度县引进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经过试验、示范,1983年棉田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平均每亩增产皮棉15公斤左右。四是小麦田套种棉花。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六章 农技推广

第一节 推广机构



  1914年青岛市农事试验场成立,1923年组建为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1938年更名为华北试验场青岛支场,1945年更名为青岛市农林事务所。1952年在青岛市农林事务所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市人民Gov农林处,1954年设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1958年即墨、胶县、胶南等3县归属青岛市,1959年青岛市农林局下设技术指导科。1960年农业局析出,1961年技术指导科被撤销。1978年后即墨、胶县、胶南、莱西、平度等县先后归属青岛市,组建了青岛市农业局,随后相继成立了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片、果树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工作。
  青岛市各县、区于1953~1956年先后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1956~1972年先后建立种子站;1959~1980年先后建立了植保站;1981~1983年先后建立了土肥站。各站按专业分工,加强了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管理工作。截至1986年,青岛市、县(区)两级农技推广站8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60人中,有农艺师17人,助理农艺师10人;两级植保站8处,建立病虫测报点20处,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的36人中,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1人,助理农艺师14人;两级土壤肥料站8处,建立化验室7处,从事土肥技术推广的38人中,有农艺师12人。两级种子公司(站)8处,从事良种推广的48人中,有农艺师10人、助理农艺师11人、技术员27人。
  各县(区)于1956年在乡区设农业技术指导站或农技推广站。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陆续成立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到1986年全市共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57处。1987年统计,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植保、土肥推广机构共180处,共有技术人员61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7人,农艺师169人。
  青岛市农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农业技术推广网,始建于1958年9月,生产大队建立科技队,生产队设技术推广员。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各县大办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新形势需要,青岛市1980年开始在农村发展科技带头户,培养农民技术员,截至1986年,已有3204村配上农民技术员4590人,占行政村的52.75%。科技示范户22799户,占总农户的1.81%。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六章 农技推广

第二节 技术推广


  建国前,传统的农业技艺主要是农民间自发进行传授。建国后,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十分重视,加快了发展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50~60年代,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总结推广广大农民传统的农业技术经验,开始引进、推广、应用一些新的农业技术。主要有:改善生产条件方面,抓了深翻改土,兴修水利和农业灌溉技术;栽培技术方面,重点推广了农作物的密植技术,地瓜的室外育苗、“窝瓜下蛋”和中耕不培土、不翻蔓技术;花生的浸种催芽、“青棵蹲苗”技术等;选用良种方面,在评选和繁育地方良种的基础上,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一些新的品种,到1965年全市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肥料使用方面,在认真抓好农家肥积肥技术的同时,推广氮素化肥和磷素化肥的使用技术;植物保护方面,由建国初期采用土、洋方法防治病虫害逐步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先后推广了近20余种化学农药,并开始进行病虫测报工作。此外,还在认真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推广一些新的间作套种技术,为耕作制度改革打下了基础。
  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农业技术由推广单项技术向推广综合技术发展;由推广常规技术向推广新技术发展。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的同时,突出抓了运用综合技术开发旱薄地小麦和吨粮田;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引进推广一批早、中熟高产优质的适宜不同生产水平的作物新品种;大力推广高产模式化栽培和地膜覆盖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推广了配方施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技术,纠正了“重治轻防”、依靠农药防治的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化学除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围绕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开展耕作制度改革,积极推广粮食、粮油、粮棉、粮菜等间套复种技术。1987年全市旱薄地小麦开发面积达105万亩,高产模式化栽培面积5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80.7万亩,配方施肥面积135.7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279万亩,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152.9%。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jpg 2.jpg 3.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