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七篇 仪  器  
第四章 环境保护仪器

第二节 监测分析仪器


  离子色谱仪 1983年5月,核工业部第五研究所研制出全国第一台离子色谱仪科研样机。8月,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与该所协作,针对样机电路不稳定的问题,重新设计了电路。10月,试制出3台生产样机,而后经过改进,于1984年上半年最后完成试制任务,定型为ZIC—1,当年生产了13台。
  1983年8月,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在ZIC—1型离子色谱仪的基础上,增加了阳离子分析功能,定型为ZIC—2与ZIC—1型并行生产。当年两种机型共生产30台。12月,青岛半导体器件三厂(又名青岛科学仪器厂)采用新的电导池也研制出ZIC—2型离子色谱仪。1985年,ZIC—1型生产了25台。1987年12月22日,ZIC—2型离子色谱仪通过省级设计鉴定,当年试制10台。至此,青岛研制生产离子色谱仪的厂家增至2个。
  连续流动自动分析仪 1982年,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与核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LZF—1型连续流动自动分析仪生产定型样机,填补了中国环境监测方面的一项空白。1983年通过部级鉴定。1984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酸废计 青岛生产的PHS—20型便携式酸度计,可取代PH试纸,直接读数。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1985年接受了核工业部第七研究所的技术转让,开始试制酸度计。1986年下半年研制出样机,当年生产40台。
  测碘仪 1986年7月,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得知山东海洋学院化学系研制出用电化学法测碘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与其合作研制生产。12月,在山东海洋学院的帮助指导下,试制出3台样机。1987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定型为CD—1,当年试生产5台。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四章 环境保护仪器

第三节 辐射监测仪器


  高压电离室 高压电离室科研样机是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四○一所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同年下半年,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与该所协作,对科研样机的线路重新进行了设计,并改进了结构。于1986年下半年研制出高压电离室,定型为FJ—202A,当年生产了15台。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是全国生产高压电离室的唯一厂家。
  该仪器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保健与保全实验室的标准型高压电离室的性能基本相似,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监测仪器的一项空白。
  环境X、Y剂量率仪 环境X、Y剂量率仪是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四○一所于1983年研制成功的样机。同年,该所将这一科研成果转让与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向其提供了样机和全套图纸技术资料。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于1984年试制出生产定型样机,当年生产37台。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为国内唯一生产环境X、Y剂量率仪的厂家,至1986年,累计生产了109台。
  Y累积剂量仪 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1984年接受核工业部第七研究所的技术转让,开始研制Y累积剂量仪。1986年试制出10台Y累积剂量仪,定型为FJ—302。1987年,因市场新型Y累积剂量仪的出规,停止生产。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四章 环境保护仪器

第四节 工业噪声控制装置


  1981年,青岛环保设备仪器厂(1985年4月并入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在青岛市环保局的支持下,派人赴北京、上海、南京等有关厂家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学习考察,确定研制生产工业噪声控制装置。
  1982年5月至1983年,青岛环保设备仪器厂先后研制成功XZ型轴流风机消声器系列、XK型空压机消声器系列、XL型罗茨风机消声器系列、XD型中低压风机消声器系列、K型空压机消声器及钢管空间吸声体,并分别生产了8台、7台、10台、4台、2台(套)。该厂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青岛建新浴池安装的XZ型消声器,使水泵、鼓风机和引风机的噪声分别从95分贝(A)和72分贝(A)下降至76分贝(A)和38分贝(A);在胶南县水泥厂和青岛内燃机厂安装的XL型消声器,使罗茨风机房噪声和环境噪声分别从114分贝(A)和91分贝(A)下降到78分贝(A)和56分贝(A)。
  1985年,青岛半导体零件厂又试制出XW型空压机消声器系列、XG型空压机消声器系列、XP型盘式消声器系列、XY型引风机消声器系列以及BX系列吸声体、GXP系列隔声屏等新产品,并分别生产了14台、4台、8台、6台以及800平方米、500立方米。同时,对XW型、XD型和XP型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降低了产品成本。1986年,又对XL型系列的加工工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提高了产品的整机性能。
  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1982年开始试制工业噪声装置,到1986年已发展为13个系列,累计生产了82台和1450平方米。产品远销辽宁、内蒙古等地。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四章 环境保护仪器

第五节 污水处理装置


  1981年,青岛环保设备仪器厂(1985年4月,并入青岛半导体零件厂)派人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有关科研、生产和使用单位进行调查学习,在参考吸收国内已产的多功能净水器和离子交换装置优点的基础上,随即开始试制。10月,试制出移动式水质净化器,定型为LJS—A。年底,通过市级鉴定并投入生产,当年生产了20台。1982年,青岛环保设备仪器厂又研制成功每小时可处理废水1.5~2立方米的净化器,主要用于消除废水中铬离子的LJS—A型离子交换除铬装置和每小时可产水1.5立方米,出水100万欧姆·厘米,适用于电镀配药及无离子水淋洗的LJS—B型双级复床纯水专用装置。当年投产后,两种产品分别生产了10台和6台。
  1983年,在国家颁布污水排放标准后,青岛环保设备仪器厂开始研制用于医院的污水处理装置。同年,研制出使用加氯消毒,日处理污水500吨的YWC—1型医院污水处理装置,并通过市级鉴定。经省内外医疗单位使用,该装置处理的污水,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其处理费用为电解食盐水生产次氯酸钠消毒装置的1/2~1/3。
  1985年5月,青岛环保设备仪器厂研制成功运用投氯消毒原理,能够定时、定量和快速灭菌,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具有一定先进性的ZL—Y1型饮用水消毒装置,当年试生产10台。是年,该厂还对LJS—B型水质净化装置作了改进,变顺流再生为逆流再生,提高了交换树脂的使用效率。
  青岛半导体零件厂自1981年开始研制生产污水处理装置,到1986年,共生产了LJS—A1、LJS—A、LJS—B、YWC—1、ZL—Y1五个型号的产品,累计生产了172台,产品行销全国14个省市100余个厂家。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五章 光学仪器及组件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


  1966年,青岛光学仪器研究所(青岛照相机厂前身之一部分),在派人去上海长江光学仪器厂学习后,开始了研制工作。当年,试制出5台放大倍率100倍的双目体视显微镜,定型为XTS—1,并通过市级鉴定。1968年,XTS—1型双目体视显微镜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02台。
  1971年,青岛光学仪器厂(1968年,青岛光学仪器研究所改为青岛光学仪器厂)试制成功放大倍率为200倍的XTS—2型体视显微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该产品未能投入批量生产。1972年,在青岛光学仪器厂开始研制用于精密机床直接对刀加工的机床显微镜,当年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至年底,生产20台,后停产。1973年,青岛光学仪器厂开始研制放大倍率为1500倍的XSB—1型生物显微镜。在派人去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学习后,1975年样机试制成功。同年,通过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生产150台。1977年,在山东省机械工业局组织的行业质量大检查中,XSB—1型被评为一等品。1979年,青岛光学仪器厂参照日本欧林巴斯的样机,开始研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XSB—2型生物显微镜。1980年5月,样机试制成功。之后,因企业的变迁(与青岛照相机厂合并)没有投入生产。
  1981年,XSB—1型显微镜产量达300台,之后,青岛市停止了显微镜的研制和生产。1966~1981年,青岛市生产各种型号的光学显微镜累计产量6697台。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五章 光学仪器及组件

第二节 子宫内窥镜


  1973年2月,青岛光学仪器厂领导从《参考消息》中获悉美国已有子宫内窥镜这一产品,即建议技术人员进行研制。之后,在吉林省姚南镇医院的协助下,开始了设计、研制光学纤维子宫内窥镜的工作。国家卫生部得悉后,拨科研费13万元予以支持。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和某些技术问题难以解决,研制工作一度中断。1976年,该厂又重新组织研制。1978年9月,研制成功弯式子宫镜样品,定型为ZJ—1。因样机镜管较粗、成像不清,不能临床使用,随即进行了改进,将镜管由10毫米减为8.5毫米。10月,新式样机试制完成,定型为ZJ—2。但试用中,成像与鉴别力仍然达不到要求,并出现了漏水现象。之后,再次进行改进,将弯式镜管改为直式镜管,减为7.5毫米,并采用了光学传像新工艺,年底,试制出样机,定型为ZJ—3。但因技术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形成产品。
  青岛光学仪器厂在总结了三个型号样机优缺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进,将镜管由7.5毫米减为6.2毫米,将直式改回为弯式。1979年10月,样机试制完成,定型为ZJ—4。改进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视角大,能直接观察到子宫颈管、子宫腔、子宫底输卵管等死角,获得了成功。是年底,该产品通过了省内外从事妇产科研究专家参加的技术鉴定,领取了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青岛牌子宫镜商标注册证,并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当年生产了10台。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年产40台。1981年,生产50台。之后,青岛光学仪器厂与青岛照相机厂、青岛复印机厂共同组成青岛照相机总厂。1982年为集中发展照相机生产,子宫镜停产。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五章 光学仪器及组件

第三节 光导纤维


  1974年,青岛光学仪器厂决定试制光导纤维,从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购进专用设备开始试制。当年试制出光导纤维传光束、光导纤维传像束等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传光束和传像束的透光率1米内可达40%~50%,高于当时国内其他厂家的水平。两种产品的当年产量分别为100条和10条。1979年,青岛光学仪器厂研制出眼科光导纤维电凝器,获山东省卫生厅颁发的三等奖。
  1982年3月,青岛电子研究所成立,开始了光导纤维的研制。在缺少设备、资金的困难条件下,他们土法上马,用茶叶筒、白铁皮等自制拉丝炉。经过努力,1983年1月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柔软性好,耐辐射、抗干扰、耦合损耗低及加工方便的全塑料光导纤维,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00公斤。7月,光导纤维传光束试制成功,当年投入生产,产量500条。8月,该所将塑料光导纤维应用于美化人民生活,试制成功塑料光纤彩灯,年内生产2000只。
  1984年初,青岛电子研究所与青岛市立医院合作,将光导纤维传光束用于医疗器械,研制成功光导纤维玻璃体切割刀、眼科光导纤维电凝器、光导纤维口腔镜和袖珍光纤耳鼻腔镜等,经临床试用,效果良好。其中,光导纤维玻璃切割刀和眼科光导纤维电凝器获山东省卫生厅及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青岛电子研究所还研制成功用于军事部门的光导螺丝刀、光导手套等产品。因该所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上述研究成果未形成产品。
  1985年初,青岛电子研究所开始研制光导纤维传像束。经过近2年的努力,1986年12月,研制成功2米光导纤维传像束,通过了市级鉴定,当年生产2条。2米光导纤维传像束在拉丝、排丝工艺上采用了微机控制和自动倒换鼓轮的先进技术,系国内首创。其单丝直径、分辨率、断丝率及透光率等指标均居国内先进水平。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2米传像束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为医用及工业内窥镜提供了关键传像元件。
  青岛市自1974年生产光导纤维至1986年底,已累计生产传光束3700条,传像束27条,塑料光导纤维190公斤,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六章 海洋仪器

第一节 遥测浮标站


  1968年,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在全国海洋仪器会战的基础上,受国家海洋局的委托,开始研制2H23型遥测浮标站,其主要性能是:7个测量项目采用传感器输出频率信号,通过控制部分处理,编成莫尔斯电码输送到发报机,每3小时向岸站发报1次。程序控制采用了无触点全晶体化的方式,是国内首创。1971年完成样机1台,1972年进行了两次海上试验。后由于水下电缆被割破海流计丢失而停止了试验。
  1975年,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开始研制HFB1—1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这台浮标站的测量要素增加了相对湿度,10层水温及盐度3个项目。浮标体直径10米,厚圆盘形,中央是仪器舱,外圆是带导水孔的双圆环形浮力舱,三锚系泊。控制部分全部为分离器件,通信采用4兆和6兆频率,电码为不归另制莫尔斯电码,用10瓦单边带收,发报机为人工抄收,电源用GN500型碱性蓄电池,通信距离150公里,可在海上工作4个月。1978年完成研制任务,经海上试验后,1978年12月由一机部和国家海洋局主持,通过了部级鉴定,从而完成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可供使用的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填补了国内空白。1979年获山东省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六章 海洋仪器

第二节 波浪仪器


  1965~1966年,在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期间,青岛研制完成了一台电子管式的重力测波仪科研样机。其技术指标为:波高0.3~6米±10%,周期3~10秒±0.5秒。1971年4月开始,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对这台科研样机进行了改型,将电子管式改为晶体管化,采用了双振弦式的传感器。1973年,还研制完成重力测波仪I型样机1台。
  1974~1979年,在I型样机的基础上完成II型重力测波仪的研制任务,使仪器水上部分小型化,波浪信号实现了无线电遥测。发射的载频为25兆周,输出功率不小于2瓦,通讯距离为10海里。经海上试验和通过部级鉴定后,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和使用。在重力II型测波仪的基础上,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还试制了升沉仪和船用遥测波浪仪等。
  这期间为了解决岸边、港湾长期地自动记录波浪的波高和周期,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还研制了岸用声学测波仪。其技术指标为:波高0.5~1米±0.2米,1~10米±0.5%(全量程);周期2~4米±0.2米,4秒以上±0.5米;工作水深5~10米,传输距离1000米。1977年12月,完成了研制样机的任务,其各种性能和技术指标居国内先进水平。通过部级鉴定后,投产了14台,在使用中受到用户的好评。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六章 海洋仪器

第三节 温盐深仪器


  1965~1966年,在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期间,青岛市完成了一台温盐深自记仪的研制任务。其主要技术指标为:温度0~±32℃±0.1℃,盐度28‰~36‰±0.1‰,深度0~150米±1.5%。仪器由传感器、电导池、弹簧——波纹管组成,采用不平衡电桥,输出电压值,由电子电位差计记录。这台样机由于不够稳定,没有投入生产。
  1968年,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开始研制温盐深探测仪。1974年,研制完成了1台样机,并通过部级鉴定。从而完成了中国第一台可供使用的温盐深仪器。该产品三项技术指标的精度分别从±0.1℃,±0.1‰,0~150米±1.5%,提高到±1.5%,±0.04‰和0~200米±0.5%(全量程)。其温度的敏感元件采用了热敏电阻,通过文氏电桥输出f值,采用振弦式压力传感器测深;采用分别测量电导率、温度,然后用国际海洋学常用表进行计算,得出盐度。电导率测量为感应式电导传感器,经相移振荡器输出f值,三值f信号经混频后,通过电缆传至控制盘,滤波后用F显示,打印机记录。
  1975~1977年,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对科研样机进行了改进。电导率传感器屏蔽盒采用了尼龙盒,导流孔处加上了玻璃管,重新设计了探头。温度线路采用了集成块组成的正交振荡器,控制部分组装成一起,改用电动电缆绞车等。改进后的温盐深仪器,经国家海洋局验收之后,1977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配上1台5万次电子计算机,实现了数据直读,可计算声速和密度,居国内先进水平。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六章 海洋仪器

第四节 海洋气象仪器


  HZY1船舶气象仪 1972年,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根据上海气象仪器厂提供的全套图纸和技术资料开始试制,1973年6月,试制成功HZY1型船舶气象仪,并开始批量投产。至1979年,共生产了800台,后停产。
  HZY2型数字气象仪 1973年12月,青岛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受国家海洋局的委托,研制船舶气象仪Ⅱ型HZY2型数字气象仪。1979年6月,试制出样机1台。11月,通过部级鉴定。之后,进行了试生产和使用。其技术指标为:平均风速(9100秒或10分)2~60米/秒,瞬时风速(2秒)2~60米/秒,瞬时风向0~360°±5°,干球温度-45~+45℃±(0.6+0.006T)℃,湿球温度-5~+45℃,风速误差±(0.5+0.05V)米/秒。该仪器采用了螺旋桨式风速、风向传感器(是国内首创),湿度线路采用了数字式自动平衡电桥,风向采用了光电码盘、非标准循环码等先进技术。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七章 照相器材

第一节 照相机


  青岛照相机生产始于1974年。是年3月,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确定青岛电影机厂为照相机生产定点厂。青岛电影机厂在派员去上海、广州考察学习后,以珠江牌120型照相机为仿制品,当年底试制出第一台样机,定型为SF—1。
  1975年6月30日,青岛电影机厂改称青岛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生产开始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同年,青岛无线电仪表工业局组织照相机会战,青岛电度表厂研制出快门样机,青岛计数器厂完成照相机机体的试制,青岛光学仪器厂承担了镜头加工,青岛照相机厂负责整机组装,形成了装配1000架SF—1型照相机的能力。年底,生产照相机309架。
  1978年,SF—1型照相机作了进一步改进,从珠江牌相机快门改为全国统一快门,分体前面罩改为一体前面罩,定型为SF—2。经过改进,提高了照相机的精确度和密封性,外型亦更为美观。是年,照相机的装配、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架的水平。
  1979年4月,青岛电度表厂承担的快门生产任务、青岛计数器厂承担的相机机体加工任务,连同生产设备全部移交给青岛照相机厂。
  1977~1980年,青岛照相机厂先后完成了DP1型单镜头120照相机、军用ZYC1—6型和民用PYC—1型一次成像照相机的研制任务。其中,一次成像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评为山东省、青岛市科研新产品奖。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1981年8月1日,青岛照相机厂、青岛光学仪器厂、青岛复印机厂三个单位合并组成青岛照相机总厂(1985年改称青岛照相机厂)。同年,研制成功使用三片三组柯光镜头的SF—2A型照相机。1982年7月,SF—2型和SF—2A型照相机均通过部级鉴定。其中,SF—2型被评为山东省一等品。
  1983年1月,SF—2A型照相机批试投产。4月,研制成功凤凰牌302型135照相机(未投产)。1984年,SF—2A型照相机年产量达9081架,并获全国同行业同类相机质量评比第一名。是年,由于引进、转产135照相机,120照相机停止生产。
  1981~1984年,山东省及青岛市对青岛牌120照相机生产投资263万元,新建3076平方米生产综合大楼,新增设备100台,形成年产3万架120照相机的生产能力。
  1985年1月,青岛照相机厂开始组织安装1983年国家经委和山东省人民Gov批准的从联邦德国阿克发公司引进的135照相机生产线。3月16日,第一架青岛牌6型自动曝光135照相机诞生,它标志着照相机生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年底,产量达27240架。
  1984~1986年,青岛照相机厂先后从国外引进设备仪器共160多台(套),国内配套200多台(套),新建厂房6149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内含430万美元)。
  1973~1986年,青岛市共计生产120照相机29224架,135照相机92240架。其中,出口135照相机18484架,为国家创汇61万美元。青岛照相机厂已形成年产20万架照相机的生产能力,在同类产品的产量和技术水平上居全国首位。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七章 照相器材

第二节 照相分色制版镜头


  1968年,一机部和毛泽东著作出版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有关厂家会议,确定迅速完成照相分色制版镜头的研制。会上,一机部指令上海长江光学仪器厂,将正在研制过程中的这一产品的全部技术资料和样品转交青岛光学仪器厂进行试制和生产。
  1969年,青岛光学仪器厂试制出样品。经一机部及毛泽东著作出版办公室认可后,定型为F450。1970年,正式投入生产,当年生产14套。至1977年,在累计生产了80套之后,因滞销而停止生产。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八章 其他仪器

第一节 盐雾、二氧化硫试验箱


  1985年12月,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在自制简易盐雾试验箱的基础上,接受了研制结构更为合理、性能更为完善的盐雾、二氧化硫试验箱的任务。
  1986年1月7日,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与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签订了联合试制协议书,试制工作开始。两单位参照哈尔滨仪器厂Y—40型离心式盐雾腐蚀箱和日本(SUGA)试验机株式会社ISO型腐蚀箱的技术参数,用综合试验箱代替传统的单项试验箱(箱内容积为0.3立方米、箱内温度为50℃±2℃),箱体材料以塑料取代有机玻璃,喷雾液喷雾由离心式改为喷雾塔式。8月,样机试制成功。经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40余个单位鉴定合格,定型为FDY/E—03。年底,投入批量生产。
  FDY/E—03型盐雾、二氧化硫试验箱的试制成功,为中国填补了一项空白。

TOP

第七篇 仪  器  
第八章 其他仪器

第二节 弹簧摇架加压测试仪


  弹簧摇架加压测试仪系1982年山东纺织工学院的科研成果。1983年4月,青岛电子元件五厂与该院进行了联合试制,并定型为YJ—1。随后,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将该产品投入批量试生产。同年11月,YJ—1型弹簧摇架加压测试仪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的产品鉴定。在省、市计量局颁发生产许可证后,当年底正式投产。该机的试制并投产,解决了纺织行业中纱织机弹簧摇架压力长期测量不准的问题,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
  至1986年底,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已累计生产了1000台弹簧摇架加压测试仪,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广州等20多个省市。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