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29:建材工业志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一章 石墨 石棉

第一节 石  墨


  资源与开发 青岛地区的石墨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莱西县和平度县,胶南县亦储有少量石墨。莱西县的石墨矿资源位于刘家庄、岳石、北墅一带,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7~8公里,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矿石类型单一,为结晶片麻岩型;矿石由石墨斜长片麻岩组成,灰白至灰色,片麻状构造,中细粒磷片变晶结构。石墨呈片状,铅灰色,同黑云母沿片理方向排列;鳞片直径一般为0.5~2毫米,最大为4毫米;大鳞片含量较高,且变化不大。平度县的石墨资源主要分布在张舍、明村、矫戈庄、刘戈庄、门村、李园、云山、洪山等地。胶南县的石墨资源主要分布在宝山、丛家屯、七宝山、薛家沟及黑埠沟周围。1987年,青岛地区已探明储量的石墨矿点7处,矿体地质品位2.5%~6%,石墨总储量为1646.4万吨。
  莱西县的南墅石墨矿是青岛市石墨资源开发最早的矿点。1926年,河北人张景山在南墅勘探、测绘,并收买土地,准备建厂开矿,后因争讼搁浅。1936年,4名沈阳人在南墅采集石墨矿石,进行简单加工,带走样品。1943年4月,日本侵略军占踞南墅。7月,在南墅建石墨采矿厂和选矿厂,定名为天津耐火材料株式会社南墅矿山,对石墨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至1945年,共掠走石墨1000余吨。1945年8月底,莱西县民主Gov接收南墅矿山。12月,胶东行署西海区采矿办事处进驻南墅矿山护矿。1948年7月恢复石墨矿山的生产和建设,10月正式成立南墅石墨厂。
  青岛解放后,1954年莱西县兴建北墅生建石墨矿。1956年6月6日,南墅石墨厂改称南墅石墨矿。1958年,因全民大炼钢铁,石墨供不应求,莱西县、平度县、胶南县、胶县纷纷兴办石墨矿,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平度罗头石墨矿、胶南石墨矿、胶县石墨矿等。1961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这批石墨矿陆续停产,仅存南墅石墨矿和北墅生建石墨矿。1970年,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投资270万元在平度县新建山东平度碳素厂之后,先后更名为山东省平度无线电石墨制品厂、山东省平度电子材料厂、青岛电子材料厂,利用当地石墨资源,开始加工生产石墨制品,主要产品有高纯石墨坯料和石墨模具。70年代中期,莱西、平度等县的社(队)石墨矿(厂)纷纷成立,生产石墨及制品,大多产量不大。1976年,南墅石墨矿等出口石墨及制品5920吨。70年代后期,青岛地区石墨业由生产初级石墨产品为主,转向采、选、加工、制品并重,并开始向高科技领域发展。至1987年,青岛市县级以上石墨生产单位有山东南墅石墨矿、山东北墅石墨矿、青岛电子材料厂、莱西县石墨矿。其中,山东南墅石墨矿已发展成为能生产优质鳞片石墨、胶体石墨及石墨制品3大类、15个品种、200多个规格,年石墨产量达19943吨,产品产量、质量、品种、出口创汇、利税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山东北墅石墨矿也发展成为采矿、选矿、加工制品于一体的综合性石墨企业,1987年共生产石墨9567吨。青岛电子材料厂具有生产高中档石墨、高纯石墨、可膨胀石墨、热解石墨和石墨模具的生产能力,全年共生产石墨9528吨。?莱西县石墨矿发展成为生产高、中档碳石墨产品的专业厂矿,1987年共生产石墨6533吨。另外,青岛市各乡镇石墨生产企业有20余个,年产石墨1.7万吨。
  采选
  采矿 由于矿体埋藏较浅,石墨矿山的开采初期多采用露天平面开采方式,遇软岩用镐刨,采下的矿石用小推车运走。1950年,南墅石墨矿开始注重开采设计,采矿方式改为凹陷露天开采,沿上盘矿岩接触面开沟,平行矿体走向推进,垂直矿体走向采矿,同时开采若干矿体;矿石运输增加了手推矿车和马车。1954年,北墅石墨矿提升矿石时采用了辘轳,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1956年,南墅石墨矿新增1台6立方米的移动式压风机、01—30型凿岩机、单筒卷扬机和7辆自卸汽车等设备,并在矿区辅设轻便铁道,使打孔采石、提升矿石、运输矿石等工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1957年新增双筒卷扬机和空气压缩机等设备。1959年,北墅石墨矿改井式开采为阶梯式开采;1961年,铺设轻便铁道,用铁皮矿车运输。1965年,南墅石墨矿研制成功5吨轨道电机车,使矿石运输工效提高5倍;1966年,矿石装车由装岩机替代手工装车,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1967年,矿石的运输采用直流电机车;1970年,开始使用150型潜孔钻、1立方米挖掘机和推土机,后增置H—600型装岩机2台,0.5立方米和0.6立方米挖掘机各1台,使凿岩和装运矿石完全实现机械化,年采掘能力由30万立方米提高到40万立方米。至此,南墅石墨矿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个采、装、运全部实现机械化的企业。1976年,北墅石墨矿采用挖掘机装车,自卸车运输,也基本实现采、装、运机械化作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墨开采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矿山设备趋向专业化、大型化。1979年,南墅石墨矿已拥有13辆15吨汽车;1980年,新增1台4立方米、2台1立方米的挖掘机,年采掘能力提高到90万立方米。北墅石墨矿由日本进口15辆五十铃8吨翻斗自卸载重汽车和2台2立方米挖掘机。各石墨矿先后采用电爆破、微差挤压爆破、非电导爆破等技术。其后,北墅石墨矿及莱西县石墨矿等,以收购乡镇(村)石墨矿的半成品石墨为原料进行加工为主,采矿量逐渐减少。1986年,北墅石墨矿对原运输设备进行更新,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日本产矿山翻斗自卸汽车12辆。
  选矿 石墨的选矿工序主要有破碎、粗选、磨矿、精选、脱水、干燥、筛分、包装。
  1943年7月,天津耐火材料株式会社南墅矿山选矿厂的主要设备有80马力柴油机1台、240马力柴油机1台、小型直流发电机1台、30马力瓦斯机1台、中碎机2台、粗选2A12槽、精选2A6槽、小钢磨8盘、人工压力机3台、6×3米烘干大炕3铺、人工摇箩1个、抽水机1台及汽车2部。基本采用土法选矿,将矿石碾压碎后放到2A12槽内粗选,再用小钢磨进行二次粉粹,由2A6槽精选;选出的石墨再用人工压力机脱水,上烘炕烘干,经摇箩筛分后,人工包装。每日两班生产,每班25人,班产石墨2吨。
  1948年7月南墅石墨矿恢复生产后,自制和修复选矿设备,用木材制成简易浮选槽,用人工刮取泡沫,人工压力脱水,经铁板大炕干燥,用簸箕筛分。土法选矿生产的石墨最高含碳量仅达40%,大量的石墨被浪费掉。
  青岛解放后,为提高选矿效率、规模和向机械选矿过渡,1951年南墅石墨矿投资42万元对选矿设备进行改造,增加了球磨机,更新了部分选矿设备;1952年,又投资92万元,增加8台浮选机、1台离心脱水机、4台筛分机、1台直径1.2×2米球磨机、1台150千瓦时蒸汽发电机,浮选机加装了翻浪板,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选矿。改造后的浮选流程为三次再磨、四次精选,选矿能力提高30%,达?1000吨/年。?1957年投资100万元,对选矿浮选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为五次再磨、十次精选,使选矿能力达到3000吨/年。是年,北墅石墨矿建成石墨选矿厂,投产后选矿能力为1000吨。1959年,南墅石墨矿投资131.5万元进行选矿设备技术改造,新增直径1.5×3米球磨机等设备,扩大粗、细碎矿处理能力,年选矿能力由3000吨提高到7000吨。至1960年,南墅石墨矿和北墅石墨矿均采用鄂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使矿石破碎实现了机械化,选矿能力进一步提高。60年代,各石墨矿开始由单纯提高选矿能力向提高精矿品位、回收率和保护自然晶体等方面发展。1967年,北墅石墨矿在二次精选作业中用湿筛提出大鳞片石墨成功,提高大鳞片石墨生产率2%~3%。1971年,南墅石墨矿采用苏联米哈诺布尔式浮选机,使选矿效率大幅度提高。1974年1月,南墅石墨矿与非金属矿山设计院合作研制新型卧式离心碾磨机,1975年研制成功,使磨矿效率提高2.6倍,石墨含碳量提高3%~5%,大鳞片石墨生产率提高1%~2%。1976年南墅石墨矿在粗选作业中采用CHF—X14充气搅拌式浮选机,使选矿回收率提高6.07%,浮选效率由72.6%提高到78.4%;并对米哈诺布尔浮选机进行改造,使选矿回收率提高4.4%。1978年,新型卧式离心碾磨机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0年,莱西县石墨矿采用维姆科2立方米和4立方米的搅拌式浮选机进行精选,使浮选指标和石墨产量有较大提高。随着石墨浮选设备的更新改造,南墅石墨矿将原五次再磨、十次精选流程简化为四次再磨、五次精选,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保证了选矿质量,选矿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沸腾干燥工艺生产线投产,选矿实现机械化,年生产能力达万吨以上。1987年,南墅石墨矿由生产中、高碳石墨发展到生产99.99%的高纯度石墨,共生产鳞片石墨19943吨;北墅石墨矿经过不断改造工艺、设备,选矿从破碎、球磨、浮选、脱水到烘干基本实现机械化,共生产石墨9567吨。其中,高碳石墨3922吨;莱西县石墨矿共生产石墨6533吨。
  石墨产制品 青岛的石墨产制品生产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南墅石墨厂。青岛解放后,南墅石墨矿、北墅石墨矿及青岛电子材料厂等单位,先后利用矿山生产或依靠收购小石墨矿的石墨原料进行加工生产,产品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统销。1953年,南墅石墨矿的石墨产品开始出口创汇,当年出口381吨。1964年,南墅石墨矿的“工矿”牌鳞片石墨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1978年,该产品被评为全国建材工业名牌产品。1979年,南墅石墨矿生产的高碳石墨获国家银质奖;电碳石墨和鳞片石墨获山东省建材系统优质产品奖。1980年,新研制开发的模锻石墨乳获国家建材部及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石墨产制品的销售形式改为各厂矿参加建材部组织的产品分配会,通过供需双方签订供需合同,直接销售给用户。1982年,南墅石墨矿生产的MD—2型水基石墨润滑剂获建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该矿生产的膨胀石墨密封材料、彩电显像管石墨乳、水基石墨润滑剂获国家经委授予的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该矿生产的锻造石墨乳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翌年该产品获国家银质奖。北墅石墨矿生产的高碳石墨被评为国家建材局优质产品;LG50—90、LG50—94型石墨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并获国家建材局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青岛电子材料厂生产的“黑鲤”牌中碳系列LZ50—89和LZ80—90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LZ50—90产品亦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该厂的鳞片石墨中碳系列产品(70个规格)在全国石墨行业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并获国家银质奖。同年,各石墨矿(厂)实行自产自销。1987年,全市生产石墨及其制品63128吨,占全国总产量1/3,全省总产量90%以上,石墨产制品畅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军工等行业800余个单位,部分产品出口国外。1988年,青岛市各石墨生产企业石墨产制品出口量达34464吨,主要销往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西兰、新加坡、伊朗、科威特、美国、英国、阿根廷、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瑞士、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丹麦、荷兰、土耳其、比利时、埃及、叙利亚、坦桑尼亚、阿尔巴尼亚、也门、奥地利、黎巴嫩、澳门和香港等36个国家和地区。
  鳞片石墨 1948年10月,南墅石墨厂首次试产混合目鳞片石墨产品,至年底产量达30吨,基本满足了解放区军工生产急需的石墨坩埚原料。
  青岛解放后,1950年南墅石墨厂利用自行研制的偏心筛生产出(+)50目、(+)100目、(+)150目和(-)150目等4个规格、不同粒度的石墨产品。1957年,研制生产出含碳量达99%的高碳石墨,结束了高碳石墨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当年生产高碳石墨189吨。1959年,北墅石墨矿研制成功利用氢氟酸浸泡石墨生产高碳石墨的生产工艺,并获得含碳量99.99%的高纯石墨,其后因产品销路问题而停产。在研制高纯石墨的过程中,发现鳞片石墨经酸处理后遇热可膨胀的特性,开发出轻体石墨(后称膨胀石墨)新产品,因未找到实际用途未投入生产。同年,又研制成功光谱石墨,结束了仪表生产所需的光谱石墨依赖进口的历史。1962年,南墅石墨矿又使用悬辊式磨粉机加工生产出(-)200目和(-)325目的石墨粉,主要销往军工、冶金、铸造等行业。1966年,采用高速粉碎机粉磨石墨,试制生产出粒度为10~20微米的微粉石墨,主要用于精密制造、粉末冶金和石墨乳的生产。
  1970年青岛电子材料厂两次派人员赴上海碳素厂学习后,于1972年开始试制高纯石墨,10月生产出第一炉高纯石墨,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高纯石墨坯料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76年,南墅石墨矿用气流喷射磨生产出用于化肥催化剂的10微米鳞片石墨微粉,经相关质量检验和催化剂厂试用,其产品技术性能完全达到从丹麦进口石墨微粉的标准,被化工部列为化肥催化剂用微粉石墨的定点生产厂。1979年3月,该矿与北京石油化工研究所共同研制出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经大连仪器厂试用和测试,性能优于原使用的四氟垫片,可替代从美国进口的该类产品。同时,北墅石墨矿重新研制用于机械密封的膨胀石墨,1980年正式投产,当年共生产膨胀石墨40吨,膨胀石墨密封材料0.2吨。1982年6月8日,南墅石墨矿生产的膨胀石墨密封材料通过部级鉴定。1983年,青岛电子材料厂研制成功膨胀石墨,并建成年产10吨的膨胀石墨生产车间。同年,南墅石墨矿成功地研制出酸素石墨并投入生产。
  胶体石墨 1960年,苏联中断向中国出口应用于难溶金属钨、钼、钍、铼及其合金拉伸加工的拉丝石墨乳,南墅石墨矿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在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七四五厂等单位的协助下,经过200余次试验,于1962年试制成功拉丝石墨乳,通过国家建材部和四机部主持的技术鉴定,当年投入批量生产。该产品填补了国内拉丝石墨乳生产的空白,具有良好的涂敷性,是金属加工中理想的润滑剂,并具有高温下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等特性,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军工、机械、冶金等领域。1963年,南墅石墨矿研制成功玻璃器皿脱模润滑剂石墨乳。1965年,该矿经过500余次试验,研制成功干燥胶体石墨F—1级和F—2级,水剂胶体石墨S—0级和S—1级,填补了石墨生产的空白,至年底生产干燥胶体石墨5.588吨,水剂胶体石墨8.537吨。1978年,国家机械工业部针对汽车制造业急需锻造石墨乳(又称模锻石墨乳)的情况,组织南墅石墨矿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共同研制开发锻造石墨乳;1979年,经过近百次试验,锻造石墨乳新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其性能可替代从联邦德国和美国进口的同类产品,可延长锻造模具寿命期0.5~2倍,具有提高锻件质量、脱模容易、无环境污染等优点;1980年,该产品通过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建材工业部联合主持的技术鉴定。1982年,南墅石墨矿投资1287.2万元,从日本日立粉末冶金株式会社松户工厂引进年产100吨彩色显像管导电涂料——彩色显像管石墨乳生产线,1983年投入生产。经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对五种石墨乳产品(即黑底、销钉、锥体、管颈、外涂石墨乳)进行50次批量工艺“五步认定”试验并认定合格。产品销往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1984年,该矿生产的锻造石墨乳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在此基础上,研制出MD系列铸锻石墨乳,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等行业辊锻、锤锻、热挤压、铝压铸等工序的脱模润滑,年生产能力达300吨以上。1985年12月,国家电子工业部和国家建材局共同组织技术鉴定,认为其生产的彩色显像管石墨乳产品技术性能全部达到日本日立粉末冶金株式会社松户工厂产品的技术标准。其中,黑底石墨乳的使用性能超过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填补国内产品的空白,结束了同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60万美元以上。该矿在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努力现实石墨材料国产化,原进口的18种辅助石墨材料中已有14种实现国产化,国产化率达78%,其中有2种因产品质优价廉,被日商看好,开始出口日本等国。1987年,山东南墅石墨矿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协作,试制成功GRT石墨节能减磨添加剂、并建成年产50吨的中试生产线,该石墨添加剂是应用于各种内燃机润滑油中添加的减磨剂,粒度为-1微米的石墨超微粒子在各种摩擦表面形成固体润滑膜,起到降低摩擦、减少磨损、修复摩擦面的作用,如用于汽车可节约燃料油6%~9%,延长润滑油换油期50%,延长发动机大修理程1倍以上。
  石墨制品 1958年,由于“大跃进”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对石墨坩埚的需求量猛增,南墅石墨矿试制成功坩埚成套生产设备,利用鳞片石墨与粘土等耐火材料混合,经制坯、成型、烧结,试制成功石墨坩埚,生产石墨坩埚200万号,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受到用户欢迎。1960年,产量增至996万号。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产量降至81万号,1963年停止石墨坩埚生产。1967年,该矿以天然石墨、石油焦、煤沥青为主要原料,研制成功含碳量达99.9%的石墨碳素制品。
  1976年,青岛电子材料厂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开始试制热解石墨栅板毛坯,1977年4月试制成功。在此基础上,将热解石墨广泛应用于石墨模具涂层,研制成功了热解石墨涂层硅外延基座,使外延片合格率提高10%以上。为与大规格集成电路的重要设备配套,又研制成功石墨加速栅和屏栅,各项指标达到电子管设计要求。1982年初,开发出柔性石墨(石墨纸)新产品。4月,该厂率先将热解石墨应用到铜合金水平连续铸建结晶器上,使结晶器使用寿命延长4倍以上。同年,在国家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指导下,研制成功替代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易耗部件——石墨管,并为国家电子工业部四二三所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配套生产光导纤维用的石墨发热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墅石墨矿先后研制成高纯石墨元件、膨胀石墨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制品、柔性石墨板材、膨胀石墨填料环、网状铁心垫片、金属缠绕填片、膨胀石墨波纹带等系列,3000多个规格的石墨制品。1987年,产普通碳素石墨制品61.4吨,高纯石墨制品15.1吨,酸素石墨15.4吨,石墨坩埚138万号,膨胀石墨密封材料0.68吨,石墨微粉279吨,共6个品种48个规格;北墅石墨矿产各种石墨制品41.55吨。
1.jpg
2.jpg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一章 石墨 石棉

第二节 石  棉


  青岛地区的石棉储量不大,主要分布于莱西县的南墅镇、日庄镇,崂山县的王哥庄镇峰山以南及胶南县的七宝山东约10里的石灰山上。
  20世纪30年代初,位于青岛市辽宁路73号的竞成石棉工厂成立,成为青岛最早生产石棉制品的厂家,该厂“自行采矿、自行提制”,主要生产初级的石棉保温材料和防火材料。胶县是主要石棉生产地之一,平均年产石棉500吨,除在青岛地区加工外部分销往日本,每吨售价100~120元。
  青岛解放后,市人民Gov鼓励机关、团体生产自救。1950年3月25日,青岛市人民法院投入100袋面粉的资金,资方人士杨振喜投入织绳机、木制弹花机、电机各1台及部分工具和办公用品(折合50袋面粉的资金),借用10余间民宅,正式成立青岛石棉试验工厂。建厂之初,有职工13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在一无技术、二无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市场上遗留的外国石棉样品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手摇纺线车、木制脚踏织布机等简易设备,土法上马,生产出石棉制品。至年底,共生产石棉粉、石棉线、石棉布、石棉绒、石棉纸、石棉垫子等11个品种的石棉制品50吨。该厂所需的原料有温石棉、角闪石石棉(蓝石棉),主要由国家依据生产计划统一分配,不足部分议价自购;产品以自销为主,主要销往青岛各棉纺织厂、青岛发电厂、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等。
  1952年,该厂研制成功并投产用于保温隔热、填衬材料及复制其它石棉制品的普通石棉布、石棉编绳、石棉扭绳和石棉方绳等新产品。1953年5月,该厂更名为青岛实业石棉制品厂(1962年更名为青岛石棉制品厂)。1954年,该厂增加适用于活塞、阀门杆等密封用石棉盘根的生产。1955年,又开始研制石棉摩擦制动制品。1958年后,受“大跃进”的影响,该厂提出工业产值“超潍坊、超烟台”的口号,加大低档石棉粉、玻璃丝石棉绳、石棉板的生产。为适应生产发展之需,试制成功风笼开条机,淘汰了手摇纺线车;将新增的10台手工织带机改为电动织布机。同时,台东区工业局组织区属袜子厂、织布厂、木厂、火柴厂等加工石棉制品,使石棉制品的产量猛增:1958年石棉制品年产量达17435.6吨,1959年达43454吨,1960年高达54108吨。由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滞销,造成产品大量积压,生产的石棉粉只好填沟。
  1959年,青岛实业石棉制品厂开始向日本、苏联等国出口石棉绳、石棉线、石棉布、油浸盘根。同年,研制成功并投产用于各种机动车辆及机械减速、制动的带型制动材料——石棉橡胶(铜丝)刹车带。翌年又投产刹车片、隔热片等新产品,形成系列石棉摩擦制动制口。1961年,石棉制品正式纳入国家建材部分配计划,每年召开两次全国建材产品订货会,由国家统一调拨。但因低档石棉粉、玻璃丝石棉绳、石棉板产品滞销,石棉制品产量大幅回落。至1962年,其产量仅有931.2吨,企业损失500多万元。1961年起,为满足生产的需要,投产了年产量1吨的151产品和年产量2000支的218产品;研制成功盘根连续化成型机,使卷制盘根实现多道工序合为一体的连续化生产;将清网联合梳棉机改造成罗拉梳棉机;完成了10台罗拉梳棉机和5台捻线机的改造,研制成功浆布机、松绳机、盘根折叠机、刹车带折叠机等;研制成功并投产隔膜石棉布和电解石棉布、普通耐酸绳和特等耐酸绳、油浸石棉盘根和橡胶石棉盘根三大类产品;国家又相继拨给2台BC272B双联梳棉机、3台1392型捻线机、1台1393型合股机;使石棉机纺能力初具规模。至1966年,该厂的石棉制品行销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六大地区的14个省市石油、化工、农机、冶金、煤炭、铁路、交通、军工等行业。
  1966年9月28日,青岛第一硅酸盐砖厂因转产石棉制品而改称为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当年,该厂有职工105人,生产石棉板504.4吨,上缴利润30.28万元。1971年,该厂采用一次成型的漏板法生产出保温桶所需的内撑材料——石棉粒,其后将生产工艺改为先压制板材再冲压成型,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至年底生产石棉粒4.7吨,产品销往山东省内各保温瓶生产厂。同年,又研制投产了耐酸石棉纸板新产品。1972年,为解决平板玻璃生产所用的国产石棉垫片耐温差、强度小、寿命短、成本高的难题,该厂采用国产耐高温石棉进行石棉垫片的耐高温试验,1973年试制成功耐650℃高温的101#石棉垫片,1974年正式投入生产。为玻璃生产配套的需要,又研制开发出耐温650℃以下的100#石棉垫片。
  1972年,青岛石棉制品厂针对干法石棉纺纱生产工艺落后、粉尘严重超标的情况,与陕西陶瓷非金属矿研究所、青岛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同合作,利用1片英国产无尘石棉布研制出一整套短纤维石棉水选、打浆、成膜、捻线、萃取等湿法无尘纺纱新工艺,并试制成功无尘纺纱拉膜机。1975年底,市科委组织会战,突破原棉处理、脱水烘干、酒精萃取等技术难关,翌年4月建成年产15吨的短纤维石棉无尘纺纱中试生产线,10月通过国家建材总局鉴定。同年,该厂研制成功石棉橡胶刹车带压延贴胶工艺,每年可使该厂节约汽油约400吨,并减轻了环境污染,在全国同行业中属首创并保持领先地位。1977年,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以液压成型工艺试制成功适用于军工、化工等行业特殊要求的耐高温、高压的石棉橡胶耐酸板,其耐酸性能超过英国的“人面狮”牌石棉橡胶板,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1984年共生产8.75吨。同期,该厂还开发生产了耐酸石棉填料、中低压石棉橡胶板;青岛石棉制品厂还开发生产石棉织带、石棉被、聚四氟乙稀石棉盘根等产品。1979年,青岛石棉制品厂生产的“星轮”牌橡胶石棉盘根和石棉橡胶刹车带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79年后,青岛石棉制品厂和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所需的原料基本自行采购,石棉多从青海省的茫崖石棉矿和祁连石棉矿、四川省的新康石棉矿和四川石棉矿、辽宁省的朝阳石棉矿以及姚安石棉矿、山东省的日照石棉矿等采购,所需部分蓝石棉从英国进口,青岛石棉制品厂所需的半成品石棉线主要从山东莱阳、浙江慈溪和余姚等地购进。石棉制品的销售主要通过各类订货会和登门推销等形式自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西藏自治区除外),并出口蒙古、朝鲜、古巴、越南、智利、丹麦、柬埔寨、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
  1981年1月,青岛石棉制品厂、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建材局汽车保养厂、炉渣砖厂、石棉原料加工厂联合成立青岛石棉制品总厂。同年,该厂生产的101#石棉垫片被评为国家建材总局(部)优质产品,1982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2年,“星轮”牌石棉橡胶刹车带和石棉橡胶盘根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国家建材总局(部)优质产品。
1.jpg
  1984年1月,原青岛第二石棉制品厂从青岛石棉制品总厂中分出。此后,青岛石棉制品业先后研制生产了专供“嘉陵”牌和“重庆”牌摩托车制动与传动用的50型石棉橡胶刹车片、密封材料——石棉油浸填料、特种绝缘石棉纸、缓蚀石棉密封填料和耐高温石棉布等产品。1986年6月,石棉制品总厂建成年产500支玻璃引上机石棉辊生产线,7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中国建材装备公司定为石棉辊定点生产企业,所产的玻璃引上机石棉辊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7年,青岛石棉制品总厂生产的“星轮”牌石棉橡胶刹车带获国家银质奖。
  至1987年,青岛石棉制品业主要产品有石棉隔热保温制品、石棉摩擦制动制品、石棉密封制品三大类,70个品种,700个规格,形成年产石棉制品3708.87吨的生产能力。

TOP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二章 滑石 石材

第一节 滑  石


  青岛解放前,平度等地民间就有滑石采挖者,主要用作雕刻、浆洗衣服、粉刷墙壁、化妆品及粉笔制造等。
  青岛解放后,1958年平度县民政局组织近60名复员转业军人,在麻兰公社芝坊村东北废弃的矿址建立平度县滑石矿,主要是手工露天开采。1959年,铁岭庄铁矿下马,400余名工人并入该矿,开采规模扩大,年产滑石达1000余吨。其后,因土法开采的滑石质量较低,销路不畅,又加处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滑石矿人员压缩至不足80名。1961年9月,调入职工30余名,增加球磨粉碎机1台,利用人工筛分拣选滑石,然后经球磨机粉碎,开始对开采的滑石进行加工,日产低档滑石粉10吨左右,终因产品无销路被迫于翌年3月停办。
  1962年8月,平度麻兰公社芝坊生产大队在原平度滑石矿的旧址重新组织生产,产品先后销往无锡、南京、北京等石粉厂,年创利15万多元。1968年,滑石矿由芝坊村办转为社办,改称麻兰公社滑石矿。1970年,该矿在砂石提升运输等工序开始采用卷扬机和滑轮牵拉木制矿车,初步实现半机械化生产,使滑石的开采量迅速提高。但是,由于开采存在盲目性,拣富矿,弃贫矿,造成剥离和采矿失调。
  1971年初,该矿由社办转为县属企业,更名为平度县滑石矿,拥有职工150余人,有固定资产6.6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1台60千瓦发电机,1台电焊机,5台柴油机和2台水泵,开矿、提升、运输主要靠手工作业。1972年,共开采滑石11694吨,创利8.1万元。1973年,在山东省外贸部门的支持下,由县农具厂制造出第一台雷蒙机,开始生产滑石粉。同年9月,全国滑石部颁标准预审会议在该矿召开,该矿生产的滑石质地滑腻、洁白如玉,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至1975年,先后与北京造纸厂、上海日用化工厂、上海中国矿产机械厂等十几个厂家签订供货合同,建立较稳固的产品销售渠道。同年,开始生产“白鸽”牌纺织、造纸业用一级滑石粉,纺织业用特级滑石粉,医药、化妆、食品加工业用一级滑石粉,当年分别生产3000吨、25000吨和3000吨。其间,该矿开设了雕刻车间,生产滑石花瓶、飞禽走兽、人物等工艺品,但由于滑石质软、易损坏等原因,产品滞销下马。
  1978年,平度县乡镇企业——麻兰滑石矿成立,以滑石开采为主,增置雷蒙机后,亦开始加工生产滑石粉。
  1979年,平度县滑石矿共生产滑石、滑石粉35690吨,实现产值230.8万元,创利46.1万元。1980年3月,该矿与日商签订年出口滑石粉1万吨的合同,其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6月,该矿安装了2套雷蒙机组,增加了除铁和排渣装置,使滑石粉质量大幅度提高,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1982年,平度县滑石矿投资购进国产“黄河”牌7吨自卸汽车5辆、挖掘机(1立方米电铲)和推土机各1台,实现矿石装卸、运输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滑石粉加工车间增加了除尘设备,使粉尘浓度由1981年的162毫克/立方米降至16毫克/立方米以下,不仅改善了工人的生产环境,而且杜绝了部分滑石粉的飘撒,减少损失,提高了产量。同时,针对历史形成的“拣富弃贫”、盲目开采、剥采失调等问题,开始矿山技术改造工程。根据山东省冶金设计院提交的《平度滑石矿露天开采设计方案》,引进外资50万美元,先后购进大型矿山采掘、运输、分析仪器等设备;投资250万元征用排土场290多亩。架设专用线路,铺设铁轨,扩大矿区剥离层,并对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改造。
  1984年,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平度县滑石矿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关键生产工序采用电脑控制,使滑石粉的合格率达到99.8%以上。其“白鸽”牌滑石粉在全国同行业检查评比中获造纸、纺织用一级滑石粉第一名,并先后被山东省和国家建材部评为优质产品,造纸用二级滑石粉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至年底,累计向日本出口滑石粉7万余吨。1985年1月,该矿与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向日方贷款9419万日元,引进自卸卡车9辆、1立方米柴油装卸机4台、6人座工具车1辆、经纬仪1台、微细目粉碎机1套,贷款分3年以滑石块及滑石小粒共12万吨予以偿还。同年,该矿在技术改造工程中铺设铁轨2000米,架设电机车线路400米、低压线路?1500米。新增水泵4台、矿车84辆。1985年,在矿山改造的同时,新建一座机械化,慢速皮带输送的多层次检选厂,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解决了占滑石原矿50%以上的滑石小粒的精选问题,为滑石选矿开辟了新途径。至年底,生产滑石53720吨、滑石粉36230吨。其中,纺织用特级滑石粉获山东省和建材部优质产品奖,医药、日用化工、食品用一级滑石粉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该矿获山东省商检局颁发的出口滑口粉免检证书和医药用滑石粉定点生产证书。
  1987年,国家建材局对平度县滑石矿技术改造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该矿获山东省地质矿产局颁发的采矿许可证,从而步入有计划、按比例开采的良性发展轨道。同年,开始生产深加工产品——微细1250目滑石粉,使滑石粉的平均价格由160元/吨提高到870元/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并拓宽了国际市场,产品出口率达90%。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联邦德国、菲律宾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畅销江苏、福建、四川、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和上海、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100多个厂家。至年底,平度滑石矿拥有固定资产858.6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190多台,年产滑石粉和滑石块50068吨,实现产值390.9万元,利润130.6万元。

TOP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二章 滑石 石材

第二节 石  材


  花岗石 清代,民间已有花岗石的加工生产,主要靠手工开采进行粗加工,用于制作石磨、阶石、石碑、石臼、石碾等。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随着城区基础设施的兴建,以花岗石为主的采石业得以迅速发展。1901年,胶澳总督府颁布《打石告示》,对石料的开采实行强制管理,1903年对该告示又作修改。当时花岗石基本在沙子口附近开采,再经海路运至前海岸边。1905年,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石材工场——益和成石工局成立,有工人28人。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1915年在崂山县南窑丰岛(现沙子口附近)开设采石场。1917年6月,新聚成石厂建立,主要生产加工花岗岩石器制品。1922年,福祥号在浮山大金顶开始开采花岗石。至此,青岛已有采石厂数十家。所开采的花岗石料均由海路运至市区或大连、上海等地。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1932年11月中国石公司成立。1934年7月18日,改称青岛中国石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金50万元,职工122名;设有锯石场、平磨场、石工场、雕刻室;有电机10台、电钻1台,其主要设备均购于德国;其产品有建筑用花岗石、玉佛石、各种人造云石,并加工制造陵墓碑、塔及其他艺术品。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中国石公司因受日商的排挤,损失过巨,长期未开工生产。1940年2月,日商投资2万元建立小谷洋行工务所,从事花岗石的开采和经营。3月,由中国人投资6000元开办的东盛石材局成立,有工人30名。1946年,福祥号更名为振华营造石材厂。同期,各县区纷纷成立小型石矿厂,从事花岗石的开采和加工。
  青岛解放后,1950年7月青岛市房地产管理局接管青岛中国石公司,更名为青岛建筑公司采石处并恢复生产,当年拥有职工250人,加工花岗石19687平方米,实现利润2.6万元。并附产片石和石渣。1951年4月,公私合营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石场在胶南县薛家岛区山里乡原私营采石厂旧址成立。1952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后,青岛建筑公司采石处和公私合营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石场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海西石厂。同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接管振华营造石材厂,将其并入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各采石厂花岗石的开采仍沿用传统的方式,靠人力用铁锤、钎、凿子等人工凿眼放炮,然后用炸药将岩石炸裂,石块的运输完全靠人拉肩扛。大块荒料的开采需人工挖上宽下窄的窝子,一般上宽0.1米、下宽0.04~0.05米,里面装上许多上宽下窄的楔子,然后用大锤逐个加压,使石块涨裂。开采出的荒料不规整,再用单刀剁斧加工。后采用“井炮”技术开矿,即在岩体上凿成井状药桶,一次可将2000~5000立方米的石料从岩体上分离出来。主要产品有石料、石槽、石桌、石凳和其它建筑用石等。产品销售除自产自销外,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用料由国家按计划调拨。
  1952年,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全国实地考察后,认定青岛浮山石是优质花岗石,决定碑体石料从浮山开采。此后,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承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坯开采和粗加工任务。翌年3月31日正式动工,采用人工凿挖,历时41天,完成长15米、宽2.1米、厚1.8米的花岗岩碑身主体的开采、粗加工任务。其后,又分2批完成138块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花岗岩石料。任务完成后,受到国家建碑委员会的表彰和嘉奖。
  1953年4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厂和海西石厂分别更名为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石厂和海西石厂。6月,青岛建筑材料公司将第一石厂一分为三,分为第一石厂、第二石厂、第三石厂。7月,第三石厂因产品滞销并入第二石厂。1954年11月,青岛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第二石厂合并,定名为国营青岛料石厂;青岛建筑材料公司海西石厂更名为国营青岛海西石厂。1955~1958年,青岛市建设局料石厂、青岛市劳动局以工代赈办工处、青岛李村联营社、国营青岛海西石厂先后并入国营青岛料石厂,国营青岛料石厂辖有石场11处,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0万元,职工720人,年产花岗石荒料3555立方米,片石192688立方米,石渣2705立方米,加工花岗石11837平方米。接北京十大建筑1万平方米的花岗石加工任务,首次使用柴油空压机凿炮眼,结束了人工凿炮眼的历史,同时还将小型手摇起重机改造成较大的手摇起重机;将加工石料的单刃剁斧改造成多刃剁斧,提高劳动效率3~5倍,并试制出剁斧机(打荒机),使传统的花岗石加工由手工过渡到机械加工。其后,淘汰手摇起重机和人力绞盘,采用电动卷扬机作起重动力,使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60年,该厂划出10个山场分别成立采石厂,以乱石生产为主,青岛料石厂仅为浮山山场生产花岗岩石料,加工酸洗槽、氯化塔、石滚等产品。
  1966年,青岛料石厂开始生产花岗石磨光板材,当年生产出96平方米。1968年,青岛大理石厂亦开始试制生产花岗石磨光板材,1972年共生产1954平方米。1975年,青岛料石厂在青岛市科委的协助下,研制成功B—109—A刨石机。该机采用液压传动、射流控制新技术,可加工料石平面、沟、槽,提高生产效率10倍,且加工质量较好,实现料石加工机械化。翌年,该厂研制出凿岩风镐机,将其应用到花岗石的开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5倍,并成为国内石材企业中首先使用凿岩风镐的单位。同年,该厂利用研制出的B—109—A刨石机加工毛主席纪念堂用花岗石,并提前35天完成任务。1978年,该厂研制的刨石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0年代,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装饰石材需求量激增,花岗石板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981年,平度县大理石厂被建设部定为装饰大理石定点生产企业。1982年,开始采用金钢石锯加工花岗石毛板,所生产的“311”雪花白大理石薄板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国家建材部优质产品,并获“银质奖”。1983年,青岛料石总厂开始使用无声破碎剂,提高了花岗石的成材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借鉴国外石材加工技术,利用国产设备和原料研究成功火焰爆裂技术,并开发出火烧拉毛板材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80年代中期,花岗石生产开始向多品种、高技术方向发展。1985年,平度县大理石厂开始加工生产花岗石雕塑品。翌年,企业针对装饰石材市场的需求,新增9种市场畅销的花岗石新产品;青岛料石总厂从联邦德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花岗石板材加工设备,年生产能力达4万平方米。所生产的花岗石磨光板材光洁度达到110度,产品畅销不衰,特别是“中国灰”在国际市场深受青睐。
  1987年,该厂率先引进意大利贝莱迪公司花岗石开采设备和技术,利用火焰切割机创造自由面,采用控制爆破和静态爆破的方法,进行岩石分解和分离,成材率达80%,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青岛市县以上花岗石生产企业年产花岗石板材14927平方米、花岗石荒料2325立方米,加工花岗石394259平方米。
  大理石 青岛解放前,大理石开采加工业主要是以个体私营为主,所开采的大理石多为荒料和乱石,加工技术简陋,多用于住房建造。大理石的产量较低、销路窄。
  青岛解放后,大理石开采加工业得到发展。1965年,青岛料石厂筹建大理石加工车间,同年12月又派相关人员赴上海大理石厂培训学习。1967年11月,在城阳建立大理石分厂,主要生产设备有吊绳式锯石机3台、大圆盘粗磨机1台、手扶式磨光机5台、切割机1台。翌年6月20日试产大理石成功。1969年1月16日青岛大理石厂成立,有固定资产28万元,5月正式投产,该厂主要加工生产不同规格的雪花白磨光大理石板材,所需的原料是从外地购买的大理石荒料,当年生产3626平方米。1970年,平度县建立大泽山大理石矿。在开采大理石过程中,采用原始的爆破方法,手工打眼放炮,用炸药将石料从岩体上分离,开采的效率低且石料不规整,荒料的移位和吊装采用自制缆索、固定桅杆式起重机。翌年,青岛大理石厂由生产单一的板材产品,扩大为生产加工大理石滴定台、台灯、石盒和其他工艺品,大理石板材年产量达9443平方米,并开始出口创汇。1972年,平度县又投资20万元建立平度县大理石厂,利用大泽山大理石矿的资源加工生产雪花白、山水灰云、条灰等品种的大理石板材,翌年年产量达4170平方米。1975年,平度县大田大理石矿建立。同期,青岛大理石厂对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改造,先后从国内和日本购进自动上沙螺杆式锯石机,桥式、逆转式粗磨磨光机、液压切割机、自动加压式单人操作磨光机等,使机械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1979年,国家制定了《JC79—84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标准》,各大理石生产企业纷纷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板材的光泽度一般保持在80~110度。1980年,平度大理石厂新增国产油压切石机,淘汰自制的手摇切石机。1982年,又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引进意大利产双向切石机,该机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生产效率高,改变了原有陈旧生产加工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1983年,该厂又相继开发出天然水板画、盆景盘、镇尺、石刻看盘等大理石工艺品。同年,平度大理石矿所产的“雪花白”产品被评为国家银质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放开石材市场,各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使大理石板材成为国际、国内石材市场上的热门货。1984年1月,平度县制革厂转产大理石材,改名为青岛大理石薄板厂。至10月,先后安装了螺杆砂锯4台、手扶磨光机11台、逆转式粗磨机1台、圆盘磨光机1台、粗磨机1台、手摇切割机1台,初步建成锯石、磨光、切割、成品生产线,并于年底投入生产。同年,胶南县建筑材料厂开始生产大理石板材,主要设备有单片圆盘锯机1台、沙石锯机4台、金钢石锯2台。1985年3月,莱西县建材厂改为莱西县大理石矿,主要由外地购进荒料开始生产大理石板材,年设计生产大理石板材8万平方米。同年,青岛大理石薄板厂为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从意大利莫尔丹梯公司引进一条大理石薄板和标准板生产线,主要设备有双向切机、对割机、横向切机、磨机、制成品机和立式金刚石锯、磨机、切机、磨边倒角机,可加工150×300厘米大规格板材,每立方米可生产出20~30平方米的薄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万平方米。平度大泽山大理石矿和平度大田大理石矿在大理石开采中开始采用控制爆破法,通过加大药包与炮眼壁之间的径向间隙,减少装药量,使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在炮眼和原始裂隙中扩散,从而减少对岩体的正面破坏,提高了开采率和石料的质量。同时,对矿区进行全面地质勘探,制定统一的开采规划,避免了盲目性的开采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1.jpg
  各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除平度县大理石厂外,基本上从外地购买,主要为山东省乳山、平度、海阳县的水晶白,莱阳县的斑绿、斑黑,淄博市的齐灰,莱西、莱阳县的竹叶青,益都、临朐的玉锦。江苏省徐州市的紫螺纹。
  8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需求由大理石转向高档花岗石,大理石销售不畅,各生产企业为防止产品积压,纷纷采取以销定产的销售策略。
  1987年,青岛地区的县以上大理石板材生产厂家主要有青岛大理石厂、平度大理石厂、青岛大理石薄板厂、莱西县大理石矿。县以上企业共生产大理石板材163961平方米,加工大理石90823平方米。
  再制石 1966年,青岛料石厂投产水磨石制品,主要替代木制各种规格的圆桌、方桌等。至70年代初,青岛的大理石生产企业在发展天然石材的基础上,利用大理石下脚料生产再制石。主要产品有水磨石、人造大理石、工艺大理石等。1971年,青岛大理石厂土法上马,以白水泥和各色石子拌和的混凝土作面层,中间辅以钢筋,再经蒸气养护、研磨、抛光试制成功水磨石板。同年,该厂建成一条简易的水磨石板材生产线,主要生产工艺为人工搅拌、机器成型,至年底共生产30.5×30.5×2厘米的白水磨石板365平方米。随后,水磨石制品的产量和花色品种逐年增加。1973年,其产品经山东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陆续销往日本、美国、英国、东南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74年,青岛大理石厂购进大型制坯机、方边机、磨盘单机,使水磨石板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翌年,产量达19587平方米。其后,该厂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始生产异形水磨石产品,如窗台板、楼梯踏板、平台板等建筑板材,颜色有青、白、红、绿等。
  1984年3月,莱西县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引进人造大理石生产工艺,自行研制出震动器4台、搅拌机2台、切边机2台,建立莱西县建材厂;10月,正式投产,主要有红、黄、蓝、白、黑等十几个品种规格,当年生产人造大理石8355.9平方米,实现工业产值30.59万元,实现利润3万元。其后,因产品销售不畅,于翌年3月转产天然大理石,并更名为莱西县大理石矿。1985年,青岛大理石厂投资373万元,从意大利朗诺梯公司引进水磨石成套设备自动生产线,主要设备有K607压机自动台1套,取坯机1台,面灰自动计量搅拌装置1套,快速搅拌机1台,双配料计量装置1套,螺旋输送机2台、底灰自动配料搅拌器1台,转动式自动K607压坯机1台,翻斗车2台及各种计量装置共计29台(套)。同年,胶南县建筑材料厂从意大利布莱顿公司引进MC100/600真空成型工艺大理石自动生产线,所生产的工艺大理石是以高分子聚合物(树脂)为粘合剂,以石粉、石渣为主要填充物,辅以颜料、固化剂,用模具经真空加压震捣、养护,成型荒料,再经锯、磨、切等新工艺制成的大颗粒和小颗粒型的板材。其最大规格为90×150厘米、最小规格为30×150厘米、厚度一般为1~10厘米,并成为山东省工艺大理石生产技术最先进企业。1986年,青岛大理石厂试生产成功,能生产18个品种的水磨石磨光板和部分地面砖,当年共生产78827平方米。
2.jpg
  各生产厂所需的原料主要以自购为主。其中,石子主要有山东乳山县的水晶白,平度县的雪花白,海阳县的海阳绿、海阳黑,淄博市的齐灰,徐州市的徐州红,保定市的保定红,丹东市的丹东黄。胶南县建材厂则采用当地珍贵的“宝山玉”和“胶南红花”。产品销售由企业自销为主,畅销国内外市场,1978年后以内销为主。8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石材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不畅,基本上以销定产。

TOP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三章 其他非金属矿

第一节 资源分布


  透辉石 主要分布于平度县的昌乐和莱西县的南墅,储量为C级1000万吨,其质量和储量占山东省首位。
  沸石 主要分布于莱西县的于家洼、福山后和胶州等地。莱西县境内储量最为丰富,储藏量约为1.5亿吨,是全国主要沸石产地之一,以平溪埠乡的于家洼,日庄镇的福山后、门家庄、东庞格庄、前庞格庄储量为最多,其次为河头店镇的东大寨、杨家屯等地。
  重晶石 广泛分布于胶州、崂山、即墨、莱西。其中,胶州铺集镇高家储量较大;储量较小的有崂山的铁家庄,即墨的南泉欧村、挪庄、时于庄、乔格庄、高格庄、灵山,莱西的于王庄、岭后、岔里、龙头湾、前埠头。
  莹石 亦称氟石。主要分布于平度、胶州、胶南、崂山。储藏量较大的有平度县明村镇的前疃和大泽山镇的大疃、林场,胶县山祥家。其中,平度三合山莹山矿区有7条矿脉,23个矿体,总储量为68.17万吨;主体矿长492米,厚度一般在0.6~1.5米。
  膨润土 广泛分布在莱西、即墨、崂山、胶州、胶南。储量较大的有莱西的西嘴子,即墨的西山前,崂山城阳的西旺疃,胶州的张庄镇、李哥庄,胶南的艾山、石前庄、黑山泉。其中,莱西县矿藏丰富,储量在1亿吨以上。
  珍珠岩 主要分布于莱西县日庄镇的河北夼、福山后,胶州的洋河,崂山的西大洋。其中,莱西县日庄镇的河北夼、福山后、牛溪埠乡的于家洼,河头店镇的东大寨等珍珠岩矿,储量在200万吨左右。
  金红石 主要分布于莱西县的南墅、平度县的郑家、大田乡。
  蛭石 分布于莱西县的日庄、望城、韶存庄、南墅、唐家庄20余个矿点,储量居山东省之首。
  麦饭石 分布于崂山县城阳、即墨县三里庄。
  钾长石 主要分布于崂山县的河西村,莱西县的宅庄、小店东、塔埠头、东贤都,平度县的王戈庄。其中,莱西县境内储量约100万吨。
  明矾石 分布于胶南县与诸城县交界处。

TOP

第三篇 非金属矿及制品  
第三章 其他非金属矿

第二节 开采利用


  莹石 20世纪20年代末,崂山县姜哥庄附近村民日开采莹石量已达1~2吨,至1932年因受莹石储量的限制而停止开采。1938年,胶南县王台镇的崔善喜因将开采的10吨莹石卖给日商经营的东合煤炭公司,引起日商的注意,随后久大矿产公司、阜康、三信、东帮等日本企业纷纷开始经营莹石业务。并于同年联合成立莹石组合,派员到王台镇组织开采莹石,使王台一带莹石的生产达到高潮,开矿工人达500~600人,平均每月生产量达2000余吨。同期,日本阜康公司又在胶南县的七宝山设矿开采莹石,工人达500余名;1943年,该矿因故停产。
  青岛解放后,1958年国营王台氟石矿成立,翌年大村铁矿有关人员调入后,职工人数发展到2000余人,下设3个矿区,年产量最高曾达76546吨,1962年停产撤销。70年代,王台、宝山一带仍有小规模开采,但产量很少。1975年,胶县河西郭乡建成胶县莹石矿,有职工90人,固定资产4.4万元,当年共生产莹石5700吨,完成工业产值4.3万元,实现利润0.28万元。1980年,接收下马的县氟石矿及其全部生产设备,使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1985年,职工人数增至500名,固定资产达42万元,年采掘各种莹石块、莹石粉达5万吨。1987年,该矿有职工280名,固定资产22万元。
  珍珠岩 1982年,莱西县日庄镇河北夼村开始组织开采珍珠岩。初期生产工艺较落后,主要依靠手工打眼、爆破,镐刨、装运、手选等,运输工具为拖拉机,所开采的珍珠岩矿石作为工业原料自售。1985年,从华北油田引进珍珠岩膨胀技术,将珍珠岩矿石经1180~1250℃高温焙烧,使其膨胀18~21倍,成为珍珠岩深加工制品。1987年,共开采珍珠岩矿石10万吨。
  沸石 1978年,胶县冷家村乡,张家村、实贤村、李于行村的村民开始采挖沸石。1979年,莱西县日庄镇和牛溪埠乡相继对福山矿区进行开采,沸石主要销往各水泥生产厂用作水泥填加剂。1981~1987年,莱西县各矿点累计开采沸石116万吨,分别销往江苏、河南、河北等地的23个厂家,以及即墨、平度等地的水泥生产厂。
  膨润土 1958年前,莱西县当地村民曾开采过,并在市场上出售。1987年,膨润土的开采利用还处于初期阶段,只有莱西县日庄镇和即墨县西山前村进行少量开采。
  重晶石 1943~1945年,日本侵略军在莱西县的姜山镇岭前村和岭后村之间的土岭开矿,并将掠夺的重晶石运回日本。
  50年代,莱西姜山镇4个村,泽口7个村、望城2个村、夏格庄镇的双山村及绕岭乡石城村联合开采重晶石,有矿工200余名,开采深度达30米,月开采量超过1000吨;1961年,因地下积水等原因停止开采。1965年,姜山镇岭前村、东岭后村、西岭后村又组织露天开采。1980年后,逐步转入井下开采,共建有斜井15口,深120米,井下2级提水,沿矿脉斜向开采1.5公里,除东岭后矿井实行机械作业外,其余14口井均为人工开采,年产为1000余吨。岭后村建成重晶石粉加工厂,有工人20名,主要设备有雷蒙机1台,年加工矿石3000余吨。产品销往辽宁、淄博等省市及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