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加强初级阶段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自1985年先后召开全市性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论研讨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理论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初级阶段理论专题研讨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研讨会等,发挥在理论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服务


  先后召开青岛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青岛市精神文明理论研讨会、青岛市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强化了理论界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
  组织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国情、市情教育。如1989年召开“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理论研讨会”、1990年召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讨论会”等。
  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服务。1989年召开全国性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有全市近百名企业领导与市内外专家,共同商讨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和对策。在港务局等单位,与基层领导和政工宣传干部,就如何防止和平演变,搞好职工“双基”教育等问题,进行理论咨询和研讨,为稳定全市职工队伍,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服务。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建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制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和舆论阵地的建设


  1984~1990年全市社会科学界共撰写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4.8万余篇,论著近200部。其中许多优秀成果进入市党政部门决策圈,有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影响。为进一步调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多出成果,市社联1985年组织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市委、市Gov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以青办发(1989)28号文件下发《关于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规定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市社会科学的最高奖励形式,评奖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活动纳入正常轨道。市社科联按照市委、市Gov文件要求,相应制定评奖实施细则和方法,由专家、学者、领导组成评奖委员会,使整个评奖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到1990年已进行4次全市性评奖活动。申报成果6 000多项,评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235项,有近百人在省和国家组织的评奖活动中获奖。
  1990年全市学术刊物25种,为全市社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理论研究提供阵地,形成社会科学舆论传播网络。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开展科学普及智力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


  1985年经市人民Gov批准成立的青岛市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和1986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青岛市社科联业余学校,为普及科学知识、进行智力开发、培训专门人才、开展咨询论证等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5年来,市社联抓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科普活动:举办全国性的讲习班。1985年配合价格体系改革,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讲授价格理论。1988年举办“股份制及证券市场高级研修班”。举办全市性的学术讲座,如“德国侵占胶州湾90周年学术报告会”、“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专题学术报告会”等。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如1987年有近万人参加的读报知识大奖赛和青岛市十大优秀建筑评选活动等,其中十大优秀建筑评选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法、日、德、美等国的人文科学专家,就文学、历史、经济贸易、世界市场、哲学等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截至1990年底,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培训班达24 500次,有近百万人次参加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86年,居住在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有40户106人(含家属)。其中,高山族台胞8户9人,白族台胞1户3人。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于1982年9月28日成立,办公地址青岛市太平路29号。机构设置:会长1人,秘书长1人,文字秘书1人,行政秘书兼司机1人,人员编制共4人。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是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台湾各族同胞的爱国民众团体。其宗旨是:高举初级阶段和爱国主义旗帜,团结联络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在爱国统一的旗帜下,广泛团结联络台湾岛内、港澳及海外的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同心同德,积极促进全民族的大团结,为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现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为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初级阶段现代化国家,为增进台湾人民的福祉而贡献力量。
  历次代表会议
  青岛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2年9月28日在太平路29号市政协礼堂召开。会议通过筹备小组关于成立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工作报告,通过成立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决定。选举产生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7人组成,选举会长黄清银,副会长李明仁、吴声铭。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维理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台胞、台属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0人。
  青岛市第二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5年4月23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会议通过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由9人组成,选举会长李明仁,副会长黄清银、吴声铭、陈繁虎。由市委统战部任命副秘书长孟扬。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参加会议。出席台胞代表会议的台胞、台属和特邀代表共52人。
  青岛市第三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8年9月6日在市工商局招待所召开。会议通过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市台联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1人组成。选举会长黄清银,副会长陈繁虎、李惠卿,与前二届理事会有所不同的是此届理事会新增加3名第二代台胞青年。按照台联会章程,由会长提名,经理事会通过任命秘书长孟扬。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台胞台属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3人。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联络接待国内外台湾同胞


  至1990年底,共接待来青岛市的海外及岛内台湾同胞265批,857人次;国内台胞89批,1 109人次。向海外及岛内台湾同胞发宣传品及贺年片1 032份。1982年11月组织居住在青岛市的台胞青年赴厦门寻根访祖活动;1986年7月接待美国南加州台湾旅馆业同业公会访问团;1986年8月协助全国台联、山东省台联会承办第三届全国台胞青年夏令营山东营;1988年11月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台胞赴山东曲阜、邹县参观;1989年8月协助全国台联承办全国首届台湾省籍大学生夏令营的接待服务工作;1989年9月接待台湾“双十八联谊会”赴青考察团;1990年4月接待美国台湾商人经济考察团。
  参加1985~1990年山东省对外贸易洽谈会的台胞邀请联络接待服务工作。1990年4月与齐鲁画院联合举办由台湾著名画家参加的书画联谊笔会。
  1990年8月配合青岛市Gov举办1990青岛市“海峡两岸经济贸易联谊会”的联络邀请接待服务工作。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宣传党和Gov对台方针政策,反映台胞的意见和建议


  自建会以来至1990年,在联络接待和宣传工作中,主要通过广交朋友、联络乡亲情谊,面对面交谈,举办座谈会,用画册、旅游指南、投资指南、录像带及其他宣传材料,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介绍新中国建立40年来的成就以及祖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更多的岛内台胞及海外台胞了解祖国大陆的情况,理解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增强对祖国统一的共识,成为推动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对台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市经贸委、市计委、市建委和市委统战部等部门反映,共反映上百条意见和建议,并妥善解决了在青台胞升学、就业、农转非和住房困难等20多件。其中,会同市对台办、市房产局等有关部门为台湾大学教授、中国统一联盟执委刘文超先生在青亲属解决了住房困难。为表示谢意,台胞刘文超先生赠青岛市台湾台胞联谊会《乡里情深》锦旗一面。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台胞返乡探亲定居、落实政策和做好“三引进”工作


  1982年以来,为使居住在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能顺利返乡探亲定居,青岛市台联会做了大量工作。市台联负责人深入到台胞所在单位进行协商,宣传中共对台方针政策,落实有关台胞返乡探亲定居的待遇问题,详细地向他们介绍海峡两岸形势,讲明共同做好对台工作对促进两岸民众的交往和对祖国大陆发展的意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对台胞提出的合理要求,市台湾台胞联谊会竭诚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为15名台籍同胞返台探亲定居补助路费1.6万元。热心解答问题,提供方便,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对去台台胞进行行前政治思想和祖国统一形势的教育,鼓励他们回到台湾后,向亲朋好友积极宣传祖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多做有益的工作。
  青岛市台湾台胞联谊会自成立以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1)38号文件,提高了居住在青岛市台胞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入党、入团、升学的人数增加,“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的党对台胞的基本政策得到落实。参政议政的人数增加,许多台胞被选为市、区级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市台胞中,中共党员10人,致公党党员3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政协委员2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2人(其中1人为市政协常委),区人大代表2人(均为人大常委副主任),区政协委员2人(1人为区政协副主席)。自1989年以来,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每年春节期间对居住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户给予一次性补助,金额达2.6万元,体现了党和Gov对居住在大陆台胞的关怀。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妥善解决了15户台胞的入托、升学、就业和住房等问题。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和中共中央(1981)3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台胞的积极性,激发了台胞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青岛,建设青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有5名台胞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生产)者,4名台胞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2户台胞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有的台胞被晋升为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职称。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联谊工作,积极为青岛的改革开放,吸收外资服务。至1990年,为台胞牵线搭桥,提供咨询118次。为来青岛市的海外台胞投资、设厂办企业和开展经贸穿针引线,实现协议金额280万美元,实现贸易金额7.5万美元。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四章 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一些旅居海外的科学家、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冲破重重阻挠,纷纷回到祖国参加初级阶段建设。1952~1953年,因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大批朝鲜华侨回国。其中许多归国华侨被分配来青岛工作、学习和定居。为了更好地调动归侨和侨胞的爱国积极性,加强侨务工作,广泛团结归侨、侨眷,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于1953年底成立青岛市归国华侨联络组(即侨联小组),归市政协领导。归侨联络组的成员共19人,组长谢天瑞。
  1957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批转省侨委《关于在济南、青岛、烟台、昌邑、福山等地成立侨联的意见》,青岛市民政局侨务科与市政协商定,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人选在归侨联络组原有成员的基础上经协商产生。经市政协常委会21次会议同意,1957年5月8日报请上级批准,青岛市侨联筹备委员会成立。
  青岛市侨联筹备会议于1957年5月17日在市政协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归侨、侨眷和侨生代表20人。市政协、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分别作国内外形势和侨联性质、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成立青岛市侨联筹备委员会,产生筹备委员15名,方宗熙为主任委员,张德瑞、谢天瑞、王理民为副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侨联中止活动。1979年7月侨联恢复工作。1989年全市有侨联小组277个,基层侨联9个。
  1980年前,市侨联无编制、无驻会工作人员。1980年,市Gov批准市侨联编制5人。1980年至1984年11月,市侨联逐步配齐驻会工作人员5名,下设办公室,由专职干部分工负责日常事务。1988年,市编委批准市侨联编制增至8人。
  历次代表大会
  青岛市第一次归侨代表大会 1961年12月15日在新新公寓(现华侨饭店)召开,出席大会的各界归侨正式代表共65人,另有列席的港澳台胞代表9人。大会听取和通过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青岛市侨务处负责人作的题为《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任务和关于侨务、侨汇政策问题》的报告,市侨联筹委会作的几年来工作总结的报告。会上,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正式成立,选出了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王理民、李有箴、曾文选为副主席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7人。大会号召广大归侨、侨眷和侨生,同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援农业,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加强与国外亲友的联系,大力争取侨汇,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积极参加红旗竞赛运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初级阶段建设贡献力量。
  青岛市第二次归侨代表大会 1979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参加大会的归侨、侨眷代表和侨务工作干部代表共317人。大会听取了市侨联副主席张德瑞作的《关于侨联工作报告》和市侨联副主席曾文选作的修改市侨联章程的说明,通过市侨联新的章程,选举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为副主席的青岛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9人。大会还通过《动员起来,为实现祖国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的决议。
  青岛市第三次归侨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26日在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1名,特邀代表5名,列席代表82名,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人民Gov、青岛市政协、省侨联以及市有关部门、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参加大会。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到会讲话,省侨联主席曾呈奎和各人民团体代表姜华山致祝词。大会审议通过方宗熙代表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为副主席的第三届委员会,委员47人。工作报告提出在新历史时期青岛市侨联的主要任务。大会还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民间渠道作用,广泛团结青岛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同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努力进取,为振兴青岛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青岛市第四次归侨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26日在崂山宾馆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2人,列席代表86人,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Gov、市政协、省侨联以及市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和致公党的负责人参加大会。代表们学习了市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第四次侨代会精神,审议通过曾文选代表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以翁维权为主席,曾文选、李洪普、任升荣为副主席的第四届委员会,委员46人。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社会救护训练


  1982年6月17~24日,市红十字会受山东省红十字会委托,举办水上救护师资训练班。有济南、青岛和驻青部队等30个地、市、县的师资学员79人参加,学习水上救护的基本技术、溺水者救护和水上战伤救护知识和技术。
  1982年10月13日,市红十字会举办触电急救科普讲座,讲授触电的条件、触电后的临床症状、触电后的急救和用电安全常识等,学员64人。为加强救护训练,市红十字会与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播映科教片《水上救护》。
  1983年,市红十字会举办战地救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和水上救护训练班6期,226人参加,使受训者初步掌握了救护基础知识。同年,各基层红十字会还开展小型、多种形式的救护技术训练和讲座活动。胶南县、即墨县、市北区、四方区、青岛第四十七中学红十字会分别举办各种学习班、训练班、报告会等,共1 118人参加。
  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全市举办4期红十字干部学习班,1 677人参加;进行战地救护“四大技术”训练,2 572人参加学习。
  1985年,市红十字会组织举行卫生知识、战地救护、急救技术“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知识技术训练等,共37 138人次参加。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组织公民义务献血


  1965年,青岛市红十字会组建了青岛市献血管理站,有职工4人,统一管理全市的献血工作,改变了过去各医院分散管理的状况。1967年,市红十字会献血站移交市卫生局管理。1982年,市红十字会购进科教片《崇高的义务——献血》,配合义务献血宣传。1986年,编写了《献血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一书,印发了10万册。发动基层红十字会员、民兵检验血型、建立血型档案,并资助血站3000元。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敬老助残活动


  1982~1983年,市红十字会于“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组织市红十字医院、市红十字妇幼保健院的主任、副主任医师到市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社会福利院、红十字幼儿院为457名学生、儿童和部分教职工义务查体,并为学生建立健康卡片。
  1983~1984年5月,全市有377个会员小组进行敬老助残“三定一包”(定时间、定对象、定内容,包干到组落实到人),共包了2 582人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群众。有?5 262?名会员捐款1 843元,救济了304名有困难的群众。共做好事27 370件。
  1984年12月,市红十字会为筹集孤残老人、儿童福利基金,开展了体温表义卖活动,筹集5 000多元。
  1985年,市红十字会为解决老年人和伤残人就医的交通工具,定制了轮椅10辆,分赠给各基层红十字会和红十字卫生站使用。同年春节前,市红十字会会长、副市长施稼声率领红十字会干部到社会福利院对孤、老、残人进行慰问,赠送年画和食品。1986年又赠送基层红十字会轮椅15辆。
  1986年春节前夕,由市委副书记张惠来和副市长施稼声率领红十字会和民政局的负责同志,对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161位孤、老、残人进行慰问,赠送食品1 250斤和热水袋250个。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1982年暑期在贵州路小学召开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
  1987年6月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副秘书长曲折、山东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孟德宏同市红十字会负责同志到市红十字幼儿园欢度“六一”儿童节,并赠送电视机一台。



夏令营活动


  1982年7月22~23日,市红十字会委托市南区红十字会举办优秀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营员共88人。1983年暑期举办山东省暨青岛市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365人参加。同年,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红十字会也分别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和卫生保健教师夏令营,456人参加。1986年暑期,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红十字会分别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330人参加。
  1983年8月11~18日,市红十字会为中国红十字总会在青岛筹办首届全国红十字卫生保健教师夏令营。卫生部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钱信忠、山东省红十字会会长、副省长丁方明到会讲话。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杨纯、王敏也参加了营员活动。



慰问老山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烈军属


  1985年春节前夕,各基层红十字会都组织会员对烈、军属,老山前线参战军属进行慰问。全市参加慰问活动的会员有?17 203?人,慰问7 676人。赠送年画、挂历、衣物及日用品共64 480件,赠送点心、水果、罐头等食品33 561斤,捐款2 754元,送医送药近300人次,为烈、军属买煤、买粮、送菜及其他物品计13 204斤。沧口区冷食厂厂长孙成仁(红十字会员)从自己承包所得中拿出8万元,购买该厂生产的精制圆火腿肠10多吨,慰问老山前线广大指战员以及驻区的烈、军属。



卫生知识教育


  1982年5月28日,市红十字会与市卫生局、市保健委员会、市医学会联合举办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讲座,讲授冠心病的预防和自救、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等,有700多人参加听讲。同年9月30日,市红十字医院为开展防病治病和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由外科、五官科、儿科等高、中级医师12人,在前海栈桥一带宣传防病治病常识,进行医疗咨询。
  1983年,市红十字会为600余名老年人举办老年病预防知识讲座。还先后组织街头宣传,设咨询站44次,咨询看病4 848人次。1983~1984年,全市开展医疗咨询服务576次,参加此项活动的医务人员有13 173人次。



办老年人大学


  从1984年11月至1986年,青岛市红十字会与中共青岛市委老干部局合办青岛市老年人大学,设卫生保健、老年体育、营养、园艺、书法、绘画、摄影7个专业。学制两年,主要招收市区离退休干部,每年招收500人左右。1986年后由市委老干部局负责。


国际友好往来


  1982年5月22日,加拿大纽芬兰城学校红十字青少年赠送青岛市红十字青少年“友谊纪念册”。贵州路小学与朝城路小学代表全市红十字青少年回赠“青岛市红十字青少年纪念册”。    1984年,济宁路小学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小学互赠纪念册。同年,市红十字会组织发动少年儿童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协会联合举办的“红十字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儿童宣传画竞赛活动”。青岛九中13岁的女学生刘卉婷获亚太地区一等奖。
  1985年,青岛市红十字医院接待外宾来院参观,共5批40人次,馈赠了红十字徽章,交换了纪念册等。
  1985年5月11日至6月20日,全市开展援助非洲灾民募捐活动,共募集捐款87 913 794元,1 023 898人参加个人捐款(市区人数754 168人,占全区人口63%)。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六章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以下简称友协)建于1949年10月2日,会址在中山路1号,是促进发展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民间性组织。友协成立后,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各界人民踊跃入会。至1953年10月,入会人数达42万人。并由友协颁发会员证和证章。市内各区及各工厂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驻青部队等单位,均设基层支会。同年11月,中苏友协总会决定停止吸收个人会员,转为办理团体会员后,至1960年底,全市有团体会员单位604个。
  友协组建后,共召开过4届会员代表会议。历任会长为:向明、赖可可、王少庸、王卓青。副会长:薛尚实、华岗、王统照、范澄川、张公制、张宗胜、廖弼臣、陈仰之、孙朴风、葛慎修、辛广义、郭贻诚、张克俊、王少木、毛远新、王桂浑、汪勇为、张玺、鲁光、吕远明、邹升三、于光、刘泽民、靳余、陈云章,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常设机关在编人员1958年最多,为27人;1963年最少,为3人。1966年春,该会并入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后,工作结束。

TOP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六章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宣传教育 一年一度的苏联十月革命节、列宁诞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或举行庆祝会、纪念会,或举办各种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晚会以及图片展览、放映电影、幻灯等,宣传苏联建设成就,宣传中苏友好的意义,教育人民向苏联学习。至1955年末,全市共举办各种重大活动5 000余场次,吸收听众和观众达200余万人次。编印各种宣传材料和出版各种报刊达30余种,分发50余万份。50年代中期,组织出访苏联的人士作访苏报告300余场,听众达5万人次。中苏友好馆俄语学校举办俄语学习班15期,毕业学员289人。
  宣传设施 中苏友好俱乐部1954年改称中苏友好馆,内设图书馆、友好厅和电影场。1952年和1955年在中山公园和中山路与广西路拐角处修建两处中苏友好画廊和橱窗。1953年2月将栈桥回澜阁更名为“中苏友好阁”,由郭沫若手书阁名。
  友好往来 1950~1961年,苏方来访者有:苏联影片公司驻上海办事处经理罗雪夫,苏联列宁格勒纺织工业学院院长特鲁耶夫,参加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苏联科学技术合作代表团部分成员,苏联纺织工业日用品工会代表团,罗苏友协中央理事会书记罗丹夫妇,苏联海参崴高等航海学院百余名教授、实习生等。1952~1961年,苏联货轮抵港199个航次,海员?8 740?人次。其间,苏联货轮和海员到港最多的是1952年和1957年,航次和海员分别是41、34个和1 740、1 487人次;最少的是1961年,为4个航次124人次。
  1951~1960年,青岛市出访苏联的有:郝建秀(国棉六厂工人)、任允文(四方机车厂副总设计师)、聂希文(中苏友协青岛分会副秘书长)、赫崇本(山东海洋学院教务长)、辛广义(青岛市总工会主席)、孙绍先(团市委少年部干部)、沈为霞(山东大学团委干部)、张浔(青岛市文化局干部)、许桂花(国棉五厂工人)等。
  1953年3月9日,青岛市各界人民12万人举行斯大林逝世追悼大会。会后,著名雕刻家杜宗甫为悼念斯大林,以象牙一方精雕斯大林像和马林科夫、毛泽东所致悼词全文,赠予苏联Gov。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