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气象监测
第一章 地面观测
第二节 要素观测
青岛地区各气象台站进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要素项目有:云量、云状、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雪深、冻土、日照、蒸发、地温、电线积冰等。青岛台、崂山站、胶州站还进行过0.1米、0.2米、0.3米、0.5米、1米、2米、3米、4米、5米等不同深度的地中温度观测及“三性云”三性云,指系统性云、指示性云和地方性云。等要素观测项目。
青岛地区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时间采用“北京时间”(日照则用真太阳时,以日出日落为日界)。其观测时间程序,一般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及仪器,正点前45~60分钟观测主要项目,其余项目在正点前40分钟至正点后10分钟内观测完毕。
第二篇 气象监测
第二章 高空探测
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始于1932年3月16日。1933年4月1日起,青岛就开始制造高空气象探测氢气球所用之氢气。同年8月1日起,每日探测高空气象一次。
建国后,1954年1月1日正式开始高空气象探测业务,并参加国际高空气象广播。1974年1月1日,青岛的高空气象探测工作由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区台移交青岛市气象台负责。当时高空测风部分是采用的测风经纬仪,同年9月1日起,使用“701”气象雷达测风。
高空气象探测,采用化学药物(苛性钠、砂铁粉)制造的氢气,充灌在国产探空专用大气球中,用“59”型探空仪携至高空,在地面用测风经纬仪及“7512”丙型收讯机、“701”雷达和“239-1”型接收机处理高空探测的气象数据,每日进行两次(08时、20时),1985年后,每日改为四次(01时、08时、14时、20时)。
50年代以前探测高度不足20公里,70年代达到25公里,80年代接近30公里,探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70年代以前高空气象的资料处理手段一直是耳听手记,手工操作计算。1984年起改为自动记录,并采用PC-1500电子计算机进行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处理,高空气象业务的时效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第二篇 气象监测
第三章 气象通讯
第一节 气象电报
青岛市气象台编发的地面气候要素观测情报资料,参加全国和世界气候广播。每天编发的气象电报计有:基本定时天气观测电报四次,即02、08、14、20时;补充绘图天气观测电报四次,即05、11、17、23时;还有实际出现的、不定时的重要天气电报(指大风、暴雨、冻雹等)、雨情观测电报、气象旬(日)电报、气候月报等。
市属各县(市)、区气象站的气象电报,主要向市、省内编发。其报类有:雨情报、墒情报、重要天气报和气象灾情报、气候旬、月报等。其中胶南、平度两县气象站还负责在规定预约时间内向有关部门拍发航空危险天气电报。
第二节 报务填图
50年代以前,青岛气象的通讯基本上采用“无线莫尔斯通讯”无线莫尔斯通讯,指发信台以每分钟120字码的速度拍发电报信号,收信台利用短波无线电收讯机抄收的通讯方法。方式。60年代初期,青岛的气象报务填图业务,通过技术革新活动,对“莫尔斯”通讯实行了“抄填合一”的通讯方式,即边抄报、边填图,收报、填图业务当班同时完成,及时交付预报人员分析使用。1962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的气象报务填图质量曾达到99.61%。
1970年北京建成无线电传移频气象广播后,青岛的气象通讯也逐步由移频通讯取代了“莫尔斯”通讯,后来又发展成有线气象电传。
1985年,青岛市气象通讯,发展到自设有线双功气象电传线路,直接接收由济南、北京专用电传的气象广播,每天收填欧亚和太平洋区域的四张地面天气图(02、08、14、20时)和六张高空天气图(500mb、700mb、850mb),其质量、时效更有新的改观。
为适应青岛地区其他部门的需要,1986年青岛市气象局把双功气象有线电传资料实行电传转报。把国家气象系统传输来的有线电传资料,通过伏龙山青岛气象台电传向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台、海军北航中心气象室、海洋局青岛预报区台、青岛民航气象台转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实时气象情报资料。
第三节 气象传真
1987年,青岛气象台开始气象传真业务。通过CZ-80气象传真收片机和“117”型气象传真机等设备,直接接收北京、上海等地的气象传真图像。并同时接收日本东京、美国关岛等国外气象传真资料。
开始时每天只接收少量的传真天气预告图。1987年末每天接收的各种气象传真图表,达40张左右。其中,供短期天气预报使用的每天有36张,供中长期天气预报使用的每天为2~4张。这些气象传真图表,主要有12、24、36、48小时的天气预告图,高空和地面的天气实况客观分析图,以及温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诊断场图表等等。
第四节 卫星接收
青岛卫星云图接收业务始于1976年,利用卫星云图接收机接收美国的泰罗斯-N气象卫星的云图照片。1987年青岛气象台增设了WJ-2型卫星云图接收设备,改为接收日本发射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CMS)的云图照片。青岛气象台每天接收气象卫星的云图照片四次(02、08、14、20时),每次均接收其可见光和红外线两种云图照片,遇有台风等复杂天气,则增加卫星云图接收的种类和时次。
第二篇 气象监测
第四章 台风监测
1981~1984年,青岛市气象台参加了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举办的“国际台风业务试验”。中国是这次国际台风监测合作活动的发起国和主要成员国之一。青岛被列为参加这次“国际台风业务试验”的重点区域和一类气象台站。在这次国际台风监测活动中,青岛市组织了青岛市气象台和胶南、即墨、崂山和胶县气象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人员和青岛市气象局的业务管理、预报技术、后勤供应等气象人员,全力参加了这次国际合作活动。
在持续4年的国际台风监测中,青岛地区气象部门共参加了8109、8112、8209、8211、8213、8217、8305、8309、8310、8311等10个国际编号台风的业务试验活动。共施放高空气球64次,编发TTAA、TTCC、PPBB、PPDD等4类高空气象探测电报256份;5个气象台站,进行了181次地面气象加密观测,编发地面气象电报118份;同时各台站均按国际台风业务试验中心的规定,编制报送了有关台风业务试验的各类台风气象报表。
在1984年的国际台风业务试验总结评议中,青岛市气象局受到国际台风业务试验中心和国家气象局的表扬与奖励。
第二篇 气象监测
第五章 监测设备
德国、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的气象设备多为德国、日本、法国等生产。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设备多向外国订购,如1925年定购测云仪、太阳热力计、空中电量计;1926年购进等高仪、发报机、电时钟、时辰计等;1928年购置海洋测候仪、赤道仪、子午仪等;亦有国内制造的,1932年制造了风力仪、风向仪;1933年制造了风力计、日照计等。重要的设备多在天文、地震、地磁、海洋方面,气象仪器设备多为简单的气象仪表,如风力仪、风向仪、风力计、日照计、气压计、水银气压表、玻璃温度表、干湿球温度表等。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几乎未增添设备。日本投降后,青岛观象台仅有气象仪器45种、167只(台、部)。
建国后,除接收前时期设备外,引进了部分苏联制造的仪器。随着中国气象仪器设备生产的发展,青岛气象部门常规气象仪器和重要气象设备不断更新。1973年后,还引进了国际上的先进设备。1974年增设了气象雷达,1976年添置了卫星气象云图接收设备,1978年新增了气象通讯电传自动打字系统,1984年引进了多种电子计算机设备,1986年设置了天气警报系统等。
1987年,青岛气象部门使用的气象技术仪器、设备,计92种,689部(台)。与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相比,分别增加了1.04倍和3.13倍。主要有如下各类:(一)地面气象测报仪器35种,有气压计、温度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达因”风向风速计、遥测雨量计、E-60型蒸发器、日照计、温度检定设备等。(二)高空气象探测仪器21种,有测风经纬仪、GZZ型探空仪、高空气压回答器、制氢设备、探空仪检定箱、探空气球、测风气球、测云气球等。(三)气象通讯设备8种,有单纽带接收机、短波发射机、各型气象收讯机、DCR型和BO-477型电传打字机、西门子-1000型电传机等。(四)气象传真设备5种,有117型气象传真机、ZEQ-TB气象传真收机、CZ-80气象传真机、定频接收机等。(五)卫星气象设备2种,有WT-2型、WT-1A型卫星云图接收机等。(六)预报服务设备4种,有预报答询机、高频电话、天气警报发射机等。(七)农业气象仪器8种,有取土器、电烘土箱、光照仪、冻土器等。(八)气象雷达1种,即701测风气象雷达。(九)电子计算机4种,有0530AT和0520B浪潮电子计算机、APPLE-Ⅱ电子计算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