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计划已开始,这又将在全国掀起一股奥运热潮。1932年,我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队员刘长春。而作为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宋君复与青岛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他不仅在青岛担任过国立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而且还亲自带领刘长春在青岛进行训练……
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乘邮轮前往洛杉矶拒绝登上日本领土
“九·一八事变”演讲会上慷慨陈词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遣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仅有三人,分别是:领队郝更生、教练宋君复和队员刘长春(张学良将军资助刘长春赴美参赛,当时由尚在东北大学执教的宋君复任教练)。
1932年7月8日上午,宋君复与刘长春从上海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前往洛杉矶。途经日本长崎港,乘客可上岸休息,但为了抗议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宋君复一行拒绝登上日本的土地。经过21天的海上航行后,二人于当年7月29日抵达洛杉矶。
中国奥运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受到了华侨和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宋复君一行受到的款待,从刘长春当天的一篇日记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下午四时抵达洛杉矶码头。侨胞数千名来作热烈欢迎。检查行李毕,乘渠所备汽车先赴中华商会。盖自码头到商会宿舍,约二十英里。经过中国街时,汽笛乱鸣,惊起侨胞,群表欢迎。出中华商会,由美国警察机器脚踏车领导保护,抵各巷口时,以救火车式喇叭开路,行人车马,为之驻足。”
对于当时的开幕式盛况,刘长春有这样的记载:“二时半世界运动会开幕,巍巍中华以第八位入席,绕场入匝。……由余执国旗作总代表,国旗飘处,观众莫不表示欢迎。二千白鸽与落霞齐飞,五声大炮与军乐共鸣,东看台绝顶有五青年鼓腮吹号,美国男女二千学生合唱欢迎歌。”
7月31日,刘长春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他总结说:“原因毕业考试一个月,航海劳顿,缺少练习所致……设抵洛杉矶后再有一星期之加油,或不至名落孙山。”8月14日大赛闭幕,宋复君与刘长春应世界青年大会的邀请,参加了主题为“九·一八事变”的演讲。
为了这次演讲,宋复君彻夜准备发言材料。演讲时,他慷慨陈述,揭露事变真相,澄清了许多问题。他那流利的英文让与会者陡生敬意。
在美国期间,有几次观看比赛的机会,但宋君复因囊羞涩,借故参加一些其他活动而避开了。但在从上海前往洛杉矶时却截然不同:在邮轮上,宋君复与刘长春住在头等舱131号,为了不被人轻看,宋君复还出手大方。刘长春就曾在当年8月1日的日记中这样回忆道:“宋先生付侍者美金6元。”“美金6元”,相当于奥运会运动员当时3天的伙食费。宋君复在付小费这样一件小事上,力求表现出中国人的尊严。
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带领弟子来到青岛进行集中训练
旧址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
1935年,宋君复奉命筹备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次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崔乐泉在《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一版)一书中这样记载:“193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在青岛山东大学还曾举行过‘全国体协暑期训练班’。这个训练班是为迎接第十一届奥运会而进行的运动员集训。可见,这类短期训练班多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而举办的,它在当时培训体育师资及其他体育专业人才方面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日,笔者在采访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主任许冠忠时,他对以上史料作出证实后,并带领笔者在鱼山路校区内,察看了当时宋君复备战十一届奥运会的集训场地。许主任介绍说:“这个靠近中国海洋大学大学路校门的田径场,长约150米,宽约120米,是海大最早的体育场,宋君复曾经在这个场地训练过运动员,刘长春就曾在这里训练过,这个场地离运动员住处很近。”
随后,我在现已翻新的运动场外,见到了一块纪念碑石,上刻有“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训练场地旧址”字样。
1936年,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共有69名运动员,他们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的比赛,刘长春再次入选。宋君复对篮球运动颇有研究,除了辅导刘长春以外,还担任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篮球队指导。在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宋君复又接到通知:他获得了国际篮球裁判资格。可惜的是,至于在这届奥运会上他是否担任篮球比赛裁判,笔者没有找到记载。
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于1936年8月1日开幕。刘长春在预赛中再次失去决赛机会,中国参赛运动员69人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全军覆没”。
中国第一座“奥运”建筑
由宋君复自美国搬到青岛
中国第一座“奥运”建筑,就是青岛体育场。它于1932年2月16日始建,1933年6月末建成。“奥运”建筑座标,在半个多世纪仅此而已,弥足珍贵。
宋君复从洛杉矶回国后,建造这座体育场占据了他的大量时间。在中国建造一座“五星级”体育场,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有过的梦想。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宋君复从来没有放弃“一个棋子”的努力。可以说,没有“有心人”宋君复,没有他个人学养换取参加奥运会的机会,中国就不会出现这座著名的“奥运”体育场。
宋君复设计的青岛体育场围墙呈锯齿堡状,气势磅礴,是洛杉矶体育场在“海外”的唯一缩小版。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飞越重洋,飞到黄海岸边,的确是一个奇迹。
就宋君复当时从洛杉矶带回青岛的“蓝图”,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宋君复将洛杉矶体育场临摹下来带回青岛的;另一种说法是宋君复带回的是图纸。青岛体育场与洛杉矶体育场式样完全相同,只是按原版四分之一缩建而已。
笔者倾向第二种说法,仅仅凭借现场临摹,是无法完成建筑的巨细的,更难以掌握从整体中缩小;建筑不仅仅是直觉艺术,仅用临摹就可完成。宋君复极有可能是寻找到了洛杉矶体育场的图纸以后,才有可能“按图索骥”,其背后周折无法得知。
当然,这座体育场得以顺利建成,还有它的“背景”:1933年在青岛召开第17届华北运动会,这使得宋君复意欲建造一座“奥运样式的体育场”的想法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体育场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跑道——400米篮曲式跑道,直道8条,弯道6条,它是由德国人涤木博士创造的,它的出现给国内“直来直去”的跑道做了终结,是一场“跑道革命”。
青岛体育场一建成,就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体育场,此后,国内许多重大赛事都在此举办。1933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以辽宁选手的身份,在青岛第一体育场参赛,夺得100米、200米两项冠军,证明他的确达到了国内短跑“顶尖”水平。刘长春在东北时就是宋君复得意学生,他几次到青岛参加比赛和训练,也显示了宋君复对他的器重。
而对于宋君复在国立山东大学执教时的评价,田广渠认为,“他和众多名师如老舍、梁秋实、童第周、王普、傅鹰等共同托起山大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