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74166
- 名望
- 3110 点
- 铜币
- 40586 枚
- 优惠券
- 124 张


|
越来越精确的辅助裁判系统进入20世纪后,石英电子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为计时产生了一场革命。1960年,浪琴发明了一种将石英电子技术与影像拍摄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装置,称为Chronocinégines,这种装置的作用是,将运动员冲线前后百分之一秒的影像进入记录,这改变了奥运比赛成绩的纪录方法,而且能使裁判在极短暂的时间内依然能够判断出选手的不同成绩。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吉姆•海因斯(Jim Haynes[size=-1])的男子100米跑决赛成绩的电子计时为9秒95,与过去相比,记录多出来一位小数点。而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被称为科技奥运,光电测距仪的使用使人类对于距离的测试从来没有这么准确过,同时,这届奥运会出现了历史上最接近的成绩。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拉尔松(Gunnar Larsson),仅比第二名美国的麦基(Alexander "Tim" McKee)快0.002秒。
1976年,在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冬奥会和蒙特利尔(Montreal)奥运会中使用的Télé-Longines1004系统,能将百分之一秒的时间显示于记分板上,这是电子信息系统被使用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这种装置在体育比赛中到处存在。
而对于距离的测试,由于激光和红外线测距仪的使用,也使皮尺被逐步淘汰。今天,裁判员在落脚点插入一个带有激光感应仪的测试棍,起点的裁判员操作着一台类似摄像机的机器,将运动员的“投标”距离读到摄像机附带的电脑里,成绩就会显示出来,还可以传输到大屏幕上。在跳高,跳远等比赛中,对风速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田赛赛场上还有风速测量装置——三面风速仪。
感应装置的使用在80年代后成为一种普遍的流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短跑运动员起跑的助跑器上安装了探测器,短跑中运动员起跑要产生巨大的向后蹬力,而一旦产生蹬力超过27公斤就被视为起跑。在一场正式的比赛中,径赛中的终点线装置由三台摄像机组成,可以辨认一张终点图像上彼此遮挡住的运动员。它与风速测量仪和起跑犯规装置相连接, 运动员在发令信号之后的反应时间不能低于0.1秒。而在游泳比赛中,运动员脚离开出发台的时间和发令时间不能超过0.1秒,否则就会自动报警显示犯规。
在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原来分散在各个赛场的电子计时器、光电测距仪和自动计分装置等,己经发展成为由计算机网络联结在一起的“全能运动操作系统”,可满足一切项目的计时、测速和计分需要,辅助裁判系统进入中央监控阶段。今天,人们更多地依靠于技术,而不相信他们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