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记得我刚开始信主的时候,有过很长一段时期总是不能开口祷告,我把自己的这种困惑说给牧师听,牧师问我:“看样子你平时也不太愿意求人吧?”
我说:“没有啊,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是经常要四处求人的。”
然而,牧师接下来的话让我吃了一惊,他说:“你那是在寻求帮助,而不是怀着一颗求人之心,又或者你虽然表面上在“求”人,事实上自己的心里并没有“求”,你想想, 神都不肯求的人,又怎么可能放下自我去求人呢?”
这段话让我幡然悔悟:是啊,一个 神都不肯求的人,又这么会从心里去“求”人呢?我为什么就不能放下盲目膨胀的自我,去向上帝“祈求”呢?
然而,我们从小就受了“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教育,又牢记“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如何能放下“铮铮铁骨”去用自己的真心“求”人呢?情急之下即便是“求”了人,事成之后也必会通过酬谢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然后才能心安理得,自己还要在心里默默地把这种“求”解释成为“互相利用”,否则觉都睡不踏实,这就是人的可悲之处。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邀请我去参加他公司的“十年庆”。夫妻俩十年含辛茹苦,终于有了一定的规模,我也很为他们高兴,便欣然前往。所谓庆典其实就是会餐,四五十个员工同聚一堂共享成功的喜悦,气氛相当热烈。酒酣耳热之后,也自然缺不了意气风发的手下频频放出豪放之言,让我心里很是替朋友捏了一把汗。可能是出于我和他们老板的特殊关系,有人提议我这个“来宾”致辞,婉拒不成之后。我说::“我只说一句话:在我们大家一起回顾过去、畅想未来的时候要记住,当你们和你们的公司站在人前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人跪在人后了!”
这句话不但换来了员工们的热烈掌声,还换来了朋友忘情的紧紧拥抱,转身之际,我注意到他的眼角隐隐有了泪光。是啊,人生在世,又有谁能不“求”人呢?这种“求”,必是先在心里“跪”了之后,才能放下倔强的自尊去礼下于人,其中滋味,不曾独挡一面的人恐怕很难体会。
肖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出是万念俱灰,另一出是踌躇满志。”
这里所说的踌躇满志其实就是自我恶性膨胀的表现, 这种自我的恶性膨胀会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求”人的过去,想当然的认为从此拥有了不需要再“求”人的未来。
我有时候也纳闷:有些人不愿意“求”人,是因为事业小成,然而更多的人不愿意“求”人,让他们“踌躇满志”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到底为什么不愿意“求”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