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冯小刚有种江郎才尽的感觉, 对于自己拿手的类型片竟然拍成这个德行,只能证明他心意不成, 正如他自己说的,要对得起投资商. 好吧, 你就拿平头百姓的钱去献媚吧.
这个片子真的让我看的很无语. 笑声是有的, 只不过是挤出来的, 就好像一个便秘的人, 通透后的笑容是因为整个排泄过程太过于痛苦, 这种笑是无奈的, 而不是一种享受.
葛优成了冯小刚制胜的一个法宝, 有葛优在观众就会有笑声. 但是这种笑声不是针对电影本身的, 而是对于已经脸谱化的演员. 这对葛优真是一种悲哀啊, 一个脸谱化的演员是很难再冲破观众给自己架起的樊篱的. 当我看到葛优一脸痛苦的哭起来的时候, 我不能感受他的悲哀, 只是觉得在哭后肯定会有另外一个包袱抖出来, 然而当发现这竟然是一场苦情的时候, 我竟然没有任何的感觉.
语言上的贫已经成了冯小刚电影的一个招牌, 但这种贫如果用的太多会让人味同嚼蜡, <非诚勿扰>里面的贫已经脱离了最基本的生活, 这种没有提炼过的语言是不会有任何生命力的. 我们以前总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里提炼出一两句经典台词, 而在这部电影里, Nothing....
奇怪的是冯小刚在电影的下半部峰回路转去北海道玩了一次苦情之旅, 让人感觉这凑戏凑的也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了, 而且老太婆裹脚布式的旁支剧情看不出来对主线有什么任何的帮助, 纯粹是为凑而凑, 为广告而凑. 连公路片都拍成了这熊样也不得不Orz了, 说真的, 连<落叶归根>都比它强太多了.
太矫情, 太造作, 你说连舒淇跳海被过路渔船救起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都能编出来, 那你电影前面那些苦情还有个屁分量啊, 冯小刚你这不是侮辱群众的智商嘛, 你是不是琼瑶阿姨看多了?
铺天盖地的软广告严重影响了电影镜头的应用, 并让剧情支离破碎. 冯小刚可能学过暗示心理学. 知道这个片子内容不咋地, 就大放厥词的说里面软广告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要考虑到赞助商的感情云云. 结果有很多人竟然是以寻找广告为乐的, 你说电影拍成了这份儿你是成功了呢你还是失败了?
冯小刚同学, 没你的电影大家照样过年, 不要弄的和政治任务似的每年年底都要憋出一部戏来, 何苦呢?你拍的便秘我们看的也便秘.
非诚勿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