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7321
- 名望
- 2459 点
- 铜币
- 20371 枚
- 优惠券
- 118 张

|
记忆中的青岛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一个中华民族非常有情趣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年少学堂念书时,方知是为了记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的节日,但以前只听老辈人说,端午节是为了记念“没尾巴老李”,与书中记载大不一样。青岛土着族过端午节没有祭祀活动,民俗活动都与驱虫避邪、祈福消灾有关。
拴绒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前就要扯好 五色绒线,亦称端午线。货郎手摇着货郎鼓串街走巷,被听到了声响而出门迎接的大闺女、小媳妇叫住脚。扯端午线不使尺量,交上1角钱,能买多少全凭货郎的手与口的配合:“一五根,一十根,十五根,二十根……俺的绒线颜色好,我再给大婶拽上根。”看见那没结婚的闺女就说:“抽一根、拉一根,大姐摸样长的好,再给大姐拽上根,大姐摸样长的强,再给大姐加上根,最后装出亏本的样子狠狠的说再拽上根!再拽上根!再拽上!……”越这样,越会招引更多的顾客。
端午这天,我清早一起床就会看到我的手脖、脚脖被妈妈栓上了彩色的端午线,妈妈告诉我,过完端午节必需在第一个下雨天,才可以摘下扔到院子水沟里,随着雨水冲走,以求平安和风调雨顺。
拉露水
早晨,男女老少都到野坡去拉露水,将庄稼青苗或草、树上的露珠沾到手中上,用它擦脸、擦眼,说这样擦眼明目,擦脸神爽,不得眼疾不生病。有人还把露水带回家,给不能出门的老人擦脸、擦胳臂和脖子,说这样不会生疮疤癞疖。
插艾子
拉露水回家时,顺便采摘些艾子草插在屋檐下,插上艾蒿以驱虫避邪,青岛即墨相传,明洪武大帝朱元璋因怀疑永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欲直接杀害又觉下妥,便令他带残兵扫北,想借敌手将他除掉。当永乐率兵来到即墨境内时,见一村妇正怀抱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落荒而逃,永乐追问为何抱大领小,村妇说,长子为前房所生,小儿是自己所养,长子死了绝后,小儿没了可以再生。永乐深受感动,从路旁拔出一棵艾蒿,交待村妇回家插在门旁,并命令士兵见门上插艾蒿者不得入内。村妇将这消息告诉村民,于是家家户户门旁上插艾蒿,全村人皆平安无事。所以后人将艾蒿改名为艾子,即“爱子”之意。艾蒿晾干后捻成草绳,留到夏日夜晚点燃做驱蚊用途。
挂荷包
端午前,女儿家都会赶做荷包,最简单的样式是缠粽子。用纸壳叠成粽子形状,到药铺讨些香草放上,用彩丝将其缠绕好后,安上坠子和挂绳即成了。也有手巧的女人,用黑线当头发做出小胖孩样式的荷包。端午节这天挂在胸前,据说能避邪防病灾。青少年女子挂荷也常常会被青少年男子抢夺去。但也有那心灵手巧的有情女儿,把多做的香荷包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身上挂着荷包散发着阵阵香风。一般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得到四到五只各式样的香荷包,有姨、表姐送的,也有同街住的小嫚送的。
吃粽子
现在大家都知到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在过去青岛人还传说即墨人把端午节念成“耽误节”,说过去有一个老农在地里种了芋头,5月初五这天来到地里,看见芋头 都没长出来,就说“耽误了”.五月端午小麦收割回来,庄稼人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用石磨磨成长条食用,这种食品叫“粘占”,要拿去给老人吃。把晾干扬净的麦子扛回家去,女人们忙着磨面,做馒头,青岛人叫饽饽,做好后挎着篓子,里面装上饽饽走亲戚,后来,受全国习俗 影响,也开始吃粽子。但因过去青岛地区只产大黄米不产糯米,所以青岛人过端午节大多人家都包黄米粽子。妈妈包好大黄米粽子上锅一煮,家中弥漫着竹香、米香与艾蒿香、荷包香汇成一片,香气袭人心脾,使我至今难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