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大成基金研究员袁健跳楼自杀 幕后元凶是什么?

"某基金研究员自杀了!"--上周五下午,这则消息在深圳金融圈内迅速传播,其风头甚至盖过了大家对A股市场的关注度."震惊!"这是很多看到这则消息的圈内人当时的第一感受,"这些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想到要自杀?太可惜了!"随后,网络上立即出现了对这位研究员  "死因"做出的各种猜测,有的说,是因为工作、为情所困,还有的说,其实根本没死……究竟这只是个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如果这位研究员真的自杀了,那他究竟为什么要自杀?顺着网络上流传的消息,记者由此展开了调查!

记者调查

袁健跳楼身亡

按照网上流传的消息,"跳楼"的该研究员名叫袁健,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之前在融通基金做研究员,但没有通过,而自杀之前在另外一家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做行业研究员,还在试用期.

记者从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查到,在这家基金公司工作期间,袁健去年12月份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

虽然上周五这则消息即铺天盖地的开始了传播,但从那时开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调查就一直没有进展.更多的回应则是"都是网上传的","应该不存在的"……

不过,随着记者调查的不断深入,这则看似好像有些空穴来风的消息却得到了最终的印证!

昨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先致电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还未等记者将网络上传袁健"自杀"一事说明后,该学院一工作人员一听记者提到  "袁健"的名字,话语间立即有些警觉.当记者说想了解袁健在学校时的情况时,该人士均以不方便回答回应,说道:"出于对袁健的尊重,均无可奉告."随后便挂上电话.

随后,记者向这家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进行了致电,当听到记者问及袁健时,公司相关人士也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表示,"我们出于曾经在公司工作或者实习人员的尊重,公司不予置评."

在上述两相关人士模棱两可的回答中,可以说是已经间接证明了袁健自杀的事实.最后,记者从一位了深圳圈内人士口中得知,袁健是跳楼自杀."他自杀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后在两家基金公司均未过试用期时,就被PK掉;另一个是感情原因.这些对他产生了很大打击."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袁健是2009年7月从北京大学汇丰学院毕业,金融学硕士,学习比较优秀;毕业后先后在两家基金公司做研究员,此人性格比较内向.

幕后元凶

末位淘汰制度?

至此,记者对此事件已经看出些眉目:这位自杀的研究员,去年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两家基金公司求职;这位工作不到一年时间的高材生,在基金公司严厉的考核制度和淘汰制度背景下,却都是在未过试用期就离开公司,基金公司的考核真有如此的残酷吗?

"压力确实很大!"这早已成为了基金业内的共识.

"面对公募基金之间的激烈竞争,基金公司内部也必须建立一整套考核体系,如果不能保证投研团队效能的充分发挥,那我们将面对怎样残酷现实,也就不用多说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的高官如此表示.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最为直接的就是排名压力.这将致使基金公司偏重于短期业绩评估,形成自上而下的传导.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也是由公开业绩和行业排名来决定,这种惯例直接打造了"末位淘汰"的严苛制度.

基金经理考核的严格,研究员同样不能避免.有报道称,自2009年以来,不少基金公司对研究员也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强制执行末位淘汰机制.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建立起了对行业研究员末位淘汰制度.如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在2009年对其研究部门进行团队重组,淘汰了4位研究员,淘汰率超过10%.

考核体系

虽有不足,总体完善

显然,袁健之死的备受关注,显然和基金公司严格的考核有所关联.这是否就说明基金公司的考核体系存在问题?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进行了详尽的了解.

据记者对一些基金公司的了解,目前基金公司对研究员的考核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侧重于观察模拟盘的表现,另一种是通过基金经理打分来考核.

对于基金经理打分的这种考核制度,基金经理对研究员的打分占一部分,研究员撰写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占一部分,其余的部分是研究部领导和合规部门对研究员日常工作的考核.研究部的定位是为基金投资提供决策支持,因此考核更注重研究员对基金净值的贡献.举例而言,虽然研究员推荐的某只个股涨幅并不大,但其给基金经理提供最新的信息,帮助其规避掉风险,也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另外一种跟踪研究员建立的模拟盘表现则更注重定量考核.一般基金公司会规定,研究员只能买入其所跟踪行业的公司,而且这些股票必须在基金的股票池内.投资组合的品种可以每天更换,但全年换手率不能高于200%,同时组合的底仓不能低于80%,单一股票的持仓量占总市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0%.由于每个行业的表现会有差异,基金公司考察模拟盘的表现,一般以研究员跟踪的行业指数为比较基准,重点考察研究员构建的组合与行业指数表现的偏离度.

显然,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盘的优势是定量化,但劣势在于研究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构建和调整组合,没有足够的精力为投资服务.而基金经理打分的不足是带有个人主观性,不一定能客观衡量研究员的实力.不过,它有利于促成研究和投资的合力,让研究更好地创造价值.

"虽然目前业内使用的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缺点,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科学的,"一位基金界的资深人士如此表示,"从目前来看,虽然不少基金经理出现了流失,但不少研究员能够挑起大梁,还是说明这些考核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

随着众多大腕、牛人"公转私",基金经理供给捉襟见肘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能够让研究员尽快成熟上岗,显然已是目前公募基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观察」

研究员"血案"引发的思考

记者在上周五得知这则消息时,感到非常震惊和惋惜.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即便不选择这个行业,可以有很多退路.为什么一定要走上轻生这条不归路呢?

基金行业的考核、淘汰制度都很苛刻,甚至残酷.从基金经理到研究员,面对的压力确实很大.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与记者聊到此事时说,听到这个消息他也很遗憾,但这个行业就是一个高压力行业.自己身在其中,也是感同深受.但每个人的心理状况和工作态度都是有区别的,也跟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待职业的态度有关.

然而,记者在感情上在同情这位研究员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颇高的人们,肩上担负着对基民的信托责任,肩负着社会的福利,为此,他们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基金公司在对基金经理、研究员严格的同时,就是对千千万万的基金份额持有人负责.

一些公募基金"牛人"纷纷离去之后,基金经理的队伍越发年轻."娃娃兵"、"新生"的上阵,凸显了目前整个基金业的尴尬.在基金管理人越来越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假如这个行业不进行"残酷"的考核制度,又如何能做到真正对持有人负责呢?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研究员,不经过千锤百炼和炼狱式的苦练,如何能够承担压力?如何能够负担基民的信托责任?

感叹的同时,或许我们更需要的是冷静和反思!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