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74166
- 名望
- 3110 点
- 铜币
- 40586 枚
- 优惠券
- 124 张


|
-
- 妈呀!中国
- 我生在新中国,我长在红旗下
- 我带过红领巾,我爱国如爱家
- 十年寒窗苦,我好不容易进清华
- 我成绩不算差,可我户口落不下
- 阴差又阳错,我出国象出家
- 为了养家糊口,我得赶紧办绿卡
- 出国护照难拿,回国却偏要VISA
- 入了外国籍,但我做梦都说中国话
-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 尽管我在外飘泊,总是把你牵挂
-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 我曾经爱闯荡,现在却很想家
- 爸爸已经去世,家里就剩妈妈
- 我很想做海归,怕你嫌我年纪大
- 可是你看那谁,他八十二能娶二十八
- 在国外住得越久,我心里就越放不下
- 好不容易请了假,我兴冲冲地飞回家 (旁白)北京欢迎你
- 看着立交桥发傻,我迷失在高楼大厦
- 江河流着黑水,天空下着黄沙 (旁白)妈呀,这也算是晴天啊
- 老同学一见面,感觉亲如一家 (旁白)哥们,喝酒!
- 可陌生人对我,有时冷眼有时骂 (旁白)嘿!你长不长眼啊
- 车比纽约还多,路比伦敦要大 (旁白)那当然
- 到处奔驰宝马,坐进去那真叫害怕 (旁白)找死啊你!
- 不管怎么样,是你把我养大
- 即使跑遍了全世界,也忘不了这个家
- 只希望你更好,原谅我有时乱说话
- 儿女发点牢骚,当妈的根本不用怕
-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 尽管我在外飘泊,总是把你牵挂
- 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
-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 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
-
复制代码
北美华人创作歌曲《妈呀中国》描绘复杂情感引发争议
据12月2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两位北美华人在网络上联手创作了一首摇滚风格的歌曲《妈呀中国》,用长达百行的篇幅描绘了自己对中国爱怨交织的复杂情感。“美国之音”中文网22日称,这首歌在北美华人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但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事实上,它引起的争议比共鸣多。
这首歌最初在北美中文门户网“文学城”推出并迅速走红。由于歌词中有大段对祖国的煽情描写,在中国庆祝国庆60周年前后,被视为“海外华人的爱国心声”大为推崇,甚至有人呼吁“让他们唱上春晚”。但“美国之音”中文网的报道认为,这首歌其实反映了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当年出国不容易,现在回去又感到失落的心态。听了这首歌,“回乡之惑”也是留给《环球时报》记者的最深印象。
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我爱微风福莱克”和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蒂莫西”在歌词中写道,“我曾经爱闯荡,现在却很想家……我很想做海归,怕你嫌我年纪大”。对此,“蒂莫西”解释说,我经常关注“海归”方面的政策。现在Gov搞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千人计划”目标是在国外功成名就的人士,而且最好是40岁以下。“福莱克”也表示,觉得回国常常处于不平等的位置,要不就是被过分抬举,要不就是被过分贬低。
据记者了解,这种感受之所以在华人中引起争议是因为它触及了海外华人比较敏感的“小圈子”问题。一名毕业于北大的老留学生表示,歌曲作者都是80年代末出国的,他们当时背着天之骄子光环,又因特殊机遇,以远比其他学子低得多的代价获得在北美的永久居留权。因此对于许多历经艰难、更早留学的华人而言,这首歌不免有 “得便宜卖乖”的感觉。
对此,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需要高端人才,“海归”是否能找到工作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做什么,也有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海归”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期待值不要太高。如果他们能放下身段,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在中国这个广阔的空间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拳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