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1455
- 名望
- 1158 点
- 铜币
- 5815 枚
- 优惠券
- 203 张
       

|
新中国成立60年旅游业发展历程回顾
李玉莺
旅游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兴起的一个行业。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与相互了解,而且对于加快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正义事业都有着重要作用,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把旅游列为国家一项重要事业进行规划部署、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旅游业是随着国家的成长壮大而向前发展的。六十年间,中国旅游业从白手起家、有序发展、停滞徘徊、逐步恢复,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和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使我国旅游业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至2008年底,全国仅星级饭店已增至14099家、159.14万间客房,旅行社数量为2096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70家、国内旅行社18721家),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百倍和数百倍;成规模景区(点)已增至2万多家。旅游业“住、食、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的不断完善,这不仅吸引了海外游客,而且国内旅游和出境游也日益兴旺,形成了入境、国内和出境游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据统计,1978年至2008年全国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6.15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360.1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31%与18.31%,远高于1位数的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已连续4年位居第4位和第5位(1978年是第48位和第41位),保持全球旅游大国地位。特别是国内旅游和出境游更是迅猛增长,2008年,国内旅游达17.12亿人次、出境旅游为4584万人次。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发展旅游业不仅增进了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而且在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增加就业、积累资金(创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加强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重要产业。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旅游资源大国。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有千姿百态的山川名胜、诱人遐思的众多历史遗迹、神韵各异的风情民俗、古老灿烂的文化艺术、举世稀缺的动物植物、改革变化中的初级阶段现代文明建设等等,对各类旅游者都有着特殊的魅力。新中国旅游业虽已从开放初潜在的旅游资源大国转变为现实的世界旅游大国,但仍有巨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广阔。
一、 新中国旅游业的起步与初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与日俱增。这不仅促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和各国有识之士要求来华看看初级阶段中国的新面貌,而且广大海外侨胞、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也想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行。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办旅行社,开展旅行业务就被提到国家对外事务的议事日程,揭开了新中国旅游业的新篇章。
当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经过酝酿筹备并借鉴苏联的经验,1954年4月15日建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简称“国旅”)。这是新中国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第一家全国性旅行社,总社设在北京,地方设分、支社。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物,并发售国际联运客票。后来随着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国旅的业务逐步扩大。1956年开始同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旅游机构签订旅游合同、同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旅行社也建立起业务联系,接待自费旅游者,为国家创汇。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向全国各地发出了《关于发展国外自费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国旅组织自费旅游工作给予支持,国旅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扩大招徕外国自费旅游者访华,为国家吸收外汇、积累建设资金。这个通知推动了自费旅游接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国旅业务向接待自费旅游者的转变。1958年国旅接待自费旅游者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国旅的分支社也由创建时的12家增至35家,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接待网络。
(一) 加强统一管理,迈开发展步伐
进入六十年代,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成功地访问了亚、非、欧14个国家之后,中法建交,中国与巴基斯坦通航,架起了通往西方的桥梁。于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旅游者不断增多。1965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比上一年翻了近两番,达1.2877万人。其中日本旅游者1656人,占总数的12.9%,日本成为第一大客源国。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1964年3月17日经党中央批准,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简称旅游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负责管理外国自费旅游者的旅游业务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旅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负责对外联络和对外宣传。同时,明确指出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任务是:宣传中国初级阶段建设成就,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经济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旅游局的建立及发展旅游事业方针政策的制定,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在正常轨道上迈开步伐。
(二) 排除干扰,徘徊前进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和人民遭到了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也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旅游业受到干扰和破坏。“四人帮”一伙全盘否定了旅游业,甚至下令封闭了一些文物古迹和游览胜地。不少地方的旅游机构被撤销,一时难于开展旅游接待工作,来华旅游者急剧下降。从一年接待旅游者1万多人减为300余人(1966年全年只接待303人),且主要是外国友好团体组织的工人、农民、学生参观团。进入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口号,周总理力主重新开展外事旅游活动,使旅游业出现了转机。1970年下半年,周总理对旅游工作做了多次指示,明确了当时旅游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机构设置问题。他说:“旅游工作涉及面广,活动范围大,是进行调研工作的有利条件。”“旅游局作为国家管理国际旅行工作的机关,国旅总社作为对外办理国际旅行业务的组织,局、社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通过自费旅行渠道,宣传自己,了解别人;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但不要强加于人。”1971年2月16日,周总理传达了毛主席对旅游局1971年接待工作计划的批示,“人数可略增加”,各方面人士都可以来一点,并亲自部署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排除了“四人帮”的干扰,具体贯彻落实。会议期间,他会见了与会代表,做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重要讲话,详尽地阐述了发展旅游业,允许各国各方面人士到中国来看看,可以起到打开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发展旅游业的经济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周总理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殷切希望。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一批又一批地会见来华的旅游外宾,介绍情况,解答问题,客人们无不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表示,能有机会受到伟大国家的总理的接见,终生难忘,回国后一定要致力于对华友好工作。有些日本客人旅华后,积极支持并参加促进日中友好的活动,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旅游事业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1971年,中国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一些国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旅游业务往来,接待了30名美国自费旅游者,实现了中美旅游交往零的突破。这一年全国接待外国旅游者比上一年增长253.7%,达1599人。同时,入境探亲旅行的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也显著增加(仅广东就接待近万人)。此后,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来华旅游的人数持续回升。为了适应旅游工作开展的需要,在这期间逐步恢复和加强了地方旅游机构。1972年5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强地方旅游机构的请示报告》,南京、西安、武汉、杭州等26个开放城市的国旅分支社得到了恢复,配备了翻译等接待人员。同年8月18日,中央批准恢复“华侨旅行服务总社”,后又增设“中国旅行社”(简称“中旅”),两者合署办公,专营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的旅游接待等业务。各地的华侨旅行服务社也先后恢复。针对当时不大重视发挥旅游经济效能的问题,1973年5月5日,周总理在旅游局的一份工作报告上批示:“旅游事业的收支应该略有盈余,对旅游者应按旅游原则收费(开支外加手续费),对优惠也要从严掌握。”他还格外关心和重视旅游职工的思想和业务建设,多次指出:旅游部门的翻译导游人员要做到“三过硬”,即“政治思想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才能完成肩负的光荣任务。
从五十年代初期至1978年以前的二十多年间,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是对外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接待海外旅游者,宣传了中国初级阶段建设的成就,加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团结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国际友人,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统一战线,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