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八节 北九水风景游览区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八节 北九水风景游览区


  位于崂山的中部偏北,以自然溪谷、山林景观为主要特色,有菊湾、玉笋峰、三水水库、玉笙涧、骆驼头、飞虎峰、小丹丘、松涛涧、九水村、双石屋、内三水、飞凤崖、锦帆嶂、连云崖、鱼鳞峡、潮音瀑、凉清河谷、蔚竹庵、柳树台共19处景点,面积20.7平方公里。北九水为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因水有九折而得名,以北九水疗养院为界分“内九水”和“外九水”。外九水自菊湾溯流至北九水疗养院,长约6.5公里,游览路为水泥公路;内九水自北九水疗养院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里,内三水以内为石台游览路。这里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瀑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处大自然的山水画廊。《胶澳志》赞曰:“滩峡奇秀,清流激湍,峭壁危岩,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崂山十二胜景中的“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诸胜景均汇集于此。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湿润,气候清凉,适于生长辽东半岛的植物,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全国有名的疗养、避暑之地。
  【外九水】 外九水自孙家村村东之菊湾溯至北九水疗养院,全长6.5公里。外九水以山有九折水有九曲而得名,其转折处,必有峭岩削壁,岩壁下水汇成澄潭,所谓九水,实际上是指九个潭水。清代乾隆年间自号“大劳山人”的即墨文人张鹤曾写道:“涧道一发,随山九折,每折则两岸岩岫必蓄奇气,瑰玮恢诡,震荡心目,路穷壑转,豁然改观,游人至此,心栖太古不复念世事。”
  一水 始自孙家村村东之菊湾,南有峭拔矗立似竹的玉笋峰,北有粗武雄伟的黑虎山,两山相夹,中为大涧,涧底巨石交错,姿态万千,峦翠环于上,水湍激于下,潭光树色,步步引人入胜。
  二水 涧中大石垒迭,两岸山峰排空壁立,狮踞虎伏,形态各异。涧南侧有峭壁,石色苍翠,名为锦屏岩。
  三水 1967年在此处建三水水库,水清澈靛蓝,为九水添一新景。水丰时从溢洪坝顶凌空跌落,如挂珍珠壁帘,晶莹夺目。坝东一峰如兀坐的老人,石纹披斜恰如衣纹,颇似老僧打坐入定,故名定僧峰。清代画家高凤翰有《三水题定僧峰》五言律诗:“三水峰尤怪,天然古定僧,禅机云冥冥,骨相石棱棱。破衲合荒藓,庞眉引瘦藤。何年占此胜,跌坐悟三乘。”
  四水 南北两峰对峙如门,名天梯峡,水自峡涧中涌出,银花四溅,声荡幽谷。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四水,清流激湍,澎湃之声闻数里。”建三水水库后,此峡已沉身库中,仅可见露出的对峙石壁。
  五水 四周山峦重绕,山黛松翠,故名环翠谷。涧底流水穿石而过,其声如笙如簧,因此又名玉笙涧。
  六水 涧北有黄褐色山峰耸立,直插蓝天,远望如一匹骆驼临涧而卧,有昂首嘶空、气吞长川之气势,此峰俗名“骆驼头”,峰侧新镌“驼峰烟云”四字。此峰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由东看似骆驼头,由西与南望则形似鹰嘴,东北望狰狞粗猛形似恶鬼,故亦有鹰嘴峰和恶鬼峰之名。峰西迭嶂排空,陡峭险恶,名飞虎岩,这两个并列的一峰一嶂,令人叹为观止。此处不仅山险,涧水也分外湍急,在飞虎岩下,涌成一个形似鸡爪的深潭,名为鸡爪潭。清代康熙年间即墨文人宗方侯有《骆驼头》诗:“秦桥万里返东流,疑是当年鞭石游。力尽五丁驱不得,山灵幻结骆驼头。”
  七水 此处山谷宽敞,天光大亮,两岸翠竹苍松,山村掩映其间。涧北一峰临水独立,呈丹褐色,山势奇特秀如盆景,名小丹丘,又因岩石突出如发髻,又叫仙人髻,亦名小梳洗楼。峰顶石上,南向刻有“小丹丘”三字,乃集郑板桥字而非郑板桥所手书。东北山凹处是通往王哥庄的山口,由此经土浅岭可抵王哥庄。
  八水 山势舒缓,涧水悠悠,漫山皆松,山风徐来,松啸声和水流声相应,溶为一片涛声,名松涛涧。水中石崮上刻有“松涛涧”三字。
  九水 为外九水的尽头,是一处不大的山坳,松竹相间,流水潺潺,凉风习习,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崂山风景优美的避暑疗养胜地。涧南是北九水疗养院,涧北是太和观,又称九水庙,西山有仙古洞。仙古洞内壁光滑,洞为卵形,高2米,深3米,明代登州武举周鲁曾题刻“仙古洞”三字于洞左,为丛林所蔽,游人多不知,在山坡巨石上另有题刻“仙古洞”三字。清康熙年间即墨文人杨还吉有《宿仙古洞》七言律诗:“一溪九折逶迤出,水绕山回古洞存。谢客不知穷雁宕,渔人何事问桃源。涛声入夜连孤岛,清磬流云失暮村。自有登临来我辈,遥惊羽士下昆仑。”
  【太和观】 太和观,又名北九水庙,位于北九水的涧北,与北九水疗养院隔水相对,由此西北为外九水、东南为内九水。太和观北倚卧龙山,苍松修竹,古木澄潭,构成了幽雅寂静的环境。太和观创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正殿祀真武,在大殿东壁嵌有《重修九水庙碑记》,字已漫漶不清。大殿石柱有一幅楹联,左为“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另有诗刻嵌于太和观东壁,保存完好,刻石长可1米,诗为山东抚军崔应阶之《玉鳞口》七律,此为其真迹。清代乾隆年间,知县叶栖凤在太和观厢房设“石屋书院”,供即墨县一批生员在此攻读,道光中期废止,直到民国初期,观中之西厢房仍存有该书院的大量古书。青岛解放后,在太和观旧址设九水小学,现改建为九水饭店。清初莱阳文人孙笃先有《太和观》诗为:“茅屋倾欹柴户闭,绕门修竹几竿遮。道人十日九不在,游客空来踏落花。”
  【双石屋】 太和观东南约1公里,北山坡有两巨石相临,此处有村名双石屋,是一个景色幽深的小村。其北有高山,即大劳崮,崮顶两岩对峙,瀑从峡间飞下,如长剑倚天,涧水东流为异云河。在双石屋村东河谷大石上,刻有“江山如画”四字,字径1米。在路侧巨石上,还刻有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七言诗,幅高4米,该诗为郁达夫1934年游崂山所作。清代胶州著名文人王大来有《双石屋访华山人》五言律诗:“一流合众派,千里响春雷。水逐千峰转,人穿九曲来。天光随笠小,树色到门开。采药山翁去,夕阳犹未回。”
  【内九水】 自北九水疗养院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里。两山夹立,水流中穿,峭壁危岩,澄潭激湍,与外九水相比,内九水峰峦更加峭拔,峡涧更为险峻,景物荟萃,奇境变幻,丰富多彩,素有“九水画廊”之称。清康熙年间即墨文人宋绍先有《游内九水》五言律诗:“路出千林杪,探奇时已过。地偏人迹少,山静鸟音多。倚仗听岩溜,看云入涧阿。尘客净如涤,不必俟清波。”
  内一水 从太和观左侧沿山路东南行,过滚水桥便见前有“一鉴潭”,半亩澄波,中涵如镜,云影岚光,尽收潭底。也就是内九水之一水。
  内二水 从一水溯涧上行不远双石屋村南,巨石横陈涧底,潭处石间,澄泓湛碧,寒气凌人,名“印月潭”。村对岸山峰突起,酷似身着盔甲的将军,故名“将军崮”。1994年4月28日在村中建造了一座石桥,取李白游崂山诗中“飞步登云车”之意定名为“步云桥”,桥头立一石碣,镌刻有209字的《步云桥记》。缓步桥上,拾取四周景色,别有一番情趣。二水路旁石上,还镌刻着郁达夫游崂山诗文。
  内三水 过内二水东行半里许之漫水桥头,有一大石上刻篆书“三水”二字。涧水从东北方破峡而来,被涧中大石分隔阻拦形成激流,白沫飞溅,状如马尾,名“骏马甩尾”。在这个峡谷中,从前栖居着许多鹳鸟,峭壁和山崖上多鸟窝,故三水这段河涧又名“鹰窠河”,亦名“鹰愁涧”。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著名文人高凤翰游北九水时,写有《鹰窠涧》五言律诗,镌刻在内三水涧中巨石上。涧南山峦陡峭,石纹垂直,又有九水石林之称。
  内四水 从内三水上,境渐高,路越纡,景色也愈奇。乔松满谷,流水淙淙,云雾缭绕,山峦时隐时现。涧对岸有一峰如削,秀出云端,从东南方飘来之云雾往往被此峰分切,故名“斩云峰”。1980年夏季一场暴雨中,此峰被雷击而腰截,如今只存峰尖的下半截。另有观景亭高耸于南岸,该处河南岸山中有石门,高如城墙,人可穿行其间,以此为亭名。在亭旁卧石上刻有“石门亭”三字。
  内五水 去五水途中,南岸悬崖垂石如裳,望之如士大夫拱手相揖,刻有“大夫石”三字。内五水山谷尤狭,涧南悬崖陡壁高约100米,色赭黄,石纹纵横有致,斑驳绚烂,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因其色彩如凤似锦,故名“飞凤崖”,此三字镌刻在谷中圆崮上。飞凤崖下有“凝碧潭”,清极而色碧。
  内六水 山道随水势弯弯曲曲,水随山转,人傍水行,至内六水更入佳境。南岸道旁有一潭碧水,名“镜天潭”,潭旁有一巨石,上平如台,台上置石桌、石凳,名为“观音台”。居台上,可领略此处的奇异风光,能望见六水南岸的天印石,又称“马首是瞻”。涧北有赭黄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数十米,状如船帆,石纹纵横相缀,在阳光下灿烂似锦,名“锦帆嶂”。另在内六水北岸峭壁40米高处,刻有“山高水长”四字,字径1.5米,为北九水最大的刻石。
  内七水 过七水亭,谷更加陡峭,两侧石壁之岩石呈青黛色,山上长满黑松,翠绿如滴,景色幽深,古称“冷翠峡”。峡谷内一崮突起,上刻“冷翠峡”三字。涧内又一处悬崖峭立,几与云接,仰望令人目眩,名“连云崖”。连云崖旁有一岩,似利剑直插青天,此岩与连云崖之间是一道狭窄岩缝,整个悬崖仿佛摇摇欲倾,仰视惟见游云而逝,人行其下,惊恐不已,莫不频频抚顶回首再三。1957年,朱德元帅和罗瑞卿大将漫游此处时,将之定名为“一步三回头”。
  内八水 过冷翠谷东上便是石门峡,峡两岸崖高数十米,对峙如门,故名。入峡后为大龙门,古称“大崖门”,讹传为“大衙门”,俗称“大牙门”,清代张鹤改称为“大龙门”。由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两门之间,山峰弯曲似弓,翠嶂环抱如城堞,故壁上镌有“月城”二字。月城俗名圈子里,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圈子里,四面皆绝壁,西入东出,水从中流,游人叫号,如瓮中音。”出月城,在峡南岸凹洞内刻有“鱼鳞峡”三字,深秋时节,峡谷两侧花盛叶黄,又名金华谷。
  内九水 过金华谷,东南攀登而上,就是内九水。有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凌空,东南方有一道瀑布从石壁凹处飞流而下,跌入峡谷,形成碧潭,名为“潮音瀑”。
  【潮音瀑】 原名鱼鳞瀑,1931年叶恭绰游此,因其声似潮涌,而题书“潮音瀑”,遂以此为名。潮音瀑是内九水的尽处,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面岩石裂开如门,瀑布从中三折泻下。第一折西向,流长约6米,下注鼓腹状的石槽中。二折西北向,流长约5米,下注椭圆形之石缸内。三折最长约10米,西南向,下注直径20多米的池潭中,水色靛蓝,深难见底,故名“靛缸湾”。瀑布倾泻时,急流掠石,迸珠溅玉,如泛起层层鳞花,似扬起片片碎玉,故此瀑布古称为鱼鳞瀑或玉鳞瀑,但其声又如潮涌,又名潮音瀑。前者为观其形,后者为闻其声。潮音瀑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岩瀑潮音”。
  此处飞瀑清潭,谷壑幽邃,凉气袭人,盛夏游此,分外惬意。靛缸湾北岸建一“仙舫”,是为纪念在此与侵华日军作战而牺牲的崂山游击队的将士们。观瀑亭建于西南崖巅,内设石桌、石凳,在舫与亭中凭眺危崖垂瀑,兴致无穷。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赞九水瀑布诗:“谷口销重重,攒天尽两峰。半空飞瀑布,一客拄长筇。洗净尘嚣耳,清浇磊块胸。悬流穿地底,下有老蛟龙。”
  【蔚竹庵】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东北约3公里的凤凰崮下,地名蔚儿铺,据蔚竹庵之《嘉庆刻记》中记载,蔚儿铺也是蔚竹庵的俗称。蔚竹庵居海拔650米高处,松青竹翠,涧水成韵,在崂山十二景中称“蔚竹鸣泉”。对去蔚竹庵之途径,《胶澳志》中记述甚详:“由鱼鳞口北岸攀援而升,越一山梁,别有溪源清流,石上有庙名蔚竹庵,此为鱼鳞口赴蔚竹庵之捷径。其大路则由北九水双石屋登山,有松成林,触风作韵。大路所经气象开阔,而捷径则山花载途,泉石幽邃,取径不同,景物亦异。”由蔚竹庵入崂山深处,山路陡曲奇险,东南行可登巨峰,东去越过滑溜口可到棋盘石、华严寺,直达东海岸。
  深藏于绿荫沉沉中的蔚竹庵,建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是一座玲珑秀雅的院落。蔚竹庵现有三块石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崂山各庙宇的石碑破坏殆尽,惟此处石碑幸免于难。庵后陡嶂为屏,崖顶危石岌岌欲坠,门前涧水潺潺,四周翠竹萧萧,环境清新幽静。在凤凰崮上有许多象形石,如婷婷玉立的“姊妹峰”,风度翩翩的“相公石”,栩栩如生的“海豹石”、“靴子石”、“扇子石”等,每块石头都有一则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1934年,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到此游览时曾留有《蔚竹庵》七言诗。
  【狮身人面石】 狮身人面巨石见于蔚竹庵以东1.5公里处,石居峰顶之上,高约40米,坐东面西。“狮身”由整块巨石构成,浑然天成,呈跃起状,背上被一巨石镇住,故又名“石镇狮身人面石”。最为难得的是它的“人面”,侧面看去,眼鼻口俱备,且比例合度,造型逼真,颇似埃及狮身人面像之侧影,有鬼斧神工之妙,令人叹绝。从蔚竹庵东北侧沿朝滑溜口方向走,约行1.5公里,举目东望眼前之山峰,狮身人面石便赫然在目。
  【柳树台】 柳树台位于竹窝村北,在折崮顶西北,是青岛市区的台东至柳树台公路的终点。柳树台地势高旷,海拔500余米,东西两山夹立,中豁一口。从这里行12公里可东上巨峰,北去1公里可达北九水疗养院。德国侵占青岛时,曾在此处筑有疗养院,并修台柳路自青岛市区抵此。旧时,凡游北九水景区者,多从南九水入山,经柳树台至北九水。故《胶澳志》记有:“柳树台为入山之孔道,南赴巨峰,东往北九水,于此分道。台上昔设疗养院,废屋犹存,附近亦有小旅馆一二所,为外人所经营。”蓝水有《柳树台》诗为:“青杨无一树,何以柳名台。游客攀松上,高楼临涧开。泉声听渐远,云意懒成堆。风挂孤帆满,遥遥海外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