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七节 仰口风景游览区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七节 仰口风景游览区


  以仙山宫殿和海湾沙滩景观为主要特色,主要有太平宫、白龙洞、犹龙洞、白云洞、关帝庙等道教人文景观,上苑山、狮子峰、觅天洞及仰口雕龙矶、峰山岬角等自然风光,面积22.5平方公里。岚光霭气中群峰峭拔,争奇斗异,翠竹青松里掩映着“海上宫殿”太平宫,悬崖峭壁下隐藏着奇洞怪石。仰口海滩宽阔平展,沙质优良,海水澄碧,是理想的海水浴场。这里还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在有名的狮子峰巅可欣赏动人的奇观“狮峰宾日”,在峰下则可仰观迷人的胜景“狮岭横云”。游客可乘坐仰口索道,观天下第一“寿”之雄伟,享受觅天洞曲径通幽之乐趣。雕龙嘴村东海岸边的雕龙矶,陡崖峭立,石矶入海,惊涛激石,颇为惊险。
  【太平宫】 又名太平兴国院,与上清宫、太清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胶澳志》记有:“太平宫,宋初敕建,乃华盖真人刘若拙道场。”太平宫因建在上苑山,故又称“上苑”,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说:“上苑,所谓太平宫者也。”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南坡。自仰口湾西面500米处,沿新修的盘山石阶攀援,道旁古松苍劲,堆青叠翠,蓊郁成荫。在上苑山麓环山渠道的虹桥附近,有两棵粗可合抱的古松夹道迎客,松旁两方巨石矗立。路南巨石上镌“疑是幻境”四字,石上另刻有明代即墨文人杨泽《上苑》诗一首,稍西另一巨石上镌有“华盖迎宾”四字。松石交映之景,名为“双石长松”,亦名“长松迎客”。绕松而过,曲径通幽,在浓绿葱郁中有一所道观,这就是太平宫。山门照壁上大书“海上宫殿”四字,背面刻有《太平宫记》。宫内房舍清雅,环境幽静,为二进院落。正殿建于后院,前院分东、西两院,东院建钟亭一座,内悬大钟一口,旁有石碑,刻有“太平晓钟”四字,此景定名为“上苑晓钟”,西院有水井一眼,名“龙涎”,水甘冽。
  太平宫居上苑山山腰,依山襟海,景色绮丽,不仅是崂山最古老的道观,而且也是风光最旖旎之处。奇峰横空,异石遍山,古洞藏幽,摩崖纷呈,景物擅崂山东部之冠。更兼面对大海,碧波浩渺,白帆点点,景色万千。在太平宫不但能“观日”,而且还可“听涛”,每当夜深,万籁俱寂的时候,澎湃的海涛声与宫中的松风声,合成一种万马奔腾之呼啸,在寂寥之秋宵尤甚。明代即墨举人黄宗臣《宿狮子峰》诗中,有“寒声时到秋山寺,半是松声半是涛”之佳句。
  【狮子峰】 狮子峰在太平宫东北,危峰耸起,远望酷似一张口雄踞的巨狮。整个山峰,由无数巨石组成,顶峰有一巨岩翘起,向西突出,与下面另一巨石形成狮口,内可容10多人,内壁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监察御史蓝田和山东参政陈沂同游时的题刻。上下腭间钟乳参差,因风雨剥蚀,形成了历历可数的“巨齿锐牙”。从“雄狮”胁下,穿石洞可登上“狮背”,顶面很平敞,设有石桌石凳,可容数十人。石洞口镌有陈沂手书“寅宾洞”,其义源出于《尚书》中的“寅宾出日”之句,寅宾即恭敬引导之意,《尚书·尧典》中记有:帝尧委派羲仲到东方掌握农时,命他每天要毕恭毕敬地把太阳引导出升,然后带领农民从事劳作。据此引伸出狮峰宾日之语,并成为崂山十二景之一“狮岭横云”。近年修复太平宫时,又在峰东新镌“狮峰观日”四个大字。
  寅宾洞南侧石壁上有明代陈沂《狮子峰》诗一首,另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题刻“山海奇观”和“明明崖”。狮子峰顶西侧镌刻有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狮峰观日出》七言诗,其中有“霞彩千条天簇锦,洪涛万里涌溶金”之佳句。在狮子峰顶观日出,因地势较高而且离海较近,故视野开阔,一望无际,可尽情领略沐日美景。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其游记和诗词中,饱笔酣墨地称颂狮子峰的景色。清代文人林钟柱登狮子峰诗曰:“独登狮岩顶,危峰拔地高。四围低乱嶂,万里矗惊涛。澎湃声犹壮,风云气易豪。眼前村落小,点点俯平皋。”
  【绵羊石】 绵羊石在太平宫东,是崂山著名象形石之一。出太平宫东门,便可见一新建之平台,外面护以石栏,内设石凳,这里有新镌刻的臧克家七言绝句一首:“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自平台东去,山坡大石相叠,如一只跪伏的绵羊,尤其在特定的角度和光线等条件下,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翠屏岩】 翠屏岩在太平宫西北,是一块崭立的绝壁,遥望如屏,苍翠悦目。从太平宫远观,绚丽之景色如一幅丹青高悬。崂山翠屏岩有二,一在华楼,一在此处。华楼之翠屏岩峭壁耸立,苍翠斑烂;此处之翠屏岩秀屏如画,绚丽多姿。
  【犹龙洞】 犹龙洞在翠屏岩下,是一座天然的叠架石洞,洞口东向与狮子峰相对,深广各数丈。该洞原名“老君洞”,内供奉太上老君及道教“南五祖”、“北七真”。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山东提学邹善来游崂山,游至此处嫌老君洞之名称不够雅致,同游之即墨县知县杨方升取《史记》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之记载,遂将此洞更名为“犹龙洞”。洞前有一巨石,上镌刻“鳌老龙苍”四字。
  【混元石】 沿犹龙洞侧新修石阶,可绕上石顶,石上刻“混元石”三字,字径30厘米,其年代及书刻者皆不详。在石上还刻有星座图案,镌刻年代亦不详。混元为道家语,系指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宋真宗崇奉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因此石靠近老君洞,故亦因老君而得名为混元石。在石上举目四顾,群峰排空,峭壁耸崎,大海广漠,碧浪连天。
  【仙人桥】 从太平宫后曲折北下,是一条深涧,涧底大石累累,形成一座天然的石桥,横跨两岸,名仙人桥。水从石隙中下泻,人自桥上走过,峦光云影,松韵水声,环境幽雅。
  【白龙洞】 仙人桥东有一泓澄碧的潭水,名白龙潭。桥北有巨石结成的山洞,名白龙洞。此处镌刻明代武举周鲁题写的“白龙洞”三字。洞额镌邱处机七言绝句20首,字径10余厘米,摩崖巨幅颇具规模,书写工整,刻工亦佳,极具文物价值。邱处机于金代泰和八年(1208年)来崂山,因嫌其名不佳,“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另外还刻有“鳌山”二字,后署“明嘉靖壬辰六月二十五日,山东都指挥戚景通书”,戚景通乃抗倭名将戚继光之父。明代文人李岩有《白龙洞》诗:“洞口翱翔忆白龙,白龙飞去白云封。沧田自识千年迹,邱壑应深一世慵。大海滩头惟闻水,仙人桥上但余松。扶桑日月鞭驹过,数度震钟又午钟。”
  【觅天洞】 从太平宫后沿涧西南行,约行1.5公里即为“槐树洞”。洞由两侧高70余米峭壁夹缝中的多块巨石叠摞而成,自上而下共有10层,盘旋曲折,离奇险怪。洞内忽而幽深黑暗,须秉烛而入;忽而异境天开,如豁然开朗;忽而台阶蜿蜒,必拾级而上;忽而石壁陡立,得攀梯而登。站在洞顶石台上,放眼远眺,海天一色,群峰竞秀。据传早年当地人避兵乱曾藏于洞内,能容数百人。明末进士、莱阳名士张允抡《游槐树洞记》对此洞记述颇详。周至元咏觅天洞诗曰:“古洞悬崖半,扶梯始克上。秉炬匍匐入,玲珑仙踪贶。初进狭而隘,再上幻而旷。洞尽天光露,微微一孔亮。平生好探奇,兹游恣而放。低回不能去,惬此幽独赏。”
  【东华宫】 从太平宫东南行1公里,有东华宫,建于明代,原为太平宫之脚庙,清顺治年间重修,今已圮毁,原宫前有钟鼓楼亦倒坍。由此迤而北为北斗石,大石特起,面如平台,为旧时道士礼北斗之步罡踏斗处。再东南行至猪头峰下为关帝庙,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沿路南上,即达白云洞。
  【仰口湾】 仰口湾在群峰峭拔、古木参天、庙宇错致的崂山东麓,位于鹰定崮之东,南有泉岭,北有峰山,形成一个弯月形海湾,南北长2.2公里,宽阔平缓的沙滩东西长约1200余米,整个仰口湾之面积约2.5平方公里。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即以舰艇40艘由此湾登陆。仰口湾风光明媚,景色旖旎,阳光充足,海水清澈,金沙细软,并出产驰名中外的“海底玉”绿石。
  【白云洞】 白云洞在华严寺西北,太平宫西南3公里处,洞位于山巅,海拔400多米,背倚危石,前临深涧。登洞的道路有二,一是从刁龙嘴西上,二是由关帝庙南登,两条路都峻陡如梯。从刁龙嘴一路,绕二仙山南麓,经过老君洞,北上为逍遥谷,谷在二仙山与白云洞间,地势略平,行走轻快省力,因之又有“逍遥径”之名。谷中苍松修竹,青翠照眼,有石塔二座,其一为白云洞开山祖师田白云藏骨处,另一座石塔为崂山道士王生本的藏骨处。谷北有“象鼻”、“文笔”诸奇石,西去拾级再上便到“白云洞”。白云洞是天然石洞,南向,由四块巨石架成,左青龙石,右白虎石,前朱雀石,后玄武石。洞额镌“白云洞”三字,是清代翰林尹琳基题写。洞旁是清初重建的道观,亦名“白云洞”,庙内建有新式楼房,叫“迎宾楼”,现已废圮;还建有古朴典雅的青龙阁,处其上可凭眺远景。崂山以洞为名的道观,仅白云洞与明霞洞2处。
  白云洞前有2株古银杏,大可合抱,青龙石侧有一株古玉兰,粗逾合抱,春季花开累累,如云似雪。洞后松树繁多,其中一棵尤属奇特的名为“华盖”,老干蟠曲,虬枝密叶,婆娑如盖,遮满洞顶,小枝斜出,探向洞外,从下望去,极象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这就是崂山十二景中的“云洞蟠松”,可惜此景已不复存。青龙石前有卧云窟、菩萨洞、清虚洞和普照洞。菩萨洞内供铁佛一尊,传为清代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从海中拾得。普照洞是一人工洞,小而光洁,旁有白骨松一株,坐于洞中可俯视山海景色。白云洞之名的来源有二说,一是因白云洞位处高山而又临海,经常云雾缭绕,故名。另有一说,是因其开山祖师为田白云道士而得名。《胶澳志》记其景观为:“洞在山腹,门前赭松千株,幽篁苍翠,又有银杏、玉兰围均合抱,洞乃岩石叠成,上刻白云洞三字,人立岩上,可以观海。”清代文人钟惺悟有《白云洞》诗:“微行黄叶路,小憩白云巅。晴翠飞衣上,沧溟落足前。临风数归鸟,倚石听流泉。抛却人间累,神仙住洞天。”
  【二仙山】 二仙山在白云洞东,与大仙山并列。大仙山不可登,二仙山之登山道路十分奇险。崖壁陡峭,在峰顶南面有一大石,陡立如梯,名上天梯。手足并用爬上天梯,跃过“三步紧”,最后登上顶峰的会仙台。这座石台好象一只靠背椅,椅背上刻有一个“仙”字。登台眺望,海色明澈,烟波浩渺,俯视悬崖,惊险万状。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松间闲坐数烟峦,海气苍茫障远山。四面峦峰忽不见,始知身在白云间。”
  【观音岩】 白云洞西有五老松、九曲莲花洞诸名胜。再西行为西望海门,门东向,南北两岩对峙,路从中过,北岩壁半上有白石隆起,状如观音小像,衣纹毕具,神采生动,蔚为奇观。【石障庵】 从白云洞西过望海门、毛儿岭,就到石障庵,又名石丈庵,因庵前有一巨石将庵遮住而得名。庵西有栖云洞,南下有伏龙洞,洞黝黑阴森,冷气袭人。西山顶上有陨星石,悬置山头,危危欲坠。
  【刁龙嘴】 又名“雕龙矶”。位于刁龙嘴村东海边,为深入大海中心的岬角。五色毕备,层次分明。悬崖下插大海,状如龙头,每遇潮来,洪波簸荡,摇摇欲飞。清代莱州举人林钟柱有《雕龙嘴望海》五言诗:“一碧茫无际,横空波浪悬。身前仅有地,眼外竟无天。风急帆樯没,沙平与屿连。不知徐福去,是否返楼船。”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环于苍松山楸间,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崂山地区自清初就习惯把关帝庙与土地庙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区各村,而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仅此一处,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关帝庙奉全真道华山派。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载,关帝庙本系太平宫之下院(另一下院为东华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有中殿三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殿两旁各建倒房四间。后院为四合院,绕过照壁有大殿三间,内祀2米多高的彩塑关羽坐像,四周绘关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曹”、“单刀赴会”等,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大殿两旁各有配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四间,皆为砖木结构之硬山式建筑,该庙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院内植芍药、耐冬、黄杨,皆百年之物。1948年是该庙鼎盛时期,有庙产600亩土地,佃户18户,雇工22人。“文化大革命”中,该庙之塑像、供器均遭破坏,壁画用泥浆覆盖,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4年,曾由崂山县人民Gov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关帝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峰寿字石刻】 1993年,崂山风景区管委会在仰口游览区的太平峰的石壁上,镌刻了一个高20米,宽大16米的大寿字,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欣然命笔“天下第一寿”,一并镌刻于“寿”旁。1996年,又在此基础上兼收沈鹏、启功、黄苗子、吴中启等39位书法名家的墨迹,并蓄魏、隶、篆、草等多种字体,在太平峰的石壁上形成了群“寿”刻石景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