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传记
赵 太 侔
赵太侔(1889~1968),名畸,原名赵海秋。山东青州人。
清末,赵太侔毕业于青州中学。在中学时加入同盟会,后到烟台实艺学馆学英文,1909年毕业。辛亥革命后,在山东军Gov任科员。1913年,加入国民党。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18年毕业后回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教师,并在省立第一师范兼英语课。不久,又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专攻戏剧。1925回国后,应聘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主讲戏剧课。1926年,他去广州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学务委员和广州国民党青年部秘书。同年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武汉,任国民Gov外交部秘书,参与了收复汉口和九江外国租界的活动。1928年1月,出任南京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秘书长。北伐军进入山东后,南京国民Gov决定筹建山东大学,赵太侔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1929年5月国民Gov军进入济南后,被任命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和省立实验剧院院长,仍兼任山大筹委。1929年6月,南京国民Gov决定改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校址定于原私立青岛大学处。1930年9月21日青岛大学开学,任文学院教授,一年后任教务长。“九·一八”事变后,校长杨振声辞职,他暂代校长职务。1932年7月,南京国民Gov教育部决定改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9月30日任命他为校长。1936年,山东省Gov主席韩复榘为了镇压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以停拨协款相威胁,干预学校人事调整,赵太侔愤而辞去校长职务,离开山东,改任北平艺专校长。抗日战争开始,学校内迁湖南,辗转至重庆。从1939年1月起,他历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央训练委员会第三处处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参事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6年复校,国民党Gov复令赵太侔为校长。赵太侔任校长后,会同总务长周钟歧对于美军占用青岛山东大学的校舍,据理力争,频繁交涉,终于陆续收回。后成立文、理、工、农、医五学院,规模扩大,并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为山东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6年,进步教师徐中玉被国民党教育部认为有“共党”嫌疑,密电赵太侔查明具报,即予解聘。赵太侔将密电转告徐中玉,并保护了徐中玉。在1947年6月和1948年9月两次大的学生运动中,身为校长的赵太侔虽然不同意学生运动,但还是采取措施同国民党当局交涉,保释被捕学生,并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决定被扣押学生一律保留学籍。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令赵太侔乘军舰南逃,赵太侔不愿再随国民党残余流亡,秘密避居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6月2日青岛解放,他向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代表王哲办理了山东大学交接事宜。
1949年9月,山东大学在人民Gov领导下开学,他应聘为外文系教授。秋,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他留在山东海洋学院任教,兼院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民革山东省委委员和民革青岛市副主委等。
赵太侔对汉字研究造诣很深,写有《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文稿。1968年4月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下于青岛投海自尽。1979年10月山东海洋学院举行追悼大会,为赵太侔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