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1:风俗志 第六篇 民间游艺风俗

第六篇 民间游艺风俗
第一章 造型艺术



  年画 青岛地区历来就有张贴年画的习俗。春节来临之际,无论是殷实富户还是贫苦之家,都要在自己的居室墙壁贴几张年画,借以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年画的张贴处一般为屋门(门神)、窗榜、炕围,内容多为麒麟送子、莲(连)年有鱼(余)、五子登科等。因为需求者众,年画的创作也就随之繁荣起来。
  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 具有构图饱满匀称、线条流畅刚劲、装饰性强、色彩鲜艳的独特风格,并随时代的变迁而易。
  主要形式有窗榜、窗顶、门神、围桌、站童子、毛方子等形式,内容多用寓意、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以人们司空见惯的鹿、鹤、鱼、石榴、莲花、佛手等吉祥图案与画面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巧妙的组合,借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如喜庆有鱼(余)、鹿鹤(六合)同春。其中也有历史故事,如《回荆州》、《空城计》;寓言故事民间笑话,如《老鼠娶亲》等。同时还有反帝反封建的作品,如表现辛亥革命的《攻打南京》、《湖北军事图》和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日本攻打青岛》等一批新年画,这些年画既是艺术瑰宝又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留学生相继到宗家庄考察,使宗家庄木版年画誉满海外。
1.jpg

  胶南年画 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画面充满着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以直观好看为标准,不强求形似而力求神似。如鸡鸭牛羊身上绘有的装饰图案,大小肥瘦根据画面而定,不受实际情况限制,创造出一种具体与抽象共存的风格,使画面色彩既完整统一又丰富多彩,既鲜艳夺目又不粗鄙俗气。胶南年画的代表作有《祖国万岁》、《回娘家》、《丰收场上》、《采标本》、《扎糊棚》、《大年初一》、《小药圃》等等。
  1986年,胶南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定为“年画基地”。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绘画乡”。此后,许多年画作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不少精品被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个人收藏。
2.jpg

  剪纸 剪纸在青岛地区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剪纸的参与者多为妇女,工具只是一把剪刀,材料为羊毛纸,因多用于喜日节庆烘托热烈的气氛,故以大红色为多。也有以黑色油光纸剪花装饰居室顶棚的,因其底色用红色或粉红色,显得质朴美丽。驱邪避灾的剪纸则必用黄色。
3.jpg

  莱西剪纸 莱西民俗古朴,剪纸亦然。其图案刀法无论是粗犷简洁还是纤细工巧,都透着齐文化独有的力的气度。形式主要有窗花、条子、窗心、墙花、鞋花、灯笼花、盒子花及天棚花等。结构严谨缜密,如《苏小妹三难情 郎》、《辕门斩子》,在仅有尺余的篇幅中娴熟地用“二度空间手法”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传说故事,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
  另一个特点是题材繁多,寓意美好。窗花类中,《金鱼缸》寓意“金玉满堂”,《猴》反映了人们企望靠建功立业得到封“侯”的思想。《鸡》与“吉”谐音,又言其食五毒,可以驱灾避邪。《荷花》象征着夫妻生活和美幸福。
  装饰顶棚的图案。四周一般为“蝴蝶”、“云头”,当中一一个团花,用五个蝙蝠组成的团花称为“五福捧寿”,取“蝠”与“福”谐音。以“喜鹊穿梅”取“欢喜”、“美好”之意。图案两两对称,线条粗重流畅,布局浑然一体。
  最具代表性的动感剪纸是斗鸡。将一对争斗的公鸡剪纸悬于室内窗户正中,一线透过窗纸联系户外一纸鸢,风吹纸鸢动,牵动户内剪纸公鸡争斗,类似皮影戏,分外有趣。
  黄岛剪纸 剪纸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节庆日还是男婚女嫁,墙上有喜花,窗上有窗花,顶棚上有顶棚花,炕边镶炕围花,镜子上贴镜花,连送喜的饽饽(馒头)上也贴有饽饽花。黄岛剪纸以辛安镇为中心,延及四乡,尤其是青年姑娘,每年腊月农闲时互相学样,春节前结伴将作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窗花。黄岛剪纸中,窗花最为丰富,佳品也最多。图案上配以文字充实内容,如花鸟图案配以“四季平安”、“幸福家庭”、“美满生活”等等。在门窗玻璃上,人们还喜欢剪贴一对小狮子.既能增加威武之感,又有驱恶避邪的涵义。
4.jpg

  喜字花。内容上都赋于一种美好的寓意,如“并蒂莲花”、“双鱼戏水”、“鸳鸯戏荷”、“双蝶飞舞”等。形式上多采用“花中套花”,还有的在喜字对称的两边剪上游龙戏凤或凤凰牡丹等等。
  饽饽花。是贴在节庆祭祖或馈赠亲友的饽饽(精粉馒头)上的一.种装饰性剪纸。喜日祭祖的图案中间必须带“喜”字,两边装饰以“全”字图案及幸福美满字样。饽饽花的花样很多,有的像雪花,有的是匀称协调的网花,最富代表性的就是“全”字图案。
  黄岛房内的顶棚大都是花纸裱糊.中心的团花剪纸多采“五福捧寿”、“金鱼戏水”、“凤凰戏牡丹”,加上一个“全”字图案,搭配得阴阳有度、虚实得当、层次分明,非常有节律感,堪称。一绝。
  玩具 青岛地区的民间玩具均为自制的自娱性娱乐用品,按其材料分可为布类、泥类、竹木类、秸杆类等等•材料易寻,制作简单,许多上升到了工艺品的高度。
  泥塑玩具 春节期间,村头及市街热闹地方都有卖泥塑玩具的,从造型看.有老虎、知了等十几种。造型古朴,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明显受潍县年画的影响。这些泥塑玩具不但有形,而且有声。泥老虎,制作者在其腰部粘…圈牛皮纸,当中安装一只竹哨,其鼻孔为出气孔,玩者一按腰部,牛皮纸的气体就会吹响竹哨,发出“汪汪”的叫声。再如知了,在其腹部做成小鼓,豫皮筋别一小棍于腹中,玩者手擎处有一泥齿轮,手摇泥知了转动齿轮带动小棍敲击小鼓,发出的声响如同知了。
5.jpg

  蹦哒猴 蹦哒猴是青岛地区早年就广泛流行的一一种自制玩具。做法是,取两根30厘米长的秫秸,当中的l/2处横一道10厘米的秫秸,做支点,成一支架。用硬纸剪一个15厘米高的小猴子或用秫秸做一个同样大的小猴子,两臂处用线交叉串起,栓于支架一端。玩时用手握支架的另一端,使线绷动,促使小猴子上下蹦哒,俗称蹦哒猴。
  丫丫葫芦 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攀援植物。青岛地区有两种,一种大葫芦,一种小葫芦,后者赢径在5~10厘米左右,上下有两个相联的凸鼓肚,俗称为“丫丫葫芦”。因其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是种天然的玩具。又因“葫芦”与“福禄”谐音,人们对此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莱四的“丫丫葫芦”是一种经过精心加工的传统工艺品,在民间小孩过“百岁”时,有亲属长辈送上一个绘有龙虎图案的“丫丫葫芦”,既是玩具,又能讨个“福禄”的吉祥。
  作为工艺品的“丫丫葫芦”通常有绘画与雕刻两种,也间有半绘半雕的形式。绘画主要是彩绘,绘以龙虎或“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人物故事。雕刻分为浮雕和镂雕,民间艺术家们依据葫芦的自然形状巧夺天工地雕刻出各种楼室亭阁、人物故事、花鸟虫鱼。雕刻的刀法纯熟,粗细有致,风格千变万化。

  布老虎 布老虎是用黄布缝制,内填充料而成。大者长达30多厘米,可做儿童枕头,小者仅有寸许,可做小摆设或儿童玩具。其造型夸张生动,饱满威武,头圆、尾硬、腿短,其眼、鼻、嘴都是用色纸剪好后贴在头部的,嘴边粘羽毛为胡须,以纸剪“王”字贴于额头。胶州新亚工艺厂每年做布老虎在广州交易会上销往海外。
6.jpg



  荷包 荷包是以绸布和丝线制作而成的。大者数寸,小者仅有三、五分,造型秀美,绣工细巧,内装香料,下垂流苏,颇受少女和儿童的喜爱。
7.jpg



   绒孩 绒孩是一种高级手工艺品玩玩具,在胶州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它用细金属丝和苘毛扎制,着彩色,大的高约13厘米,小的约3厘米,一般取材于戏剧人物、仕女或动物。初时,绒孩的头部为布制,效果一直不太好。1930年前后,艺人徐高氏将其改为墨鱼骨制作,使绒孩更加精致。建国后,她创作的绒孩群像《回荆州》曾出国展览。


第六篇 民间游艺风俗
第二章 戏 舞



  木偶 木偶戏,青岛地区叫“撮头子戏”,是流动艺人在集市、村镇演出的一种娱乐形式。表演者自带一微型戏台,状若立柜。演员躲于下面布幔中,操纵上面木偶演出。制作粗糙,剧情多为传统的小故事。
  1979年春,在莱西小沽河东岸院里公社岱墅村东群众俗称为“点将台”的高地上,挖掘出汉墓两座,陪葬物品中有一大型木偶,身长193厘米,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社火 青岛社火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记载,主要烘托节日喜庆气氛。尤其是旧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最为兴盛。建国前,市内及即墨、胶州等县城自正月十四日起各商号团体就组织社火演出庆祝,集镇和村庄也各自组织活动,串街走巷,锣鼓喧天,形式有高跷、秧歌、旱船、跑驴等。
1.jpg

  高跷 高跷兴起于汉代,一直属于宫廷艺术,清朝以后才流入民间。这是一种集体性的群众娱乐活动,在青岛地区十分流行,参与人数一般在10~30人之间。
  胶州的高跷其扮相多为戏曲人物,如《西游记》、《白蛇传》中的人物。高跷队中常有一人饰小哑巴,一人饰带辣椒耳环媒婆,一人饰姜太公。演出时,姜太公开路,媒婆殿后,小哑巴穿行插科打浑。以锣鼓为前导行进,以唢呐伴奏扭舞,以唢呐或二胡伴奏演唱。
  即墨高跷还是一种生产工具,在金口、臬玉、丰城一带的村民踏着1米多高的高跷,在两米多深的海水中捞取海产品。
2.jpg

  旱船 旱船是用竹木扎制而成,长约两米,彩绸装饰,若画舫状。船面正中摆假腿呈盘坐状。一一人扮乘船女子,在船中提船边跑边舞,另一人饰艄公,手持船桨在外与船女对舞,演员俱为戏装。旱船表演一般是两两对称,锣鼓奏乐,行进演出。
3.jpg

  龙灯舞 龙灯是二三十人共舞的集体活动,一般龙为两条,相互交叉起舞。 胶南制做龙灯是以荆条、竹条或铁丝做龙骨,外用纸或布糊成龙的形体,一般为13节或15节,头、尾、身各节用一木棍支持。舞龙灯时,由鼓乐伴奏,前面一人手持纸扎“明珠”导引,两龙头追逐环绕,龙身各节和尾部均按相反方向摇摆舞动,气势雄伟,逼真动人。
  崂山龙灯的龙身为深灰色,共九节,全长11米,他们演出的“大、小五花”、“滚龙”在方圆百里都负有盛名。
4.jpg

  狮舞 胶州的狮子制作精细而威风,项带响铃,狮身以青灰色丝线丝绸缝制。表演狮舞时,5人一组,狮子两只,每只中有两人同时扮演,另有一人执绣球逗引狮子,在鼓乐伴奏中翻滚跳跃,十分活跃。
  即墨的九狮舞又称九狮图,属于软架予灯舞,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舞蹈动作刚柔结合,干净利落。它由]2名演员组成演出队伍,在欢快的锣鼓声中,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欢腾跳跃,执绣球者穿插其间逗引群狮,场面生动活泼,紧张热烈。其表演形式分为“走街”和“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演员表演“龙摆尾”、“扭绳”、“剪子股”、“双对狮”等图形。“圆场”为就地表演,主要场面有“四门斗”、“绣狮扑珠”等。
5.jpg

  舞狮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木棒、竹片绑扎成长约1.5米的狮子骨架,于下腹捆绑约1米长的木柄,然后用毛头纸裱糊,外层披以黄绿色麻皮缀成的皮毛、耳朵,狮尾以弹簧联结,夜间腹内点燃蜡烛,表演者手执木柄,擎狮表演。
  江公背江婆 又称“老江背江婆”、“姜老背姜婆”。是一种硬架子导具舞。在青岛各县、市均有表演,主要在胶南六汪一带为盛。表演者一般只有一人,男扮女装,着民间古装,扮做老妇人形象(江婆),胸前用一农用簸箕制做一个老汉(江公)形象,两者合为一体成为江公背江婆的造型,表现一对年迈劳动夫妇真挚相爱、相濡以沫的淳朴感情。尤其是表演过河的舞蹈动作时,妙趣横生,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跑驴 跑驴是一种很简单又很风趣的表演形式。“驴”是由竹木扎成龙骨,外面糊以纸或布,与真驴相似。演员一人,立于当中提驴表演。着地方戏戏装,扮为小媳妇,为妻。另有一人为男人,扮做赶驴的,为夫。大意是一个做丈夫的赶着小毛驴载着年轻的妻子回娘家,小毛驴在路上不听使唤,在上崖下坡过河时出了许多难题,做丈夫的一一都解决了,妻予时惊时喜时怒时乐,表现了农村新婚夫妇的幸福美满,幽默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6.jpg

  扮碜官 扮碜官是一种滑稽味很浓的表演形式。在每年正月的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表演。一人扮作“碜官”(即小丑县官的形象),以扁担为轿,前有鸣锣开道的皂隶,后有官娘子及仪仗等,“碜官”身上披着“清正廉洁”的符号,手中却高擎着金钱元宝,做出各种滑稽的丑态。揭露r封建官吏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等丑恶行径。

TOP

第六篇 民间游艺风俗
第三章 游   戏



  荡秋千 荡秋千最盛是在清明节期间,俗谓“风(疯)寒食”。到了这几天,家家户户的男男女女都可以出来尽情玩耍,最热闹的和参与人最多的活动是荡秋千。
  胶州、即墨两地少有大型庄院,专用秋千较为罕见。每逢清明来临之前,各村的青年都要自己树起木杆.用牛锁头做秋千座,在村头相互竞赛。到这时,妇女和儿童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一片热闹景象。
  儿童游戏
  放风筝 放风筝是青岛地区儿童在春天的一种游戏,因为趣味高雅,大人也多有参与其中者。民国初期,胶州著名风筝艺人于茂亭、方赞等人联合制作的蜈蚣风筝长1丈5尺,名噪一时。制作的老鹰风筝和人物风筝也很出色,经精工绘制后,形象十分生动逼真,眼珠灵活,逗人喜爱。乘风上天后非常稳定。至今全市各区市仍有此种活动。扎风筝的材料一般为竹、纸、绸,以竹为龙骨,外面以纸或绸裱糊,形状有蜈蚣、燕子、八卦、人物等等。
  抽陀螺 俗称“打懒老婆”。是城乡儿童普遍流行的一种游戏。陀螺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用木头刻出,上平中圆下尖,底部安一钢珠,农村就地取材,孩子一般用这种。另一种城里孩子用的,是用废弃的纱锭头部锯下作为陀螺主体,用织梭尖头部分做底部,非常漂亮美观。
  抽陀螺的场地一般在冰面或水泥地上,也有在场院的坚硬土地上。玩时先用手拧转,然后用小鞭子抽打,使之飞速旋转。
  拾巴骨 这是一种简单的儿童游戏,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玩。玩具是几块杏核大的圆石子或几个小沙布袋,数量多少以一只手能抓起为宜。如属集体玩,先用手心手背或“将军保”(即“锤、剪子、布”)决出先后,再以次序玩。
  玩者将“巴骨”先抓在手里向空中扬起,用手背接住一部分,然后用手心抓住一个或两个当“头”,用“头”做引子逐个去拾地上的“子儿”。先一个一个地拾,再两个两个地拾,不断升级.每一次拾起的都放在一边,最后一下子拾起所有的“子儿”。全赢了,就取出一个“子儿”,放在自己身边,再拾第二轮。如果在拾的途中掉下,就算输了,将拾巴骨的权利让给下一个人。
  也有第二种玩法,将沙袋扬开后接住“头”,一个一个反复抓起,不松手,口里唱着儿歌。
  跳房 在地上用粉笔或硬棍画出两米半长、两米宽的方框,框中画出格子。有两种,一种为梯形,一种是梯形当中再画一道分开,由前向后为次序写上“1、2、3、4、5……”,这就是“房子”。
  玩者先用“将军保”决出顺序。优胜者一只脚跷起,用另一只脚踢沙布袋,先踢入“第一间”,人随后再跟着跳入,再踢跳进入第二间,依次进入,沙袋和人都不得出线,出线就被取消资格。一个程序跳完后,回来,将沙袋扔到第二间,再从头跳。依次类推。
  全部跳毕,玩者回到出发点,用两脚尖夹起沙布袋,将其抛向“房”中,在第几间上,就是几分,最后伙伴们比分看名次。
1.jpg

  摸白菜 这是一种集体儿童游戏。根据游戏中的童谣“踩秫秸,摸白菜”而定名,以后因地段的差异歌词也进行了变动,在沧口地区的就唱“沧口街,摸白菜。”
  先用决胜负的办法选出一个“眼”。然后所有的参与者一齐面墙站立,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齐声高喊:“沧口街,摸白菜,摸摸哪里再回来?”
  “眼”选择一个可见的目标,距离必须是一口气可以跑到的地方。
  听到“眼”的命令.小伙伴们必须立刻转过身,争先恐后奔向目标.嘴里都不停地哼着“呜——”响声。摸到目标后就要马上折回来“收家”。
  做“眼”的此时要监视着每一个“收家”的人,如果有谁在中途停止了“呜”声,“眼”就会跑上去抓住他,朝他背部连击三下,喊着:“一、二、三!”被抓住者就成为下一轮的“眼”了。谁“收家”落在最后,谁被抓住做“眼”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同时被抓的是一个人以上,那就还要靠“将军保”解决了。
  扇蛤蟆 用24开书纸或报纸折叠成一定形状的纸牌,大约有5厘米见方,称为蛤蟆。玩时,几个小伙伴各出一张纸牌放在地上为赌注,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纸牌去扇地上的纸牌,扇翻过来的算为赢。
  参与此活动的人轮流去扇,失败者再等下一轮。
  打牌捞 打牌捞也是一种儿童集体游戏,下的注是“牌”,一种是纸烟牌,一种是自己折叠的蛤蟆纸牌。
  玩具是一块l0厘米见方的铁板或石片,名日“捞”。
  众人约好,先将各自出的“牌”集中起来放在地上,画个2尺见方的方框圈定。在距此五六米处划出一一道横线,大家各自将手中的“捞”扔向横线,以“捞”离线的远近决定击牌的先后顺序。“捞”出手后,将从方框中击出的牌收为己有,剩下的牌再由下一个人击。
  击牌人在“捞”出手时口里必须同时喊:“要牌!”方能算数。如果后来者要击中前面伙伴已落地的“捞”,就喊:“要捞”,被击中者就算死了,失去了继续参赛的资格。也可以“‘牌’、‘捞’一齐!”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但需要很高的技能。
  打茧 打茧是一种两人以上的比赛游戏。玩具是一个“茧儿”和一根尺多长的“尺”。“茧儿”是木制•直径大约2厘米、长约5厘米,状似蚕茧的物体。
  在平地七画一个边长70厘米的方框,成方形,里面画成若干个小格,按顺序在当中的空白处写上“1、2、3、4、5……”。框外20厘米处划一横道。
  游戏时,先决出先后次序。游戏人将“茧”放在横线处,用尺去砍“茧”的尖,使之跳起进入方框中,落入地的数字是几,就有资格再砍几下。如果不小心“茧儿”压在其中的线上,就算“死了”,失去了继续比赛的资格。
  如果有资格再砍,就用尺砍一下“茧儿”的尖,使“茧儿”崩起,就在“茧儿”悬在空中的一刹那问,趁势将“茧儿”狠狠拍出,拍得越远越好,然后再砍第二下,技术高明者可以拍出1里多路。一旦拍空,余下的次数就无效了。
  击完后还要进行丈量,用尺量一下是一尺,十尺是一丈,十丈是一捆。
  几个人全部击完后,由优胜者将尺放在胯下由后向前砍茧,待茧儿飞起后拼命击出,输者口里鸣着“呜”声,立刻跑去抢回来,晚了将罚作重做。
  翻面单 用一根1米长的普通线绳,两头连接起,撑在两手的虎口之间,折成两扣,使另外一个人用手去翻,翻过来后再由对方接着翻。所翻出的花样有“面条”、“方块”、“金鱼”、“鸡腚眼”,直到翻至“乱毛窝”,形成“拉锯”为止。
   滚铁环 铁环是一个30厘米左右的圆铁圈,上套几个小铁圈以增加效果。用一根8号铁条,前头弯一个小u形钩,使其推动铁环在路上前进。
2.jpg

  弹蛋儿 也称弹“弹儿”和弹“琉璃儿”,用彩色或白色的玻璃球做玩具。
  先在地上画一长40~50厘米、宽30多厘米的方框,将各自出的做注的玻璃球按约定数量放入。然后将手中一个做“头”的玻璃球扔向三米外的一条横线,依落地距线远近决定先后。取得优先权者站在横线处瞄准,靠拇指的力量将手中的“头”射出,击出框中的注.出框者算自己赢的,若没击中,后面依次进行。若不幸进入框中,则为“死了”,失去了继续比赛的资格,只好看着别人进行。如果后来者将前面的“头”击中,前面的“头”也是“死了”。如果进展顺利,再进行第二轮击注,这次的出击点是在第一次的弹落点,直到将框中的注悉数击出。
  也有另一种玩法叫“下窝”,即在地上挖3~5个拳头大的坑,将各自的玻璃球依次入窝,互相弹射,被击中为输。
  骑大马 这是一种4~5人玩的集体游戏。先用“将军保”,决出“庄家”和“大马”,然后“庄家”倚墙而立,“大马’将头顶在“庄家”的腹部,让其他赢家跑步往“大马”背上跳,第一个跳上去后即与“庄家…‘将军保”,赢了,后面的人接着往上跳,继续与“庄家”决输赢,谁输了由谁来当“大马”。
  骑马打仗 人数不低于4人。玩法是先以“将军保”决出对称的“对儿”,输者为“马”,赢者为骑“马”的“人”,“人”骑在“马”的背上,被“马”驮着在奔跑中互相扭打,以拽下对方“马”上的“人”为赢。然后以落地的“人”为“马”,继续征战,不一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
  占山为王 找一个土丘或沙包做为“山”。一群小伙伴以“将军保”决出唯一的一个赢家为“王”,其他人一齐来攻“山”,“王”在“山上”将进犯者往下推,以后来第一个攻上“山头”者为新“王”。
  斗鸡 在平地上或冰面上,游戏者一只脚着地,用手自搬起右脚或左脚,在跳跃中用膝盖互相抵触,以抵倒对方为赢。
  顶牛(抵羊) 两人额头对额头地对拱,以顶倒对方为赢。
  闪绳 道具是一条5米左右长的绳子。两人各持绳子一头,相隔1.5米多的距离,绳子从各自的腰部弯过,站稳后上身可以自由伸展,但脚不能动,用右手拉绳,靠绳予的力量将对方拉倒或闪倒。
  跳橡皮筋 据传此种游戏是同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由日本少儿传入。
  用一根长2米以上最多达7~8米的橡皮筋,两人扯两头,’一人或多人在当中跳。步骤以扯皮筋人的人体部位为准。第一步,脚面。第二步,膝盖。第三步,腰。第四步,肩。第五步,头。第六步,举手最高处。
  跳橡皮筋者由低到高每一步都要做完规定的动作,一步做错或够不到橡皮筋,即前功尽弃,被罚扯橡皮筋。
  跳者在跳时以有脚尖先点一下地,跳起够住橡皮筋,使左脚跳过,这时皮筋压在右脚背,不掉下,然后顺次返回原米位置。如顺利通过,即可进行第二步。
  这种游戏多为两人同时起跳,互相交叉配合,也有同时扯起两根橡皮筋,两人上下起跳,口里唱着儿歌,载歌载舞,非常优美。
3.jpg

  打“髦儿” 在充气皮球没传到青岛以前,儿童玩的一种状似小皮球的玩具。它用线缠成,玩者在平地上用手连续拍打,口里哼着儿歌,以数次多不间断为优秀。
  三六九罚毽 青岛的毽一般为小沙布袋。踢时,一人踢,另一人给数数,逢3、6、9数时沙袋如果落地,即为罚毽。由被罚者扔毽给罚耆,罚者用力踢出,令被罚者跑去捡回,以此取乐。
  因踢毽时间太长容易劳累招致处罚,所以机灵者踢到28时即自动停下。按规矩,罚毽时,如果恰好故意踢坏要倒罚。
  打瓦 打瓦在青岛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前后,玩的方式很多。既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多人分为对等的两帮玩。
  游戏开始前先在地上画两条间距为4米的线,“将军保”决输赢分出先后以后,一方的人将瓦直立在线上,另一方的人站在对面的线外,开始按每轮的“名堂”进行。首先是站在线外直接打瓦,名为“锵钛”。打倒后紧接着是“一步代”,意即将瓦扔出一大步。玩者一步踩在瓦上,在另一只脚不落地的同时单脚跳开,用踩过的瓦在瓦原地划一“十”字,然后再单脚踩住,打倒对方的瓦。“二步代” 比“一步代”多迈一步,打法相同。“三撺疤”为迈三步,单脚立地,打倒对方的瓦后,不管它滚多远,都要撺三个疤后再够回来,把它支在线上,使之如鼻子状。“四鼻子”为迈三步,第四下打倒“鼻子”,再支成原状。“五蹴”为迈四步单脚“蹴”自己的瓦打倒对方的瓦。“六扒”是将瓦扔至对方瓦的后面,迈五步踩住自己的瓦向后扒,将对方的瓦打倒。“七拜年”是将瓦平摆在自己的手背上,迈六步,再翻手背打。“八骗马”最火,在口中念“张飞骗马,一个顶俩”的同时,将瓦从骗起的一条腿间扔出。“九鞠躬”是把瓦平放在头顶上,向前迈八步,最后低头打。“十后仰”也是将瓦顶在头顶上,只是要走到瓦的后面向后仰头打。
  打瓦时,每个瓦都须凿成手掌大小的圆形,每人须有两三块,尤其是当进行到“三撺疤”时,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常常要狠撺几下,将瓦片撺碎。
  斗蛤蟆 折叠一个纸蛤蟆,大小如同大人的手掌,放在课桌或平滑的地方,与相斗伙伴的纸蛤蟆相对约一尺左右距离,持蛤蟆的主人从各自蛤蟆的尾部用口吹,先使蛤蟆一蹦一蹦地往前跳,然后嘴对嘴地相抗,以掀翻对方者为胜。也有以手扇风代替口吹的。
  藏猫 这是一种集体游戏。人数不限,先用“将军保”决出做“眼”的人,使之面对墙,让其他人自行躲起,然后问:“藏好了没有”?回答:“藏好了”!“眼”即可寻觅,此时其他人纷纷跑回到“眼”曾面对墙的地方“收家”,若谁不慎被捉住,他就是下一轮的“眼”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