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节 苔藓动物


  青岛海区约有120~150种,已确定种名的苔藓75种,分隶3目、29科、51属。
  管孔目
  克神苔虫科 青岛地区发现象芽克神苔虫和爱氏双克神苔虫二属二种。其中,象芽克神苔虫,群体直立,树枝状,乳白色,几丁质关节黄色。个虫界限在分枝中央模糊,个虫开口于分枝前面。育卵室梨形,胞口围管形。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灵山岛、黄岛海域。
  管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三种。其中,萨尔米皿苔虫群体被覆叶状、不规则椭圆形。个虫直立、圆筒状,不规则放射状排列,室口椭圆形。育卵室横椭圆形。胞口围细管形。分布于灵山岛和石老人水深0~20米处。扇形管孔苔虫,群体被覆灰白色,灰紫色,双叶形。个虫长管状,斜向直立,放射状排列。群体基面有同心圆排列的附着突起。育卵室埋于自个虫之间,表面呈叶状,胞口围细管状。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灵山岛、黄岛海域。美丽管孔苔虫,群体被覆,扇状分枝,相邻分枝再有钙质管连接。个虫管状,2~3列,斜向排列,外列个虫较长。育卵室位于分枝末端。团块状,在分歧处呈两叶状。胞口围椭圆形。
  碟苔虫科 青岛海区确定种名的仅王冠蝶苔虫一种。群体被覆,呈圆盘形,白色,中央隆起,边缘具放射线,个虫长圆筒形,室口圆形。边缘个虫较短,近中央的个虫较长,斜向直立规则地作放射状排列。卵室嵌于自个虫之间,胞口围短管状,其开口椭圆形。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灵山岛、黄岛海域。

  栉口目
  袋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覆盖鲍克苔虫一属一种。群体直立,匍茎双歧分枝,个虫在分歧处呈螺旋排列。个虫筒形。室口斜四角形。分布于石老人、中港海域。
  软苔虫科 青岛海区定名的仅聚合软苔虫一种。群体被覆,半透明,薄膜状,白、黄、赤褐色,由单层个虫组成。个虫六角形。室口圆形,位于末端,开口于乳头状突起上。分布于团岛湾、黄岛海域。

  唇口目 青岛海区约有120种,已确定种名的有66种,分隶24科44属。
  列胞苔虫科 只有列胞属一属,青岛地区共有二种。该属成员个虫皆由被覆的匍茎状部分和直立的臂状部分构成。一为黑蛇列胞苔虫,个虫被覆部分具斑点,直立部分始端具环纹,前膜区位于末端部分,其先端呈蛇头状,即顶边圆形。分布于鲁迅公园、石老人潮间带和胶州湾10~30米深处。二为平截列胞苔虫,直立部分始端无环纹,末端部分的先端平截。分布于鲁迅公园、石老人、黄岛和胶州湾10~30米深处。
  微室苔虫科 中国仅微室苔虫属一种,青岛地区仅蹄形微室苔虫一种。个虫喇叭形,前膜面向末端,以前出芽产生生殖个虫,卵胞双瓣型,具中肋。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水域。
  膜孔苔虫科 个虫无裸壁或仅具痕迹始端壁。无鸟头体。无卵胞。无墙孔。初虫双生型。青岛地区有6种,主要有4种。一为双花拟膜孔苔虫,群体被覆。个虫末端两隅的端呈球状,球缘具若干刺状突起。分布于栈桥、鲁迅公园、黄岛和胶州湾5~20米水深处。二为萨膜孔节虫,群体被覆直立,直立部分牡丹花状。个虫横壁壁孔室为排成一横列的单孔型小孔,隐壁无中央突起。分布于红岛、黄岛、灵山岛海域。三为大室膜孔苔虫,群体形态如同萨氏膜孔苔虫,但个虫横壁壁孔室为一对多孔型大孔,隐壁始端具中央突起。分布于红岛、灵山岛、石老人海域。四为东方帐苔虫,曾称网纱帐苔虫,后者为欧洲与美洲的大西洋种。群体被覆,个虫横壁为一对多孔型大孔,每一个虫始端两隅各有一个三角形类球形疣突。分布于石老人、团岛、黄岛海域。
  琥珀苔虫科 裸壁较发育,边缘刺较多。青岛海区已发现3种。一为艳丽琥珀苔虫,群体被覆。每一个虫末端和始端两隅各有分叉的细刺盖在前膜上形成前盔。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黄岛、灵山岛海域。二为美丽琥珀苔虫,群体被覆。个虫具1对端刺和6~10对侧刺,始端裸壁上另有1~2根直立的粗刺。分布于石老人、团岛、灵山岛、红岛海域。三为东方楣琥珀苔虫,群体被覆,扇状或皮壳状。个虫有一由扁平侧刺愈合而成的前盔。分布于黄岛及灵山岛近岸海域。
  藻苔虫科 青岛海区现有深色多穴苔虫1属1种。群体被覆,单层或多层,有附属鸟头体和代位鸟头体。分布于灵山岛水深10米处。
  丽苔虫科 多数成员具口上卵胞,常有鸟头体,边缘有刺或无刺。青岛海区已发现3属6种,主要有线形丽苔虫、拟粗丽苔虫、多刺长钩苔虫。(一)线形丽苔虫,口上卵膜具一横肋,边缘刺8~12对。前鸟头体球形。群体淡黄色。分布于灵山岛和黄岛海域。(二)拟突丽苔虫。群体红褐色。侧刺2对,有前鸟头体和侧鸟头体,前者小,后者大。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海域5~20米处。(三)多刺长钩苔虫。群体褐色,个虫具边缘刺7~10对。鸟头体为直立圆柱形。分布于石老人、大麦岛、鲁迅公园、黄岛及胶州湾水深20米处。
  草苔虫科 群体直立,双歧分枝、无关节,鸟头体具柄。青岛海区已发现3属6种,常见的有3种。(一)多室草苔虫。群体红褐色,偶尔黑暗色,直立,双歧分枝。口上卵胞白色。个虫无端刺。无鸟头体。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中港、大港、黄岛、灵山岛。(二)加州草苔虫。群体淡黄色,直立,双歧分枝。个虫具端刺5根。有柄鸟头体附于个虫末端外侧。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中港、黄岛、灵山岛。(三)中华缨苔虫。群体匍匐。个虫呈舟形,端刺2~4根,侧刺7~9根。有柄鸟头体位于始端裸壁上。个虫基面有特殊的钙化区。分布于灵山岛和胶州湾水深10~20米处。
  格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有奇异格苔虫1属1种。群体匍匐,由单列枝条组成。个虫舟形,口刺4根、短,侧刺6~11对、长,无连接管。无鸟头体。无卵胞。分布于灵山岛、黄岛。
  松苔虫科 群体直立,分枝双列或多列,具关节或无关节,鸟头体附属型。振鞭有或无。卵胞口上型。青岛仅3属3种。(一)美髯松苔虫。分枝多列,无关节,枝背具中脊,个虫无盖刺。前鸟头体锥体形或细管形。分布于胶州湾10~40米海底。(二)粗糙无鞭苔虫。分枝多列。无关节。枝背无中脊.个虫具盖刺。边缘个虫前鸟头体增大,吻两侧缘锯齿形。分布于胶州湾水深10-40米海底.(三)西方三胞苔虫。分枝双列,具关节。个虫具端列5根.盖刺形状多变。无振鞭体.无前鸟头体。侧鸟头体大,三角形。口上卵胞球形,表面有孔饰。分布于石老人,大麦岛,鲁迅公园,团岛,中港,大港,黄岛,薛家岛,灵山岛海域。
   端品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埃及偶苔虫1属1种。群体直立,具关节,节间部由一对个虫组成,生殖个虫由普通个虫增大而成。有无柄鸟头体和有柄鸟头体。分布于石老人黄岛,灵山岛海域。
   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班胞苔虫1属1种.群体直立,具关节.节间部圆柱形.个虫六角形室半圆形.鸟头体代位型,与自个虫大小相等,颚骨等腰三角形,末端具垂尖。内陷卵胞埋于末端相邻个虫内,胞口始端中央有一类方形突起。分布于胶州湾水深10-40米海底。
   筛孔苔虫科 前壁主要由前盔组成,前盔由排成拱形的助刺在中线愈合而成。卵胞口上型。有口刺。鸟头体代位型或附属型,有的无鸟头体。青岛海区仅发现3属3种。(一)环纹筛孔苔虫.群体被覆。前盔由6-8对扁平助刺在中线愈合而成;肋间孔6-8列。卵胞略成三角形,一对口刺在卵胞上方愈合成弓形。分布于灵山岛近岸近水域20米。(二)叉状妃苔虫.群体被覆。前盔由6-8对刺愈合而成,有助间放射沟6-8米,每条沟内有6-8个小孔。端刺1对均双分叉。卵胞中央有一纵脊。分布于灵山岛15米水深处。(三)马蹄艳丽苔虫.群体被覆。前盔4-6对助刺愈合而成,肋间沟4-6条,沟内有小孔4-6个,孔缘有钙质加厚卵胞球形,表面光滑。分布于灵山岛水深15米处。
   广口苔虫科 青岛地区仅双唇广口苔虫1属1种.群体被覆,亚圆形斑块状。个虫卵圆形。
   敏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4种。(一)分离敏苔虫.群体被覆,由单列枝条组成.个虫末端膨大,始端细管形,新个虫由母个虫末端部分产生侧芽而成,帮新枝条与母枝条成十字形交叉。雌个虫小而短,口上卵胞前面有一圆形纹饰。分布于胶州湾水深10-40米海底。(二)透明小分胞苔虫。群体被覆,半透明,薄膜状或皮壳状。普通个虫长卵贺形,雌个虫短卵圆形,雄个虫细管形,相邻 个虫以连接管相连。口上卵胞表面有若干个孔。分布于石老人,黄岛,灵山岛及胶湾水深20-40米海底。
   *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2种。(一)有助钩孔苔虫.群体被覆。个虫六角形。前壁有一圈大的边缘孔,孔间放射助粗壮。鸟头体在粗壮的口下疣突上,前壁始端 另有ao出的大形鸟头体。室口呈种形。分布于石老人和灵山岛。(二)北极胞苔虫。群体被覆,单层。个虫卵圆形或六角,室口圆形,有中央齿。室口末端和前壁两侧边缘孔。前壁表面颗粒状。口侧鸟头体成对。卵胞球形,有一列边缘孔和放射沟。分布于灵山岛水深20米处。
   裸钩苔虫科 青岛地区现仅发现2属2种.其中,长吻裸台虫群体被覆,亚圆形斑块或不规则皮壳状淡黄色或灰白色。个虫六角形。前壁表面光滑,边缘孔位于两侧。鸟头体成对,分别位于个虫中部的一侧。室口圆形,始端具中央齿和两齿突。卵胞球形,表面光滑,有一圈边缘孔。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水域和胶州湾湾口附近水深10-45米处。
   隐槽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阔口陷槽苔虫1种。群体被覆,圆形或亚圆形斑块,色泽多变:白,黄,桔黄,粉红,红或棕色.个虫卵圆形或长方形。前壁有泡状班窝,泡内具低陷小孔。口盖钟形。无卵胞。无鸟头体。分布于石老人,大麦岛,鲁迅公园,小青岛,栈桥,沧口,红岛,黄岛,薛家岛,红石崖水域水深0-10米处。
   血苔虫科 青岛地区仅项圈血苔虫1种.群体被覆,扇状,圆盘状或皮壳状,边缘部分常脱离基质隆起成波纹状,血红色,暗红色,偶尔黑褐色或黑色。个虫长方形,前壁有许多圆形小孔。室口圆形,始端有圆形小窦。口盖褐色,始端两侧各有一圆形纹饰。分布于石老人,鲁迅公园,小青岛,栈桥,团岛,红岛,沧口,黄岛,灵山岛,竹岔岛,红石崖海域。
   巨孔苔虫科 青岛地区现仅发现马蹄突马孔苔虫1属1种.群体被覆,白色,黄色或桔黄色.前壁表面光滑,稍ao每侧具边缘孔4-6个,孔间具有放谢肋共4-6条。室口钟形,两侧始端各有一齿将室口分为上下两叶,上叶大下叶小。大鸟头体位于室口一侧,颚骨长三角形,小鸟头体位于前壁始端一侧,鄂骨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口上卵胞表面颗粒状,饰有若干小孔。分布于灵山岛及胶州湾10-50米海底。
  裂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2种。(一)独角裂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班块状或皮壳状,色泽多色:白,灰白,绿鲜红或褐色。个虫六角形或长方形。前壁有许多小孔,在室口始端常有一疣状突起。室口圆形,始端有亚圆形小窦和两个小齿突。口侧鸟头体成对或单一。口上卵胞球形,表面光滑或具一钙质疣突,弧缘具一圈放射肋。分布于沧口,石老人,麦岛,鲁迅公园,小青岛,栈桥,沧口,红岛,黄岛,薛家岛,灵山岛,竹岔岛,红石崖海域。(二)双型等襟苔虫。群体被覆,直立,淡黄色或黄褐色,被覆部分单层皮壳状。直立部分双层牡丹花状。个虫长方形,前壁有许多小孔。口下鸟头体大小多变,颚骨半圆形,半椭圆形或匙形。口上卵胞球形,表面有许多小孔。分布于灵山岛和大麦岛海域水深5-20米处。
   缘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4属5种,常见的有3种。(一)球形假缘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或多层。个虫椭圆形,前壁具边缘孔,表面颗粒状。室口始端具窦,有中央齿和齿突。有大小两种鸟头体(三角形和匙形)。口上卵胞球形。有若干大小不一的饰孔,孔缘皆隆起。分布于灵山岛近岸水域水深5-20米。(二)圆吻孔苔虫.群体被覆.个虫六形或卵圆形。前壁光滑,有一列边缘孔。圆形鸟头体位于巨大的口下疣突上,疣突基部有2-3个小孔。分布于灵山岛海域。(三)多育拟缘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圆班块状,白色,玫瑰红色或棕色。个虫长方形,前壁光滑,具大形边缘孔,孔间具肋。室口圆形,始端具窦。中央齿大小多变,齿突明显。口下鸟头体小,颚骨半圆形,批向始端。
   拟小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2属4种.(一)马氏斑孔苔虫。群体被覆,单层,不规则斑块状。个虫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室口D形,底边直。前壁光滑半透明或不透明中央有一新月形调整囊孔,至口两侧边缘有许多小孔,调整囊孔始端的前壁无孔。无鸟头体。口上卵胞球形,弧缘一列小孔。分布于石老人,灵山岛,黄海海域及胶州湾10-40米海底(二)纤毛拟小孔苔虫。群体被覆,白色,斑块状或皮壳状。个虫六角形或椭圆形。室口D形,其底边直。口刺4-6根,前壁有许多小孔和半圆调整囊孔。鸟头体成对或单一,位于调整囊一侧或两侧,颚骨狭长但两侧无齿状突出。口上卵胞球形,弧缘有放射肋,前面有若干小孔。分布于灵山岛水域和胶州湾10-40米海底。
   分胞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1属2种。其中,柯氏分胞苔虫,群体被覆,瘤状或豆状,常双分叉形。个虫直立,前壁光滑,有若干边缘孔。有一对直立的口围鸟头体。室口圆形,始端具圆形小窦。代位鸟头体颚骨匙形。口上卵胞弧缘有放射肋和放射沟。分布于石老人,灵山岛海域和胶州湾5-40米海底。
   俭孔苔虫科 青岛海区仅发现太平俭孔苔虫1属1种。群体直立,网状。个虫六角形。前壁光滑无孔。室口亚圆形,始端具圆形小窦。前鸟头体大,吻凸,几乎与个虫平面垂直,颚骨长三角形,斜向始端。网下鸟头体位于群体基面,网孔始端吻和颚骨末端。网下鸟头体位于群体基面,网孔始端吻和颚骨末端均呈钩状。分布于石老人,灵山岛,汇泉湾,栈桥海域2-20米处。
   锥胞苔虫科 群体锥形或扇形,借附根插于泥沙底或与其他枝状苔藓虫丛生在一起。青岛海区已确定种名的仅2属3种。其中,低平锥胞苔虫,群体圆锥形,个虫椭圆形,均位于群体体表,圆形小窦位于室口末端而非始端,一列室口与一列鸟头体自锥顶向锥底作交替放射排列。分布于胶州湾10-45米沙泥质海底。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腕足动物



   无关节纲
   海豆芽科 (一)鸭嘴海豆芽.曾误称绿色海豆芽.背腹两壳呈扁平鸭嘴形,末端钝圆,带绿色.背壳略小后部较圆,腹壳稍大后部较尖.壳表光滑,生长线明显.壳缘外套腔生有刚毛伸出壳外.肉茎粗长,圆柱形,由壳后端伸出,表面具有环纹.鸭嘴海芽生活于潮间带泥沙滩,借肉茎收缩挖掘泥沙,营穴居生活汇泉湾沧口,四方,女姑口,沙岭庄,红岛,黄岛,薛家岛等海域均有分布.(二)亚氏海豆芽.曾误称为山东海豆芽.背腹两壳呈扁平的铲形,末端平截,红棕色或黄棕色.背腹两壳几乎相等,背壳后部较圆,腹壳后稍尖.壳表光滑,生长线明显.壳缘外套腔生有刚毛伸出壳外.肉茎圆柱形,粗而长,表面具环纹.颁于沧口,女姑口,沙岭庄等海域.
   盘壳科 青岛海区仅星斑仿盘贝一种.两壳皆呈笠帽形,淡黄色,壳顶隆起,接近壳中央壳表光滑,生长线明显饰有若干星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淡褐色斑块.壳缘外套腔生有刚毛伸出壳外.以肉茎附着于基质上,营固着生活.分布于胶州湾浅水区,灵山岛和竹岔岛海域5-45米处.

   关节纲 青岛海区仅发现1科(贯壳科)1属1种.酸浆贝.外壳略呈卵圆形,鲜红色.背腹两侧对称,大小不等.背壳较小,较平腹壳较大,较ao,后端变成鸟喙状,突出,蹭有一圆形小孔,细而短的肉茎即由此小孔伸出附于外物上.壳表饰有小孔和同心生长线,壳内有肌痕,壳缘波状.背壳中央有一道微ao的沟纹,腹壳有一与此沟纹对应的凸起.动物借肉茎固着在基质上营固着生活众多个体可彼此附着聚生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分布于胶州湾口岩石露头的海底,水深5-45米处.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二节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一门无脊椎动物,包括海参、海胆、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等动物,青岛海区已发现49种。
  
  海百合纲 包括暂时或终身营附着生活的棘皮动物,口和肛门都朝上,腕分枝似羽,管足呈触手状。青岛沿海只发现锯羽丽海羊齿一种,见于青岛附近浅海水深14~63米处,有时在潮间带下区也能采到。腕10个,大约30-60毫米。颜色很美丽,腕有暗红色斑纹。
  
  海星纲 体扁平,呈五角形或星形,腕与体腕分界不显,但有明显开放的步带沟,沟内有2~4行管足。青岛约有10种。
  砂海星 分布于青岛海区4~50米的沙、沙泥的沙砾底。生活时反口面边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盘中央到腕有纵走的黑灰或浅灰色带,口面为桔黄色。在分类上,属于砂海星科,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反口面密生小柱体,盘中央和腕中部的小柱体较小,排列无规则。腕边缘有3~4行较大的方形小柱体,最外一行代表上缘板,各板具有1~2个瓣状叉棘。动物通常以贝类或海胆类为食。
  中华仿角海星 分布在青岛外海水深50米处。呈五角星形,上、下缘板十分明显,盘大,腕短。反口面生有密集的六角形小柱体。上缘板宽大,板面具有六角形颗粒,没有棘腕,两侧的上缘板到末端都不相接,被一行四边形的辐板所分隔。下缘板和上缘板相对,形状、大小也相似,但从第四板起,各板带一个短而扁的矛状棘。动物个体中等大小。大标本辐径为69毫米,间辐径为29毫米,上缘板数目为24个,属稀少种。
  海燕 分布于潮间带或沿海岸的浅海岩石海底。动物的颜色美丽,生活时反口面为深蓝色,并夹有几块丹红色斑块,口面为桔黄色。身体呈规则的五角形,上下缘板不明显。仅口面骨板排列为复瓦状,各板具15~40个小棘。这种动物在青岛数量很多,最大栖息密度每平方米为7个。
  陶氏太阳海星 形似太阳,具腕10~15个,而且个体很大,辐径可达200毫米。背板呈网目状,板上有平顶,圆或椭圆形的伪柱体,各伪柱有一乳头中央突起和10~30个颗粒状边缘小棘,上下缘板都清楚,彼此相对,但到末端却为交错排列。分布于青岛沿海水深30~50米泥沙底。
   轮海星 这是太阳海量科中的另一种海星,和前种有些相似,腕数9~11个,腕短而较尖,辐径一般只约80毫米。背板较细,网目较大,伪柱体较稀疏,而且成毛刷状。各伪柱体有一短柄,柄上有10~50个细而透明的基部带膜的小棘。上缘板小,不容易区分;下缘板大而稀疏,所带的伪柱体也较大。生活时背面为鲜红色,腕带白色,并带有几个宽的红斑。多栖息于水深30~70米砂泥贝壳底。
  多棘海盘车 从潮间带到水深50米的沙或沙泥底都有分布。生活时反口面呈鲜艳的蓝紫色,腕的边缘、棘和背面的突起为浅黄色到黄褐色;口面为黄色。背面背板为网状,上具很多结节。背棘基部生有成簇的交叉叉棘;皮膜上有散布有许多小的直形叉棘。
  日本长腕海盘车 个体很大,最大者辐径可达230毫米,间辐径约30毫米,前板厚而坚硬,结合为不规则的网状。龙骨板四角形,重叠排列为一整齐的行列,各板所带的棘短而粗壮,有的上端扁平带沟,并且顶上分歧为2~3个细尖。上缘板各有一棘,下缘板各有两棘。反口面为黑色或暗褐色,棘为黄色,口面为浅黄色,分布于青岛外海,水深50~70米的软泥或泥沙底。

   蛇尾纲 体扁平似星,腕细,与体盘分界显著,筛板在腹面,无肛门。腕无步带沟。消化系不伸入腕内。蛇尾个体一般都较小,但数量很多。青岛海区约有蛇尾10种。
  潍栖阳遂足 腕很长,常把两个腕的末端露于沙滩表面。盘鳞片减少,仅在辐盾周围有数行鳞片。颚细长,具两口棘,外侧1个远在侧口板的前方,内侧1个在颚顶,与相邻的1个形成1对齿下棘。无触手鳞。多生活在潮间带沙或沙泥底。
  小双鳞蛇尾 见于青岛鲁迅公园海边的岩石下边,在潮下带也能采到。个体小,盘直径仅2~3毫米。形态很特殊,具三个口棘,外侧一个口棘显然较大。
  日本倍棘蛇尾 小形种,盘直径一般为5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5倍。口棘4个,大小近乎相等,连续。腕棘3个,触手棘两个。盘边缘常有带细刺的边缘鳞片。辐盾半月形,完全相接。常见于潮下带浅海。
  紫蛇尾 青岛沿海数量很大,常集成大群,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380个。其形态特殊:背腕板的两侧各有一个副板,外缘还包围有14~18个鳞片。齿下口棘单个,外侧口棘3个。腕棘5~6个。触手鳞1个,大而呈椭圆形。生活时呈灰褐色,腕有赤褐色黄斑。
   马氏刺蛇尾 盘直径约为10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4倍。盘背面密布粗短棒状棘,棘上端具3~4个细刺。无口棘,但有齿棘。腕棘7~9个,长而扁平,透明且具细刺,最下一个腕棘呈钩状,具小钩2~3个。体色变化多,有绿、蓝、褐、紫等色,腕上常有深浅不同的横斑。多生活在石缝或石下,或海藻根下。
   司氏盖蛇尾 生活时色泽鲜艳,呈桔红色。在渔获物中很易采到。盘直径一般都超过10毫米,腕短,约为盘直径的2~2。5倍。腕棘很特别。有两种腕棘。首级棘3个,1个在上,2个在下,分隔很远;次级棘12个,排成栉状,平铺于上,下首级板之间。分布于水深40-80米的沙泥底。
   金氏真蛇尾 个体较小,盘直径一般为6~7毫米,腕长约为盘直径的4倍,盘上盖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鳞片,其中背板、辐板和基板显然可别。腕基部具腕栉,栉棘数目为8~12个。腕棘3个在腕末端,中间一个最短,背面者最长。生活于水深3~35米的沙或沙泥底。
   萨氏真蛇尾 在青岛外海,特别在黄海冷水团中数量很多,在黄海底栖动物群落中为优势种。体形似前种,但较大。盘的中背板、辐板和基板不明显。栉棘较短而钝,从上面看,栉棘数目为12~14个。腕棘3个,在腕末端以中央一个为最长。体色变化大,通常为深灰或浅灰色,有时带褐色或黄色。多栖息在水深30~50米的沙或沙泥底。
  
  海胆纲 体呈半球形,心形或饼形,有的有许多钙质小板钩成的坚壳,壳上有棘。口在下面肛门多半在反口面。有筛板。青岛海区有海胆约8种,数量较大的有4种。
  细雕刻肋海胆 多见于潮间带或浅海砂底,特别是胶州湾内数量尤多,壳直径一般为40毫米。壳板的水平缝合线有大而明显的三角形凹痕。管足孔每3对排列为一弧。壳为黄褐色或灰绿色,大棘在灰绿,黑绿或黄褐色的底了上,带有3-4条红紫或紫褐色的横带。
  哈氏刻肋海胆 形态和细雕刻肋海胆十分相似,但颜色不同,仅口面大棘为黄褐色,没有横斑,各棘基部稳定呈黑褐色。分布于水深5~35米的浅海,数量多得惊人,分布范围也很广阔。
  马粪海胆 这是青岛海区的经济种。壳直径一般为40~50毫米,全身密布许多短棘。管足孔每4对排列为很斜的弧形,斜的程度几乎成了水平位置。棘的颜色变化很大,普通为暗绿色,有的带紫,灰红,灰白,褐或赤色。壳为暗绿色或黑绿色。分布于潮间带岩石海岸。
   心形海胆 青岛仅有的一种心形海胆,有孔道通到沙面以伸出其前步管足。壳呈心形,薄而脆。顶系偏于前方,具4个生殖孔。内带线很明显。肛下带线向上延伸到围肛部的两则。围口部稍偏于前方。反口面棘细,内带线范围内的大棘弯曲,构成一特殊的棘丛。胸板上的大棘强大,且弯曲,末端扁平成匙状,便于掘泥沙。多栖息于潮间带或浅海沙底,潜伏在深约10厘米的沙中。
   海参纲 体延长成圆筒形,开端有包围触手的口,另一端为肛门。骨板不发达,发生时经过耳状幼体阶段。青岛海区有海参约10种。常见的有6种。
  丛足硬指瓜参 仅见于潮下带,水深一般为30米。体略呈纺锤形,长4~5厘米,具枝形触手10个,腹面中央两上触手特别小。体壁厚,无突起。管足硬,沿着辐部成双行排列。间辐部裸出,无管足。石灰环各辐片后端有叉形延长部,间辐片形状不规则。体壁内骨片为桌形体,塔部高,有2~4个立柱和1~3个横梁,塔顶有无数个小齿。
   正环沙鸡子 横式标本产于青岛市。体呈纺锤形,具枝形触手20个,排列为内外两圈,外圈10个较大,内圈10个较小。体壁薄,有褶皱,触感粗涩。管足多,遍布全身,排列无规则。腹面的管足较背面的发达。石灰环很规则,各幅片的前端有一凹形缺刻和4个饨齿,后端有一叉形延长部。体壁内骨片为桌形体。生活时体色多为灰褐色。主要生活在潮间沙泥滩,以薛家岛数量为多。
  刺参 是青岛市经济价值最高的棘皮动物,为重要的海珍品之一。刺参多栖息于波流静稳,无淡水注入,海藻繁藏的岩礁底,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产卵后水温增高使钻到石下或石缝中进行“夏眠”,到9月底或10月初再出来活动摄食。体呈圆筒状,长般为20厘米,具盾形触手20个。背面有4~6个锥形和大小不等的肉刺和疣足,腹面形如足底,具多数管足,排列为不规则的三纵带。体壁内骨片为桌形,其形状随年龄变化。幼小个体桌形塔部细而高,底盘较大,周缘平滑;老年个体桌形体塔部变低或消失,剩下的底盘变成穿孔板。体色变化大,普通为栗子褐色,常带有深浅不同的斑纹,此外还有绿色,赤褐色,紫褐色,灰白色纯白色的。
  海棒 又名海老鼠,生活时钻在低潮线附近的沙内。繁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
  纽细锚参 多栖息在潮间带的沙泥中,尤其是砾石或碎石底下的沙泥尤多,洞口常有一堆细沙。体呈蠕虫状,长约10厘米,横径约0.5厘米,体壁薄,半透明。触手12个羽状,各具4~5个侧枝和一个顶枝。各触手的口面有两列感觉环。身体后端的锚形骨片比前端的长,而锚板却是身体前端的大,后端的小。生活时带粉红色。
  棘刺海参 在胶州湾内十分普遍,构成湾内的优势种,数量很多,多栖息在少泥底,分布于潮间带以水深30米处。个体较前种大,长15~20厘米,横径1.0~1。5厘米。触手基部有一黄褐色眼点。锚形骨片大,帮触感粗涩。锚壁有2-3个锯齿;锚干中部稍肥大;锚柄也具齿。锚板为卵圆形,周缘不整齐,表面有棘,穿孔很多,排列不规则,附属骨片有X形体,星形体和卵形颗粒体,生活时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十三节 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依其脊索特性和位置不同分为半索亚门(或口索亚门)尾索亚门(或称被囊亚门),头索亚门(或称无头亚门)。这三个亚门在青岛地区均有其代表。

  半索动物亚门 1935年5月首先在黄岛发现。解放后陆续在全国沿海发现,共6种,青岛地区即有3种。代表种为黄岛长吻虫,1935年5月在黄岛发现。身体柔软,易断,蠕虫状。生活时体长210-420毫米。整个虫体分吻,领部和躯干3部。躯干可分鳃生殖区,肝区和尾区。鳃生殖区生殖翼发达,前端与领部后缘相连;肝区和尾区界奶一般不太明显。动物的吻,领和鳃生殖翼前半部为淡桔黄色,后半部和肝区呈墨绿色,从肝区后颜色逐渐变弱而黄色增多,尾区则为黄白色或白色。生活在细沙内,深约20-30厘米,在沙中u形。初采到时从它身上散发出极浓的喊味。此种仅发现于青岛地区,不仅是青岛特有种,而且也是中国特有种。
<br>   除黄岛长吻虫外,青岛另有两种肠鳃类,即殖翼柱头虫科的多鳃孔舌形虫和三崎柱头虫。多鳃孔舌形虫,个体较大,生活时体长352毫米;三崎柱头虫,生活时体长228-545毫米。
  
  尾索动物亚门 成体或幼体呈蝌蚪状。脊索位于尾中轴,故名。身体外面被有一层类似纤维质的外皮,故又名被囊动物。生活方式多样,常因种类不同而异。此亚门按其生态分为三纲:(一)浮游被囊类,此类多产暖海;(二)游泳被囊类,体形小,透明;(三)固着被囊类即海鞘纲。
  海鞘纲 分单海鞘和复海鞘两类。单海鞘营单体固着生活,一端固着他物,一端有两个出入水孔;复海鞘为群体,各个体型埋没在共同的被囊中,口孔分别开口,出水孔开口于环状系统的中央。
  单海鞘有玻璃海鞘和柄海鞘。玻璃海鞘体略呈长圆柱形,外面被一柔软而光滑,富有弹性的透明胶被囊。体长一般55毫米,宽23毫米,其前端有两高低不同的孔。高者与体部纵轴方向一致,边缘有8个裂瓣为出水孔。裂瓣间皆有一红斑点。被囊柔软具有收缩性,其前部能缩入体内。幼体多为白色,成本多为淡黄色。成体营固着生活,多固着在岩石码头,船底以及海藻等上面。生活力强,能适应各种海洋环境,数量多很,每平方米300个左右。青岛大港,小港海域为常见种。柄海鞘(谷名海茄子)被囊似革质而韧性强,淡黄色,形似棒状,体分胴,柄两部。胴部一般长64毫米,柄长41毫米。胴部前端有两个上突起的出入水孔,二孔皆为4瓣组成,开口为十字形雌雄同体。繁殖季节为夏秋。为冷一温水性种。浅海营固着生活,多固着在港湾,码头,船只和岩石等上面。
  复海鞘有史氏菊海鞘群体较厚,外皮为冻胶状,半透明,淡褐色,其上许多白色芽体。个体小,长约1毫米,呈卵圆形,鳃孔由6个排列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系统,其中央围成一个宽大的公共排殖腔。为浅海生活的种类,多附着在海带,马尾藻等上面,防害海藻幼苗生长。

  头索动物亚门 体延长分节,无头部和躯干之分,帮又名无头类。脊索终生存在,纵贯体躯。身体股肉分节作环状排列血管闭锁有动,静脉之分。雌雄同体,有的生殖腺在身体两侧,有的仅右侧有而左侧没有。生殖腺成熟后,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发育。
  此亚门仅文昌鱼科1科2属,全国有3种:厦门文昌鱼,青岛文昌鱼和南海发现的短刀文昌鱼。属比较高级的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祖先极近似。
  青岛文昌鱼,体两端尖细,梭形,体长多为45-48毫米。初次性成熟最小个体长24.5毫米,大的个体55毫米。出水孔前段长31毫米,肛门前段长9毫米,尾部长4毫米,肌节在数目在不同的个体内稍有变化,通常为65-69节。生殖腺数目通常49-57个,右侧的较左侧的通常多1-5个。口笠触手数目常因个体不同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体长26-48毫米,口笠触手为33-59个。背鳍有鳍284-363个,腹鳍鳍条51-73个,尾鳍低。身体为半透明色。成体栖于沙内不远游,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繁殖季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初。生活于低潮区至水深24米的沙质海底,汇泉湾至沙子口之间海底最多。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脊椎动物

第一节 海洋鱼类


   青岛海区鱼类种类数量的增减与海水温度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春季-夏季-秋季,鱼类的种类的数量逐渐增高,自秋末到冬季又随水温渐渐降低而减少。
  经济鱼类有牙鲆,星鳗,鲈鱼,真鲷,带鱼,银鲳,马鲛,鳓鱼等,大都自外海游到沿海有内湾进行生殖和索饵洄游。随水温升高和东南季风的到来而形成渔汛。也有些小型种类,虽然个体不大,但常年在青岛沿海集群,也可形成渔汛,如黄鲫,青鳞鱼,木叶鲽,玉筋鱼,鱼等。还有一些种类是近海养殖的良好品种,既可以在海水池塘养殖,也可以在咸淡水养殖,更可以在淡不中进行养殖,可谓广谱性养殖品种,如梭鱼,鲻鱼,鲈鱼和黑鲷等。
  在青岛近海岩礁和底质粗杂的区域,盛产许氏平鮋(俗名黑寨,黑头),星鳗(俗名鳗鲡),鲈鱼(俗名寨花),六线鱼(俗名黄鱼)等。在近海泥沙底质的海区常年有黄盖鲽,舌鳎,鲒鱼(俗名沙钻),蛹鱼(俗名百加,辫子),虎鱼(俗名光鱼),孔鳐(俗名劳子鱼)等。在近岸的小水沟中常年可以见到个体不大,形态各异的鳚鱼、★虎鱼、云鳚和毒腺很厉害的鬼鲉(海蝎子)。
  夏末至秋季青岛近海海水达最高温度,各种鲨鱼洄游到此觅食。其中,姥鲨和鲸鲨,个体硕大,可达几千公斤,性情温和,以淳游生物为食,对人不构成危害;同时到达的鼬鲨和真鲨以及★人鲨却对人攻击,以鱼类和较大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孔鳐 俗名老板鱼、劳子鱼。
  鳓鱼 俗名白鳞鱼,鲞鱼,鲙鱼,曹白鱼。背鳍17;臀鳍47;胸鳍15;腹鳍7;纵列鳞53。
  黄鲫 俗名黄尖子、毛口。背鳍12-13;臀鳍50-57;胸鳍12-13;腹鳍6-7;纵列鳞43-46;横列鳞15。
  星康吉鳗 俗名鳗鱼、鳗鲡、麦头。

  鲈鱼 俗名寨花、鲈板。背鳍Ⅶ,1-13;臀鳍Ⅲ-7-8;胸鳍16;腹鳍1-5;尾鳍17。侧线鳞70-78。
  黄姑鱼 俗名黄姑子、铜罗鱼。背鳍Ⅸ-Ⅹ-28-30;臀鳍Ⅱ-5-6;胸鳍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2-54■。
  小黄鱼 俗名小黄花、黄花鱼。北鳍Ⅸ-34-36;臀鳍Ⅱ-9;胸鳍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60-63■。
  黑鲷 俗名黑加吉、海鲋。
  真鲷 俗名加吉鱼、红加吉。背鳍Ⅻ-9-10;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鳍56-60■。鳃靶7-8+9-10。
  带鱼 俗名刀鱼。背鳍130-144;臀鳍107-113;胸鳍11-12。
  蓝点马鲛 俗名鲅鱼。背鳍ⅩⅨ—ⅩⅩ,15-17,小鳍8-9;臀鳍17-18;小鳍8-9;角鳍20-22;腹鳍Ⅰ-5;尾鳍31-38。
  银鲳 俗名鲳鱼、镜鱼。背鳍Ⅹ—Ⅺ,42-48;臀鳍Ⅵ—Ⅶ,I-41-46;胸鳍I-5;尾鳍22;侧线鳞110-130。
  许氏平鮋 俗名黑寨、黑头。背鳍XШ,12-13;臀鳍Ш-7-8;胸鳍18;腹鳍I-5;尾鳍22;侧线鳞 44-48■;鳃靶7+17。
  牙鲆 俗名牙片、偏口。背鳍64-72;臀鳍49-55;胸鳍13;腹鳍6;尾鳍17。侧线鳞103-118。
  舌鳎 俗名舌头鱼、鳎米。背鳍119-125;臀鳍89-98;腹鳍4;尾鳍10。
  青岛海区有海洋鱼类178种。其中,软骨鱼类有25种,硬骨鱼类有153种。这些种类以暖温性种所占比例最多,约占53%;暖水性种次之,约占29%;冷温性种最少,约占18%。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爬行动物

第二节 海洋爬行动物


   海洋爬行动物包括海龟和海蛇两类。这两类爬行动物主要生产于暖水海洋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青岛近海,只是偶然的机会,在夏、秋季海水温度升高的时候才能发现其行迹。而且数量也较少。青岛记录的海龟鳖目海龟科有海龟和蚋龟;棱皮龟科有棱皮龟,均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饵,是国家保护动物。
  海蛇在青岛沿海也不多见,以海蛇科的青灰海蛇、青环海蛇和淡灰海蛇三种较常见,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
  海龟 是大洋暖水性、近海珍贵龟类,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俗称绿海龟,其头部有一对对称的前额鳞,背部角板略成心脏形,呈平铺状排列,脊甲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有下缘脚板。头部吻短,颌不钩曲。雌龟尾短小,雄龟尾长,生活于大洋的中上层,生殖季节于海岸沙滩上产卵。
  蚋龟 前额鳞2对。背部角板呈平铺状。脊甲板为6块,肋角板每侧5或6块。幼龟背面具三条强棱,成长后逐渐不显。头部较大,具极强的钩状缘。生活于大洋中上层,生殖时于海岸沙滩产卵。
  棱皮龟 系大洋暖水性个体最大的海龟,俗称竖琴龟。其头部具排列复杂且不规则的鳞片。无角板。背部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其上有7条纵行棱与乐器中的竖琴相似,因而得竖琴龟之名。棱间凹陷似沟。腹面有5条棱。上颌有2个大三角形齿突。四肢桨状无爪,前肢比后肢大,尾短。背面黑褐色,有浅色斑。腹面色浅。
  海蛇
  青环海蛇 腹鳞宽度不到体宽的1/4,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略呈圆形,呈覆瓦状排列。前额鳞正常2枚。头呈橄榄色。躯干前段较细,头部很小。
  淡灰海蛇 腹鳞特征与青环海蛇的相似,但躯干部最粗部的背鳞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状排列或呈彼此镶嵌排列,躯干部前段不甚细,头也不甚小。躯干部深色环纹不达腹部中央,从侧面观,深色环纹其间浅色部分宽。
  青灰海蛇 腹鳞与背鳞特征与淡灰海蛇相似,但躯干部深色环纹达腹部中央,构成完整的环纹,从侧面观,深色环纹较其间浅色部分窄。
  平须海蛇 躯干的腹鳞不甚明显,与其相邻的背鳞大小相似,或腹鳞退化。眼上、下鳞片正常,不成棘状。躯干粗短,其前段不细。头较大,其腹鳞较相邻的背鳞为小,甚或局部退化消失。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爬行动物

第三节 海洋鸟类


  中国海洋鸟类有6目176种。青岛有记载的达110种,最多的是鸻形目,其次是雁形目。其中,有些种类属于稀有和国家保护动物,大多是旅鸟,有短尾信天翁、斑嘴鹈鹕、白额雁、白腰杓鹬和银鸥等。
  按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情况,可分为两大类,即常见种和数量稀少的国家保护种类。

  国家保护种类
  短尾信天翁 其外形略似海鸥,但体形较大,鼻呈管状,体羽大部为白色,体长约950毫米。嘴呈淡色,长度在115毫米以上,成鸟背部白色。觅食及休息均在海面上,在青岛为旅鸟。
  斑嘴鹈鹕 是大型水禽,体型粗大,体长约1500毫米,体重可达5公斤以上。嘴很长,有蓝黑色斑点,嘴下有1个宽阔的暗紫色皮肤喉囊。以鱼为主要食物,营巢在高树上。在青岛为旅鸟。
  白额雁 俗称大雁。体长约710毫米。额基点宽阔呈白色,腰暗褐色,翅长超过400毫米。体型及大小似鹅。雌雄羽色相似。迁徙时多在夜间飞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青岛为旅鸟。
  疣鼻天鹅 俗称哑声天鹅。体长约1500毫米,是中国3种天鹅中最大的一种。眼及额与嘴角间的三角形块的为黑色,嘴大都赤红色,嘴基具黑色疣状突,外侧尾羽短于中央层羽不止60毫米。主要食物为水生植物。为稀少的珍禽。在青岛为旅鸟。

  常见种类
  绿翅鸭 俗称小水鸭。体长约370毫米,翅长在200毫米以下,雄鸟头部大都棕红色,每年8~10月南迁,次年3~5月北返,集群常成千上万只。是中国冬季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一种鸭,在青岛是旅鸟。
  绿头鸭 俗称大绿头。体长约570毫米。翼部呈蓝紫色,嘴不具斑。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在青岛是旅鸟或冬候鸟。
  白腰杓鹬 俗称大杓鹬。体长约570毫米。背和腰白色,腋羽纯白,嘴形长而向下曲,附趾后侧具网状鳞。以鱼类、软体动物等为食,在青岛是旅鸟。
  银鸥 俗名鲱鸥、鱼鹰子、叼鱼狼等。体长约620毫米。尾纯白,下嘴具红斑,翅长超过400毫米。性喜集群,常一二百只在水面上空飞翔,善于游泳,常追随在汽船后觅食。栖息时一脚站立,头向后,嘴插于背羽间。杂食性。在青岛为旅鸟。银鸥为主要消灭有害啮齿类的益鸟之一。
  红嘴鸥 俗名笑鸥、钓鱼郎等。体长约300毫米。体型中等,头和颈暗褐色,体羽淡灰色白色,嘴和脚皆为红色。冬羽全身皆为淡灰白色。以动物饵料为主。繁殖在北方,迁徙时常随鱼群南下,故常为渔民测知鱼群的一种标志。为益岛。在青岛为旅鸟。
  白翅浮鸥 俗名白翅黑海燕。体长约230毫米。身黑、翅灰、尾白,不易误认。虹膜暗褐,嘴黑,脚暗紫近黑,爪亦黑色。在北方4~6月间繁殖,喜食昆虫,在蝗区为食蝗能手。迁徙时随鱼群南下,故常为渔民测知鱼群的标志之一。在青岛为旅鸟。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四章 海洋爬行动物

第四节 海洋哺乳动物


  青岛海区发现的海洋哺乳动物有6种,分隶于2目6科。
  小须鲸 俗称小镘鲸、缟鲸、座头鲸、明克鲸。属鲸目、须鲸科。体长一般7~9米,是须鲸是个体较小者。吻突较尖,背鳍较高,呈镰刀形,位于体后1/3处。鳍肢上有一宽的白带,体色背部黑灰,向腹部渐淡,腹面白色,腹面褶沟细长,向后可达于脐,计50~70余条,头部生有刚毛38~47根,须板黄白色,每侧250~280枚。食小鱼、小虾等。交尾,产仔大多在秋、冬季。孕期10~11个月,初生鲸体长2.6~3米,每胎一仔。哺乳期约半年。是须鲸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抹香鲸 俗名巨头鲸。属鲸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中个体最大者,体长可达23米。头部巨大,约体长的1/3,头部前端截形,上颌远超过下颌。鼻孔位于头顶前端略偏左,呈“S”形,下颌细长,具圆锥形齿,每侧20~28枚。鳍肢短而圆。肛门处内凹,其后隆起,其此排列数个依次减小至尾部,尾鳍宽阔中央缺刻较深,体色多为蓝黑,背侧较深,腹部较淡。性凶猛,主食乌贼,也吃鱼类和章鱼。在北半球每年1~5月份交尾,孕期16个月,每胎一仔,初生仔兽体长4~4.5米,主要栖息在热带和温带海域。
  江豚 俗名江猪、海猪、海和尚。属鲸目,鼠海豚科。体长约1.5米,体重约70~80公斤,头部钝圆,额部微突,无喙。无背鳍。体背部有明显的脊,其上有棘状小结节。鳍肢较宽大,末端尖,肢长约为体长的1/6,全身铅灰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食鱼、虾和乌贼类。江豚繁殖期在春季,一般3月份即开始产仔,初生仔兽体长约70厘米以上,每胎一仔。
  拟虎鲸 又名伪虎鲸,属鲸目、领航鲸科。雄性体长约5.7米,雌性较小,约5米,体匀称细长。无喙,头前部略扁,吻端钝圆,微突出下颌,背鳍不大,位于体中部偏前其后缘凹入,鳍肢末端尖,自前缘中部起急剧后屈形成前缘中部隆起。口大,口裂朝着眼的方位切入,全身黑色,在腹部鳍肢间体色略淡。主食乌贼类,也吃鱼类如带鱼、鲐鱼、银鲳、黑鲷、鲈、竹荚鱼等。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海洋。1996年6月在青岛近海发现数十头的群,捕获11头。
  海狗 属鳍脚目,海狮科。体呈纺锤形,雌、雄兽体长差异较大,成兽雄性体长达2.5米,体重280公斤,雌兽体长仅1.45米,重65公斤。头圆。吻短,胡须长而粗硬,长达40厘米,雌性略短25厘米。外耳壳较小。前鳍肢大而厚,无爪。后鳍肢各趾均具爪,爪前尚有长而坚韧的皮膜。可曲向前方,能在陆上行走。体被灰褐色毛,背部色深,体侧及腹部稍淡。四肢表面裸露无毛。海狗多在拂晓时捕食,喜食乌贼,也食鲱鱼、玉盘鱼、沙丁鱼等。海狗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白令海中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康曼多尔群岛及海豹岛。中国黄海区偶有捕获,1971年8月在青岛近海捕获一头雌海狗。海狗生育季节为6月末至8月初。产仔后2~3天即行交配。妊娠期多达51个星期。初生仔兽平均体长60厘米以上,体重约5公斤,毛为黑色,毛皮质优。
  斑海豹 属鳍足目、海豹科。体肥胖,呈纺缍形。体长1.5~2米。头圆眼大,无外耳壳,吻短而宽,上唇具粗硬的角须呈念珠状。四肢均为5指,指间有皮膜相连如蹼样,形成鳍状。背端有尖锐的爪,后鳍肢较大,向后延伸,不能向前屈转。背部蓝灰色,带有蓝黑色斑;腹部乳黄色,带有黑褐斑点。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兼食甲壳类和头足类。1977年6月在青岛近海曾捕到当年生幼兽。斑海豹是在冰上产仔,辽东湾繁殖区的斑海豹产仔期在1~2月上旬,妊娠期约一年,每产一胎,初生仔兽体长70~90厘米,体重6~10公斤。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