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6:教育志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

第一节 教育结构


  1964年11月,青岛市第二教育局成立,负责城乡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和各种职业教育及业余教育。1966年1月,第二教育局与第一教育局合并,成立青岛市教育局。1966年全市中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占56%,普通中学占44%。“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等职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育内部结构严重失调,形成了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1978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占97%,而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仅占3%。每年有95%的高中毕业生等待就业,他们既无专业知识,又无专业技术。由于中等教育结构单一,造成科技人员匮乏,职工文化、技术落后,全市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中等教育结构采取了加强初中、压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改革措施,将全市608所初中调整为436所,将222所高中压缩为82所,将市内16所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占高中总数的32.6%,迅速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1987年市区有职业中专7所,职业高中17所,8所普通中学兼办职业高中班,还有7所企业自办职业学校(班),在校学生达11 021人,有教学班257个,共设79个专业,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总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6%。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

第二节 招生办法


  青岛是一个轻纺、外贸、旅游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了使招生任务和专业设置适合青岛市经济建设的需要,招生前教育部门与劳动、计划部门对全市各经济部门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预测,然后制订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方案,报市Gov批准下达。
  1982年,市教育局与劳动局为使招生工作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密切结合,做了4项规定:(1)为了解决职业高中班毕业生录用指标,从1982年起,各单位自然减员指标由各局统一管理,集中使用,根据各单位生产需要,招工时首先录用各系统自办的职业高中毕业生;(2)职业中学招生时允许办学单位招收自己职工的子女,并可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3)从1982年起,职工子女“顶替”,必须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达不到初中文化水平和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得安排技术工作;(4)为促使广大青少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招工时一律不招收应届的初中毕业生,招工考试时,除考文化课外,对一些特殊工种或技术工种加考一定的专业。
  青岛市注重从改革招工办法上,鼓励发展职业教育。自1980年以来,每年招工考试都是劳动局和教育局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劳动局负责安排职工计划,组织招工录用;教育局负责考核。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办学形式、专业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有4种办学形式:(1)定向培养。如教育与纺织、轻工系统的工厂、企业联合举办了纺织、针织、印染、丝织、卷烟、食品、家用电器、财会等职业高中班52个,有计划地为这些经济部门培养劳动后备技术力量。(2)工业部门与学校联办。如各大企业所需要的环保技术工人,由市环保局与教育局联办。(3)市教育局与劳动局联办。1981年教育局与劳动局联办了社会急需的锅炉检测班,由劳动局列入技工招生计划,派专业教师,提供经费,教育局提供校舍和文化课教师。(4)市教育局自办。在劳动部门的配合下,由教育局自办各种社会短缺急需的专业。1982~1983年烹饪职业班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马上独立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青岛市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统一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合理设置专业,突出第三产业。同时,确定每所学校至多不超过2~3个专业,逐年将原来设的专业调整为急需专业,并且使每所学校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办出特色。
  1987年,全市设纺织、印染、服装、机械、电子、财会、旅游服务、烹饪、幼教、工业自动化等63个专业,其中第三产业类已占33.3%。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7%。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

第四节 教师、教学


  教师 联办职业高中班的专业教师,由联办单位选派并做到:派专职教师;保证教师的备课教学时间;任课期间不派出差任务。办职业班多的局,在局教育科的领导下,成立专业课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教育部门自办的职业班的专业教师,采取动员专业相近的教师改行,从外系统调入,向科研部门和中专、技校聘请,分配大专毕业生,自己培训等办法解决。提高师资水平的途径有:举办师资培训班、委托高等院校代培、短期培训、新调入大中专毕业生。
  1987年全市有职教专业教师379人,其中专职193人,占50.9%;兼职教师186人,占49.1%;大专以上程度的140人,占72.5%;中级以上职称的为145人,占77.8%。
  教学 教学上注重建立实习场地,凡是厂校联办的职业班,主要到工厂实习,或由工厂提供设备和原料,在学校建立实习教室;发挥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的优势,利用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的收益建立实习教室;利用专业教育经费建立实习教室。1985年已建实习教室、实习车间、实习部49个,如青岛31中电器维修职业班,配有全套电器维修仪器和设备,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提高很快,他们安装的1500台收音机,由于工艺好,质量高,被市交电站定为免检产品,全部包销。
  把专业理论教学和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了全市服装、财会、电器维修和纺织、针织校际专业课教研组,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开展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主要采取4种教学方法:一是见习,即讲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工厂,结合生产现场教学,使学生先有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二是边教边实习;三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进行教学;四是上好实习课,制定计划,明确任务,落实指导教师和考核办法。各工厂把安排职业班实习列入厂长工作计划,由车间主任、工段长、工程师、车间操作技术员和优等操作能手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实习。实习结束后,按照国家规定的技工考核标准实行严格考核。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方面,还注意充分发挥厂校联合办学的优势共同抓好专业思想教育、制定专业课教学计划、选编专业教材、组织实习、组织专业课考核。
  建立市、县、校三级教学研究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市教育局职业教育研究室为中心,建立中心教研组,在努力加强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大、中、小三个课堂的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

第五节 毕业考核


  1983年始,职业高中毕业生的考试,由市教育局、劳动局和联办单位共同制定考试办法,统一组织考试,文化课考试由教育局和劳动局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专业课考试,凡是与工厂企业联办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由教育局命题统考;专业技术考核,由联办单位领导、车间主任、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与学校领导组成考核小组,按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技术工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如服装职业班考试,聘请服装研究所教师、设计师参加,烹饪班考试,聘请饭店特级厨师主考;美术职业班考试时,聘请青岛名画家参加考核,评议毕业作品。所有主持考试的专家、技术人员对毕业生考核成绩签字负责。
  通过统一考核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1985年,在市区对口录用的5 637人中,达到二级以上的占90%以上,有的达到三级工、四级工。农村从1983年起有3届毕业生,计3874人,其中对口升学156人,被乡、镇、县办企业录用的655人,其余回乡参加生产。
  1983~1987年,市区已有10653名毕业生经过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多数学生上岗位能顶班生产,半年后绝大多数能达到三级工水平。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8000人,为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职业教育加强了教育内部改革和坚持了教学、生产、科研等多项结合的管理体制,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8年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珠算比赛和全省职教幼师第四届技能比赛,青岛代表代均取得第一名。市区第十一职业高中毕业生陈秀华,1987年荣获青岛市十大服务新星称号;崂山县第一职业中专毕业生林淑霞毕业回村后,建起村里第一家果园,大搞立体种植,三年致富,并热情为群众进行义务技术指导,受到群众好评,当选为最年轻的市人大代表。平度县第一职业高中建校4年来,创造科技成果96项,其中2项被定为国家级发明创造项目,获国家专利权,1项获国家银牌奖,21项获省级科研和科技成果奖,88名毕业生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
1.jpg 2.jpg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

 附:中等职业学校选介


  青岛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青岛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原14中学),位于台东一路27号。1980年始招高中职业班,1982年定名为青岛第一职业中学,1987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定名为青岛第一职业高级中学。1988年有21个职业高中班,6个普通初中班,学生1 300人,教职工141人,其中文化课教师73人,专业课教师每学期由联办单位派至学校者30~40人,先后开设过针织、棉织、丝织、化纤、印染、卷烟、五金机械、电表机械、工艺美术设计、工艺绣品、产品造型、经营管理,塑料机械与工艺、电脑、半导体、烹饪、仓储管理、财会、外贸会统等专业,1988年以汽车驾驶与修理为重点专业。学校占地面积6 140.36平方米,有教学楼两座,另有一座教师办公楼及教学实验楼。
  学校建立了校外定点实习厂(场)地,并致力于向教学、生产、科研、经营和科技推广相结合的体制发展,把实验、实习基地办成经济实体,成为厂校结合、企校结合的职业技术学校。
  在联办单位的协助下,学校建成制图室、画室、仓储管理模拟室、汽车修理实习及驾驶修理室、语音室等。
  该校多年来被评为青岛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
  青岛电子学校 青岛电子学校的前身是青岛第32中学,1972年建校。自1980年起逐步把原有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开设家电、工业电气化、微机应用等9个专业,培养了1064名毕业生,有97.3%的学生被对口录用。1985年改名为青岛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陆续开设了微机应用、工业自动化、电子技术、计量4个专业,有3届460名学生毕业并安排了工作。1987年改名青岛电子学校,全校教工140人,学生768人。该校毕业生由于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好,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该校自1980年起,建起了实用电工、电子线路、电气测量、自动控制、制图、英文打字等专业实验室和电化教室,设置了具有PC386、PC286计算机21台和其他型号微机20台的两个机房,并建起了实习服务部。
  该校已逐步建立起“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科技服务”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法。
  该校自1985年至1987年连续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校舍管理标兵单位和体育达标省级先进单位。
  青岛食品学校 青岛食品学校建于1959年,原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六中学。1986年改为青岛第五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即青岛食品学校)。该校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种类型。教学班设有食品工艺、食品发酵、食品营养、食品分析、啤酒发酵、食用明胶、味精、酿造、副食品工艺和包装装潢设计等10个专业。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300多人。
  1987年该校接受世界银行贷款50万美元,国内配套费25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购置专业图书等。是全国59所接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
  该校已建专业实验楼,设有食品工艺、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原理、食品微生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电工、电教、语音、微机、精密仪器等实验室,正在兴建专业实习楼,建立糕点、冷食、饮料等车间,设小型实习生产线,供教学实习用。
  1986~1987年,该校为青岛食品行业举办中级糕点技术培训班2期,为啤酒行业举办在职培训班1期,为包装行业举办包装技术干部培训班17期,共培训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580多人。
  青岛财政金融学校 该校原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八中学,建于1960年。1980年开始在普通高中班设专业课,到年底就办起了职业高中班。1982年高中部改为青岛第二职业中学。1984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改为青岛第二职业中学。1984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改为青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86年又改为青岛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后经市Gov批准改称现名。1987年设财会、会统、金融3个专业,有教职工118人,16个教学班,695名在校生。先后有911名学生毕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应用型财政金融管理人才。
  几年来,该校在全面加强管理管理,重视德育,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突出抓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学校明确提出“写、算、说、做”四过硬的要求,开设了珠算、点钞、微机、书法等专业基础课,建立了财经类专业技能考核定级制度,设立了“七室(七个实习室)一行(一个实习银行)”,采取一系列强化专业技能的措施。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二章 中等师范教育

第一节 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


  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的前身是青岛市市立李村初级中学。1930年创办,当时的校相即今址。1932年学校改名为“青岛市市立李村中学”。1936年秋,校名改称“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校舍沦为侵略军兵营,学校停办。日伪当局迫于小学教师的紧缺,曾于1938年底开始连续3年在青岛市维持会会立中学内附设特别师范科。1941年夏,又在原市立女子中学校址创办青岛特别市市立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在崂山开设青岛市市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于1945年迁入市内前州路。1946年4月,又全部迁入郊区李村镇原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校舍,易名“青岛市市立李村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同时,由市立中学拨入简师新生两个班。6月,恢复了抗日战争前校名,仍称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1947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学校共有11个教学班,学生近500人,教师39人。这时期学校办学经费极端困难,条件极其简陋,学校全部藏书仅几百册,报纸、杂志寥寥无几,没有阅览室,也没有教学实验室。校长王桂浑组织学校进步师生开展了护校活动,使学校在新旧交替的危急关头免遭破坏。
  青岛解放后,学校定名为“青岛市市立师范学校”,1950年改称“山东省立青岛师范学校”,1951年改为现名。1961年原青岛工读师范专科学校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撤销,部分教职工和教学设备并入该校。两校2个班学生并入该校14级,3个班并入15级。1962年原青岛幼儿师范学校撤销,2个班学生亦并入15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从1977年起,学校招生恢复考试录取制度。从1981年起,学校完全恢复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的办法,培养目标为小学教师。
  学制、课程设置、招生 李村初级中学1930年开始招收初中班。1932年秋起,设立乡村师范科(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4年)和速成师范科(修业1年)。1933年秋,开办后期师范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1941年夏,开设本科和简师两种师范班。另外,还附设日语专修科。1946年秋,学校在招收简师班的同时,始招师范班,学制3年。1950年秋,为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将1948年入学的简师一个班在修业两年后转为中师,继续修业两年。
  1967年学校通过推荐的方式,从青岛市区和崂山县招收6个班,学生300人,称20级。该级的学制由“文化大革命”前的3年制改为2年制。1968年学校又从崂山县招收3个班,学生120人,规定其中所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在校学习时间1年半。此届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实行社来社去。1972年1月,学校办“教师培训班”1期,学制1年,学员300人,系青岛劳动部门在崂山县和市属人民公社招收的民办教师或其他回乡知识青年。其中部分学员学习1个月,其他学员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习专业半年。
  1972年4月至1976年10月,学校通过推荐的方式,从昌潍地区、烟台地区、崂山县等地的下乡或回乡知识青年中以及山东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中,招收“工农兵学员”。从1972年起,除七二级修业2年半、七六级修业1年外,其他各级均修业2年。大多数培养初中教师。先后开设过语文、政治、数学、物理、理化、农化、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班。各班所学课程只有专业科目,深度与广度略高于当时的普通中学。课本则大多为中学课本,由任课教师适当加深加宽。除七六级国家不包分配“社来社去”外,其他各级毕业生大多数分往市区和崂山县的中学或小学任教。
  1977年起,学校恢复考试录取制度。1978年初招七七级,新生大多为高中毕业,培养目标初定为初中教师,设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各一班,学制2年。所开课程除与专业相关的高中科目外,还开部分大学低年级课程以及教材教法课。毕业后分旆中学和小学任教。同年秋,学校改为秋季始业。新招学生中虽然仍分高中毕业与初中毕业两部分,但培养目标一律是小学教师,不再实行分科学习。高中班修业2年,初中班修业3年,除开设普通高中课程外,还恢复开设了教育学,阈开始到小学进行教学实习。
  1979~1980年,学校从高考落榜生中招收普通中师班2个和体育、英语专业班各1个,培养目标均为小学教师,学制2年。1980年学校继续从高考落榜生中招收英语、体育、美术3个专业班,仍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方向,修业2年。1981年起,学校恢复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的办法,培养目标为小学教师,学制3年。学校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凡是全国统编中师课本已出版的,一律采用统编课本。注意加强音乐、美术、体育以及专业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学校教育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规的中师轨道。
  1949~1987年底,学校共有正式毕业生6 403人,不仅为青岛地区输送了大批中小学教师,而且部分毕业生分配到胶东地区和山东内地,成为当地教育战线的骨干。例如青岛市小学特级教师蒋志远,青岛市中学特级教师尹典训、吕良钦,即墨县中学特级教师马人灵,蒙阴县全国优秀教师毕爱芹,崂山县山东省模范班主任赵友芹,全国七家报纸评选的“全国优秀教师”陈玲、姜凤英、沈玉蕊,全国十家报纸评选的“优秀体育教师”周法廉、荀太忠,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刚,作家、长篇小说《伍豪之剑》的作用刘俊骧等,均为该校解放后的优秀毕业生。
  教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师资队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一方面将不合格教师调离教学岗位。另一方面从外地和高等学校毕业生中输入新成分。几年来新增20多人,从而使教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另外,各科教学教开始考虑面向小学的问题,注意探讨师范教学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如说普通话,写粉笔字等)的训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截止1987年底,任课教师34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19人,占任课教师的56%。有10年以上教龄的大学专科毕业生7人,占任课教师的21%。全校有讲师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政协委员1人,县人大代表2人。
  设施 学校图书馆1987年藏书3.6万余册,馆藏期刊300余种,9500余册,现订有杂志135种,234份,报纸33种,60份。学校1987年有理化、生物各种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万元。有小琴室49间,钢琴3架、风琴44架、手风琴23架、电子琴1架,各种乐器总价值约2.5万元。各种美术教学器材总价值约2 000元。有200米跑道,篮球场3个,排球场1个,各种体育器械总值约1万元。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二章 中等师范教育

第二节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始建于1959年9月,1962年停办,1980年复校。1987年有9个教学班,其中3年制幼师生6个班,2年制在职幼儿教师脱产进修生3个班,在籍学生近1 000人。教职工139人,其中教师57人(高级讲师10人,讲师18人,助理讲师24人,教员5人)。
  学校十分谠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结合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向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贯彻教委制定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制定了《青岛幼师一日常规》,并开展文化修养和文明行为各种达标活动。
  为适应青岛市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把单一化的办学模式改为多层次、长短结合的办学结构。除按国家招生计划,每年招收3年制的新生外,还举办了幼儿园主任短期培训班、4年制半脱产在职进修班,2年制全脱产进修班,以及面向农村的幼儿师范函授班。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水平,近几年陆续添置了放像机2台、彩色电视机9台、录音机13台。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和专业要求,增设了化妆和书法课,又将美工课中的绘画和工艺并列分科进行,工艺制作同绘画一样,从一年级至三年级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制作指导。学生掌握了图案、纸工、拼贴、泥塑、彩塑、人(动)物玩具、幼儿园室内立体装饰品等一系列工艺制作的技能技巧。
  学校有教学楼一座,内有15间教室,另设图书室、阅览室各一处。与教学楼相对的是一座可容纳240人的女生宿舍。楼内包括有一处2000平方米的舞蹈教学专用教室,一处可供300人开会的会议室。练琴室40间,内设风琴50架,教练钢琴5架,手风琴40余架。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三章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职业学校


  清末、民国时期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又称职业学校。
  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水师学堂) 1900年德国占领者在今大港修建了船坞工艺厂(亦称“青岛水师工务局”、“水师工厂”),1907年改称“青岛造船厂”。1902年4月开办了徒工学校(亦称“水师工业学校”、“船坞工艺厂职工学校”)。
  该校总办(相当于今校长)由厂总技师兼任,实际工作由德国海军委派的副总办负责,另外还聘请一位中国人任副总办,兼任汉语教员。
  该校招收年龄在15~20岁的中国青少年,经过体检并请人作保方可入学。入学后有3个月“试用”期,主要是为工厂干活,合格以后才能作为正式生,学生按钳、焊、电、锻、铆、木、漆等不同工种编班。除学习不同工种的技术课外,还学习德文、汉文、算术等。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学校供给学生膳宿和服装,计日发给工资,学满后工作2年才能晋升成师傅。学生4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发给文凭。多数学生被派到工厂做徒工,有的被推选学习打字、会计等。还有的学生被派或受聘到德国驻青的一些机关、洋行和工厂任职。
  该校开办了12年,总共培养学生1 200多人,该校校址在莱阳路8号内。
  胶澳商埠职业学校 该校1922年9月由胶澳督办公署筹办,是青岛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公立职业学校。校址在伊尔奇斯兵营旧址(今中山公园东南侧),开办费1.05万元,常年经费2.3万元。该校设农工商3科,实际仅招商科学生4个班,其中有初级2个班,补习生1个班,计150余人。翌年又招收初级39人,皆为男生。职教员16人。该校于1925年秋停办。
  私立青岛学院 私立青岛学院是一所日本人办的学校,设立于1916年4月,名为学院,实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院初办时分本科、高等科和专修科。本科设商业实用学科,高等科设修身、算术、几何、物理、化学、簿记等学科,专修科设英语、日语和汉语等科目,学制为本科3年,高等科1年,专修科1或2年。青岛学院下设商业学校、实业学校及宇女校3处。商业学校规模最大,宇女校和实业学校在今青岛10中处。各校兼收中国学生。1922年共有学生539人,1928年计有学生239人。
  该校教员由日军官员兼任。经费来源除收学费和日本商人赞助外,大部分由基督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捐助。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学院商业学校、实业学校和宇女校均停办。
  私立慈济商业职业学校 该校是由红+字会青岛分会于1945年9月开办的。初名私立慈济初级普通商业科职业学校。经费一部分来自学费,其余由校董会拨给。该校学制为初级部2年,高级部3年。初级部专业课程主要有珠算、商业学、簿记、初级会计、经济大意等;高级部专业课程主要有簿记、会计、审计、商法、货币、银行、经济、统计、财政、合作商学、工商组织及管理等。1948年12月该校有教职员23人,学生441人。校址初在鱼山路37号,后迁到太平路59号。
   私立商业职业学校 该校由青岛市商会于1946年8月筹办。主要课程设会计学、商业学、簿记学、货币学、商事法、Gov会计等。1949年6月有教职员29人、学生501人。校址设在日本铃木医院旧址(临清路35号)。1952年9月,由山东省工业厅接办,改为青岛工业会计学校。
  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该校系由中国全国工业协会青岛分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筹办的,校董事会由11人组成。该校设机械、化工、纺织3科,学制均为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另外还设特别班(预科),1年毕业,成绩优良者可升入本科。1948年特别班改为初中部,机械科设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学、热机学、电工学、水力机、内燃机、汽车学等专业课,化工科设定量、定性分析化学、制革学、制烛学、化工机械、化工原理、制造化学、织物分析、印染学、漂练学、染料学、制纸学、化工计算等专业课;纺织科设纺织概论、纺织组合、图案画、织物设计、特种织造、机织工程、纺纱学、织物分析、棉厂设计、漂染学、织物整理、纺纱实验等。该校经费除来自学费外,其余以全国工业协会青岛分会名义向青岛市一些大企业募集。该校教师多为大学本专科毕业,1949年有教职员36人。该校学生设有自治会组织,1949年9月有学生220人。青岛解放时第一级学生72人毕业,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分配到青岛市一些工厂工作。该校校址设在四方日本小学旧址(今杭州路43号)。1949年底迁到烟台,后合并到山东工学院。
  其他职业学校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农事试验场附设农学校、林务局内附设林学校,教授简易农业知识和植树方法,修业期限农林格为3年。德国在青岛的天主教会还办过铁路业务培训的学校,学习期限不超过1年。学生学习德语、算术、电报技术和铁路业务。培训费由胶济铁路公司代付。
  1922年秋,基督教中国青年会开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学生40余人,学习刺绣、缝纫等。1925年停办。1940年9月伪教育局在市立北平路小学、台西镇小学设两所商业补习学校,招收25岁以下高小毕业生,学习课程为商业要项、笔算、珠算、簿记等。1946年秋市立高级医事职业学校开办,有教职员14人,学生28人,校址设胶州路1号(今市立医院病房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还办有私立信义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私立青华商业职业学校、私立水产职业学校。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附设一所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三章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二节 专业技术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青岛市共有5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 511人,教师58人。
   1958年青岛建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9所,其中工业学校17所,农业学校3所,医科学校5所,水产学校2所,艺体学校2所。这些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16所,招收初中、高小混合生的13所,全日制的17所、半日制的12所。1959年青岛市教育局根据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和重点发展”的方针和省委、省人委“关于整顿新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的联合通知精神,对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了调整和整顿。根据各校师资、房舍、教学计划、规章制度、擎天柱员构成等情况,全市设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17所(不包括师范学校),其中属大专院校附设的中技部有:青岛冶金专科学校中技部、青岛纺织专科学校中技部、山东化工学院中技部、青岛动力专科学校中技部(后迁坊子);属省办和市办的有:海水养殖专科学校、青岛卫生学校、山东盐业学校、青岛机械工业学校、青岛体育学校;属市有关业务部门办的有:青岛医学院护士学校、市立医院护士学校、青岛水产公司技校、青岛建筑工程局中等技工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局中等技术学校、青岛橡胶二厂中等技术学校、青岛艺术学校、青岛农业技术中学(前崂山农校和即墨农校合并而建);半日制中等专业学校有:青岛机械厂机器制造学校、青岛化工厂中等技术学校、四方化工厂中等技术学校等6所。青岛纺织管理局医院附设护士学校、青岛无线电技校调整为训练班。
  1961~1962年全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又作了调整和整顿。1961年全市有全日制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7所,设7个专业,142个班,学生5649人,教职工1348人,其中教师679人。经过调整,撤销了青岛体育学校、青岛化工学校等5所学校。对青岛艺术学校(后改为青岛音乐学校)等校进行了压缩。并动员农村学生回乡参加生产,部分城市学生转入普通中等或参加工作。1962年全市设全日制中专(不含师范学校)12所,有37个专业,114个班,学生4411人,教职工1174人,其中教师558人。此时还有青纺机械厂附设机械学校和青岛铸造机械厂中专,属半工半读性质。1964年青岛音乐学校撤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停办,或停止招生。1972年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招生采取推荐选送的办法。1973年在校学生1351人。
  1978年青岛市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2所,在校学生3411人,专任教师516人。经过10年的改革,1987年青岛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发展到16所,设立了6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5606人,专任教师813人。工科类学校7所,有青岛港湾学校、山东省盐业学校、青岛机械工业学校、青岛轻工业学校和青岛包装学校、青岛第一轻工业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医科类3所,有青岛卫生学校、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山东省青岛第二卫生学校;财贸类3所,有山东省青岛商业学校、青岛市财政学校、山东省对外贸易学校;政治类1所,青岛市人民警察学校;艺体类2所,有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校、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青岛市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分别由中有关部委、省厅或市局主管,尚无统一管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专门机构。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三章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 技工学校


  1960年青岛市有技工学校41所,在校学生4 031人。有机械、电气类22所;交通、邮电类3所;化工类4所;基本建设类2所;轻工、手工类3所;其他类(饮食业、药材、水利、粮食等)7所。技工学校一般是由各区和各大局较大的企业主办。“文化大革命”期间技工学校大都停办。1978年青岛市有技工学校4所,在校学生865人,教职工213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1987年全市技工学校增加到24所,共有6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3798人,教职工2682人,其中专任教师574人。技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
1.jpg

TOP

第五篇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第三章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附:专业技术学校选介


  附:专业技术学校选介
   青岛港湾学校 该校是一所交通部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75年的青岛水运技工学校。1978年9月25日交通部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交通系统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决定将青岛水运技工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青岛港湾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港口交通运输事业培训中级技术人才。十几年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已达1000人。
  该校校址在黄岛。学校开设港口装卸机械、船舶与港口电气、港口管理3个专业。曾招收过高中毕业生,各专业学制分别为2年、2年半和3年;1986年起按交通部统一规划,3个专业均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面向全国招生。课程系根据交通部或国家教委的规定设置。1987年在校学生279人,教职工171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学校经费由交通部拨给。
  学校现有港机模型、内燃机、金相、力学、化学、物理、电工基础、电子及微机等实验室,还有绘画室、图书资料室(藏书9500余册)。
  山东省盐业学校 该校是山东省一轻厅直属的全日制中专学校,于1958年创建。学校为山东省一轻系统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校址在青岛市崂山县上马镇。
  学校设有制盐工艺、轻工化工、轻工机械、工业企业财务会计4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各专业课程开设政治、体育、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外,还设有10余门专业课。现场教学、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在教学计划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学校建有普通化学、金相、制盐、微机等15个实验室,实验仪器价值40万元,图书室藏书4万册。学校占地77.51亩。楼房建筑面积9883平方米。自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1590人。1985年山东省盐业职工中专迁入该校,挂两个牌子,一套领导班子。1987年学校有教职工178人,专任教师75人,在校学生640人。
  1984年以来,根据本系统基层单位的要求不断拓宽专业面,举办了全国盐业海产养殖班和省内财会短训班,对厂方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加强厂校联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改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的校风是“尊师爱生、教书育人、奋发向上、求实创新”。
  青岛机械工业学校 该校1978年开始筹办,始名“青岛铸造机械工业学校”。校址设在鞍山路10号。同年更名为“青岛机械工业学校”,主管部门是山东省机械工业厅。
  学校创办时有教师8人,行政人员7人。1978年招生74人,实行走读。至1987年教职工发展到96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在校学生达271人。
  学校创办初期,只设机械制造工艺1个专业,1987年增设了工业电气自动化和机械工业企业管理2个专业。设有8个教研组,许多教师自编教材、讲义及教学指导书。设有机械实验室和电工实验室各3个,微机实验室1个。学校实习工厂有固定资产30万元,机床20多台,基本保证了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
  青岛轻工业学校、青岛包装学校 青岛轻工业学校是1975年6月将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改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而命名的。1982年11月18日由省计委批准又在青岛轻工业学校内设包装方面的专业,成立青岛包装学校,实行一套机构两个学校名称、挂两个校牌。青岛轻工业学校和青岛包装学校是多专业的以工科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青岛轻工业学校隶属于青岛市二轻局,青岛包装学校由中国包装总公司主管。校址在青岛市宁夏路。
  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青岛市二轻系统培养以工科为主的中级技术人员。学校的专业设置由1978年的3个专业发展为1987年的工业会计、轻工机械、电气自动化、包装设计、包装印刷、包装材料、企业管理等7个专业,学制2年。教职工由1978年的110人发展到1987年的200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在校学生由1978年的209人发展到1987年的322人。学校占地45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青岛第一轻工业学校 该校是1983年山东省计委批准建立的,主管部门为青岛市一轻局。学校是由1975年筹建的自行车厂技工学校和1979年成立的轻工技校发展而来,主要为青岛市一轻系统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校址在青岛市浮山所北山。
  学校设电镀、发酵和日化3个专业。电镀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培训,已培养出大批电镀人才。拥有由轻工部投资创建的全省第一流的电镀实验室,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设有电镀技术研究所,为电镀厂家提供咨询服务。发酵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啤酒、白酒、酒精、葡萄酒、味精生产工艺学及有关的实际操作。日化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化工、化机等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操作技能。
  1987年在校学生207人,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
  青岛纺织工业学校 该校是1979年9月10日经青岛市计委批准,在山东纺织工学院分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主管单位是青岛纺织工业总公司,校址在青岛市水清沟大山路,学校占地56.35亩,建筑面积6393平方米。
  学校主要为青岛纺织系统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建校时设电气自动化、染整专业。1985年设自控、染整、机织3个专业。学生入学条件为初中毕业生,参加统考,择优录取,学制4年。1985年自控专业曾招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由全市统一分配。1987年在校学生320人,教职工113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学校校风为:文明、严谨、勤奋、创新。
  青岛卫生学校 该校建于1956年7月19日,由原山东省大学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山东省青岛护士学校合并而成。1970~1979年曾更名为青岛医学专科学校,仍为中专性质。1983年又改为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1978年经上级批准,在青岛市浮山所大尧村建新校舍,1981年秋迁入新址。该校是一所培养中级医护人员的中等专业学校。  
  1978年学校设医生、护士、中医士三个专业,学制3年。在校学生602人,教职工141人。1987年设有药剂士、临床检验士、口腔技士、护士4个专业,学制3年,在校学生898人,教职工181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
  学校占地60亩,现有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5 7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 000平方米。自建校至1987年,学校已培养了5000多名中级医药卫生技术人才。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  该校前身为建于1946年的国立山东大学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6~1958年学校一度合并至青岛卫生学校,1958年9月1日恢复原建制,1959年更名为青岛第一护士学校,1962年再次并入青岛卫生学校,1974年又重新恢复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学校的主管部门是表生局,经费由省卫生厅直接拨款。校址在青岛市龙口路。
  学校为山东各地市培养中级护理人才。课程除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普通课外,还设有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学等基础课和基础护理学等临床专业课。
  学校占地面积500平方米。1987年在校学生162人,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7人。自1974年学校重建至1987年,共培养毕业生600余人,分配在山东各地区、市、县,担任护理工作。
  山东省青岛商业学校 该校前身是建于1945年的私立慈济商业学校,1952年被人民Gov接收,定名为山东省青岛商业学校。1971年7月,由青岛第一商校、青岛第二商校、青岛供销学校合并成为青岛市财贸学校,由青岛市商业局主管。1973年青岛市商业局将该校移交山东省商业厅主管,改名为山东省青岛财贸学校。1973~1979年一直是和山东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合署办公。1979年下半年与山东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完全分开,并改名为山东省青岛商业学校。1981年下半年又将两校联合起来,挂两上学校的牌子,实际一套机构。校址在青岛市上清路。
  学校设有财会、计统、日用工业品、食品4个专业。财会专业和计划统计专业设有商业基础知识、计算技术、商业会计、财务、计划、统计等课程;食品专业设糕点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课程。各专业学制都是2年。1987年在校学生243人,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拥有一个糕点厂,设备总值2万元。
  青岛市财政学校 该校是经山东省Gov批准于1980年8月18日开始筹建的一所培养财政税收和计统人员的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青岛市财政局,校址在青岛市顺昌路2号,学校设财政税收、企业财会、计划统计3个专业。总人数为600人。1981年暑期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毕业生由青岛市统一分配。另设短训班、电大辅导班等。1987年在校学生766人,教职工14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学校占地21亩,建筑面积8 255平方米。
  山东省对外贸易学校 该校是一所为全省培养对外贸易人员的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64年,校址在青岛市李村,只设英语专业,学制4年。1966年8月停办,1973年5月恢复并改名为“山东省对外贸易学校”,校址设在青岛市浮山所。1976年7月正式招生76人,设财会和外贸业务2个专业,学生来源是山东省外贸各进出口公司及省内各地(市)外贸部门的青年职工,学校由山东省外贸局主管。
  1978年后,学校逐渐走向正轨,1987年设英语、财会、日语3个专业,学制2~3年,在校学生388人,教职工146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
  学校除担负培养中专学生的任务外,还承担外贸系统在职干部的轮训任务。学校占地23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青岛市人民警察学校 该校1981年10月经山东省计委批准建立,是一所培养公安保卫工作专门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主管单位是青岛市公安局。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招收年龄在22周岁以下的高中毕业生,政治条件按绝密专业的要求政审,身体条件按从事该专业的要求体检。学生学习期间,享受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着人民警察服,毕业后分配到青岛市各公安机关。学校设有政治理论、法律、公安业务基础和公安专业等课程,学制2年。
  1987年在校学生201人,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学校占地12.75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校址在青岛市沧台南路2号。
  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该校是一所培养中级工艺美术工作者的专业学校,建立于1972年。主管部门是青岛市二轻局。其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青岛美术学校。
  1987年学校设装潢专业家具专业、服装专业、日用品造型专业、工艺绘画专业等6个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8岁以下,学制4年。全省招生和分配。在校学生239人,教职工140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校址在青岛芝泉路22号。
  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 该校是全市唯一的体育运动方面的中等专业学校,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1958年曾升格为青岛体育学校。两年后解散。1961年恢复业余体校。1972年改名为青岛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76年又成为集中学习的少年业余体校。198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在校学生既有中专生,也有业体学生,还有专业体工队员。学校由青岛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学校以专门培养体育运动人才为目标。1986年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曲棍球6个专业。1986年后主要设田径和足球2个专业1988年又增设游泳和举重专业。1987年在校学生139人,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文化教师26人,教练员15人)。
  1976~1987年向国家输送了8名运动员,向省体工体输送了164名运动员,向其他省市、大专院校、部队输送了118名运动员。校址在武昌路。占地38.5亩,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含一座教学大楼、一个较现代化的游泳馆和一个400米田径场,有图书资料8000册和价值2.5万元的实验教学仪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