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海港建设  
第二章 港口设施

第七节 通信设施


  青岛港的通信工作量居全国港口第五位。港口通信设施有: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有线电话、调度电话、长途电话、有线载波电话、无线载波电话、用户电话、传真及微波通讯和小型无线对讲等10余种。主要通信设施为有线通信、海岸电台和雷达导航三大部分。
  有线通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青岛港仅有1台接收的2座席60门供电桌式电话总机。1959年总机交于海岸电台管理,主要担负港口有线电话的转接和对外联系。1964年将原60门供电桌式总机换为200门供电落地式总机,并由2座席换为3座席。1976年又将200门总机换成300门总机,并由3座席改为4座席。1978年港口有线通信发生了大的变化,在港区建立了通信枢纽大楼,装配了步进制1000门自动电话总机,油区也建立了通信楼,装配了纵横制200门自动电话交接机,实现了有线电话自动拨号。此后,港口电话即普及到队、车间、主要班组和码头泊位,并实现了黄岛至青岛长途载波电话的自动拨号。当年还铺设了从青岛至黄岛长达20.08公里的海底同轴电缆(陆地电缆长4.972公里),使通信质量稳定可靠。1984年通信枢纽大楼又扩充600门,使港口有线通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985年有线通信设有青岛电话台、黄岛电话台和栈务台。各种有线通信设备齐全。为了保证新建石臼港与交通部的通信联系,1985年在宁波路1号建成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青岛港微波站。
  海岸电台 建国初,海岸电台由青岛市邮电局代管,收、发信台均设在馆陶路37号。发信机最大功率为200瓦,开通两条保密电路。一条对华北各港,一条对国内船舶。1954年11月根据交通部和邮电部指示,海岸电台移交给港务局管理,为此组建了青岛航务无线电台。该台装有发信机3部,最大输出功率为500瓦,收信机3部;共开通4条电路,除原设2条保密电路外,又开通2条国际电路,即500千赫和8兆赫电路。1958年港航合并,港航电台统一,馆陶路为第一收信台,原航运局电台为第二收信台,发信台仍设在团岛。此时开通6条电路,其中500千赫、8兆赫电路昼夜对海参崴、上海、华北各港及山东沿海各港通信。1964年10月,收信台迁入贮水山路2号,共开设4条电路。
  青岛海岸电台建立后,在港口运输、管理、航行安全以及海难救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交通部指定该台负责中、朝、苏海上救助通信,建立了昼夜青岛——海参崴电台通信联系。1971年中国和朝鲜签署《中、朝海难救助协定》,青岛台和朝鲜黄埔台为海难救助通信联络的承担单位。1975年8月,中、日间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渔业协定》,青岛台承担青岛海区内避难和遇险船舶的通信及救助时的联络。
  随着港口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原海岸电台已不能满足需要。1974年重新建设青岛海岸电台。新收信台选在崂山县中韩镇浮山后村西山,新发信台选在崂山县李村镇于家下河村,中央室选在市区宁波路1号。收发信台与中央室间南埋设了长60多公里的环形电缆,总投资800万元。投产后,改善了青岛地区永运通信的面貌。
  为适应港区船舶作业的调度指挥,1977年10月1日组建甚高频无线电话台,岸上单位可与作业船舶直接通话联系。1983年组建中央室,为甚高频无线电话台和电传室合并而成,开通中央室——邮电局收信台电传,并开通与交通部的传真电路。
  雷达导航 1976年,青岛港在西藏路21号楼顶,利用船用雷达建成雷达导航台,雷达导航设施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水运企业这一方面的空白。该台为1号灯浮以西水域的港作船舶和客班轮服务,对船舶监测、定位,以及根据船方要求导航。至1985年,该台已为各类船舶安全导航1000多次。
  1981年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会同青岛港务管理局,在该台址安装CLD——1型港口雷达。1984年进行雷达数据处理器试验,该雷达数据处理器可对8个目标,人工录取自动跟踪,对被跟踪目标的航向、航速及位置可进行数字显示,从而使青岛港的雷达导航进入了一个机关报阶段。

TOP

第二篇 海港建设  
第三章 港口设备

第一节 船 舶


  德国侵占时期,青岛港有船舶100余艘。日本第一次占领时期有大小船舶近70艘,一为轮船,有白墨号、青岛号、三水号、崂山号、若鹤号、黄岛号、千代号、浮山号、山东号、九水号、相生号、孤山号、一水号、二水号等。二为杂船,有杀鼠船1艘、团平船1艘、小型传马船2艘、小拨帆船1艘及其他杂船11艘、35吨起重机船1艘、22吨起重机船1艘、普利斯特马式疏浚船小公号1艘、大公号1艘、趸扬船2艘、来多船3艘、传马船5艘、帆船3艘、端艇9艘、小运货船1艘、淘泥船11艘、发动机艇1艘。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时,这些船只均为胶澳商埠港政局接收。1933年青岛港各种船舶计有39艘,最大吨位为588吨,最大马力为679马力。疏浚船有山东号、山西号、台东号;拖船有金星号、飞鲸号、周村号、水星号、李村号、木星号、赵村号、天王号;汽油艇有海王号、北极号、飞云号、掣电号;检疫船有土星号;载泥船有张村号等6艘;铁驳船2艘;方块船3艘,浮船4艘,运水船2艘;还有35吨起重机船、22吨起重机船、5吨起重机船、煤灰船、杀鼠船等6艘。后由于1937年12月和1949年两次沉船,到建国时已所剩无几。
  1957年,青岛港港务船舶计有23艘,其中拖轮6艘,1270匹马力;驳船5艘,335载重吨。1962年,进行调整之后,港务船舶计有18艘,其中拖轮6艘,1270匹马力;驳船4艘,516载重吨。
  此后,随着港口的发展,船舶不断增中更新。至1986年,青岛港共有各类港务船舶53艘。1990年,青岛港共有各类船舶40艘,分为港作船舶和工程技术船舶两类。港作船共33艘,其中拖轮16艘、驳船10艘,其他7艘;工程技术船舶共7艘,包括挖泥船、泥驳等。

TOP

第二篇 海港建设  
第三章 港口设备

第二节 机 械


  青岛港口机械,由装卸机械和运输机械两部分组成。1906年,五号码头建成时,安装了1台150吨的大型固定起重机,进出港的大件货物均由其起吊。这台起重机曾在德日争夺青岛战争期间被沉入海底,后捞起重新组装,但性能效率都不如以前。
  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的1933年,港口起重机械有150吨、5吨、3吨、1吨、3/4吨起重机各1台,为陆上起重机;水上起重机有35吨、22吨、5吨各1台。但由于后来战争破坏,多未留下。至1949年青岛解放时,港口仅有1台 15吨起重机和1台50吨浮式起重机。
  建国初期,由于国力有限,作业机械未有增加。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港口装卸逐步引进使用机械。1954年春,港口添设6部万能装卸车和1部路吊,10月又引进30部电动搬运车和5部电动万能搬运车。1955年,除青岛小港作业区及其他地方港全系人力振作外,中港、大港作业区均已部分采用流动机械作业。港口机械操作比重占总操作量的34.11%。此后,至1957年相继引进了大批港区作业机械,使港口装卸能力大有改观。
  港口机械的引进,以及机械效率的发挥,对港口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57年,青岛港的装卸机械作业比重与天津、大连、上海、广州、秦皇岛诸港比较,名列第二,机械作业占港口装卸总量的47.93%。
  装卸机械的投入,改变了装卸工人的劳动方式,也改变了装卸工人的劳动分工,装卸工人不断地吸收到司机队伍中去。以1957年6月1日在册人数为准,青岛大港作业区计有装卸工人1215人,其中司机即达176人,占装卸工人总数的14.49%。
  港口机械至1958年发展到145台(辆),主要装卸机械有起重机5台,万能装卸机6台,装卸机5台,牵引车2辆,蓄电池搬运车30辆,扒煤机2台,流动皮带输送机86节、长1300米,卸盐浮桥2座。
  “大跃进”时期,青岛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通过技术革命使一切能够使用机器的劳动都使用机器的号召,开展群众性的“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技术革命和购置新的港作机械。至1960年,港口机械达389台,使青岛港装卸机械化的实际能力比1957年增长2.6倍。这些设备多数是青岛港职工自己制造出来的(如坑道装煤输送线、螺旋卸车机、汽车吊、扒煤机、皮带机、少先吊等)。
  60年代中期,青岛港务局从港口生产布局的合理调整入手,为解决装卸机械跟不上港口运输能力发展的落后局面,致力于对煤炭、矿石、粮食、生铁和盐这些大宗散货进行机械化生产设施的改造和装卸工艺的改革,进一步向装卸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1966年,港口对各种船型的舱内结构进行普查,设计制造了自重1.3吨、机长1.6米、升降可变1.5~6米的曲带型抛射式平舱机和自重0.5吨、高1.4米、机长1.6米的小型平舱机,实现了煤炭装船平舱机械化。1966年还研制成功螺旋卸车机2台,制造了一批皮带输送机、堆垛机。1968年煤码头建成后,机械配套成龙,使煤炭装卸实现机械化。1973年,为解决粮食装卸机械问题,在大港二号码头自行设计、制造安装了10条散粮卸船装车作业线,包括架空皮带机、移动斗式提升机和集料螺旋机。这条作业线的建成,改变了散粮装卸旧工艺,使散粮卸船装车进库全部实现机械化,比原作业方式节省万能机5台、工人20名,船舶在港停泊时间压缩2~3天。矿石、生铁、盐等其他散货作业线的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至1975年,矿石作业线研制成功矾石卸车机、矿石清舱机、卸车机自动扒头、8吨双索矿石抓斗等;生铁作业线有生铁废钢装卸电磁吸盘;散盐作业线有链斗式散盐卸船机、散货装船跨路机、包货装车机等。1975年还进行了装卸作业线的配套成龙,推广推扒两用推土机、7吨大铲斗、FD30件货出舱机,使出口矿石、瓜干等散货平舱实现了机械化,进口矿石、磷土实现部分清舱机械化。同时结合港口生产布局发展港口机械,结合新建码头、泊位、库场,注重机械选型配套。1975年4月交通部召开全国各大港开辟150条作业线座谈会以后,国家为青岛港新开辟17条作业线的装卸机械陆续到港。至1976年,新增各类装卸机械126台。从1972年首次引进门机以来,到1976年已发展到21台,使港口吊装能力有很大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港口机械进一步向重型、大型、现代化发展,港口生产所用电瓶车均已淘汰。1979年从日本引进推耙机械,解决了舱欠作业困难和不安全问题。80年代从日本引进6台输油臂,取代了黄岛油码头原用的输油软管,使装油效率由原来的2400吨/小时,提高到4800吨/小时。装卸工具的改进和革新也取得重大进展,1978年~1985年,青岛港取得2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获交通部级、山东省级和市、局级表彰的有50余项。这些科技成果中属于装卸工艺和工具改进的有煤码头、散粮抢吃水大粮囤、散粮卸船接卸安全网、散粮过驳漏斗、8吨六瓣抓斗、扭矩式散粮抓斗等。这些项目经济效益明显,形成了定型的工艺系统。散粮卸船立式可翻转安全网、麻皮篷沿和自流式粮垛,是在散粮装卸中不断改革,逐步形成的配套接粮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失,基本可达到散粮撒漏不落海。“自流式粮垛”应用于锚地过驳作业,这种粮垛由置于甲板上的漏斗和伸于舷外的象鼻筒构成,接漏效果显著,同时亦提高了效率。据现场测试,1000吨驳船用船机抓斗开两条作业线过驳需12小时,而用自流式粮垛仅用4小时。扭矩式散粮抓斗研制成功后,改变了青岛港接卸散粮船历来使用四撑杆双颚抓斗,抓装撒漏,造成浪费的局面,扭矩式散粮抓斗闭合严密,无撒漏,比传统抓斗效率提高20%。1985年扭矩式散粮抓斗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国庆科技成果展览。
  1990年,青岛港拥有各类装卸机械546台(艘、辆),其中门机44台,分布于一号、六号、八号码头;浮式起重机2艘,轮胎吊104台,曲臂起重机3台,叉车、装载机232台,牵引车96辆,大型专用机械65台。

TOP

第二篇 海港建设
第四章 港口建设队伍



  青岛港早期无专业筑港施工队伍。青岛栈桥、衙门桥系招民工建筑。德占青岛后,投资建港,曾专设建设码头局,除工程技术人员外,主要也是招民工建筑。当时各地来青的技工、壮工每年达数万人。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设青岛埠头局。后改称青岛港湾事务所,内设工事股。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将日设机构改为胶澳商埠港工局。1924年港工局并入港政局,内设工务科。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设立青岛埠头株式会社,内设工程科。1938年12月,又设立青岛港建设事务局。这些机构只是港口工程建设的专门办事部门,仍无专门的筑港施工队伍。1945年,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港,亦设有公务科,负责港口维修养护等建设任务。1947年曾设青岛港工程局,负责港口工程。
  1949年8月,青岛市人民Gov港务局成立,内设公务科,负责青岛港口治理建设工作。1950年4月青岛市Gov港务局和天津航政局青岛办事处合并,改称中央人民Gov交通部青岛区航务局。航务局内设港工处,负责港区码头工程建设。
  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 1953年1月港航分家,交通部航道工程改名为航务工程总局,下属4个公司。交通部航务工程局筑港工程公司,以原塘沽新港工程局、广州区航道工程局、长江区航道工程局、青岛工程大队和海河工程队等单位为基础组成,专门从事河海港口工程。1953年8月交通部决定将筑港工程公司,改名为筑港工程局,青岛工程大队改为青岛区工程处。1954年6月青岛区工程处拥有行政管理人员105人,技术人员28人,工人293人,共计426人,以及部分小型施工机具,施工技术能力只能应付老码头的修修补补。1961年7月,为适应港口发展建设的需要,航务工程企业改为交通部管理为主、地方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同年11月,将原“交通部(天津)渤海工程局”,“交通部(徐州)航务工程局”和“青岛区筑港工程处”合并,命名为“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根据沿海港口工程任务的分布,该局第二工程处派驻青岛,常年从事青岛地区的港口工程及其他水工工程建设。1984年第二工程处正式更名为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
  这支施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长为具有的筑港施工技术和具备现代化精良装备的大型综合性机械化施工企业。职工总人数由1961年不足600人,发展到1990年的4000余人(其中具备大、中专学历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近千人,高中级专业技术工人2600多名)。企业固定资产由1961年不足500万元逐步增至1990年的1.88亿元(原值),施工生产能力由1961年不足250万元(年产值)提高到1990年的1~1.5亿元。1990年,公司拥有各种国内外先进施工机械、船舶、车辆1000余台(艘)。其中有陆用50~150吨位吊机和海上用200~500吨起重船;有全套大型土石方工程机械,全套混凝土拌合泵送运输设备;还有8立方米配套挖泥船及国内最大的举力为3300吨工程用座底浮船坞。公司除历年担负国家交赋的港口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以外,还在海港海岸工程、大型桥涵工程、海底管道工程、大型海底泵房、取排水密闭工程、沿海和陆域基础处理、土石方开挖回填、建筑安装、大型非标准件制做加工和船机车修造诸方面、具有雄厚的施工技术能力。
  该公司人员还参加过海南岛秀英港、八所港(1953年),湛江港(1955年),毛里塔尼亚港、马耳他30万吨船坞等工程的施工。
  山东省筑港工程公司 该公司是山东省地方港口建设的主力军,主要负责和承建青岛沿海小型客货运码头和渔港的建设。公司原系东北人民Gov的航务工程队伍。1952年在青岛成立北洋海运局第一工程大队,归属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1953年改为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青岛筑港工程处。1958年合并到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1961年,再次更名青岛港务局筑港工程处。同年,交通部为适应山东沿海地方港口建设的需要,于4月1日对该处进行了人、财、物四六分股,6/10归交通部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处,4/10归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称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筑港工程队,有职工300余人。
  自1961年到1972年,筑港工程队以维修山东省交通系统沿海小港口为主。同时,由于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港口投资日趋压缩,筑港工程队把相当一部分力量转入内河航运工程及修造船滑道,完成了山东省小清河航道梯级开发的3座船闸,京杭运河山东境内、黄河南岸到微山湖段的梯级开发的枢纽工程,完成新建港口10处,码头18座。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中国港口面貌的号召,给筑港工程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工程队在施工装备、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具备了建造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能力。在港口建设的同时,筑港工程公司还承担了港湾开发、水工工程、海岸工程、地质勘测、水工工程设计、升船滑道、内河船闸、节制闸和其他通船建筑物及道路、桥梁、水上贮木场、泵站、大型土石方、各种混凝土预制件等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港口建设事业不断进步,1984年,经山东省交通厅批准,筑港工程队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筑港工程处”,直属山东省航运管理局领导。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