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一篇 邮 政  
第二章 邮件运递

第四节 运递工具


  1922年,青岛一等邮局有自备邮运汽车1辆(2.5吨),自行车8辆。1923年自行车增至17辆。1937年汽车增至5辆,用于接发邮件和敛取支局部分信筒邮件。1937年火车、委办汽车邮路阻断时,派自备汽车赴内地各局接送邮件。1945年,自行车增至62辆(其中备用10辆),四方、沧口邮局各有自行车2辆。1946年自购旧吉普车1辆,用于邮运,原有汽车报废1辆。1949年底有邮运汽车4辆,摩托车1辆,自行车88辆。此后运递工具不断更新增加。
  汽车 1965年底有汽车5辆。1970年增至8辆。1971年起,随着自办汽车邮路的增加及派押青岛——兰州火车邮路后运量增加,汽车陆续增加。到1975年底汽车达到16辆,其中机要通信用2辆。1976年起,机要通信增加自办汽车邮路。1977年至1979年,市南、市北邮电分局分别增加汽车投送市级机关和大户。1979年开办胶县至烟台冬运邮路等。1980年底汽车增至21辆,其中机要通信用5辆。1981年起,先后增加接发上海轮船邮路,5条航空邮路,台东、四方、沧口3个分局及国际业务科增加汽车投递。到1985年底汽车增至32辆,其中机要通信用5辆。1988年后邮储、速递、发行等部门相继增加车辆。至1990年底邮运汽车达49辆,其中机要通信用5辆。
  摩托车 1949年底有摩托车1辆,1957年增至3辆。1966年底共有8辆,均用于机要通信。1967年底减至7辆,其中机要通信5辆,敛筒2辆。1973年旧车全部淘汰。1975年底摩托车增至20辆(包括二轮、三轮),其中机要通信7辆,转运科4辆,市南分局3辆,台东及四方分局各2辆,市北及沧口分局各1辆。到1985年共有摩托车35辆,其中机要通信3辆、市南分局9辆、市北分发展中国家辆、台东分局5辆、四方分局6辆、沧口分局8辆,均用于投递;国际业务科办理专递快件1辆。1987年为34辆(机要减1辆)。至1990年末共达49辆,其中机要通信2辆,市南分局、台东分局、四方分局各9辆,市北分局3辆,沧口分局14辆,国际分局、发行分局、邮政业务检查各1辆。
  轻骑车 1966年自购济南轻骑车1辆,用于机要通信,为减轻投递劳动强度,加快市内投递,到1973年增加至21辆。因其载重小,质量差,经常损坏,1975年起逐步减少,到1980年全部报废。
  自行车 1949年底有自行车88辆,用于邮政通信。1957年有107辆。1965年有117辆。1970年有169辆。1980年随投递段增加,自行车猛增至269辆。1985年有375辆,至1990年增达500辆,均为“邮电”标志的专用自行车。
  自务火车邮厢 1975年开始派押青岛——兰州(西宁)火车邮路时邮电部拨来火车邮厢5辆。1976年及1982年各拨来备用车厢1辆。1985年青岛——济南火车邮路改由青岛局派押,又拨入车厢2辆,年底有自务火车邮厢9辆,其中UZ21型3辆、UZ22型6辆。1989年新增UZ23型1辆,至1990的底共有火车邮厢10辆。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一节 国内邮件业务


  德国侵占青岛后,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垄断了青岛的全部邮政业务,其经办的业务种类主要有函件、包裹以及汇兑等,开始使用德国国内发行的邮票,1901年起在青岛发行“胶州邮票”。邮资分:中国境内、德国境内、外洋邮汇各国。清Gov虽于1899年在青岛设胶州邮界总局,但只能管理设在内地的10余个邮政分局的业务以及与德国邮局交换邮件。所辖内地邮局开办的业务,有平信、明信片、挂号函件、新闻纸、印刷物书籍、贸易契、货样、包裹、保险包裹、汇兑、代收货价等,后又增加了快递挂号函件及立券邮件(代报馆寄递报纸)。邮资分8资:第一资中国境内蒙古、新疆省以外各行省邮局就地投送界内(即本埠资费),第二资以上各行省邮局互寄,第三资中国境内蒙古、新疆省邮局就地投送界内,第四资以上两省邮局互寄,第五资以上两省与其他各省互寄,第六资寄联邮各国,第七资寄日本、朝鲜、旅大日本租借地,第八资香港、刘公岛(威海卫英国租借地)、澳门。青岛因属租借地按第八资计费,计费单位按银元角分计算。青岛德国邮局业务量从1900年起逐年上升。1900年函件出口量为39.52万件,包件为589件,至1903年已分别增至102.49万件和2564件。其收寄的函、包件除少量从其自办的邮运线传递外,大量要靠中国青岛邮件交换发展局免费转运内陆各地。1904年至1909年期间,德国邮局收寄函件共787.34万件;而胶州邮界总局所属11个分局收寄函件共215.07万件,仅占同期德国邮局收寄总量的27.3%。由于交换邮件数量的不平衡,中德双方邮政资费收入、劳务支出均呈明显差别。此外,1900年至1909年间,青岛德国邮局累计汇出金额428.54万马克,总付金额196.86万马克,中、德邮局互不通汇,其超汇的231.68万马克显然流入德国境内。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全面垄断邮政业务,强迫中国邮政和电信机构停止通信业务达4年之久。其经营的业务范围逐年扩大,除函、包、汇业务外,先后增加了邮政储金、抚恤养老金支付、出售印花税标等,并兼办电报、电话等业务。1918年11月起中国邮政经多年交涉,仅恢复在“胶澳”地区内与日本邮便局交换邮件。日本“青岛邮便局”1915年出口函件为528.48万件,至1921年增至788.62万件。汇兑精力1915年汇出金额为122.01万日圆,兑付金额为41.13万日圆;至1921年汇出金额已达576.68万日圆,兑付金额为329.23万日圆。1915年至1921年间共超汇1339.87万日圆。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后,青岛一等邮局才正式办理业务。种类有:平信、明信片、挂号函件、快递挂号、保险信函、军事邮递、航空函件和新闻纸、贸易契、书籍印刷物、货样、立券邮件、商务传单、邮政储蓄、包裹、汇兑、代收货价、邮转电报、代收总关税等。另外,还开办邮政认知证(为办理领取邮件的身份证明)。邮资人分8资,青岛开始按第一资、第二资计费。1923年及以后开办的业务有平快邮件、瞽者文件(盲人文件)、存证信函、小包邮件、简易人寿保险、储金(包括儿童储金、存簿储金、邮票储金、定期储金)、代订刊物、代购书籍、代售印花税标等。1935年5月全国统一各省互寄资费标准,邮资改为5资,取消原第三、四、五资,1936年青岛与四方、沧口与营子村间互寄的资费改为本埠资费。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1938年新增业务有定额汇票、高额汇票、中日间电报汇票、中日间小额汇票、有奖储蓄、代理国库等。邮资分6资:第一资本局就地投递,第二资各局互寄,第三资联邮各国,第四资日本、朝鲜、台湾、旅大,第五资香港、澳门,第六资满洲。1940年至1945年12月期间6次增加邮资,其中1940年、1943年、1944年各1次,1945年3次。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一等邮局增加了航空包裹及航空快递,并由于简化挂号邮件手续而增加报值邮件,邮资分国内互寄、联邮各国、港澳3资(1945年9月22日取消了本埠邮资)。因物价飞涨,邮资变动频繁,1946年至1949年5月邮资增加15次,其中1948年11月19日计费单位由法币改为金元券。1949年2月21日起规定每月1日、11日、21日各调整1次,1949年4月30日青岛邮局发行加字改值银元邮票,5月2日起按银元收费。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各项邮政业务得到迅速恢复。年底,除航空邮件外,办理的邮政业务有:平信、明信片、印刷物、挂号邮件、快递函件、保价函件、报值函件、存证函件、包裹、小包邮件、图书小包、汇兑和储蓄(代人民银行办理)、代收货价、代办印花税票、代订代销报刊、代付稿费等。国内每得20克平信资费开始为5元,因物价波动经4次调整,到11月25日增到400元。1950年1月1日调到500元(按小米12两价格为标准折算),3月11日又增到1000元。随物价稳定,5月1日起降到800元,币制改革后手合新人民币8分。1950年7月国内邮件资费分本埠外埠两种。1951年在原各项业务基础上增办代贴广告、代购货物、代办征询、代银行办理定期有奖储蓄等。1953年通过“纠正业务经营中的偏向”,先后停办了快递业务、存证信函、代贴广告、代购货物、代办征询、代办征询、代办印花税票及储蓄等;并贯彻“银行与邮局办理汇况业务分工办法”,邮局只办个人汇款,每笔限额300元。1955年停办私人代收货价业务。从1957年9月1日起军事邮件寄递移交邮局办理,战士寄递平信免费(1969年4月1日起改为收费)。1958年1月1日起,邮电资费实行统一调整标准,并对普通包裹资费由原一局一费办法,改为一区一费(以直辖市、省辖市、自治州、自治区、专区等为中心,全国邮电局划分250个左右计费区)。1959年汇兑业务由“票汇”改为“信汇”。每笔汇款的限额增至1000元1962年又调整限额为300元。1960年10月开办物挂函件(内件限寄粮、油、布票,户口、粮食转移证及共青团组织关系转移证等6种)。1961年1月停办装钞保价函件。1963年4月11日起,青岛市区至崂山县间邮件改按国内外埠互寄邮资收费。1964年10月1日起青岛市邮电局代青岛海关收进口国际邮件关税。1965年4月1日起全国实行信封式汇款通知单,青岛市邮电局因积存旧汇封较多,延至6月4日实行。
  1966年,邮电部改革邮电规章制度,毛泽东著作免费寄递,取消邮政业务附带费,包括各类邮件查询费、撤回邮件或更改收件人姓名地址申请费、更改代收货价金额申请费、收取回执手续费、补发各种副收据费、邮政专用信箱租金、改汇费、送汇费、包裹按址投递费及空白汇款通知成本费等11种。1969年停办回执业务。1973年恢复邮政专用信箱管理费。
  1979年恢复国内包裹逾期保管费、国内邮件撤回或更改收件人地址、姓名申请费及空白汇款通知成本费。1980年7月恢复邮件存局候领、邮政回执、代发广告业务。1981年8月1日开办高额汇票(每笔限5000元)。同年恢复挂号回执业务,并开办贺年明信片业务(元旦、春节期间)。1984年10月1日起义务兵免费邮寄平信。同年11月1日起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1985年11月15日起收寄南极“长城站”信函。1986年1月1日起增加4类业务的资费:包裹特殊处理费,信函零寄整付及整寄整付结算手续费,新建单位办理邮件按址投递的初投费,单位地址迁移或名称更改的手续费。同年11月10日在市区6个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1987年1月1日起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4月1日起使用新的邮件执据和业务单式。同月起不准收寄信封上印有广告的信件。5月1日起在中山路、广西路、堂邑路、辽宁路4个邮电支局开办国内有声信函业务。11月1日起开办大件商品包裹业务。1988年5月1日起市区除吴家村、洛阳路支局外,18个支局已有16个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包括快件汇款)业务。同年7月1日起根据山东省Gov通知,除平件外每件邮件加收地方邮电附加费2角。1989年1月1日起邮电部规定对盲人读物的平常邮件实行免费寄递,挂号、航空邮件只收挂号费和航空费。1990年7月31日起国内邮资全面上调,与此同时取消地方附加费的规定。
  1986年8月2日青岛市邮电局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种类有活期储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3种。同年10月1日增办异地活期存取储蓄,青岛与全国78个大中城市联办该项业务,年底市内储蓄点达4处。1987年5月10日及12月1日先后举办了两次定期(一年)定额电话有奖储蓄。至1987年底市区办理邮政储蓄的支局增至5处,储蓄户为59.3万户,存款余额达1387.7万元,与84个城市的97个储蓄点建立了异地存取业务。1990年市区办理邮政储蓄的支局增至15处,年末存款余额为1149.41万元。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一节 国内邮件业务

建国后青岛市邮电局主要年份邮政交换量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一节 国内邮件业务

德国、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青岛邮电机构主要年份邮政业务量表
1.jpg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二节 国际邮件业务


  1922年青岛一等邮局开办的国际邮政业务有信函、明信片(单、双)、新闻纸、书籍印刷物、贸易契、瞽者文件、货样、挂号函件(单、回执)、挂号快函(单、回执)、平信书本递、保价信函、包裹、汇兑、代收货价、保价箱匣等项。1923年进出口邮件以与日本互换为主,仅日商经营的青岛丝厂一家寄往日本横滨的生丝和蚕茧包裹即超过500件;从日本进口的包裹平均每月超过5000件,其80%寄交青岛;并对日本办理开发、兑付国际汇票及代收货价等业务。1936年与日本间开发汇款25579元,兑付汇款70524元,代收货价款58037元,偿还货价款283元。1937年10月12日起与伦敦、巴黎、柏林、莫斯科、海参崴等处直接互换固封邮件。1938年1月由于日本侵占青岛而停办。
  1938年下半年开始与东京、神户、横滨、大阪、门司、下关、长崎、新义州、大连等地互换直封邮件总包及包裹邮件总包。后又恢复与伦敦、巴黎、柏林、莫斯科、海参崴互换直封邮件总包,并恢复国际航空邮件业务。1940年起停办与伦敦、巴黎、莫斯科、海参崴互签名册直封邮件。1941年与柏林停办互换直封邮件。1944年出口国际航空邮件由最高年度1940年的27.6万件减少到64件。1945年底全部停办。1946年恢复国际航空邮件业务,至1948年8月航空邮路阻断。
  1950年起恢复办理国际邮政业务。青岛海关在邮局设办事组验关。1962年青岛市邮电局设国际邮件组,办理国际邮件的分拣封发等工作。堂邑路营业处全面办理各种国际邮件的收寄业务,并设有用户专用信箱为内外贸单位及银行服务。1965年4月16日开始使用“国际邮资已付”戳记。后又使用“港澳邮件邮资已”戳记。
  1976年1月1日起,邮电部定青岛市邮电局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先向联邦德国纽伦堡和瑞士布却两市邮局直封水陆路包裹总包。1977年4月1日起向挪威奥斯陆直封水陆路包裹总包。由苏联、芬兰、瑞典经转,自满洲里转出。同年6月30日青岛首次直封奥斯陆包裹4件,封装2袋;1978年32件;1979年1月至8月无,但同年去荷兰鹿特丹的包裹半年内共收寄1227件,遂停止直封挪威奥斯陆,改为直封荷兰鹿特丹水陆路包裹。1979年起,随着外事通信业务量的增加,先后在外贸展览中心、汇泉小礼堂、北海宾馆、三号码头等处设临时国际邮电通信服务点。
  1981年9月22日青岛市邮电局设国际邮电业务科,专门管理邮电国际业务。由堂邑路支局对外营业,由分拣组办理青岛市邮电局、烟台市邮电局(包括两市所辖县、市、区邮电局)出、进口国际邮件分拣、封发和经转。1982年、1984年先后在汇泉宾馆、海员俱乐部、黄海饭店设3处邮电所办理国内国际邮电业务。1984年起,到在青岛访问、旅游停港期间的外国船上或其船员住处办理邮电业务。青岛市邮电局国际业务科设专职投递人员,并配备专用汽车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随时出班。1989年4月1日成立速递站(1990年改称速递分局),负责国内、国际特快邮件的收寄和投递。1981年10月1日起,青岛市邮电局开办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特快专递初通达香港、日本、加拿大等10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增加阿根廷、巴西、马来西亚、联邦德国、澳门;1983年增加瑞典;1984年增加埃及、卢森堡、挪威、泰国、丹麦、葡萄牙;1985年增加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意大利、希腊、卡塔尔、哥伦比亚、比利时、荷兰,年底通达30 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底通达35个国家和地区;至1990年已通达75 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量:1982年进口645件,出口300件;1988年分别增至进口1668件,出口1026件;1986年进口7887件,出口7360件;至1990年末出口增至2.58万件。
  1988年3月1日起青岛市邮电局在湛山、广西路等支局办理国际快递函件业务,同月25日起决定凡条件具备的邮电支局均可开办国际函件的快递信函、快递明信片业务,设在湛山的国际业班则办理全部国际快递函件业务。该项业务至1990年已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三节 报刊发行


  青岛解放前,各报社通过在各地分设的派报人进行推销,分包销和零售。解放时共有推销处45个,推销人54人,其中报贩46人、报童8人。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在青岛出版的《胶东日报》、《青岛工人报》和《青岛日报》,依照解放区“邮发合一”的办法,先后由青岛邮局总销发行。10月起开办报刊收订业务。年底,收订和零售的报纸还有《大众日报》、《群力报》和杂志《展望》等10余种。1950年优秀投递员孙聚宝首先响应推行“邮发合一”,积极宣传推销各种报刊1140余份,创发行工作新记录,曾荣获《展望》周刊社赠给的银质奖章。嗣后在投送报刊、信件中以优质服务受到用户好评。1951年办理收订报刊业务的服务点扩展到设投递点的各支局。1955年8月在栈桥和中山公园设立报刊零售亭。1958年在堂邑路支局设报刊零售门市部。到1962年办理报刊收订业务的支局为5处,报刊零售亭4处。当时由于报刊限额发行,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各报刊零售亭曾开展租借报刊业务。随着各种报刊逐步敞开收订和零售,报刊种类逐年增加。青岛市邮电局收订和零售报刊2370种,占全国发行报刊种类的91.8%。1985年底,办理报刊收订业务的分、支局共有10 处,报刊零售门市部6处(包括零售处2处),报刊零售亭13处(包括零售点2处),其中3处由局属邮电材料厂承包。全年订销报纸累计分数8676.73万份,订销杂志累计746.66万份,期发报刊市区每1.2人有1份。1988年1月1日起各种报刊大幅度提价,加上《青岛日报》等由报刊社自办发行,邮电局经办的报刊发行量当年下降50%。1990年略有回升,年末自办零售门市部9处,零售车、亭15处。
  建国初,青岛邮电局将原45个报刊推销处54人组成“青岛报刊推销处”,为邮局代销代送报刊,按报刊费给予20%的酬金。1956年“对私改造”,撤销“青岛报刊推销处”。1957年1月安排31人到云南路、辽宁路、龙口路3个支局代送报刊,发给酬金,并制定“报刊代送员管理暂行办法”。至1958年代送员全部撤销,其中部分人员转为邮电局正式职工。1979年起为扩大报刊零售业务,方便群众,增加报刊零售服务点,青岛市邮电局组织委办报刊零售点。到1985年委办的报刊零售点达40处,1990年增至70处。

  1952年贯彻邮电部转发政务院“关于建立全国报纸书刊发行网的决定”,青岛市邮电局开始在全市百人以上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逐步推广建立“社会报刊发行站(员)”,其收订的全部季刊统向当地邮局交款订阅,按其经收的个人订阅报刊款额5%付给酬金(后改为4%,其余1%留作全市报刊发行站、员的活动费)。1965年2月23日,由青岛市总工会、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日报社、青岛市文化局、青岛市邮电局共同组成“青岛市报刊发行站(员)管理委员会”,并制订了《报刊发行站(员)手册》。到1965年底,全市报刊发行站达400个;1985年达626个;1987年开始调整合并;1990年底发行站有560个,发行员为3000人。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四节 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原属党政机关自办内部通信,1957年划归邮电局经办。同年4月1日起青岛市邮电局设机要通信科,办理机要通信业务。1970年1月至1973年2月机要通信科曾归属地方党政机关。经办业务分“文件”、“刊物”2类;按机密性质又划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3种;按寄达地区分国内互寄、省内(市内)互寄。市内互寄业务仅在1980年至1983年期间经办过,投递范围为市内和崂山县。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五节 集 邮


  辛亥革命前后,青岛就开始有人集邮,现见有1910年官府公文实寄封和高民寄的实寄封。1926年“新光邮票会”青岛分会成立,主要活动是互通集邮信息和彼此交换邮票,同时出现邮票商。1929年有德商吉利洋行经营大清、民国和外国邮票。1937年福禄寿影院李培均代外国人出售邮票,后李培均自行在四方路经营环球邮票社。1945年后又有青岛邮社(俞袒同)、远东邮票社(应仁森)、绿荫邮票社(崔植圃)和青岛业余邮票社(陈纪昌)等4家邮票商出售和收购中外邮票。1947年8月15日由邮票商中3人和集邮爱好者2人组成“青岛集邮联谊会”,印制了盖有纪念戳的三色套版纪念邮花5000方连。
  建国后,除环球集邮社外,其余4家相继停业,环球社后迁至云南路,1966年停业。
  1956年青岛市邮电局堂邑路营业处设集邮台,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和初级阶段国家邮票,以及国内、国外盖销邮票,1966年10月解放军办。1982年10月,中国邮票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恢复集邮业务。随着集邮业务的发展,集邮品出售点逐年增多。1984年前为1处,1987年增至6处,1988年增至13处,至1990年已达24处。集邮新票预订户1986年为1.7万户;至1990年已发展到3.81万户,其中预订邮票41586套、小型张21793枚。
  1988年7月30日青岛市邮电局举办首次邮品拍卖,600人参加竞拍,84%的拍品成交,成交金额达1.3万元。集邮业务量1988年为85.86万元,1990年增至163.31万元。

TOP

第一篇 邮 政  
第三章 邮政业务

第六节 青岛地区邮票


  银元邮票 青岛解放前夕,物价飞涨,以纸币计收邮资难以维持邮务。1949年4月30日,青岛一等邮局发行青岛银元邮票1组。银元邮票用金元券邮票加籽改值,使用胶戳手工加盖,底部盖有“青岛”字样。改值后的面值有1分、4分、6分、1角4种。合计30.2万枚,价值1.61万元。至1949年5月30日停售。
1.jpg
  德国在胶澳(青岛)发行和使用的邮票 1898年起德国在“胶澳租借地”使用其国内邮票,至1901年1月始发行“胶州邮票”。先后使用和发行的邮票按面值计有60余种。
  德国在胶澳使用的德国邮票 1898~1901年使用面值有2种:2马克,棕紫色,自1898年使用至1900年止;2马克,紫红色,自1900年使用至1901年止。
  鹰微芬尼邮票有8种:3芬尼,灰褐色,黄褐色;3芬尼,赤褐色;3芬尼,橄榄绿色;5芬尼,蓝绿色;10芬尼,绯红色;20芬尼,明蓝色;25芬尼(略呈红色的),橙色、黄色;50芬尼,淡褐色。
  鹰微图案邮票带有加印斜体“China”字样(对角线状),种类为6种,面值有3、5、10、20、25、50、芬尼,颜色与以上8种类型票相同,唯3芬尼的仅使用了黄褐色、赤褐色的邮票。带有倾斜字样“China”7种;唯3芬尼的2种,一为橄榄绿色、黄褐色,一为赤褐色;其他面值颜色与上相同,使用期均至1901年为止。
  1900年5月9日和7月19日在青岛发行两次辅助邮票,用10 芬尼鹰图1案邮票改作5芬尼,第一次加字改值5芬尼票,芬尼的原文缩写Pf,用Pfg表示。“China”(中国)印在邮票上呈56°,有2种,共印改5万枚。
  第二次加字改值用的邮票规格面值与第一次相同。改值后的5芬尼Pfg又改用Pf,“China”印在邮票上呈48°,有3种,有的邮票在改值时芬尼Pf错印成fp,又改印2000枚。加字改值票使用期限为1901年12月31日止。
  德国在前澳发行的德国邮票 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于1901年发行胶州普通邮票,图案印有皇帝游艇SMS“Hohenzollern”(豪恩佐勒)号,一般称轮船邮票,先后发行3次。第一次发行是1901年1月,面值以德国货币马克、芬尼印制,计13 种:3芬尼棕色、黄褐色;5芬尼绿色;10芬尼玫瑰色;20芬尼蓝色;25芬尼橙色/黑色、黄色;30芬尼橙红色/黄色、淡红色;40芬尼绯红色/黑色;50芬尼紫色/黑色;80芬尼绯色/黑色、玫瑰色;1马克红色;2马克钢蓝色;3马克黑紫色;5马克墨绿色/红色。邮票使用期限至1905年12月31日止。
  在发行胶州邮票时,青岛德总志帝国邮局发布通告:“自4月1日起本租借地德国邮局开始出售新邮票,不再出售旧式邮票,属民手中的旧邮票可用至本年9月30日,自该日起可持旧邮票至邮局兑换新邮票”。
  1902年1月1日起德国邮局公告以德国货币马克、芬尼面值的邮票改以中国货币“元”、“分”计算。德国货币换算成中国货币面值折半,如3芬尼邮票改按1.5分出售。其他各种面值邮票依此类推。
  1905年10月1日第二次羽毛“胶州邮票”,面值以中国货币“元”、“分”表示。图案与第一次相同,计10种:1分棕色;2分绿色;4分玫瑰色;10分蓝色;20分绯红色/黑色;40分绯色/黑色;0.5元红色;1元钢蓝色;1.5元黑紫色;2.5元墨绿色/红色。后又重印第二版:普通邮票,图案、规格、面值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二次印刷的有菱形纹水印(水印1),至1914年11月7日停用。
  “胶州邮票”不仅在青岛使用,胶济铁路沿线的潍县、济南、胶州等地的邮局及代办所弯路亦曾贴用“胶州邮票”。
  日本邮票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使用发售的邮票,底部分别用红、黑色加印隶书型的“支那”两字。加印于菊花票,种类繁多。1914~1917年加旧大正手纸的有17种。1921年4月,日本青岛邮便局临时发行军事邮票,“军事”两字用黑色加盖于大正手纸红色3钱“支那”邮票中央,竖盖,高12毫米。使用地点青岛。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