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经  营  
第五章 机电设备

第三节 修旧利废双增双节


  1963年,青岛市机电设备公司按照“清仓收购、处理积压、维护保养”的工作要求,成立维护保养办公室,开始对库存进行检查维修,并组织人员到山东省机电公司学习维修技术,开展对仪表、量具、轴承、电动机等产品的维修工作。一是下厂收购,组织业务人员下厂按质论价进行收购,既解决货源问题,又及时处理了积压;二是定点收购,以旧供新,在公司工具轴承站设立收购点,建账立卡,按收购数量通过工具轴承站供应新产品,满足企业的需要;三是送货上门,服务到户,由于许多产品修复后,深受企业欢迎,工作人员将产品送到用户手里,既帮助用户解决急需,又扩大了宣传;四是参加市场调节,按照优先支援农业生产的原则,多次派人携带电机、轴承、仪表、倒链等产品参加市场调节,帮助农村解决急需的机电产品。1964年维修保养、鉴定和包装的产品共13.5万台件,价值329万元。1965年检修和改制产品99577台件、价值270万元,回收旧铜线61吨。1966年5月,维护保养办公室内部设立钳工组、量具组和仪表组,人员由10人增至16人,主要负责轴承、卡盘、仪表和量具的维修。同年,国家物资部调拨了C6136车床、E32K钻床各一台支持修旧利废工作。
  1970年7月,公司维护保养办公室改为青岛市机电公司修配厂,实行半独立经济核算,内设电器组、仪表量具组、车工组、钳工组、轴承组和供销财务组。具体任务为清仓查库、节约代用、加工改制、修旧利废。业务范围是负责对公司和全市各工矿企业二类机电物资的检修,并自产部分急需的二类机电产品。1973年又成立电机组,负责生产少量活顶尖、死顶尖,修理卡盘、轴承、电机、低压电器、仪表、量具等,修旧利废工作得到迅速发展。1975年8月,修配厂扩建增员,并增加了1台车床、3台磨床、1台冲床、1台刨床等设备。维修业务除修理电机、电钻、手动葫芦、低压电器、各种线圈、仪表、量具、倒链等外,还开展对轴承的化学除锈、蓄电瓶的修理,并生产部分死顶尖、活顶尖。仅1978年就修复轴承1.7万套、电动机639台、手动葫芦200台、工具600多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机电产品进入市场,修旧利废工作逐渐萧条。生产组织和任务作了相应的调整,撤销轴承组成立电焊机组,试制小型电焊机,钳工组与车工组合并,生产少量的活顶尖和加工附件,修理少量的电动机和电钻。1985年5月,修配厂与济南电焊机厂联营,生产BX3?250电焊机,并改为小型企业。此外还生产部分线圈和少量的活顶尖、死顶尖,修理少量的电机和仪表。1986年7月,修配厂正式改为青岛电焊机厂,修旧利废工作基本停止。
  1987年开始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主要包括挖掘内部潜力、压缩库存、调整库存结构、加速资金周转。当年排潜340万元,挖潜272万元,其中清理资金悬案160万元。为加强资金管理,重新核定分配了资金限额,改变过去按人数摊费用的办法,实行五三二(即人数按50%、资金占用按30%、销货额按20%)的摊派方法。为压缩库存,调整库存结构,专门成立清仓查库小组,集中对仓库进行全面检查,找出了库存不合理的原因。各单位对库存过大的物资采取了控制进货、降价处理、调剂串换、返回生产厂家等措施,压缩了库存。当年加快资金周转15天,相应减少资金占用624万元,节约银行利息45万元;压缩维修和其他费用开支3.5万元。1988年排出物资潜力166.3万元,挖潜131万元;减少资金周转10天,相应减少资金占用582万元,节约银行利息46万元。1990年,机电产品销售困难,库存增长,超出了物资正常、合理的储备,加大了资金占用,影响了资金周转,经济效益滑坡,机电公司进一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一是控制进货,压进多销,降低库存,防止新积压。二是成立清仓利库小组,进行排潜挖潜,弄清家底,对积压物资加盖潜力标志,分别对库存一年以上、半年以上物资造册登记、建立台账,将挖潜任务落实到部门、个人,并定期检查,及时总结。三是严把进货质量关,优化库存结构。在压缩库存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低劣产品,使库存产品保持较高的名优率。全年共排出物资潜力181.7万元,挖潜127万元。

1.jpg 2.jpg

TOP

第二篇 经  营  
第六章 建筑材料

第一节 经营品种及资源渠道


  经营品种 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经营的建材产品包括水泥及其制品、平板玻璃及其制品、工业技术玻璃、油毡、沥青及其防水材料、石棉水泥瓦、金刚石及其制品、石棉及其制品、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云母及其他电绝缘材料、墙地瓷砖、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及配件、耐火材料、保温材料、造型材料、装饰材料、园林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地方建筑材料(砖、瓦、灰、沙、石)、暖气片及配件、照明灯具及其他建材产品。
  资源渠道
  国家分配 主要有水泥、玻璃、沥青、油毡、石棉水泥瓦、金刚石、石棉、云母等统配部管物资和省管三类物资。对国家分配资源,市建筑材料公司一方面组织好订货,力争分到、订到,提高订货水平;另一方面,业务人员深入生产企业落实合同,加强催运,采取大批物资靠上催、短线品种专人催、一般材料函电催的方法。同时严把进货质量关,没有合同的不付款,质量低劣的不入库,数量短少的提索赔。
  地方自筹 由地方根据社会需求和原材料、燃料等情况,安排一部分统配、部管产品超产指标和不纳入上级统配的建材产品,作为地方资源,弥补计划内不足。由市计委统一安排,市建筑材料公司组织供应。
  市场调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分配物资的比重逐渐缩小,为了弥补计划分配的缺口,扩大物资供应量,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通过补偿贸易、协作串换、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计划外资源和短缺资源。1978~1985年,公司采取求援、协作、串换、调剂等方式组织计划外物资的进货额累计达5282.5万元,占公司同期进货总额的41%,品种也由1978年的24个增加到1985年的253个。其中白水泥3805吨,普通水泥22768吨,平板玻璃122428标箱(含浮法玻璃),石棉水泥瓦104655标张,油毡218398卷,沥青3781吨。1985年,为扶持生产,密切产供关系,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同济南、淄博市建筑材料公司一起,向淄博市福山陶瓷厂投资10万元,生产高档卫生陶瓷,淄博福山陶瓷厂每年向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市建筑材料公司还利用洽谈会、信息会、联席会、订货会、调度会等方式加强横向联系,争取资源。至1990年,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先后与全国28个省(市)、57个成员单位建立信息交流关系,开拓多种渠道,丰富花色品种,满足市场需要;先后同洛阳玻璃厂、无锡塑料铺地材料厂、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厂、宁波江东耐火厂、江阴玻璃纤维厂、大同造型材料厂、辽宁北票矿务局、河北殷邱工业经理部、河北高阳机电公司、掖县土产杂品公司、平度大泽山水磨石厂、青岛人民造纸厂、青岛化工厂分厂等近100个单位建立了经销、联销、代销、试销业务关系。

TOP

第二篇 经  营  
第六章 建筑材料

第二节 建筑材料供应


  青岛市的建材产品供应同其他物资供应一样,本着“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原则,千方百计地保证青岛市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自60~80年代,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一直沿用“大额直达供应、小额中转供应”的方式供应建材产品。1963~1985年,公司采取就港、就站、就厂的“三就”方式直接供应物资即达96.4万吨。为搞活供应,方便用户,公司不断增设经营网点,形成前站后库。1965年公司接收煤建公司的灰沙店后,开始在市内各区设立供应站、门市部和商店,并设有小型仓库。当年在乐陵路、云南路、威海路、杭州路、蒙化路设5处经营网点。1978~1980年,成立石棉加工厂和玻璃制品加工厂,为用户加工平板玻璃,套裁加工石棉橡胶板。1985年,公司共设有7个供应站、3个建材商店和1个玻璃制品加工厂。至1990年底,因调整经营策略,实施多种经营,公司只保留市南、台东四方、沧口供应站和石棉保温材料供应站。
  在供应工作中,市建筑材料公司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供应水平。1964年,公司成立以业务经理为队长的服务队,划片定点、分工包干,下厂服务、送货上门、调剂余缺。1964~1985年,共送单、送货、结算上门服务57499人次,供应物资总值达1579.2万元。1985年以后,公司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服务措施,1986~1990年,累计下厂服务8659人次,送货上门物资总值达1812万元。对市重点企业和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所需物资,公司按照“四在先”(即情况了解在先、建议提出在先、材料准备在先、组织供应在先)的供应思想,保证供应。1984年供应青岛海水浴场扩建和青岛国际机场建设用水泥28115吨、玻璃494标箱;1987~1989年,供应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和黄岛电厂二期工程水泥共10.9万吨。1983~1990年,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供应全市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用水泥共计235898吨,支援救灾扶贫水泥近3万吨。

TOP

第二篇 经  营  
第六章 建筑材料

第三节 物资综合利用


  70年代,青岛市建筑材料公司针对主要建材产品的供应缺口,大力开展石棉橡胶板和玻璃的综合利用,将石棉橡胶板加工成直径为3.1米的石棉橡胶垫圈,将玻璃加工成直径为0.05米的仪表玻璃,加工成型品种达1600个规格,使石棉橡胶板的利用率由企业分散加工的25%提高到66%。1979年,公司扩大了玻璃、石棉板的成型供应范围,进一步提高了综合利用率。1983年开展“四推广”活动(即推广玻璃加工、推广石棉加工、推广使用金属笔和砂轮刀、推广防水涂料)。1976~1985年,通过综合加工、套裁成型供应成品,节约平板玻璃398327平方米、石棉橡胶板327.4吨,两项折合金额达205.8万元;通过推广使用金属笔、砂轮刀、修正器,共节约天然金刚石2801克拉、价值484620元。
1.jpg

TOP

第二篇 经  营  
第七章 其他经营(生产)业务

第一节 信托服务


  青岛市的物资信托服务业是60年代初针对全国流通渠道不畅、采购人员“满天飞”的情况应运而生的,其主要形式是“四代一调”,即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和调剂业务,是青岛市物资部门为生产企业服务的一种主要形式。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信托服务业主要由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承担。80年代后期开始,青岛市物资系统的其他专业公司也积极开展此项业务。
  1963~1966年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以为用户代办三类物资为主,开展调剂串换,按区划片成立服务队,深入用户,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少、小、难、急的物资,“四代一调”业务发展迅速。仅1964年,“四代一调”总值就达1635万元,四代业务5074笔,调剂各类物资25473吨;全年召开大小型物资调剂会议15次,为企业处理积压物资总值330.8万元。小型角钢是全国短缺物资,生产资料服务公司通过代加工,将长期积压不能用的废次钢材安排加工成小型角钢,为青岛市47个单位解决了生产维修困难。“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资料信托服务业作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被批判,“四代一调”业务受到较大冲击。1972年全国物资工作座谈会重新肯定了生产资料信托服务业,“四代一调”业务开始恢复并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四代”业务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的业务有了较大发展,代办物资额逐年扩大,同时开展了自营业务和多种经营,不仅满足了青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恢复和参加了由全国十几个重点城市组成的全国服务网和全国服务公司信息中心,与烟台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共同发起组建了胶东半岛23个毗邻市县的“鲁东信息网”,使购销渠道延伸四面八方,委托代办物资流通快、环节少,有力支持了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成交业务175笔、877万元,成交钢材2422吨、木材9035立方米、汽车45辆、拖拉机6台,受到国家物资局综合管理司、山东省物资局的表扬。1984年以后,随着自营业务的逐步增加,“四代”业务逐渐减少。1987年,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发挥服务优势,重点开展了建筑机械设备、钢模板、钢模架的租赁业务。至1988年底,共投资500万元,租赁钢模板5万平方米、脚手架钢管500吨、配件50万个、钢支撑5000支、门式脚手架5000片、脚手板5000块,为建筑单位节约了大量的木材和资金。
  青岛市信托服务的生产资料主要有:国家允许进入市场流通的工业品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有权自销的产品,以及物资、商业、外贸和其他部门非计划供应的物资、各单位有权处理的超储备积压物资等。
  根据国家物资局、物价局和山东省物资局、物价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青岛市的具体情况,青岛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的收费标准和作价办法是:(一)代购:向委托方收取物资总值的1%~2%。(二)代销:以实物代销者,按销售物资总值的2%收费;以资料代销者,按1%收费。(三)代加工:按进销价处理的,以销价计算收费5%;按加工计算的,收加工费3%。(四)代托运:按运杂费总值计算,向委托方收取运杂费5%。(五)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之间的委托服务收取的服务费,按委托和被委托方各收50%分成。(六)信托服务的物资成交价格,由供方按照物价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执行,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严格把关。

1.jpg 2.jpg

TOP

第二篇 经  营  
第七章 其他经营(生产)业务

第二节 生产资料市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物资系统深化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对建立和发展开放式、多功能的生产资料市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985年成立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其主要职能是以管理、服务、协调、监督为主,自营业务为辅。物资系统各专业公司按照统一管理、独立经营、分别核算、权益归己的原则组成的松散型经济联合体是物资贸易中心活动的主体。物资贸易中心下设金属材料经营部、化工轻工产品经营部、木材经营部、机电设备经营部、燃料经营部、建筑材料经营部和木制品经营部。主要经营计划外金属材料及制品、化工轻工产品及原材料、煤炭、燃料油、低热值燃料、节能器具、机电设备产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木材、木制品、汽车等。经营方式主要开展自营经销、代购代销和调剂串换业务,同时开展部分物资协作业务,有偿提供信息、技术、生活服务。物资贸易中心按照面向生产、方便用户、搞活经济、文明经营的原则,开业当年就组织召开订货会、调剂会5次。1989年实现销售额1682万元。青岛市物资贸易中心的成立带动了专业市场的发展。1987年5月成立的青岛市钢材市场,吸引了冶金企业超产钢材和社会库存钢材进入市场交易。1989年销售钢材31.83万吨,销售额达23669万元,比1988年增长103%,既平抑了市场物价、调节了社会供需,也促进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和完善。1989~1990年,青岛市物资系统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大型生产资料交易会,物资交易额共计5.14亿元。1990年,为进一步治理整顿物资流通秩序,建立高效、通畅、可调控的物资流通体系,市Gov决定建立青岛生产资料市场。中心市场设在山东路物资大厦,主要负责全市各类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的统一管理。为加强市场管理,成立了青岛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物资管理、市场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青岛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规章,负责青岛市工业品生产资料的规划、指导、协调等。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物资局,由物资、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派员组成。青岛生产资料市场成立后,物资贸易中心迁至山东路物资大厦,其管理、服务、协调、监督职能移交给生产资料市场。由生产资料市场组织管理进驻市场内的全国各地
1.jpg 2.jpg

TOP

第二篇 经  营  
第七章 其他经营(生产)业务

第三节 人造板生产


  生产品种 青岛市人造板厂建厂初期,设备简陋,生产单一,仅有3台带锯机和4台圆锯,其他皆为锯、锛、凿、斧、刨等手工工具。生产效率低,产品品种少,生产项目主要是建筑用材的加工和包装木箱及箱板材的锯材加工。1953年增加家具制作。1956年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品种日益增加,家具生产量成倍增长。1957年底,开始生产胶合板。1958年之后,青岛市家具生产单位增多,市场家具饱和,产量逐年减少。“大跃进”之后,中央提出地方工业要贯彻为工业、为农业、为国防、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四为”方针,企业自己找出路,开发新产品,该厂生产很快转轨。当时支援工业产品有水溶性酚醛树脂胶、尿醛树脂胶、航空胶合板,支援农业产品有铁木结构的打稻机、手摇压水机、花生脱皮机,支援国防体育运动的有滑翔机、AB型摩托艇,建筑方面有细木工板结构排板、细木板结构小房,出口方面有高级拼花地板和空心门等。1963年开始为青岛缝纫机厂配套生产缝纫机台板。1965年调整产品结构,停止家具生产。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利用胶合板下脚料生产农用木锨头。1972年调进纤维板成套定型设备,建立年产3000立方米生产能力的纤维板车间,次年投产。至此,形成了以“三板”(胶合板、纤维板、缝纫机台板)为主体的木材综合加工企业。1976年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开始生产空心门。1985年建成卫生筷子生产线并正式投产。1985年12月与山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联营引进装饰胶合板生产线,经市经委批准立项。1988年缝纫机台板车间停产,转到出口装饰胶合板生产线上。到1990年底,主要产品有胶合板、纤维板、木锨头、空心门、装饰板。
  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 1958年前,青岛市人造板厂所需原料主要是来料加工,其次为自找资源。1958年以后,原料主要依靠国家调拨供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对物资实行“两个调节”,增加了自筹资源,计划调拨原料虽逐年有所减少,但仍为主要供应渠道,故产品主要由上级分配,辅以零星自销。原材料进货多由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的国营林业局调进,所需树种主要是曲柳、椴木、桦木等,年需2万立方米左右。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各方面的需要,生产用材的树种、等级、径级等方面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影响了利用率和产、质量的提高。为了确保生产,部分用材不得不向有关单位进行调剂串换。
  名优产品 (一)四叶牌NS—5层胶合板。青岛市人造板厂自1957年底开始生产胶合板,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经过不断改进工艺,质量不断提高,产品深受用户欢迎,长期供不应求,为基建、家具、装饰、包装等行业广泛采用。至1990年底,共生产各种胶合板115795立方米,等级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四叶牌NS—5层胶合板,1984年被山东省经委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二)鹰轮牌缝纫机台板。青岛缝纫机厂生产的鹰轮牌缝纫机,其台板原由该厂自己生产。为了节约木材,1963年经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安排,拨转木材指标,由青岛市人造板厂为其生产。至1990年共生产258.29万块,支援了整机生产配套。该产品1978年和1979年两次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局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木材综合利用 木材是生产建设的重要原材料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为了节约木材,青岛市人造板厂在1957年就开展了木材的综合利用,先用木材边角小料试制成功了细木工板,后在青岛市人委和市轻工业局的支持下,筹建胶合板生产线,1957年底正式投产。1958年通过综合利用,使木材的实际利用率由55%提高到81.5%,当年节约木材4700立方米。1959年9月,该厂经过综合利用生产的新产品有79种。1963年之后,通过不断调整生产结构,使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仅1973~1990年,通过综合利用就累计节约木材18281立方米。
  至1990年底,青岛市人造板厂已由一个单纯的锯材加工、木器制造的小型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规模、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厂内铁路专用线749米、具有年产胶合板5000立方米成套生产线和年产装饰胶合板4000立方米及年产纤维板3000立方米流水线的多种木材综合加工的中型企业。

1.jpg (249.02 KB)

1.jpg

2.jpg (265.11 KB)

2.jpg

3.jpg (46.6 KB)

3.jpg

4.jpg (44.64 KB)

4.jpg

5.jpg (44.6 KB)

5.jpg

6.jpg (44.63 KB)

6.jpg

7.jpg (46.13 KB)

7.jpg

8.jpg (41.36 KB)

8.jpg

9.jpg (129.23 KB)

9.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