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六篇 畜牧业



  青岛的畜禽良种资源极为丰富。除了从国外引进的奶牛、奶羊等良种以外,还有经过当地群众常年选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有体形高大繁殖力好,瘦肉率高、肉质鲜嫩、被全国养猪专家誉为“国宝”的里岔黑猪;有生长发育快,体格粗壮,产奶量高著称的崂山奶山羊;有抗病能力强、放牧圈养均适宜的五龙鹅;有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的莱航鸡、琅琊鸡和产奶多的黑白奶牛等。但青岛解放前,青岛市郊区的畜牧业生产仍处于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方式,畜禽良种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建国后的畜牧业生产发展也是崎岖的。50年代,畜牧业生产呈稳步上升趋势,畜牧业产值由1949年的2429万元增长到1957年的4362万元。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民饲养畜禽仍属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生产模式,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困难时期,畜牧业生产跌入低谷。1962年以后,由于贯彻了“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畜牧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1966年,畜牧业产值增至5456万元。就在畜牧业刚刚出现转机时,60年代后期又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批判私养是发展资本主义,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被取消,繁殖奖励政策停止执行。广大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受挫,畜禽饲养量下降。70年代初期,片面强调“大养其猪”,达到高峰。1975年,全市生猪存养量达到191.77万头,户均2.07头;而大牲畜只有25.16万头,户均0.27头;羊存养量更少,只有5.5万只,户均0.06只,使畜牧业内部结构出现极不合理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取消对户养牲畜种类和数量的限制,推行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制定了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大力鼓励农民饲养畜禽,大抓了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兴办了一批国营、集体和联办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养羊场,涌现出上万个饲养专业户。1986年,畜牧业产值达到4058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79%,比1978年增长了6.34个百分点,在农村经济中,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一章 品 种

第一节 家 畜


  青岛市饲养的家畜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等。建国后,各种家畜的存养数量均有增加,尤以生猪增长幅度较大,1986年全市存栏140.91万头,出栏163.38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13.02倍和30.6倍,生猪在家畜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大牲畜(牛、马、驴、骡)作为农区耕作和运输的主要动力,饲养数量较多。1949年全市存栏大牲畜33.27万头,驴居多数,达到24.01万头。1954年大牲畜存栏达到46.47万头,其中驴存栏31.05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牛、马、骡均有所增加,而驴的存养下降幅度较大。至1986年全市存栏只有26.14万头,比1949年减少21.43%。80年代以来,逐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加快了牛、羊的发展速度。1986年,全市存栏牛17.9万头,比1978年增长19.02%,比1949年增长127.74%;存栏羊14.36万只,比1978年增长27.53%,比1949年增长4.42倍。
  牛 建国前,牛的品种主要是当地黄牛。建国后,1954年胶南县从河泽地区引进1头鲁西黄牛种公牛,改良本地黄牛;60年代,平度、胶南、崂山等县先后引进鲁西黄牛种牛112头、秦川牛2头、南阳牛1头;70年代,先后从北京、哈尔滨、河南等地引进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短角牛等肉牛品种的冻精颗粒4万粒,改良本地黄牛收到较好效果。
  1906年,德国教会从德国运入1头荷兰黑白花乳用种公牛,与当地挤奶黄牛配种,此为青岛市养乳牛开始。1907~1910年,德国教会又从德国运入黑白花乳用母牛50头。1914~1922年从日本引进1头黑白花乳用种公牛和数头母牛。1922年,从美国运入黄白花乳用母牛20头。1923年,胶奥商埠农林事务所李村农事试验场饲养引进的荷兰、法国纯种乳牛9头。1925~1936年,从日本运入数十头黑白花乳用母牛,1936~1944年又从日本引进8头黑白花乳用公牛和100头母牛。
  1949年,全市存养7.86万头,主要是黄牛。50年代,1954年最多,存养14.09万头,其中黄牛14.08万头。60年代,1968年最多,存养19.26万头,其中黄牛19.14万头。70年代,1970年最多,存养18.47万头,其中黄牛18.33万头。1986年全市存养牛17.9万头,其中黄牛17.63万头。
  马 建国前,郊区内多为本地土种马,由少量新疆马、川马、东洋马。建国后,市郊各县先后引进奥尔洛夫马1头、阿尔登马3头、苏重挽马20头、苏纯血种公马3头和蒙古马3950头、新疆伊犁马5150头、四川马800头、云南马300头,其中奥尔洛夫马、阿尔登马、苏重挽马等用于改良本地马,其体高、体长、挽力等均增。
  1949年,全市存养马781头。50年代,1958年最多,存养4996头。60年代,1969年最多,存养9075头。70年代,1979年最多,存养25374头。1986年存养23900头。
  驴 建国前,本地驴居多数,分中、小型两种。50~60年代先后引进德州驴40头,分布在崂山、平度、莱西、胶南等县。胶县引进关中驴1头。1965年,崂山县从内蒙古引进库伦驴60头。郊区多为德州驴与本地驴的杂交驴,其被毛黑色、粉嘴、粉眼、粉肚皮,生长发育快,体格高大,耐粗抗病,役力较强。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农家养驴数量较多,是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的两用役畜。1949年,全市存养驴24.16万头。至1954年达到31.05万头,此为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后,存养量日降。至1986年,全市存养驴只有2.71万头,比1949年下降88.78%。
  骡 1949年,全市存养骡1.17万头,主要用于使役、耕作。1953年存养量达到1.35万头。以后存养数量开始下降,1965年只存养0.24万头,为历史最低水平。后又回升,到1986年达到3.14万头。
  猪 建国前,郊区主要饲养本地黑猪和崂山白猪。崂山、即墨多养崂山白猪。平度、莱西、胶县、胶南等县主要饲养本地黑猪。本地黑猪的主要特点是:中等体形、体质结实,耐粗饲,早熟易肥,150~180日龄体成熟,6个月后备种公猪一般体重平均62.21公斤,后备种母猪一般体重平均64.75公斤,成年公猪一般体重平均125公斤,成年母猪一般体重平均109公斤;育肥猪,头均每天增重395克。50~60年代,引进一批巴克夏猪、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垛山猪、新金猪,从昌潍地区种猪场引进1090头哈白猪、600头金华猪;70年代从巨野、文登等地引进一批内江猪、荣昌猪、金乡猪,用于杂交当地猪,提高当地猪出肉率和出栏率。随着市场的需要,又从临沂引进沂蒙黑猪180头。1983~1985年,从山东农科院引进长白猪20头、大约克夏猪20头,杜洛克猪、汉普夏猪、施格猪等39头。
  1949年,全市存养生猪10.05万头,后存养逐渐上升。50年代,1952年最多,存养46.80万头。1960年,受经济困难的影响,生猪存养出现下降,至1961年只存养15.68万头。60年代。1967年最多,存养112.81万头。70年代,1975年最多,存养191.7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存养140.91万头。
  羊 建国前,后主要饲养当地山羊。1904年前后,从德国引进五六只“莎能羊”与崂山当地山羊杂交,选育出著名地方优良品种——崂山奶山羊,成为奶山羊的主要品种。50年代,平度、胶南等县先后又引进一批考力代绵羊、小尾寒羊、美利奴绵羊。60~70年代,为发展羊羔裘皮生产,引进了嘴小巧、啃草力强的青、黑山羊,牧后草地树林破坏严重,群众称其“清山羊”。80年代,平度、胶南等县引进一批高加索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沙力斯细毛羊,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后被淘汰。
  1949年,全市存养羊2.65万只,其中山羊2.24万只、绵羊2590只。50年代,1957年最多,存养17.49万只。60年代,1962年最多,存养25.62万只。70年代,1979年最多,存养14.67万只。1986年,全市存养羊14.36万只,其中崂山奶山羊9.39万只。
  兔 兔有肉用兔和毛用兔。建国初期,主要饲养本地肉皮兼用兔。1956年开始,先后引进一批银狐兔、力克斯兔、青紫兰兔、加利福尼亚兔、法国巨型兔、新西兰兔等肉食兔。60年代开始,引进安哥拉兔、联邦德国长毛兔、日本大耳长毛兔等长毛兔。
  1949年全市存养家兔0.5万只。50年代中期,青岛市外贸部门收购兔毛、兔肉出口,养兔业迅速兴起。至1959年,全市存养兔达37.51万只。后因受国际市场影响,养兔生产出现了几次大波动。1964年,全市存养仅有1.87万只,比1959年下降95%。1979年达到269.74万只。1983年升到337.57万只,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又跌到30.47万只。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一章 品 种

第二节 家 禽


  家禽包括鸡、鸭、鹅。青岛市饲养家禽历史比较早,长期以来,养禽特别是养鸡是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养鸡换油盐”之说。
  建国后,青岛市家禽生产增长较快。1949年,全市存养家禽146.63万只,其中鸡占80%以上。1956年达到253万只,比1949年增长72.54%。1960年,家禽存养减至94.02万只,1961年降至77.81万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家禽饲养量不断增长。特别是80年代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始兴起,家禽饲养增长幅度较大。1986年全市存养家禽1122.21万只。其中,鸡968.5万只,鸭71.63万只、鹅82.08只。
  鸡 建国前,郊区养鸡主要是本地土种鸡。1917年,传教士从国外引进单冠莱航鸡在李村附近饲养。1923年,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李村农事试验场饲养引进的淡色布拉麻鸡4只、名古屋柯庆鸡12只、普利茅斯劳克鸡11只和单冠褐色莱航鸡12只。50年代引进一批莱航鸡。60年代引进澳洲黑鸡、寿光慈伦鸡、白洛克肉食鸡。70年代,引进星波罗等肉食鸡。从1982年开始,陆续引进了罗斯、星杂288、星杂579、海赛克斯、S200、京白等蛋鸡品种和美国爱拨益加(AA)、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国罗曼等肉用鸡品种。这些品种的引进,进一步提高了全市良种鸡的覆盖面,提高了蛋鸡的产蛋率和肉用鸡的产肉性能。
  鸭 多为本地土种鸭。1959年引入北京鸭。1983年,引进康贝尔鸭、樱桃谷鸭。康贝尔鸭因抗病力较弱,不久即停养。
  鹅 以本地五龙鹅居多。另有少量广东狮头鹅和杂交鹅。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一章 品 种

第三节 其他品种


  水貂 1967年,胶南县从苏联引进部分标准貂安排在红石崖、薛家岛2处公社饲养。之后薛家岛公社又从烟台引进标准貂140只,进行自群繁育,此为青岛市养貂业的开始。1971年后,崂山、即墨、平度等地也相继引进水貂进行饲养。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外贸部门大量收购出口,带动了全市养貂业的迅速发展。1981年,全市存养水貂7.13万只。至1986年达到32.15万只。
  蜂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郊区以养中锋为主,数量较少。50年代,平度、即墨等县引进繁殖力强、善于维持大群的意大利蜂。因经验不足和蜜源的限制,青岛市的养蜂业发展缓慢,年存养蜂一直维持在2000~3000箱。
  鹿 1961年,青岛畜牧公司从微山湖购进梅花鹿50余只。1963年和1973年,胶南县分别在县蚕种场、海青公社大山建了2个养鹿场,共养鹿50余只,到1980年发展到100余只。1978~1979年,平度县农建兵团分别从济南军马场、吉林省引进梅花鹿35只进行饲养,1983年发展到54只,1985年存养43只。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一章 品 种

第四节 地方优良品种


  里岔黑猪 里岔黑猪以其产地和毛色得名,以胶县的里岔乡为中心产区,分布在与之相邻的胶南、诸城、高密等县,是当地群众长期择优繁衍继代逐步形成的优良地方猪种。
  里岔黑猪体形高大、体质结实、毛色全黑、嘴筒长直、耳大下垂、额有纵皱、背长腰直、胸浅腹平、四肢粗壮,具有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好、瘦肉率高、肉质鲜嫩等优良特征。有的里岔黑猪具有胸腰椎数比一般猪多一两个的独特性状。8月龄后备猪体重100~130公斤,体长130~150厘米,体长指数190%~210%,胸围指数150%~170%,体躯指数118%~128%。成年公母猪体重180~230公斤,体长指数200%~220%,胸围指数160%~180%,体躯指数120%~130%。
  里岔黑猪发情征状明显,后备母猪初情期90~130日龄,性成熟期177日龄,一般6~8月龄左右初配,发情周期为19天左右,发情持续期3~4天,母猪断奶后8天左右开始发情,妊娠期114天。初产母猪窝产仔猪10头左右;仔猪初生个体重1公斤左右。60日龄断奶窝重130公斤左右;经产母猪窝产活仔12头以上,仔猪初生个体重1公斤左右,60日龄断奶窝重160公斤左右。母猪一般年产两窝,仔猪哺乳率在90%左右。
  育肥猪6.5月龄体重达90公斤,平均日增重600克左右,育肥全期每公斤增重需消化能10~12兆卡,可消化粗蛋白质450克,料重比为3.3~3.5:1。育肥猪90公斤左右屠宰率(按体重计算)73%~77%,膘厚2.6~3.8厘米,皮厚0.35~0.45厘米,后腿比例为22%~28%,胴体瘦肉率50%左右。
  1972年开始,山东省农业厅畜牧局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对里岔黑猪进行考察,胶县农牧部门也组织有关人员对里岔黑猪进行系统选育。1982年12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全国猪育种工作会议,一些养猪专家、教授看了山东农科院录制的里岔黑猪电视录像后,认为里岔黑猪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选育工作,有希望培育出一个优良瘦肉型猪种。1986年4月,山东省科委委托青岛市科委聘请省内养猪专家、教授到胶县对里岔黑猪进一步考察论证、根据专家们的论证意见,山东省科委把里岔黑猪选育提高的研究列为“七五”科研计划,由胶县农牧局、青岛市农科所承担,青岛市畜牧兽医站协作,成立由3名高级畜牧师和3名畜牧师组成的里岔黑猪选育课题组,专门从事里岔黑猪的研究工作。聘请了山东省内6名养猪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帮助解决选育过程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1987年9月,《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和《科技新闻报》等报刊相继报道了里岔黑猪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把里岔黑猪称为“国宝”。许多专家认为里岔黑猪是中国极为罕见的优良地方猪种,并确定把里岔黑猪作为国家一类品种资源重点保护。农牧渔业部畜牧总局的领导及山东省和山东省农业厅、畜牧局的领导多次亲临胶县,对如何搞好里岔黑猪的保护和进一步选育提高作出指示。山东省科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里岔黑猪课题研究。青岛市和胶县人民Gov每年从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量的保种费,粮食部门定量供应平价饲料。1985年7月,胶县筹建了里岔黑猪原种场,建立了两处二级扩繁场,16个纯繁专业村和人工授精总站及分站。至1987年胶县建立起1万头里岔黑猪母本群,并选用瘦肉型猪杜洛克、大约克、汉普夏等作父本,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年出栏商品瘦肉猪25万头以上。
  崂山奶山羊 1904年前后,青岛引进五六只“沙能羊”,后分散在崂山一带,与崂山当地山羊杂交,经过选育而形成地方良种。崂山奶山羊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产奶较多,遗传性能稳定等优点。
  崂山奶山羊毛白色,细短,皮肤粉红有弹性。体质坚实,结构紧凑、匀称、头长、额短、鼻直、眼大、嘴齐、耳薄长、向前外方伸展。公母羊大多无角,大部分有肉垂。公羊雄壮、颈粗,胸部宽深,肋骨开张,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四肢健壮、端正,蹄质坚实,蹄壁淡黄色,睾丸发育良好,大小适度、对称。母羊颈扁长,乳房大小适中,对称。皮薄有弹性。成年羊头部、耳、乳房皮肤允许有浅色黑斑。崂山奶山羊育成公、母羊7月龄可达成年羊体尺的80%以上。成年公羊一般体高80厘米以上,体重75公斤以上。成年母羊一般体高70厘米以上,体重45公斤以上。泌乳期5个月以上,产奶500公斤以上,优良母羊可达1000公斤以上。鲜奶比重1.026~1.030,乳脂率3.5%以上。母羊一般7个月龄,体重达30公斤以上,即能参加配种;发情周期19.9±2.3天,怀孕期151±3.86天,产羔率一胎130%、二胎160%、三胎以上200%;利用年限5~7胎。崂山奶山羊已载入全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崂山白猪 崂山白猪主要产于崂山、即墨一代,因产地环抱崂山,故名崂山白猪。1904年,青岛引进白猪10多头,在李村德华高等学堂农科实习地饲养。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始在民间与当地猪杂交繁殖,后经数代繁衍初步形成一个优良猪种。1969年,以崂山种猪场为中心进行系统选育,并引进大、中型约克夏猪进行导入杂交。1976年起,闭锁猪群,横交固定建立品系,进行提纯复壮。其特点是体型大、温顺、耐粗饲、成熟期早、发情征状明显。
  崂山白猪全身被毛白色,皮肤粉红,颈部丰满,体躯较长,背宽胸深腰背平直,腹校大而不下垂,臀部稍倾斜,后肢系部较软,乳头多为7对,按耳型和体型大致可分为大耳下垂型、小耳直立型和中间型等3种类型。中间型额较宽,有的有金钱型皱纹,嘴粗略撅,耳半下垂,体躯较长,多双脊。此型猪生长较快,体形中等,很受群众欢迎,是主要类型。
  公猪3月龄左右有性欲表现,8~10月龄开始配种;母猪多在6~7月龄,体重50公斤左右开始配种,发情周期约18天左右,持续期3~4天。母猪产仔一般为9~10头,有的高达15头以上。仔猪初生体重1公斤左右。母猪一般年产两窝,利用年限4~6年。崂山县西果园猪场1980年对269头崂山白猪进行大群育肥,日增重达450克以上,每增重1公斤耗混合精料3.1~3.4公斤,屠宰率75%以上,瘦肉率达49%。1986年,全市存养崂山白猪6.72万头。
  1979年,崂山白猪作为全国22个优良地方猪种之一被编入《中国猪种》第二集。
  五龙鹅 五龙鹅产于五龙河流域,以期中心产地五龙河而命名,青岛境内以莱西、即墨居多。数百年来,五龙鹅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饲养和培育,选优去劣,初步选育成产蛋多、生活力强,耐粗饲、生产性能比较高的卵肉毛兼用地方良种。因其产蛋率高,产蛋量与当地鸡的产蛋量相似,被群众称为“鸡鹅”。
  五龙鹅全身羽毛紧贴,体质细致紧凑。羽毛分白、灰、花3种毛色,白鹅约占60%。头呈方圆型,大小适中,前端有圆而光滑的肉瘤,两年以上的老鹅肉瘤向前突起;眼灵活有神,呈三角形(豁眼),为该鹅的显著特征:嘴扁阔,颈细长而弓曲,胸部广而突出,背宽平,体躯似长方形;两腿粗短而有力,脚四趾粗壮有蹼相联;嘴、肉瘤、趾、蹼为橘黄色,嘴端肉红色,称为“粉豆”。公鹅体重4~4.5公斤,母鹅体重3.5~4公斤。五龙鹅初生重107克,3周龄达到415克,6周龄达到1296克,3月龄达到3公斤左右。半净膛屠宰率为81.9%,全净膛屠宰率为72.6%,净肉率为51.6%;五龙鹅经28天填肥试验,平均每只产肥肝350克,比对照组增重3.35倍,最大肥肝重545克,比对照组增重3.95倍。五龙鹅平均开产日龄为210天,分别的162天开产,年平均产蛋137枚,高产个体可达180枚,平均重135克,个别重达176个,平均年产蛋18.5公斤。成年五龙鹅屠宰拔毛平均每只250克,其中绒毛60克,成年五龙鹅活拔毛每只一次平均93克,其中绒毛40克。五龙鹅已被列入《山东省家禽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汇编》。
  琅琊鸡 琅琊鸡原产于胶南、日照、诸城等县,以胶南居多。该品种产的蛋运销国外,素以红皮、蛋大、蛋质好而闻名,被誉为“琅琊蛋”,由此定名为琅琊鸡。
  母鸡体小结实,羽毛紧凑,眼大,腿短,尾部翘起,行动灵活、敏捷,具有蛋用鸡的特点。母鸡的羽毛为黄褐色和麻褐色,全身雀毛,颈翘有黄色镶边,主翼羽、尾羽呈黑色,前胸羽毛颜色较浅,背羽颜色较深,羽片上有褐色斑点。毛色分为深麻、浅麻、红麻,以深麻为多,约占50%,浅麻、红麻次之。头型分为平头、凤头,平头约占2/3,凤头只占1/3。冠型分为单冠、双冠,以单冠为多。脸、耳、冠均为红色。虹彩以桔红色为多,其他色泽较少。嘴、跖、脚、爪均深灰色,其他色泽极少,少数的个体生有跖毛五爪。皮肤均为白色,黄皮、乌皮极少见。
  公鸡胸宽而深,冠大直立,颈羽、披肩羽、鞍羽呈金黄色,富有光泽;主翼羽、尾羽间有黑绿色发亮的大翎;腿高粗壮,体躯威武、健壮,昂首凝视,素以“火红大公鸡”著称。
  琅琊鸡的生长发育较快,雏鸡的平均羽化日龄50天左右,1个月龄的雏鸡体重达210克,为出壳重39.5克的6倍,6个月龄公、母鸡体重分别达到成年鸡的71%和68%。性成熟期180~210天,10个月达到成熟。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年产蛋量在150枚左右,少数的个体年产蛋量在200枚以上。蛋重一般为50~60克,蛋壳颜色均为粉红色。琅琊鸡的屠宰率较高,成年公鸡的全净膛屠宰率为72%,半净膛屠宰率为81.9%;成年母鸡的全净膛屠宰率为66%,半净膛屠宰率为77.1%;其肉质细嫩、味鲜。1986年全市存养琅琊鸡100万只。
  1978年,琅琊鸡被定为山东省地方良种鸡,并列入《山东省家禽地方品种资源调查汇编》。
  青岛莱航鸡 1917年,青岛从国外引进单冠莱航鸡在李村附近饲养。1956年青岛畜牧总场成立后,对莱航鸡进行了有计划的选育。1980年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与青岛畜牧公司种鸡场共同协作,对莱航鸡采用了较大规模的家系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育。1983年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攻关项目,通过4个世代的系统选育,历时5年,1985年培育出蛋大、高产两个品系。1985年9月经有关专家教授鉴定为优良品种,定名为青岛莱航鸡。青岛莱航鸡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较高的生活力,遗产性能稳定,耐粗饲。
  青岛莱航鸡属莱航体型,体型较小,单冠,耳白色,全身羽毛白色,紧贴体躯,嘴、脚、皮肤为黄色。成年公鸡体重2.0~2.7公斤,母鸡体重1.8~2.0公斤,5.5个月龄开产,500日龄产蛋量230枚,平均蛋重58克,蛋料比为1:2.81,种蛋受精率95%,育成率90%。
  青岛莱航鸡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青岛莱航鸡被编入《中国家禽品种杂志》。
  青岛黑白花乳牛 1906年,从德国引进一头荷兰黑白花乳用种公牛,与当地挤乳黄牛配种,并对其所产犊牛进行表型选择。后又陆续从日本、德国引进一批黑白花乳牛。青岛畜牧总场、青岛畜牧公司成立后,对饲养的黑白花乳牛进行了有计划的选育,使牛群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定名为青岛黑白花乳牛。
  青岛黑白花乳牛体型高大,四肢粗壮,头部清秀,颈部细长,背腰平直而宽,腹大不垂,胸深而宽,尻部长而宽,方度较差。乳房盆状、方圆壮较多,附着紧凑,前伸后延程度较好,乳头大小适中,四乳区发育匀称,乳静脉粗大弯曲分枝多。部分乳房呈梨状或布袋状,悬韧带松弛,乳头大小不一,排列不匀称。毛色以黑白花、白黑花为主,花片整齐,界限分明。青岛黑白花乳牛305天产奶期,年均产5148公斤,乳脂率3.4%左右。
  50~60年代,青岛黑白花乳牛就闻名全国,山东省一些地市和其他部分省、地市均引种饲养。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二章 饲养管理与技术推广

第一节 饲料


  青岛市饲料生产特点是:精饲料不足,粗饲料较多,副食品下脚料较丰富。
  精饲料 精饲料主要是粮食。1984年全市供作饲料的粮食46.5万吨,占粮食总产的19%,再加上糠麸糟渣6.4万吨、饼类13.05万吨,总计全年可提供精饲料65.95万吨,平均每头大牲畜和猪占有精饲料220.7公斤。
  青岛市盛产的各种海产品,低值鱼、虾和贝类,以及水产品加工下脚料,都是很好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矿物质饲料。1984年,全市共产鱼粉糠800吨,贝壳粉5万吨充作饲料。
  粗饲料
  草场资源 1986年,全市草场总面积83.24万亩。其中,成片草场136处,总面积80.42万亩,零星草场(小于300亩)129处,总面积2.82万亩。可利用的草场面积为54.98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6%。在可利用草场面积中,割草场为19.05万亩,放牧场为7.25万亩,兼用草场28.68万亩。草场亩产鲜草503公斤,其中可利用鲜草亩产平均为226公斤。
  农作物秸秆资源 1986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年可利用总量为20.8亿公斤,主要有玉米、小麦、谷子、大豆、花生、地瓜等作物的秸秆、叶、茎(藤),是青岛市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来源之一。
  载畜量与载畜潜力 按体重200公斤的黄牛日食鲜草20公斤,全年饲喂240天作为一个单位,全市年产鲜草和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载畜量为70.74万个牛单位。其中,天然草场的载畜量为10.27万个牛单位,农作物秸秆的载畜量为60.47万个牛单位。1985年,市主要食草牲畜折合牛单位为25.71万个。
1.jpg 2.jpg 3.jpg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二章 饲养管理与技术推广

第二节 饲养管理


  1952年以前,青岛市的家畜家禽主要是农户零星分散私养。从1953年开始,农村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大牲畜实行私养公用,队付报酬。1955年,进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大牲畜折价归集体所有。管理形式有3种:一是合作社统一饲养管理;二是生产队统一饲养管理;三是由农户饲养管理,社计工付酬。
  1956年,养猪生产实行“队繁户养“和“私有、私养、公助”,通过采取资金贷款、交肥计酬、调整肥猪收购价等措施,扶持群众养猪;提倡用野菜、青草、槐树叶、地瓜蔓、果树叶发酵喂猪,减小精饲料用量。此间,猪的繁殖在某些地区出现近亲迹象。崂山曙光农业合作社的优良猪群产仔数降低,仔猪发育不全,出现“猪生象”现象。对此,采取了3项解决措施:(一)社与社间在不发生疾病传染的情况下,相互交换种公猪;(二)青岛市畜牧总场引进外血种公猪,改进猪群;(三)淘汰低劣种公猪,选购优良种公猪,在不影响仔猪供应的前提下淘汰低劣母猪。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大牲畜全部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中饲养管理。生产队建饲养室(院),饲料饲草由集体供给,从社员中选出饲养员专门饲养。对大牲畜特别是耕牛实行保护政策,禁止宰杀大牲畜,对确属失去生产能力的大牲畜,必须经畜牧兽医站检查同意,并经公社批准方可宰杀。对生猪生产,实行“公养私养并举,以集体饲养为主”的方针,要求平均每户养一头猪。山羊生产因与农林生产矛盾颇多,不提倡大量发展。对其他小家畜、小家禽,要求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发展。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又缺乏集体饲养管理的经验,1958年大牲畜存栏、生猪出栏、家禽存栏分别比1957年减少14.95%、18.6%、54.82%。1959年,全市大牲畜存栏25.26万头,比1958年减少16.27%。
  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减产,草料减小,加上饲养管理不善、使役不合理,牲畜瘦弱掉膘严重,死亡率较高。
  1960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以猪为纲、六畜兴旺,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在畜牧生产中落实“八字”措施,即料(饲料)、繁(繁殖),种(改良畜禽品种)、舍(增建和修缮畜舍、禽舍)、防(防治疫病)、工(改善饲养工具)、管(加强管理)、专(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畜禽饲养管理推行定膘肥、定人员、定饲料、定繁殖、定防疫、定报酬、定期检查评比奖励的制度,做到六净(即草净、料净、水净、槽净、畜体净、栏圈净)。
  1961年4月14日,中共青岛市委副食品生产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城市副食品生产分配中几项政策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各单位卖给国家的副食品除合理作价外,国家给以奖励。每卖给国家1头50公斤的生猪,国家供应30公斤饲料,超50公斤的,每超0.5公斤,供0.5公斤精饲料;每卖给国家1头12.5公斤的菜羊,国家供应精饲料5公斤,超12.5公斤的,每超0.5公斤供0.25公斤精饲料;每卖给国家一只0.5公斤以上的鸡,国家供应精饲料1.5~2.5公斤;每卖0.5公斤鸡蛋给国家,供应糖0.2~0.25公斤。这些政策,对当时畜牧业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个体饲养业被作为“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一些行之有效的奖励、扶持政策被取消。到1969年,大牲畜存栏停滞不前;生猪存栏仅有67.84万头,比1966年下降25.25%;畜牧业产值回落到5142万元,比1966年下降5.76%。1970年开始,各地纷纷大办集体猪场,队有队养,户有户养,同时实行奖励养猪政策。生产队对农户养猪实行“包圈”记工分,参与年终分配,划给饲养地;交售生猪国家奖励饲料、化肥、布票等。养猪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1975年,全市养猪达到191.78万头,比1970年增长1.08倍,而大牲畜、羊存栏出现下降趋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生产逐步实行责任制,畜禽的饲养形式由集体为主转变到以户养为主。1980年,各县、区出现少量饲养专业户。1983年,畜禽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发展较快,最突出的是专业化养鸡。1984年,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鼓励发展规模化饲养,全市万只以上的养鸡场11个,5000只以上的36个,并逐步向工厂化笼养发展。畜禽饲养专业户发展到5036个,其中养鸡专业户3931个,养鸡87.6万只;养大牲畜专业户98个,养畜249头,其中养奶牛专业户52个,养奶牛105头;养羊专业户126个,养羊4194只,其中养奶山羊专业户57个,养奶山羊787只;养猪专业户229个,养猪1910头。8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建起一批畜牧商品基地县,胶县于1985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崂山、胶县、胶南、即墨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奶山羊生产基地县。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二章 饲养管理与技术推广

第三节 技术推广


  畜禽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 1957年,青岛市农林处设立市人工授精站。1958年以后,各县、区家畜配种站陆续开展了人工授精业务。具体做法是:购进优良种畜(主要是种公牛、种公马、种公驴、种公猪)饲养,进行人工采精,精液经过一定处理后,对发情的母畜适时进行输精。同时,推广应用了孕马血精及雌激素等促使母畜发情的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畜群品质。70年代中期,青岛市第一奶牛场开始引进奶牛冻精颗粒,各县、区家畜配种站开始引进黄牛冻精颗粒,开展冷配业务。之后,该项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到1986年,全市县级家畜人工授精站达到8处,饲养种公牛14头、种公马2头、种公驴12头、瘦肉型种公猪26头;乡(镇)人工授精站达到27处,饲养种公牛50头、种公马9头、种公驴25头、种公猪43头,冷配技术得到基本普及。
  家禽人工孵化技术 5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电孵、火炕孵、煤油灯孵、温缸孵等人工孵化技术。但由于受电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电孵未能大面积推广。70年代中期,电力机械孵化得到普遍推广。
  饲养技术
  大牲畜 70年代以前,饲养大牲畜以饲草为主,仅少量役牛、马、驴在使役期补饲精料。70年代末,随着肉牛改良技术的开展,注重了肉牛补饲精料,使肉牛出栏期缩短半年到一年,出栏重增加100~200公斤。
  生猪 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配合饲`1料、混合饲料养殖。80年代初,提倡建设猪舍要注意防寒、防暑,推广“三改”(即改吊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熟料喂为生料喂、改稀喂为稠喂);实行“三化”(即公猪瘦肉型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这些措施提高了生猪出栏率和瘦肉率。
  家禽 70年代始,蛋鸡生产推广平养、笼养和配合饲料、混合饲料,80年代在规模化养鸡场基本普及。
  1978年,崂山县河套畜牧场对蛋鸡实行饥饿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强制换羽与。强制换羽后,产蛋比较整齐,产蛋量比未实行强制换羽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该项技术在全市一些较大养鸡场推广应用。
  饲料、饲草加工调制技术 1955年始,推广青贮玉米秸秆饲喂家畜,要求做到“五随”、“四要”、“三地形”。 “五随”是随割、随运、随铡、随装、随踩;“四要”是要切短、要踩实、要压紧、要封严;“三地形”是选择向阳、通风、地势干燥的地形青贮。70年代初强调“大养其猪”时,青贮地瓜蔓打浆喂猪,因管理不善,造成腐烂,浪费较多。到80年代,青贮饲料才逐步得到推广。
  1956年,即墨县等地开始推广碱化麦秸技术。用10%的石灰水浸泡麦秸,经24小时后,取出晾干喂家畜,增加了适口性,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但群众因制作麻烦而弃之。
  1969年,开始推广“中曲”发酵饲料,无曲盐水发酵饲料和“庆曲”发酵喂猪。“中曲”发酵饲料因制作麻烦,无曲盐水发酵饲料因效果不理想,群众不易接受。只有“庆曲”发酵饲料制作简单易行,应用较多,其制作方法是:取30~35公斤清水,加入1.0~1.5公斤曲种拌和,再加50公斤粉碎的粗饲料拌匀,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不滴水为宜,然后装入缸内,夏天经12小时,冬天2~3天、春天1~2天,使粗饲料产生浓酒香味,即为发酵成熟,拌以精料喂猪。
  1972年始,从广州等地引入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在池塘放养,打浆喂猪,效果较好,但因越冬困难而没推广。
  1975年始,推广猪、鸡配合饲料。80年代初期,各县建立饲料加工厂,生产养鸡多种配合饲料。1984年,全市有大、中、小型饲料加工厂21座,年生产配合饲料42960吨,为科学饲养和提高畜产品的产量起了积极作用。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一节 疫 病


  建国前,民间兽医少,医术低,兽药缺,各种畜禽传染病流行猖獗。建国后,青岛市发生的畜禽疫病主要有细菌性疫病、病毒性疫病、侵袭病。
  马属家畜 发生疫病26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疫病12种。
  牛 发生疫病33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疫病14种。
  羊 发生疫病26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疫病7种。
  猪 发生疫病45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疫病15种。
  鸡 发生疫病28种;其中,危害严重的11种。
  兔 发生疫病9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疫病4种。
  水貂 发生疫病5种;其中,危害严重的疫病4种。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二节 防 治


  建国后,青岛市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实行行政干预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全市开展了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加强了免疫证、检疫证、消毒证、兽医卫生合格证的管理。做到了畜禽凭证上市交易、运输、加工,并对县以上肉联厂、屠宰厂的检疫、检验和兽医卫生工作实行监督。
  发生严重传染病、寄生虫病时,集中力量迅速诊断,并立即采取隔离、封锁、消毒、治疗、尸体无害化处理和紧急预防接种等综合预防控制,以消灭病源,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坚持疫情逐级报告制度。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一月一报。发生重大疫情及时报告,半年一总结并建立专门档案。
  主要防治措施有:
  免疫 自建国至1986年底,共应用疫苗24种,通过定期预防接种和紧急预防接种,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检疫 50年代末60年代初,青岛市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到1968年,全市设立公路运输检疫消毒站1处,边界检疫站22处,铁路检疫站4处。口岸检疫所1处,市、县级检疫站8处,公社检疫站159处。对428处农贸市场,1210个肉类加工厂(点),6500个经营、屠宰单位和个人,实行兽医卫生检疫管理。
  防疫 建国后,畜禽防疫重点是猪瘟、猪丹毒和鸡新城疫。猪瘟、猪丹毒每年3~4月份进行一次高密度、高质量的突击防疫,平时进行集市防疫和窝防。规模化养鸡、养猪场坚持按程序防疫。农村散养鸡,秋季注射一次新城疫弱毒疫苗。对狂犬病等疫病防治工作,坚持常抓不懈。
  消毒、驱虫 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按程序消毒、驱虫;农村散养猪、养鸡,采取季节性消毒和每年两次预防性驱虫。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四章 地方良种推广与畜产品生产

第一节 地方良种推广


  里岔黑猪、崂山白猪、崂山奶山羊、琅琊鸡、五龙鹅、青岛黑白花乳牛、青岛莱航鸡等国内著名的地方优良畜禽品种,是青岛市畜牧业生产上的一大优势。但是,较长时间以来,青岛市郊区对这一宝贵财富资源开发利用的步子不大,直到80年代,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优势才得以发挥。
  胶县因有里岔黑猪地方良种,198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开发里岔黑猪资源。生产基地县确定前后的四五年间,生产瘦肉型里岔黑商品猪43.82万头,平均瘦肉率52%,每头增产瘦肉8.5公斤,共增产瘦肉372.47万公斤。
  里岔黑猪具有瘦肉率高、耐粗饲、产仔多等优点,深受国内各省市和山东省内各地区的欢迎,先后有河南、陕西、天津及山东省内的济南、淄博、烟台、泰安、德州、潍坊等市县到胶县引进里岔黑种猪。1985年前后,各地即引进里岔黑猪种猪上万头。据各地反映,凡引进的里岔黑猪种猪,都表现很好,尤其以里岔黑猪为母本与引进的良种瘦肉型公猪杂交,杂交优势非常明显。不仅生长发育快,6个月出栏即可达90公斤,而且瘦肉率都在55%以上。
  崂山奶山羊是奶山羊优良品种之一,因其产奶量高,深受农民欢迎。建国后,特别是60~70年代,崂山、即墨两县饲养崂山奶山羊的数量较多,年均饲养量达5万多只。1979年,两县被国家农业部、轻工部、商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奶山羊生产基地县。1980年,胶县、胶南县奶山羊发展较快,年均饲养量达7万多只,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奶山羊生产基地县。
  饲养奶山羊,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农民饲养1只成年母羊,年纯收入可达275元左右。崂山县中韩镇浮山后村养羊专业户王义法,从1980年饲养奶山羊以来,每年饲养15只,交售鲜奶1.2万公斤,平均每只羊年产奶800公斤,纯收入6800元;崂山县北宅乡上葛场村曲成恩,长年饲养奶山羊30只,每年交售鲜奶22500公斤,平均每只羊年产奶750公斤,纯收入1.3万多元。崂山奶山羊,不仅当地农民愿意养,而且也深受全国各地欢迎。1978~1986年,崂山县为全国18个省、市、区和山东省内各地提供良种母羊2万多只,种公羊1000多只。
  许多地区因崂山奶山羊品种优、产奶多,曾多次前崂山引种。江苏省武进县1979年、1981年两次引进母羊150只,公羊12只。山东省临朐县1983年引进种公羊64只,母羊31只。1985年,在该县的“奶山羊比赛会”上,农民许家和饲养的一只崂山种公羊,以符合奶山羊标准、体形高大、受胎率高、遗传性能稳定而获“冠军”。
  70年代中期,国外种鸡尚未大量引进,青岛莱航鸡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良种蛋鸡,推广到江苏、河南、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山东省内的烟台、枣庄、荣成、龙口等地区。到1986年,每年向全国各地提供雏鸡80余万只、种蛋52万枚。
  青岛黑白花乳牛,1956~1986年30年间,向全国各地推广良种母牛2000多头。

TOP



第六篇 畜牧业  
第四章 地方良种推广与畜产品生产

第二节 畜产品生产


  1949~1955年,全市每年平均生猪存栏21.22万头,出栏11.90万头,饲养家禽186.61万只,乳牛77头。所产肉、蛋、奶,除生产者自食外,余者自产自销,无力为城市市场提供商品。1956~1961年,全市每年平均生猪存栏25.29万头,出栏8.25万头,饲养家禽153.72万只,乳牛1429头。所有产肉、蛋、奶提供的商品与青岛市区市场供需相差悬殊,肉、蛋等不得不依赖外地调入供应市场、消毒鲜奶,每年平均只能向社会提供210.9万公斤,市区人均不足2公斤,市区居民不仅吃肉、蛋紧张,喝奶也相当困难。1962~1965年,全市每年平均生猪存栏41.70万头,出栏21.20万头,饲养家禽114.30万只,乳牛1467头。肉、蛋、奶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城市市场所需的肉、蛋等仍要依靠外地支援;消毒鲜奶,每年平均向社会提供299.50万公斤,城市居民喝奶难的问题仍未解决。1966~1976年,畜牧业生产在“左倾”错误的干扰下,发展缓慢。全市每年平均生猪存栏124.66万头,出栏的肥猪只有55.62万头,出栏率很低、饲养家禽259.86万只、乳牛1295头,比前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所产肉、蛋、奶仍然难以满足城市市场需要。市场上的肉、蛋的供应仍要依赖外地调入解决;消毒鲜奶,每年平均向社会提供287.10万公斤,居民喝奶仍然紧张。1977~1986年,畜牧业生产经营出现了新的转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郊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各种畜禽饲养量增长幅度较大,全市每年平均生猪存栏达到158.03万头,出栏116.14万头,饲养家禽756.52万只,乳牛1607头,年向社会提供消毒鲜奶321.4万公斤。与前10年相比,每年分别增加33.77万头、60.52万头、496.66万只、312头、34.3万公斤。
  随着生产的发展,肉、蛋、奶等畜产品增长很快。肉类由1981年的总产量6040万公斤增加到1986年的11640万公斤,平均年递增11.55%;蛋类由1981年的总产1290万公斤增加到1986年的5140万公斤,平均年递增25.91%;奶类由1981年的总产1610万公斤增加到1986年的3100万公斤,平均年递增11.54%。1986年,全市人均占有肉类18.39公斤,蛋类8.12公斤,奶类4.89公斤。青岛市区市场的自给水平达到70%以上。
1.jpg 2.jpg 3.jpg 4.jpg

 

TOP

第九篇 农业管理  
第二章 经营管理

附录:青岛畜牧公司


  1953年,青岛国营畜牧场建立,养牛157头。 
  1956年,青岛国营畜牧场改名为畜牧总场,场部设在台柳路528号,下设3个奶牛场,1个养鸡场,1个牛奶加工厂。一分厂为奶牛饲养场,场部设在湛山大路2号,1959年迁入小村庄,1961年迁亢家庄,1962年撤销并入二分场。二分厂为奶牛饲养场,场部设在太平镇32号,1957年12月份迁至李村下王埠西侧新建奶牛场。三分场为奶牛饲养场,场部设在田家村东北侧劳改砖瓦厂,1957年迁到李村劳改队西侧,1959年合并新建奶牛场。四分场为养鸡场,场部设在大尧东山,1958年合并到李村养鸡场,牛奶加工厂主要进行鲜奶加工消毒,厂部设在台柳路528号。
  1962年,畜牧总场因二分场牛舍扩建,对各分场的牛群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将所有的健康牛皆集中到二分场饲养,并将二级场改名为青岛畜牧总场乳牛场。将小村庄一分场撤销,将三分场和牛奶加工厂改名为青岛畜牧总场种鸡场和青岛畜牧总场牛奶加工厂。 
  1963年,畜牧总场更名为青岛畜牧公司,各分场随着改名为青岛畜牧公司种鸡场、乳牛场、乳品加工厂。 
  1970年,畜牧公司接收青岛市总工会职养院山东头牧场,定名为青岛畜牧公司第二奶牛场。原畜牧公司乳牛场更名为青岛畜牧公司第一奶牛场。 
  1986年5月,青岛畜牧公司撤消,下属各场直接归属青岛市牧工商联合公司。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