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六篇 畜牧业
第一章 品 种
第一节 家 畜
青岛市饲养的家畜品种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等。建国后,各种家畜的存养数量均有增加,尤以生猪增长幅度较大,1986年全市存栏140.91万头,出栏163.38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13.02倍和30.6倍,生猪在家畜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大牲畜(牛、马、驴、骡)作为农区耕作和运输的主要动力,饲养数量较多。1949年全市存栏大牲畜33.27万头,驴居多数,达到24.01万头。1954年大牲畜存栏达到46.47万头,其中驴存栏31.05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牛、马、骡均有所增加,而驴的存养下降幅度较大。至1986年全市存栏只有26.14万头,比1949年减少21.43%。80年代以来,逐步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加快了牛、羊的发展速度。1986年,全市存栏牛17.9万头,比1978年增长19.02%,比1949年增长127.74%;存栏羊14.36万只,比1978年增长27.53%,比1949年增长4.42倍。
牛 建国前,牛的品种主要是当地黄牛。建国后,1954年胶南县从河泽地区引进1头鲁西黄牛种公牛,改良本地黄牛;60年代,平度、胶南、崂山等县先后引进鲁西黄牛种牛112头、秦川牛2头、南阳牛1头;70年代,先后从北京、哈尔滨、河南等地引进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夏洛来牛、短角牛等肉牛品种的冻精颗粒4万粒,改良本地黄牛收到较好效果。
1906年,德国教会从德国运入1头荷兰黑白花乳用种公牛,与当地挤奶黄牛配种,此为青岛市养乳牛开始。1907~1910年,德国教会又从德国运入黑白花乳用母牛50头。1914~1922年从日本引进1头黑白花乳用种公牛和数头母牛。1922年,从美国运入黄白花乳用母牛20头。1923年,胶奥商埠农林事务所李村农事试验场饲养引进的荷兰、法国纯种乳牛9头。1925~1936年,从日本运入数十头黑白花乳用母牛,1936~1944年又从日本引进8头黑白花乳用公牛和100头母牛。
1949年,全市存养7.86万头,主要是黄牛。50年代,1954年最多,存养14.09万头,其中黄牛14.08万头。60年代,1968年最多,存养19.26万头,其中黄牛19.14万头。70年代,1970年最多,存养18.47万头,其中黄牛18.33万头。1986年全市存养牛17.9万头,其中黄牛17.63万头。
马 建国前,郊区内多为本地土种马,由少量新疆马、川马、东洋马。建国后,市郊各县先后引进奥尔洛夫马1头、阿尔登马3头、苏重挽马20头、苏纯血种公马3头和蒙古马3950头、新疆伊犁马5150头、四川马800头、云南马300头,其中奥尔洛夫马、阿尔登马、苏重挽马等用于改良本地马,其体高、体长、挽力等均增。
1949年,全市存养马781头。50年代,1958年最多,存养4996头。60年代,1969年最多,存养9075头。70年代,1979年最多,存养25374头。1986年存养23900头。
驴 建国前,本地驴居多数,分中、小型两种。50~60年代先后引进德州驴40头,分布在崂山、平度、莱西、胶南等县。胶县引进关中驴1头。1965年,崂山县从内蒙古引进库伦驴60头。郊区多为德州驴与本地驴的杂交驴,其被毛黑色、粉嘴、粉眼、粉肚皮,生长发育快,体格高大,耐粗抗病,役力较强。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农家养驴数量较多,是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的两用役畜。1949年,全市存养驴24.16万头。至1954年达到31.05万头,此为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后,存养量日降。至1986年,全市存养驴只有2.71万头,比1949年下降88.78%。
骡 1949年,全市存养骡1.17万头,主要用于使役、耕作。1953年存养量达到1.35万头。以后存养数量开始下降,1965年只存养0.24万头,为历史最低水平。后又回升,到1986年达到3.14万头。
猪 建国前,郊区主要饲养本地黑猪和崂山白猪。崂山、即墨多养崂山白猪。平度、莱西、胶县、胶南等县主要饲养本地黑猪。本地黑猪的主要特点是:中等体形、体质结实,耐粗饲,早熟易肥,150~180日龄体成熟,6个月后备种公猪一般体重平均62.21公斤,后备种母猪一般体重平均64.75公斤,成年公猪一般体重平均125公斤,成年母猪一般体重平均109公斤;育肥猪,头均每天增重395克。50~60年代,引进一批巴克夏猪、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垛山猪、新金猪,从昌潍地区种猪场引进1090头哈白猪、600头金华猪;70年代从巨野、文登等地引进一批内江猪、荣昌猪、金乡猪,用于杂交当地猪,提高当地猪出肉率和出栏率。随着市场的需要,又从临沂引进沂蒙黑猪180头。1983~1985年,从山东农科院引进长白猪20头、大约克夏猪20头,杜洛克猪、汉普夏猪、施格猪等39头。
1949年,全市存养生猪10.05万头,后存养逐渐上升。50年代,1952年最多,存养46.80万头。1960年,受经济困难的影响,生猪存养出现下降,至1961年只存养15.68万头。60年代。1967年最多,存养112.81万头。70年代,1975年最多,存养191.7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存养140.91万头。
羊 建国前,后主要饲养当地山羊。1904年前后,从德国引进五六只“莎能羊”与崂山当地山羊杂交,选育出著名地方优良品种——崂山奶山羊,成为奶山羊的主要品种。50年代,平度、胶南等县先后又引进一批考力代绵羊、小尾寒羊、美利奴绵羊。60~70年代,为发展羊羔裘皮生产,引进了嘴小巧、啃草力强的青、黑山羊,牧后草地树林破坏严重,群众称其“清山羊”。80年代,平度、胶南等县引进一批高加索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沙力斯细毛羊,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后被淘汰。
1949年,全市存养羊2.65万只,其中山羊2.24万只、绵羊2590只。50年代,1957年最多,存养17.49万只。60年代,1962年最多,存养25.62万只。70年代,1979年最多,存养14.67万只。1986年,全市存养羊14.36万只,其中崂山奶山羊9.39万只。
兔 兔有肉用兔和毛用兔。建国初期,主要饲养本地肉皮兼用兔。1956年开始,先后引进一批银狐兔、力克斯兔、青紫兰兔、加利福尼亚兔、法国巨型兔、新西兰兔等肉食兔。60年代开始,引进安哥拉兔、联邦德国长毛兔、日本大耳长毛兔等长毛兔。
1949年全市存养家兔0.5万只。50年代中期,青岛市外贸部门收购兔毛、兔肉出口,养兔业迅速兴起。至1959年,全市存养兔达37.51万只。后因受国际市场影响,养兔生产出现了几次大波动。1964年,全市存养仅有1.87万只,比1959年下降95%。1979年达到269.74万只。1983年升到337.57万只,为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又跌到30.47万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