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果 业



  青岛市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即墨县志》就有梨、杏、桃、柿、山楂、枣等果品生产的记载,现尚有1300年生的酸枣树和200多年生的梨树。20世纪前夕,崂山的大窝窝梨、平度的葡萄,即已远销上海、连云港等地。到1934年平度县果品总产787.5万公斤,崂山地区果品总产达2020万公斤。1897年后,陆续引进了国外果树新品种,有苹果、洋梨、桃、葡萄、草莓等;到30年代初,已是新种汇萃、蔚为大观。在市郊李村一带,先后建立了10几家专业化的私人新式果园,面积共达2073余亩。其中,最大的果产公司果园面积300亩,新生果园面积320亩,直接从国外购进果苗,聘请技术人员,雇佣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这对青岛市果树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日伪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果树生产大有一蹶不振之势;崂山地区解放前夕果品年产量仅占1934年的25%。建国后,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广大果农,先从防治病虫害入手,恢复树势,全面推广科学技术,并对果品收购价格,生产资料等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包括收购果品的优惠价格,农药、化肥供应,果园减免征购公粮等。果树生产得以逐年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后,“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果树生产曾两度出现滑坡,“文化大革命”后,果树生产再次获得生机。80年代,实行了果树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飞速发展,其发展速度之快,面积之大,产量之多,居山东省前列。
  在果树科技方面,尤具特色。在20世纪初,就有专设机构开始推广果树生产技术,30年代大力推广果树科学育苗、树体整形及修剪,使用农药和防治果树病虫害等技术,在此期间,著名的果树园艺科学工作者吴耕民、孙云蔚、孙中信先后来青岛从事果树工作,发表专著,起到了先导作用。1953年成立了山东省青岛市园艺果树试验站,1955年改为山东省青岛果树试验站,正式开展专业研究工作,1958年在该站又同其他单位合并,组建成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内专设果树研究室。1957年平度县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果树指导站。在山东省科委的支持下,崂山郊区1957年起先后建立了源头、上藏、傅家埠等13处果树实验室,定期交流经验,对推动果树生产的技术革新发挥了积极作用。80年代初先后建立了青岛市果树工作站和各县(区)的果树技术指导站。青岛市群众的果树科学实验组织亦建立较早。1979~1986年,青岛市各县(区)技术推广部门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在24项之多,苹果砧木资源的研究,矮化砧木的系列研究,苹果绵蚜生活史及防治研究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第五篇 果  业  
第一章 果树资源

第一节 品  种


  当地原有品种 20世纪前,当地原有品种苹果属中的中国苹果(当地称为彩苹或绵苹果)属于大型果,是一个抗苹果绵蚜的种质资源,虽有食用价值,但品质欠佳;沙果、花红、海棠果、林檎等多为小型果,一般品质较差,食用价值不大。梨属中,以窝窝梨为主,其次有秋白梨,而恩梨品质最优,但栽植数量较少;葡萄属中的龙眼、玫瑰香、紫牛奶葡萄品虽属上乘,但均属鲜食品种,缺少酿造品种。桃属中的大螺丝桃、大红桃品质最好,五月红、六月鲜、盒子桃、血桃等多为品质一般。杏属中以崂山红杏、关爷脸杏品质最优。山楂属中的大金星、方果山楂等为上品。板栗有东丰、满丰、海丰、金丰、玉丰、石丰等品种。核桃有薄壳核桃、棉核桃。樱桃有中国樱桃、那翁、日出、红樱桃、黄樱桃。以尖斜樱珠、樱黄、尖嘴樱珠、圆果、樱珠品质较好。柿属中的盖柿、金瓶柿品质较好。
  引进品种
  苹果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从德国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引进了37个苹果品种,栽培最多的品种是伏花皮(青岛也叫花里虎),其次是小町(洋花红),再次是红魁(红毛)、黄魁(白毛)和倭锦(秋花皮)。1932~1936年间,随着私人新式果园的建立,先后引进了国光、红玉、青香蕉、印度青等。青岛果产公司自美国购入金冠2900株,红星1300株,祥玉100株,分别栽植于该公司的沧口和李村两个果园内。
  1955~1956年,青岛市果树试验站从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引进该所育成的15个新品种,进行了区域试验,向生产上推荐了伏红、瑞香、迎秋等品种。其后,即墨县于1935年从掖县引进了青短。1978年又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了秀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6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引进了新红星、阿兹威(A18)、好矮生(A35)、红矮生、金矮生,1980年从河北省昌黎果树所引进了长富1、秋富1、岩富10、乔纳金、王林等,1982年从辽宁省果树所引入了艳红、银红、长富2、长富6、短枝富士。1984年又从昌黎果树所引进了首红、魁红、新乔纳金、岩富10、长富12、世界一。1986年引进了北幸、千秋等。青岛市果树工作站1983年从辽宁果树所引入趋红苹果,1986年从栖霞县引进了北斗。
  梨 20世纪初至30年代,崂山地区自国外引进了西洋梨品种,计有巴梨、茄梨、日面红、坦格拉姆、二槽子洋梨等,自日本引进了长十郎、晚三吉、20世纪等。1966年引进了长把梨、雪花梨,1974年引进了早酥梨。胶南县1966年引进了?山酥梨、大香水梨。
  葡萄 20世纪初传入玫瑰香取代了崂山地区的龙眼,成为主栽品种。青岛市果树试验站1956年引进新品种180多个;1957年农业部发给从国外引进的21个酿造品种。同时,平度县引进了105个品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63年引进了巨峰,1983年引进了先峰,1984年引进了伊豆锦,1986年引进京超。平度县1976年引进了山东早红、意大利,1981年引进大宝,1986年引进乍娜、凤凰51。
  桃 20年代末自国内外引进了上海水蜜、六合桃、玉露桃、黄金桃、桔早生等。1966年从北京引进了大久保、冈山白,从栖霞引进春蜜,同时也引进仓方早生、冈山早生、雪桃。1974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早香玉、燕红(绿化9号),1979年引进丰黄、黄露,1982年引进春蕾,1985年引进砂子早生,1986年引进雨花露。
  杏 青岛市农科所1979~1981年引进了仰韶黄杏,华县大接杏、河北串枝红。
  山楂 胶南县1979年从益都县引进了敞口山楂,从安丘县引进大金星。胶县也于同期引进这两个品种。
  樱桃 30年代青岛果产公司引入那翁、大紫。1979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大连引进了红灯、红艳等16个品种。
  板栗 1981年,青岛市林业局引进了金丰等9个品种。
  核桃 1985年即墨县林业局干果站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引进元丰、上宋家6号、阿七3个品种。
  草莓 1981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所引进了宝交早生(日本)、戈雷拉(比利时),1982年又引进了762品系(美国)。
  猕猴桃 1978~1985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了中华猕猴桃78-2-1、78-1-11等品种(系)。
  梅 1980年山东省农业厅从日本引进了梅香、玉英、南高等3个梅品种,分发给崂山县、胶南县试种。
  选育的新品种
  苹果 青岛市果树试验站自1956年开始杂交育种工作,选出了5个新品种,其中秋红(鸡冠×玉霰)1964年入选,1972年省苹果品种评选会议命名。1972年进行第二批杂交,初步选出了73-13-1和73-12-6两个优良品系进行区域试验,1980年开始辐射育种。1972~1974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崂山县农业局共同参加山东省芽变选种工作期间,在市南区大尧村果园选出了红星短枝芽变,1979年定名为锦丽。崂山县农业局1977年在北宅公社五龙涧大队果园选出了五龙短枝红星。
  葡萄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1961年经过品种观察选出了玫瑰香、莎巴珍珠、葡萄园皇后等鲜食优良品种,育成了青岛早红。平度县1960~1986年选出了白羽、白雅、北醇、山东早红、意大利,选育出了大粒玫瑰香等酿造品种和鲜食品种,并育成了泽香、泽玉两个晚熟鲜食优良品种。
  桃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1~1983年进行了早熟桃胚培育技术研究,育成了特早熟81-6-4和81-1-10等优良品系。崂山县农业局1985年选出了晚熟优良品种寒露蜜桃。
  此外,崂山县农业局1977年选出了崂山红杏。青岛市林业局选出了胶州大躺枣良种。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一章 果树资源

第二节 砧  木


  苹果砧木
   乔化砧木 建国前,繁育苹果树苗,多用当地所产的林檎、海棠、花红一类的果实种子培育砧木苗。建国后,大力发展苹果,当地所产的这些砧木种子远远不能满足供应,遂从东北地区大量购进“山定子”种子,用以繁育砧木,因其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多年一直被广泛应用。60年代以来,又从河北省怀来县购进八棱海棠种子作为砧木种子,性能也很好。
  矮化砧木 青岛市对砧木的利用过去多用柰子。山东省青岛市园艺试验站于1953年发现了“崂山柰子”用作砧木具有使树体矮化的作用,后经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多年株系选择,于1986年选出了代号为N29的优良单系。1956年山东省青岛果树试验站自莱芜县引进“甜茶果”和“难咽”作为砧木,也有使树体矮化的作用。1963年自中国农科学院郑州果树所引进M系、MM系、B系、CC系矮化砧木,到1986年推广应用的有:半乔化砧M2;半矮化砧M7和MM106,矮化砧M9和M26,极矮化砧27。
  梨树砧木 梨树的砧木有当地毛杜梨和棠梨,但大多数利用前者作砧木。
  桃树砧木 桃树的砧木有山毛桃。1985年青岛市果树工作站自外地引进了毛樱桃作为砧木。
  其他果树砧木 杏树以山杏为砧木、樱桃以山樱桃为砧木或利用根蘖就地嫁接;大枣则以酸枣为砧木、柿树以软枣(君迁子)为砧木;山楂以山楂作砧木。核桃树除利用山核桃作砧木外,在50~60年代曾经推广过利用枰柳作为砧木,但成效不大,未再大力提倡。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一章 果树资源

第三节 优良品种


  青岛市果树优良品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苹果在20~30年代引进了金冠、红星、国光、红玉等便成为脍炙人口的优良品种,得以广泛推广,这些品种在果树生产上持续了40多年。直到70年代,国内选育出了一批新品种,如五龙红、锦丽等,并自美国、日本引进了新红星、红富士等系列品种,将有渐次取代20~30年代引进的某些优良品种的趋势。到80年代育成品种及引进品种近20个。葡萄,70年代后,选育并引进了一批适合鲜食和酿造的新品种投入生产。桃在50~80年代不断引种,进入80年代育成7个优良品种。
1.jpg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二章 果品生产

第一节 社会生产


  青岛市的果树生产,是在几经曲折起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56年,果树种植面积4.03万亩。果品总产量11777吨。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开展,各级领导部门都把扩大果树生产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推动了果树生产的发展。青岛市果树园艺总场,除搞好成年果树生产经营,以体现生产示范作用外,还专设育苗场圃进行大面积的果树育苗工作,以适应果树发展的需要,1952~1956年共育苗350亩,育出果苗600万株,除了推广到崂山郊区外,还支援了临近各县果树生产。到1958年青岛市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2.26万亩,果品总产量22396吨,分别为1950年的3倍和1.5倍。1953~1963年,果业生产出现了大滑坡,1963年的果树种植面积11.46万亩,比1958年减少了1.77万亩,果品产量仅为1956年的62.2%。1964~1969年果品生产稳步回升,1970年后发展速度较快,1983年果树种植面积达到36.44万亩,果品产量1510130吨,分别为1956年的5倍和12.75倍。自果品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果农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果品事业飞速发展,到1986年果树种植面积已达85.89万亩,果品产量207399吨,分别是1950年的21.31倍和17.61倍,青岛市已成为山东省果树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
1.jpg
  建国前后果品生产以梨树为主,1950年果品总产量为11777吨,其中梨产量2921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4.8%,苹果产量1260吨,仅占总产量的10.7%。其后,在大力发展果树生产的过程中侧重了苹果的发展,1957年,果品总产量18926吨,其中苹果产量3880吨,占总产量的20.5%,梨产量5631吨,占总产的29.75%,1975年苹果产量已占果品总产量的78.82%。为满足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自1984年开始对果树种类进行了布局调整,市农业主管部门根据青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苹果为主,因地制宜发展梨、桃、葡萄、山楂、杏、樱桃、草莓等,有计划地扶持、发展名牌品种”的指导思想,更新和发展了一批果树的优良品种。1985~1986年,发展矮砧苹果4.5万亩,新红星苹果8万亩,红富士苹果21万亩,五龙红苹果2还亩,梨250亩(主要有早酥梨、雪梨、长把梨和大香水梨),寒露蜜桃2万亩,葡萄6960亩,山楂88600亩,其他水果14300亩,草莓3000亩。到1986年底全市果树总面积达85.8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54.41万亩,梨2.19万亩,桃3.55万亩,葡萄8.86万亩。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二章 果品生产

第二节 基地建设


  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果品质量和发展名、特、优果品,提高经济效益,青岛从1986年起便有计划地建立名牌果品生产基地。1985年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建立青岛市果品基地,包括优质果品育苗基地,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名、特、优3大类共4个项目,总投资315.6万元。
  优质果品育苗基地 1985~1986年建成,基地设在平度、胶南二县,1987年两县苹果优良品种育苗面积5431亩,可建良种果园13.5万亩。
  优质果品生产基地 建设地点在平度县洪山平度园艺场,总投资额200万元,其中农牧渔业部投资100万元。山东省投资30万元,青岛市投资40万元,平度县投资30万元,由于原材料涨价,实际总投资219.6万元。该基地建设项目包括果酒加工厂扩建和冷库建设,到1967年全部竣工,并开始收到效益;(一)果酒厂加工葡萄300吨。加工原汁475吨,生产18个品种规格的葡萄酒656吨,总产值达110万元;(二)为促进该场果品生产的发展,引进日本红富士、美国新红星7个苹果新品种,5个葡萄新品种,更新果园面积265亩,占该场总面积23%,繁育矮化果苗6000株,建矮化密植园10万亩。(三)以该厂为中心带动大泽山、青杨、旧店、龙山等16个公社发展优质苹果10万亩,葡萄3万亩。
  名、特、优项目 (一)崂山县关爷脸杏生产基地,总投资30万元,1986年建成丰产示范园160亩,建优良苗圃50亩。1987年育出杏树苗10万株,发展优质关爷脸杏园600亩,其中丰产示范园110亩。(二)崂山寒露蜜桃综合技术开发和崂山柰子的保护与利用。1987年由农牧渔业部批准,并投资15万元,新建寒露蜜桃园1500亩。其中,高标准示范园110亩,优质苗圃50亩,技术管理示范800亩,嫁接崂山柰子苗5000株,建崂山柰子生产园50亩,利用崂山柰子嫁接不同苹果品种苗30亩等。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三章 果园管理

第一节 育  苗


  20世纪20年代前,栽植果树没有专业化的育苗场圃。北洋Gov收回青岛后,青岛市农林事务所建立了专业性的林业苗圃,开始培育果苗,并向果农推广育苗技术,建国后,青岛开始了大规模的专业化育苗工作,育苗水平和育苗质量大为提高。当时所有苹果苗,有的是第一年培育砧木苗,第二年嫁接,第三年出圃;有得是当年嫁接,第二年秋后出圃或出圃后移栽到假植园中,假植一年,到第三年秋后正式定植,质量好,成活率好。80年代,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利用土温室或塑料大棚进行快速育苗,当年培育砧木苗,当年初夏嫁接,秋后便可达到出圃规格;1975~1978年该所又研究出了矮化砧木苹果苗的繁育技术,广泛推广。仅胶南县1983~1987年5年内就培育出良种果苗806万珠。利用土温室或塑料棚结合露地以苗繁条,加速繁殖稀有良种,当年繁殖系数达200~400倍。提出了矮化中间砧苹果苗二年出圃的具体方法,并吸取了外地一些具体技术和经验,使矮化苹果苗的培育形成了一套系列技术。
  葡萄育苗过去实行露地长条扦插法,50年代改为用回龙火炕催根,采用单芽扦插代替了过去的多芽扦插法,进入80年代改为在温室或在塑料薄膜棚内实行单芽扦插法育苗。节约了大量插条,且在当年便可育成良好的壮苗。
  桃树育苗也是二年出圃。80年代后,利用桃树芽子早熟性强的生理特点,改为当年早插砧木种、当年嫁接、当年成苗的育苗方法,效果很好。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三章 果园管理

第二节 栽植方式


  20世纪30年代前,青岛市的农民栽植果树并无一定的行间距离,很不规则,且往往在一块地片内混栽2~3种果树,甚至有的果园内间种粮食作物,不利于果树生长,也不利于管理。到30年代,建立起一批新式果园,农民栽植果树时,对果树的间隔距离和果树的栽植密度渐渐有了明确的要求,对新栽果树趋向密植。建国初期,基本上推广稀植的方法,分散栽植的苹果园一般采用6×6米的栽植株行距,大面积连片的合作果园,由于片面强调机械化作业的要求,栽植距离偏大。崂山郊区丹山合作果园的苹果树栽植行株距为9×9米,每亩8.2株左右;青岛市狗塔埠果园行株距9×9米,每母栽植8株左右;青岛市果园园艺场所的河西果园行株距8×8米,每亩平均栽植10.2株。60年代,青岛市农科所总结了成年树密植增产的经验,新建果园又趋向密植。80年代,青岛市农业局召集有关专家制定的《苹果园技术管理规范》中,规定了苹果树的栽植密度。1982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了以不同砧穗组合作为首要依据,每亩栽植66~200株的意见。1979年后,利用矮化中间砧嫁接的短枝红星、金冠进行每亩252株、465株和963株的不同密度试验,获得了丰产,为矮化苹果高密度栽植提供了经验。
  青岛市的葡萄栽培架式多为大棚架和倾斜性小棚架。60年代开始推广篱架(行株距2×1.5米)和小棚架行株距3~4×1.5~2米密植栽培。生产中已普通应用。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三章 果园管理

第三节 土肥水管理


  果园土壤改良 果园的土肥管理是随着新式果园的建立成为一项常规措施的。山地果园的土壤管理重点是整修水平梯田、加厚土层,保持水土。建国前,果农对果园树盘就有冬刨的习惯。建国后,积极推广果园土壤深翻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勤锄树盘,以利保墒,对幼年果树留足树盘以利于果树生长,反对在数行间种植高秸作物或深根性作物。1958年后又提倡对成年果树及山地果园实行扩穴改土,既以果树树干为中心,逐年随树冠的扩大自内向外刨环形沟,一般深宽约20×20~25厘米,把生长土取出,换入肥沃的客土,同时施入一定数量的肥料,既改土又施肥,效果甚佳。
  施肥与灌水 建国前,对果树施肥量很少,甚至有些果树根本不施肥料。即使施肥,往往是把肥料施在树干周围的施肥沟内或撒施在树盘内,冬刨时翻入土内。建国后,大力推广施用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并注重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但施肥时间上提倡秋后施基肥,生长季节内分期追肥;在施肥方法上,改撒施为集中施肥,有的以树干为中心,向树冠外围挖几道放射形施肥沟,或在树盘外围挖施肥沟把肥料施入沟内。70年代,开始对果树实行根外追肥。80年代以来,开始使用复合化肥和多种微量元素,把施肥措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建国后提倡冬灌和春灌,就是在头年封冻前及早春果树花开前,结合施肥各浇一个大水,其后配合追肥分次浇水。水源方便的果园,实行大漫灌,水源不足的果园实行沟灌或穴灌。80年代推广穴贮肥水,既在树盘内分散挖上多个施肥穴,在穴内插上秫秸把,把肥料施入穴内,随后向穴内浇水,水渗下后,上面覆盖薄膜,防止水分蒸发,这一方法在水源不足的山地果园推广很快,到1986年推广面积达1.3万亩;青岛市农科所1960年研究了果园覆草技术,果园地面覆草不仅防止了土壤水分蒸发,以利保墒,而且还能改善了土壤状况,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1986年全市地膜覆盖面积达18.5万亩,覆草面积达25万亩。这些措施对提高果园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肥力的作用十分明显,平度县洪山园艺场26亩金冠连续4年实行树盘内盖草,1964年达到亩产4600公斤。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三章 果园管理

第四节 花果管理技术



  1953~1954年,山东省青岛市园艺试验站在崂西区(今沙子口镇)试验推广梨树的授粉技术,使当时栽培面积较大的崂山窝窝梨的坐果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99.3%,扭转了历年由于受粉不良,花开满树,却结果寥寥的低产局面。1956年,山东省青岛果树试验站又在国内较早地出了16个苹果主栽品种的优良授粉组合,更丰富了当时苹果的授粉技术内容,对山东省内外的苹果生产,起到了很大的影响。1956~1958年,该站在苹果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研究出了苹果花的开花特性。此一研究成果在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果树栽培学》和其他大学教材中被引用。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8年和1960年先后推广了苹果环状剥皮和果台枝摘心两项技术措施,对提高坐果率具有显著效果,至今仍作为苹果幼树及座果率低的品种增产的两项重要措施而被广泛推广应用。1963年该所与青岛市果树园艺总场合作,在克服苹果大小年结果的研究中,提出了花枝与叶枝适当比例为1:2的花芽留量技术,对克服大小年结果及增进果品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在试验中,采用此一技术,使金冠苹果的连年结果增减幅度由43.6%下降到7.2%,单果平均重量提高13.3%。此项成果也在生产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三章 果园管理

第五节 整形和修剪


  果树整形在30年代以前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进入30年代后逐渐得到改进,在苹果树体整形方面,过去多用漏斗形棚架整枝法和多主枝圆头形;30~40年代新式果园建立后,多为采用自然半圆形。1956年后改为主干疏散分层形,成为全面推广的基本树形。崂山县1959年以后推广“三挺身”树形,以扭转机械求形的倾向。对矮化苹果的整形,几经探讨,30年代初根据栽植疏密度,提出采用纺锤形的整形技术。梨树的树形,过去多为主枝圆头形,50年代曾改为四枝八顶多主干开心形,作法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树冠上平下齐,周围圆。50年代中期又改为三主枝圆柱形,也称为“三挺身”,到1956年一直被沿用。对桃树,过去并无严格的树形要求。1933年至建国初期推广杯状形。5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三挺身和自然开心形。对葡萄树的树形随架式而定。建国前,平度县的葡萄架多为大棚式,崂山郊区多为倾斜小棚架,60年代仍有不少小棚架式。60年代开始推广篱架和小棚架密植式栽培,从整枝形式上可分单主蔓扇形、棚架扇形、篱架扇形,在庭院内的葡萄为大架龙杠形。
  果树修剪30年代以前只是删除树上的枝条,砍断过旺的枝和干枯枝,缺乏完整的修剪技术。30年代起,对果树修剪技术逐渐重视。50年代以前,对苹果和桃树的修剪,模式化程度较高,往往不分品种,统按一种模式修剪,修剪量偏重,有强造树形的倾向;在具体修剪上重视单枝的修剪,忽视果枝组的培养。50年代后期,一度强调轻剪,对长势旺的品种如红星、元帅实行轻剪长放和适当回缩修剪相结合以平衡树势,注意培养结果枝组。60年代,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青岛市果树园艺场,分别通过试验,采用了环剥果台摘心、疏枝短截、晚春修剪、并推广了活支柱、里芽外蹬、圆枝、国光留短橛以及拉枝等项技术,使修剪技术日益完善。梨树的修剪方式大体与苹果树的修剪方式相似,尚未形成独特的修剪模式。桃树的修剪方式,过去也是偏重,疏剪主枝延伸过长,多年后形成“鞭杆枝”,结果部位外移,内膛空虚,其后改杯状形为二层开心形,同时也注意了培养果枝组。对扇形架式的葡萄树多采用长梢修剪,对龙杠式的葡萄树则采取短梢修剪。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四章 果树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 病害防治


  青岛市主要果树的常见病害有38种,其中苹果病害16种,梨树病害3种,葡萄病害9种,桃树病害5种。
  苹果病害及防治
  苹果腐烂病 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危害十分严重,几乎成为一种毁灭性的灾害。危害部位多在树干及主枝上,染病后,病斑扩展很快,使果树迅速腐烂,致使树干或枝干枯死。防治措施是:勤于认真检查,彻底刮除病斑,然后严格消毒,防止再度蔓延。治本方法是加强肥水,增强树势,定期打药。此病经过连年大力防治,到1954年危害程度大为减轻。莱西县1980年推广福美砷,即墨县1985年推广腐必清防治此病,防效良好。
  苹果早期落叶病 是褐斑病、圆斑病、灰斑病等3种病害伴随发生的叶部病害,泛称为早期落叶病,也是40~50年代苹果树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生,叶片大量脱落,树势衰弱,不仅降低当年果实产量和质量,也会影响花芽分化,降低来年产量。对此病实行早期预防,自5月中旬至8月上旬,喷洒3遍波尔多液防治效果很好。
  苹果轮纹病 60年代后,发病渐重,病原菌在幼果期侵入果实,具体潜伏侵染的特点。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1964年开始,经过多年的研究,制定出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清除枝干越冬菌源、喷布铲除剂,加强幼果期药剂保护为中心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和预测预报办法,得到最佳防治效果。青岛市果树工作站和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1983年联合进行了20万亩(次)的大面积防治开发试验,取得了使采收期病果率由防治前的15%,下降到防治后1%的良好效果。
  苹果斑点落叶病 是70年代初期新发生的一种病害,经研究,提出了在增强树势、清除越冬病源菌的基础上。掌握展叶后一个月及新梢停止迅速生长时喷布“朴海因”,在新梢停止生长季节喷布尔多液,两种药剂交替使用可有效地控制危害。
  梨树病害的防治
  赤星病 在30年代前发生十分普遍和严重。当时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的技术人员发现了梨园附近生长的桧柏是此病病原菌的中间寄主,于是号召群众砍伐桧柏,消除此病传染媒介并配合药剂防治。不几年此病消灭,至1986年很少发生。
  梨黑星病 建国前后发生相当严重。50年代推广喷布尔多液进行防治。70年代采用花后至8月份喷布尔多液或多菌灵,防效很好。
  葡萄病害防治 葡萄的主要病害有黑痘病、白腐病、霜霉病,60年代后又新发现了小粒病、苦腐病和幼穗轴腐病。对白腐病50~60年代采用代森锌和福美双,70年代后采用多菌灵和复方多菌灵防治效果很好。对葡萄霜酶病,前期以波尔多液为主。后期以波尔多液和乙磷铝相结合纺织,效果最佳。小粒病发生时,在开花前后各喷一次硼砂有良好防效。苦腐病以多菌灵防治最好。幼穗轴腐病在开花前后连喷2~3次多菌灵或托布津可控制期危害。
  桃树病害防治 桃树叶肿病(也叫缩叶病)、细菌性穿孔病、疮痂病等,在建国前至建国初期普遍发生,其中叶肿病最严重,有的品种如五月红桃,几乎100%的植株发病,整株叶片受害。建国后50年代初期指导农民采取在桃树发芽前既花芽开绽期,喷洒石硫合剂,防治效果很好,到1958年控制了此病的发生。
1.jpg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四章 果树病虫害防治

第二节 虫害防治


  果树的虫害种类繁多,常见的约计110种。
  苹果的主要虫害及防治
  苹果绵蚜 在建国前至建国初期为害十分严重,有的果园被害株率达100%,是国家检疫对象。绵蚜盛发期间,被害的果树枝条上布满如白色棉球的蚜虫群落,形成球状肿瘤,受害重的枝条, 肿瘤连结成串,形如“糖球”,树体严重衰弱,明显减产。山东省青岛市园艺试验站和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单位联合于1953~1955年在青岛市进行苹果绵蚜生活史及防治研究,1956~1958年,农业部中央植物检疫室来青岛共同进行了苹果接穗与苗木熏蒸处理防治绵蚜试验。通过研究实行对绵蚜群落涂抹杀虫药剂,使用从苏联引入的绵蚜天敌——日光蜂,试用内吸杀虫剂1059,对苹果幼苗采取药剂熏蒸等项综合措施,到1958年基本消灭绵蚜,其后,有的果园偶有发生,由于防治及时,未成大害。
  红蜘蛛类 青岛市危害果树的有3种,既苜蓿红蜘蛛,苹果红蜘蛛和山楂红蜘蛛,以苜蓿红蜘蛛危害最重。1956~1958年分别对3种红蜘蛛的防治进行了研究,对苜蓿红蜘蛛的防治措施是在果树开花前、谢花80%时和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喷药,防效可达100%。对其它两种红蜘蛛,50年代曾推广1605和马拉硫磷等药物防治,但由于害虫抗药性增加降低了防效,70~80年代改用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和杀虫脒,其后又改用三环锡、克螨特和灭扫利、溴螨酯等,对红蜘蛛有特别的防治效果。
  梨树害虫及防治 危害梨树及果实的害虫约有30多种,建国初期主要害虫有梨实蜂、梨瘿蛾、梨大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星毛虫、梨木虱、草履介壳虫,梨圆介壳虫等,在防治措施上主要是人工防治。通过50~60年代对这些主要害虫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的的研究实行药剂和人工防治,效果显著。对梨实蜂,50年代在花期掐花萼,掐除产于萼部的虫卵;对梨瘿蛾剪掉瘿蛾危害枝条上的虫瘿;对星毛虫利用越冬幼虫出蛰整齐的特征,及时喷药,防效很好。对梨木虱可在春季越冬成虫产卵期、花后和麦收前发生盛期的3个防治关键时期,实行人工和药剂相结合的防治办法。对梨大食心虫采取早春摘除虫芽,以后及时摘除梨大食心虫蛀食的梨果措施进行防治。这些害虫有的基本被消灭,有的基本控制其危害。平度县蚕果站1979年利用赤眼蜂防治小叶蛾和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良好。
  葡萄虫害及防治 危害葡萄的害虫,常见的有6种,但没有一种害虫能够造成严重的或毁灭性的灾害,随着果农科技知识的提高及农药的更新,葡萄园通过常规管理和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害虫的发生和蔓延。
  桃树害虫及防治 桃树害虫约有21种。建国后随着新农药的不断出现,对桃蛀螟、桃瘤蚜、桃粉蚜、球坚蚧、桑白蚧、草履蚧等害虫进行综合防治,至1986年有的已基本达到消灭或控制其危害的程度。对桃蚜抓住秋后迁返桃树越冬的集中时期喷药杀死成虫,效果甚佳。1983年前,在桃小食心虫的越冬茧出土时,在树盘内地面普撒“六六六”粉药,药杀出土幼虫,效果很好。1979~1980年胶南、崂山、即墨及平度洪山园艺场引入桃小性诱剂,大面积防治,1983年停止六六六生产后,改用地亚农乳剂或锌硫磷乳剂喷洒地面,利用敌虫菊酯等喷树,使桃小食心虫的虫果率降到0.42%。

1.jpg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五章 果树科技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1909年,青岛德华高等专门学堂在李村设立农科实习场,开始了农林科技工作。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改农科实习场为农事试验场。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1923年3月成立了销胶奥商埠农业事务所,仍设李村农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仍设农业事务所,改李村农场为华北农事试验场青岛支场。1945年改青岛市李村农事试验支场为青岛农场。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为了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1952年10在农林事务所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人民Gov农林处。当时果树技术人员仅6人。同年在李村成立了青岛市果产公司。1953年改为青岛市果树园艺场,同年又成立了山东省青岛市园艺试验站,以上单位共有果树技术人员13人,1955年山东省青岛市园艺试验站改为山东省青岛果树试验站,果树科技人员增加到16人。1957年平度县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果树指导站,崂山区成立了源头、上藏、傅家埠等13个村办果树试验室。1953年青岛果树试验站与青岛市果树园艺场、崂山农场、崂山林场的部分单位合并组建成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设园艺系,后改为果树研究室。1968年撤消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崂山县农科站,1971年又恢复青岛市农科所,内设果树研究室。1953和1958年分别成立了青岛市果树园艺总场和平度县洪山园艺场。1979年青岛市农业局成立了青岛市果树工作站,不少公社也配备了果树技术人员,形成的科研、生产、推广三结合的技术网络。1986年,全市共有果树科技专业人员140人。

TOP

第五篇 果  业  
第五章 果树科技

第二节 成果与推广


  青岛市果树科技工作开展较早,30年代初推广工作已见成效。当时的做法大致是:(一)设立示范区(既果试验区)、特约农户、推广中心等进行示范;(二)无偿发放实物。1932~1936年无偿推广的包括苹果、梨、桃、葡萄优良果苗57800株,免费防治果树病虫害,为消灭崂山梨树赤星病免费供应药剂1.5万磅、药械30具;(三)开展农事宣传活动,包括口头演讲、印发材料、产品比赛、技术展览等,并进行奖励。1935年在海泊桥建立果树苗圃,培育果苗,并建立了苗木药剂熏蒸室,对引自外地的果苗进行消毒。

  建国后,青岛市农场负责果树示范及技术推广工作,1954年成立了农技推广站,派出技术人员下乡驻点,指导示范举办果农训练班,推广科学技术。60年代后,采取同重点果园或果农联合进行科学试验或大面积增产开发示范、举办技术训练班、开展果树样板园和果品评优活动以及编印果树科技资料等多种措施,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果品生产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果树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完善,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果树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步入正规,至1986年,科技成果十分丰硕。
  自1953年开始,果树试验站曾与青岛市商品检验局、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对梨圆介壳虫、红蜘蛛、苹果绵蚜、桃小食心虫的生活史、消长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显著,有的成果进行了国际交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