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21455
- 名望
- 1158 点
- 铜币
- 5815 枚
- 优惠券
- 203 张
       

|

回忆这个东西真奇怪,即时是再坏的事情,都能让你产生很温暖的感觉。我看到过参加过长征的老人,在媒体上心情激动的回忆那段艰苦的经历——那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再经历过一次的艰苦;我也听父亲给我忆苦思甜过,他满脸微笑的给我讲当时他发烧到41度仍然下地干活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回忆这些事情时是什么感觉,我则是几乎热泪盈眶,不是担心、不是辛酸,而是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回忆过自己年少时的伤心往事,但即使是失恋的记忆,也只是让我心生出许多温暖的感慨,而没有一丝悲伤或者心痛;谁愿意在一个漏风漏雨的教室里上课?谁愿意自己的课本掉到地上就会沾上一片泥渍?但是曾经在那样的教室上课的我,回忆起那段经历,却用“美丽”这个词来形容……
于是,当《蜡笔小新》的作者臼井仪人死亡的消息被确定后,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对新之助只能产生回忆而不会再有新的期待的时候,伤感、温暖、美好的感觉便接踵而来了……
我个人并不是一个漫画迷,也不是日本漫画的拥趸,但是我的电脑硬盘里却顽固的存放着《哆啦A梦》和《蜡笔小新》两部漫画——就像饭岛爱顽固的活在在其他人的硬盘里一样。电影看完就删除,电视剧看一集删除一集,但是这两部动画片却雷打不动的呆在那里。
在我看来,那是两部完全站在两个极端的动画片。《哆啦A梦》极单纯(几乎连接吻的镜头都少看到),又极富想象力(谁没想过拥有过几件哆啦A梦的宝贝呢?);而《蜡笔小新》又是极恶俗(从一开始,他就被称为成人漫画,少儿不宜),又极生活化(剧情都是家常的琐事,甚至许多情节明显的都是重复再重复的)。
但是恶俗并不一定就是令人讨厌的。沈若愚认为,蜡笔小新是“替男孩子说话”,是比本我还要本我的男孩形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蜡笔小新代表了所有男人最本质的欲望——整天无所事事,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看自己喜欢看的节目,重要的是,还可以肆无忌惮的对路过的美女抛飞吻,可以毫无顾忌的和自己喜欢的美女开玩笑——那个男人会对不喜欢这样的形象呢?
而对于女性而言,这种形象的小男孩,也是极受欢迎的。你看《蜡笔小新》中,当小新对那些美女们说出那些“贱话”的时候,她们几乎从来不会生气反而感觉这个小男孩太可爱的。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但是我依然感到困惑。我看经常到我的小侄女,腆着肚子,小大人似的骂人的时候,大人们总是会觉得很好玩儿——那不是错误的事情吗?
但是,如果一个大人腆着肚子骂人呢?我们回到小新身上,当一个二十多岁的小新,站在路边,对路过的美女吹口哨,抛飞吻,跑过去拦在她的面前问对方:“小姐,你喜欢吃青椒吗?”那个美女会脉脉温情的夸他可爱吗?
臼井仪人去世了,小新再也长不大了。但是这对《蜡笔小新》来说,也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一个没有句号的结局。虽然他是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虽然我们只能反复那些看过的情节了,但至少每一次反复的观看,每一次回忆,你都会产生出那种温暖的感觉,脸上也会泛出那种熟悉的微笑……
文:张恒
[ 本帖最后由 扎亚 于 2009-9-24 00: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