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四节 工业气体与单质、氧化物
单质、氧化物
硫磺 1959年,青岛大信化工厂、青岛新和化工厂利用回收生产硫酸钡产生的废气硫化氢制造硫磺。青岛红星化工厂于1967年开始小型试验利用硫化氢制硫磺,至1970年累计生产298吨。1971年即墨化肥厂、1975年胶南化肥厂建成回收硫磺装置;1976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一套完全回收装置,综合利用硫化氢气体达70%,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生产工艺采用克劳斯法。1984年平度化肥厂、1988年胶州普集化工厂也建成制硫磺装置。1990年,青岛市硫磺产量合计4007吨。
活性炭 1953年,青岛新和化工厂有限公司开始生产,产量在20吨以内。1955年公私合营,翌年产量为36吨。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生产737吨。青岛新和化工厂1967年活性炭产量达到548吨,后因该产品烟尘污染严重,陆续减产。1983年,全省仅生产100吨,其中青岛东风化工厂生产99吨,1984年停产。
黄磷 又称白磷。青岛广益化工厂于1965年建成年产能力为1000吨黄磷生产装置,利用磷矿石生产黄磷,是山东省最早的黄磷生产厂家。《大众日报》以《我省第一个黄磷车间投产》为题予以报道。该厂当年生产黄磷366吨,翌年达到966吨。1972年,该厂将变压器由原来的1800千瓦改为3000千瓦,年产能力提高到1200吨,1979年产量达到1382吨。1980年因产品滞销及安全问题无法解决而停产,1983年7月恢复生产,当年产量134吨。1988年提高到1467吨,含量一直保持在998%左右。1990年生产1005吨。
赤磷 1987年,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17吨,后因供过于求而停产。碘 6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用碘95%以上依赖进口。1966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利用海带提取碘的综合利用课题。1967年,青岛海洋化工厂建成国内第一个较大规模海带综合利用车间,年产能力6吨。1968年,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场投产,当年生产94公斤。1969~1970年,青岛9644部队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崂山县海藻胶厂、沙子口公社养殖厂、胶南海洋化工厂相继投产,1970年青岛市生产总量为814吨。到7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已有十几家产碘企业,总产量为5555吨。后因产品滞销,各制碘厂家纷纷停产。青岛海洋化工厂于1979年停产,于1984年又重新生产。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3303吨,其中胶南海洋化工厂产量为291吨。
溴 1958年,青岛化工厂三车间采用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法生产溴素,当年生产9吨,1961年产量为17吨,后因成本过高而停产。1977年,青岛磷肥厂也开始生产溴素,但大部分时间停工,仅在1986年生产52吨。
硅胶 1956年,青岛染料厂沧口分厂建成硅胶装置,是全国最早生产硅胶的厂家,当年生产粗、细孔块状硅胶23吨。1957年,该厂又试制成功蓝胶指示剂和活化硅胶,是年生产粗孔块状硅胶26吨、蓝胶指示剂12吨、活化硅胶80公斤。1957年,该厂并入青岛化工厂,为其三车间,继续从事硅胶系列产品生产。1961年,该车间分出与青岛实业染厂合并为青岛海水综合利用加工厂,后又更名为青岛海洋化工厂。60年代,该厂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硅胶产量由原来的300吨左右,增加到800吨左右,并先后开发投产了球形硅胶(包括粗孔微球硅胶、细孔微球硅胶、粗孔球形硅胶、细孔球形硅胶),高效干燥剂硅胶,硅酸等。1966年,该厂产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量400吨左右。1971年,该厂硅溶胶上马,年产能力为400吨。1977~1978年,先后投产液相色谱固定相硅胶和薄层层析硅胶,年产能力分别为10公斤和20吨。1979年,成功开发了空气造粒新工艺,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同年9月,细孔块状硅胶,薄层层析硅胶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分别获国家质量金质奖,是全国同行业中唯一的金牌产品。是年,该厂硅胶产量达到165923吨。1983~1987年,该厂研制成功并投产了钠稳定高浓度硅溶胶,酸性硅溶胶,N—1型、N—2型活化硅胶,FNG(耐水硅胶)等。1985年粗、细孔块状硅胶,细孔球形硅胶,蓝胶指示剂,薄层层析硅胶分别获国家金质奖。1989年,硅胶产量达到5080吨。1990年,5种产品经国家质量评选委员会复查全部合格,继续保持硅胶金奖“三连冠”。这一殊荣在全国同行业中唯此一家。
液体二氧化硫 80年代初期,青岛平度氧气厂生产液体二氧化硫,1983年产量为132吨。1988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1200吨的生产装置,利用硬化油生产中电解水后的氧气与在回收过程的落地硫磺为原料,生产液体二氧化硫,减少污染的同时又填补了市内一项化工产品空白。1990年,该厂产量为219吨。
过氧化氢 1970年,青岛东风制药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05吨。1973年、1977年青岛草制品厂和青岛化纤材料厂先后投产,1978年两厂共生产663吨,其中,草制品厂生产461吨。1980年,青岛市产量为975吨。80年代中期,青岛化纤材料厂连续扩大生产规模,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产量达到3100吨。
二氧化碳 俗称碳酸气。1981年,青岛酒精厂和崂山红寨化工厂分别投产,青岛酒精厂生产667吨,红寨化工厂仅生产5吨。1982年红寨化工厂生产步入正轨,产量达到500吨,青岛酒精厂生产367吨。1985年以后,省内只有红寨化工厂继续生产,1986年产量为670吨,1987停产。
氧化镁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青岛建新盐化厂生产,年产量在200吨左右。80年代后期,胶南溶剂厂生产轻质氧化镁,年产量不足5吨。
电解铜 青岛广益化工厂1958~1959年生产37457吨。青岛台东化工厂于1958~1960年生产,最高产量为1959年的53171吨。
多晶硅 青岛化工厂1969~1973年生产27吨,其间,全省总产量为6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