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大 气
1972年1月25~29日和8月30日至9月5日,市防疫站在市内5区设48个监测点,对冬、夏季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冬、夏季日均浓度均以沧口区最低,台东区冬季最高,市南区夏季最高。
1977年,市环保所开始在市南疗养区和沧口楼山后工业区进行大气污染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每年四季各一次,每次5天,每天于7时、11时、15时、19时4次采样。1979年,开始在城区设17个监测点,每天7时、13时、19时3次采样。1981年,市环境监测站将监测点筛选为13个;即西镇、市环保局、四○一医院、李村路、市北区医院、曹县路、内燃机厂、平安路、抚顺路、开平路、沧口机场、兴城路和楼山后消防队,设置距城区中心约10公里的王家麦岛为对照点,每天采样4次,并增加总悬浮微粒监测项目,1985年又增测一氧化碳。
1985年底,市环境监测站建成大气地面自动监测系统,经一年试运行,从1987年起,用这套装置代替手工操作。该系统在不同功能区设5个子站,即:济南军区一疗(疗养区),延安二路北航建工处(居民区),胶州路土产公司(商业区),四方旅社(交通枢纽区),楼山后红星化工厂(工业区),设对照点于崂山县沙子口镇南窑村。该自动监测系统,每年运行12个月,每月运行不少于12天。
1981~1990年,监测统计结果:二氧化硫有逐渐加重趋势,“六五”期间,年均值为0.227毫克/立方米,而“七五”期间则达0.262毫克/立方米,年超标率均在60%以上。氮氧化物高峰值历年出现顺冬季。年超标在10%左右。“六五”期间,年均值(0.055毫克/立方米)与“七五”期间(0.05毫克/立方米)基本持平。一氧化碳,1985年列入例行监测项目,1985~1990年,各年日均值分别为:1.2、1.7、1.7、2.3、2.2和2.7毫克/立方米,污染物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00毫克/立方米)。年超标率,1987年前低于10%,1988年后有较明显上升,1990年达18.1%。总悬浮微粒“六五”期间,年均值为0.704毫克/立方米,“七五”期间,年均值为0.449毫克/立方米,污染呈下降趋势,但各年日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0毫克/立方米)。1987年开始,大气自动化监测总悬浮微粒项目改为飘尘,1987~1990年,年日均值分别为:0.237、0.261、0.198和0.216毫克/立方米。
1972年1月至1973年1月,市防疫站对城区灰尘自然沉降(简称降尘量),组织一次测定,结果每平方公里月平均量:沧口区51.7吨,四方区24.5吨,市南区2.2吨。1977~1978年,市环保所对市南疗养区和沧口工业区布点进行降尘测定,市南疗养区为9.8吨/平方公里·月和11吨/平方公里·月;沧口工业区为30.5吨/平方公里·月和40.5吨/平方公里·月。1979年后,在城区设17个测点,1981年筛选为13个,以后不断优化调整,1988年确定为11个测点:高雄路(居民区),服装八厂(居民区),市环保局(文化区),五十三中(居民区),辽宁路(商业区),平安路(交通稠密区),曹县路(工业居民混合区),内燃机厂(工业居民混合区),第二毛纺厂(工业区),钢丝绳厂(工业区),保温材料厂(工业区),以崂山水库为清洁对照点。监测方法为连续监测,每月取样分析测定一次。1981~1990年,城区大气中降尘监测结果:年均值在34.1吨/平方公里·月(1982年)和19.56吨/平方公里·月(1990年)之间,超过青岛地区暂定标准(9吨/平方公里·月)的1.17倍~2.79倍。“六五”期间年平均值为27.8吨/平方公里·月,“七五”期间为21.9吨/平方公里·月,呈下降趋势。
青岛市区于1988年开始监测硫氧化物即硫酸盐化速率项目。监测点同降尘站位,增加青岛碱厂(工业区),4406厂(工业区),港务局机修厂(工业居民混合区)3个点。每月监测一次。1988~1990年,监测结果分别为:3.17、2.74和2.53毫克/100平方厘米碱片·日。各功能区各年年均值全部超过国家环保局推荐标准(0.5和0.25毫克/100平方厘米碱片·日分别为月、年评价标准),年均值范围为0.43~4.39毫克/平方厘米碱片·日,超标倍数在0.7~16.6之间。各功能区中,1988年、1990年,均以交通稠密区(平安路测点)浓度最高,年日均值分别达4.39和3.76毫克/100平方厘米碱片·日,年均浓度排二、三位的都是工业居民混合区和文教区。1979~1983年,不定期采集到25个降水样品中的pH值在3.80~6.40之间,其中,19个样品属酸雨,频率为76%。
1983年5月底,降水列入正式例行监测项目,测点为市区气象局、沧口机场、刘家村,对照点为王家麦岛。以后测点有几次调整,1989年,测点定为市气象局,流停机场,对照点为崂山水库。监测频次为逢降水必测。监测项目:pH值、电导率、钾、钠、钙、镁、铵、氯、硫酸根、硝酸根等离子及降水量。1983~1990年,降水监测统计,采雨样总数1052个,其中,酸雨样品数609个,酸雨频率在33.3%~71.6%之间,前3年为64%,“七五”期间为50.6%,年际pH平均值在4.42~4.98之间,年际pH最小值在3.35(出现在1986年)~3.83之间。
市气象局(代表市区)测点,“七五”期间频率远高于其他测点,范围为63.3%~80.5%。酸雨pH年均值和总降水pH年均值则低于其他测点,其范围分别为3.98~4.46和3.98~4.59,均低于酸雨限值。酸度重于1982年、1983年重庆(酸雨较重城市)城区酸雨pH平均值4.12~4.72。
青岛市所属县(市)及黄岛区于1988年开始监测降水酸度。1988~1990年,即墨市无酸雨发生,总降水pH均值范围为6.12~6.38。平度市1988年仅采2个降水样品,其中1个为酸雨样品,1990年酸雨频率为9.5%。胶南县酸雨频率低于5%,酸雨pH年均值为4.71~4.89。莱西县酸雨频率在11.5%~18.1%之间,酸雨pH年均值范围为4.87~5.14。黄岛区酸雨频率为5.9%~22.2%,总降水pH平均值均低于5.6。胶州市1988年尚未发现酸雨,1989年酸雨频率达65.2%,翌年降至37.3%。酸雨pH年均值分别为4.57和4.64。酸雨发生频率和降水酸度均属青岛所辖县(市)中较重区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