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节 利用外资


  青岛市二轻工业,在直接利用外资方面,有四种形式。一是民间贷款,二是租赁设备,三是补偿贸易,四是合资、合作项目。
  民间贷款 1979年7月,经国家轻工业部、国家进出口委员会批准,由中国银行担保,从日本民间引进一笔贷款。青岛市二轻局的青岛塑料二厂、服装四厂、机绣花边厂,利用日本民间贷款297.9万美元,引进日产塑料螺杆挤出机1台,机绣花边设备30台(套),西服生产线1条。年增加产值1992万元,利润350万元,税金105万元。
  租赁设备 1983~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通过华和租赁公司和中国租赁公司,共完成5个生产项目设备的租赁,租赁设备价款212.4万美元,配套人民币607万元,引进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的设备71台(套)。这些设备的引进,加强了企业产品更新换代能力,促进了企业发展。
  补偿贸易 1983~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建成补偿贸易项目两个。一是青岛服装二厂与日本大陆株式会社达成补偿贸易,由日方提供设备价款3.5万美元的羽绒服除尘器1台,对提高服装产品质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青岛制革厂与意大利工厂设备公司达成补偿贸易,由意大利客商提供设备价值85万美元的制革生产线一条,设备19台(套),使制革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合资、合作项目 到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建成中外合资合作项目2个。一是青岛市家具工业公司、中国银行青岛信托咨询公司与芬兰劳特公司和工业发展基金会合资经营的华林胶合板有限公司,于1984年9月正式签订合同,总投资1888万美元。注册资金616万美元。其中,青岛市家具工业公司投资296万美元,占48.05%;中国银行青岛信托咨询公司投资150万美元,占24.35%;芬兰劳特公司和芬兰工业发展基金会各投资85万美元,各占13.8%。项目建成后,年产胶合板3.5万立方米。二是青岛塑料异型材料有限公司与香港路脱斯公司合资经营的青路塑料异型材有限公司,于1984年10月正式签订合同,总投资298万美元。其中,青岛塑料二厂投资223.5万美元,占75%。香港路脱斯公司投资74.5万美元,占25%。年产豪华塑料门窗及异型材5万套、1300吨。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节 利用外资

青岛市二轻工业直接利用外资项目统计表
1.jpg

TOP

第九篇 管  理  
第四章 进出口管理
第三节 利用外资

青岛市二轻工业引进技术设备项目情况表
1.jpg

TOP

 附 录
 附录一 青岛制针厂



  青岛制针厂前身是1931年12月尹致中开办的私营青岛冀鲁制针厂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利津路8号。当时集资法币4万元,厂区面积3512平方米,雇工69人,后发展到121人,1939年为170人。冀鲁制针厂的投产,打破了日本针在华北、德国针在华南独占市场的局面。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冀鲁制针厂被日商国分壮介以10.1万元联银券强行购买,改称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1946年,尹致中以归还财产所有权名义,以最低价格法币266802085元,标购收回。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青岛冀鲁制针厂复工生产。1954年,青岛市人民Gov派代表参加厂管理委员会,并着手查清厂的财产和尹致中隐匿敌产问题。1955年6月,因尹致中隐匿敌产价值1091247.40元,将工厂收归国有,成为地方国营企业,改厂名为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1955~1956年,国营青岛大华制针厂和公私合营启东制针厂相继并入该厂。1957年,有职工847人,生产缝衣针30.12亿支,创工业总产值1011.2万元。1960年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手缝针达1.29亿支。同年,出口镀锌丝389吨。1965年,将“兽王”、“狮球”、“金龙”、“富贵花”等商标改为“白兰”、“红叶”、“玫瑰”等商标。镀锌低炭钢丝有24个规格,使用“蜘蛛”牌商标。此外还生产电焊条、工业用针、针刺针、电动玩具等。1966年,国营青岛冀鲁制针厂改称青岛制针厂。1979年,职工增加到1438人,生产手缝针18.29万支,完成工业总产值2279万元,劳动生产率达到15859元/人。外销手缝针5.17万支,出口总值68.06万元,成为国内手缝针生产的重要厂家。手缝针获山东省与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蜘蛛”牌镀锌低炭钢丝获山东省优质产品证书。
  进入80年代,企业经过恢复与建设性的整顿,激发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企业更有了长足的发展。1983年全国镀锌低炭钢丝同类产品测评2.8毫米规格获第一名。2.2、2.5毫米规格均获第二名。1980年和1985年全国十家同类产品测评均获第一名。1985年,“红叶”、“玫瑰”、“白兰”牌手缝针均获国优银质奖。1986年,拥有职工1368人(已将电焊条生产划出独立建厂),产手缝针24亿支,工业针7006万支,镀锌钢丝10750吨,创工业总产值15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224元/人,实现利税总额314万元。出口手缝针8.38亿支,总值161万元;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068万元,流动资金数332万元。厂区占地面积23810平方米,建筑面积31118平方米。生产设备674台,其中通用设备222台。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中型企业。

TOP

 附 录
 附录二 青岛木器一厂



  青岛木器一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宜昌路1号,系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生产木制家具、刨花板、刨切薄木、冰糕棒及桐木制品等,是一个综合性木材加工企业,也是青岛市家具制作行业中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颇有知名度的骨干企业。
  青岛木器一厂建于1953年1月,由13名个体手工业者在仲家洼合伙组成台东木器生产小组,加工和产销包装箱与木制椅凳等家具。1954年5月与台西木器生产小组、建中木厂合并成立青岛市木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175名个体劳动者加入该社,职工增到550人,产品发展到家具、包装箱、夹立板、木折尺、木管、木梭及其他木制杂品等8个品种,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在群众性的“双革”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技术革新者,革新成功木工压刨机、双面打铆机、专用安装机、弯曲刨光机、冲子扒口机、斜面洗槽机、排式多头钻、自动钉箱机等69项木器加工机械,逐步摆脱原始落后的手工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是年8月,更名为青岛木器一厂。翌年2月,迁至宜昌路。1960年,青岛木器六厂并入,接受为首都十大建筑设计制作高档优质家具和装饰品的任务,产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继而,轻工部又将该厂生产的夹立板(火柴生产专用品)纳入国家计划,列为全国生产供应定点厂。1965年,木制家具与杂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首次出口日本桐木拼板,获得信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狠抓技术进步与多种经营,组织刨花板生产会战,扩大木单板的生产,刨新贴面板式家具,发展冰糕棒、桐木拼板出口创汇,对企业实施整顿、改革,外引、内联推动企业更大发展。1985年引进一条意大利Scm公司产年加工标准柜6万件的板式柜类家具生产线,提高了自动化、连续化程度,生产出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达到80年代先进工艺水平。与此同时,又从联邦德国引进ALKORCELL人造板表面装饰材料生产设备,设计生产出86—1型板式拆装系列组合柜,产品表面装饰,效果优美,此设计荣获山东省设计大奖赛第一名。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新疆等地,备受欢迎。该厂年出口产品桐木制品和冰糕棒近4000立方米和15亿余支,尤其出口日本的高级全桐木家具,享有盛誉。六五期间,出口创汇2266美元。
  1986年末,青岛木器一厂拥有职工2053人,占地面积118428平方米,建筑面积6821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745万元,全部流动资金771.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452万元,利税总额375.3万元,出口交货值666万元,占总产值的27.85%,全员劳动生产率12133元/人。主要产品产量:木制家具19.3万件,冰糕棒15.8亿支。拥有木材加工设备650余台,并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在加工传统实木家具和板式结构家具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年生产300余种不同款式、品种的家具近20万件。所生产的“金菱”牌商标大衣橱和卧室套装家具,先后荣获山东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生产的刨花板,既是木材综合利用产品(木材利用率达到85%),又是板式家具主要基材,曾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该厂发展了城乡经济横向联合,在县城乡镇中,有5个联营分厂,7个联营加工点,3个技术协作联营体。在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体制,实行优化组合,划小核算单位,设12个经济承包分厂和3个承包实体,盈亏自负。

TOP

 附 录
 附录三 青岛机绣花边厂



  青岛机绣花边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顺昌路21号,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隶属青岛市二轻局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主要生产涤美纶装饰布、涤纶蚊帐、刺绣窗帘和各种装饰性花边等。
  青岛机绣花边厂筹建于1968年,引进日本平冈株式会社刺绣花边机一台(套)和联邦德国产经编主机设备。1975年正式投产。因设备不配套,工艺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投产产品虽有涤纶蚊帐、各类纱巾、可溶花边等几类,而两年中,未能形成拳头产品,企业亏损10万元。1977年,改进技术,转亏为盈。该厂产品注册商标是“天鹅”牌。主要用料棉布、棉线与化纤涤纶、涤丝等,大部自购于纺织品商业部门;出口产品用料,由山东省外贸抽纱公司供给。销售渠道原由纺织品站统购统销,1979年后转为以销定产,自产自销为主。198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7.30万元,利润70.5万元。1981年,经轻工业部批准,又引进日产刺绣花边机、提花经编机、镶边花边机等46台(套);同时进行了企业管理配套改革和技术改造,特别是强化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改变了二等品当家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面貌。自此,打开了疲软的生产经营局面,两年时间即还清引进设备的贷款。充分发挥引进设备的优势,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研制出创新产品涤美纶装饰布,填补了国内空白,全部产品也发展到3大类,9个品种,500多个花色,基本形成了以优质产品为龙头,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产品体系,并且由内销发展到内外销结合,多渠道经营方式,出现产销两旺的势头,使该厂成为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的机绣工艺品生产企业。
  1986年末,青岛机绣花边厂拥有职工970人,占地面积9811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88.4万元,全部流动资金894.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76万元,利税总额542.7万元,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21899元。主要产品产量,涤美纶装饰布156万米,绣花窗帘27.8万套。
  该厂产品,属刺绣类品种有棉、涤棉绣花细布、刺绣花边、窗帘、台布、床罩、沙发靠背、围裙等;属经编类品种有各色涤美纶装饰布、蚊帐、锦丽纱、尼龙花边、各类纱巾等。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涤美纶180万米,涤纶蚊帐60万架,刺绣窗帘40万片,各类装饰性花边500万米。现已同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市70余个百货部门建立了销售关系;出口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货值年达150余万元。

TOP

 附 录
 附录四 青岛电冰箱总厂



  青岛电冰箱总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小白干路161号,前身为由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的电机生产合作社、电冰箱修配合作社、蓄电池生产合作社。1958年三个合作社合并过渡为大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工厂,取名为青岛电机厂。经过多次调整规划,1980年与青岛第四工具厂合并改称为青岛日用电器厂,生产电机和吹风机。后又研制了洗衣机。经营多年,终因生产的洗衣机质量不佳,在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败下阵来。1983年开始研制电冰箱,翌年,试制成单门直冷式电冰箱,开创了山东省、青岛市生产电冰箱的历史,改厂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为轻工业部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
  1984年,经有关部门决定,组成电冰箱考察小组赴联邦德国和意大利考察。1985年,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电冰箱最新生产技术并由国家贷款购进15条电冰箱生产线,总投资1830万元,当年生产12224台电冰箱,产品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创工业总产值1344.7万元,比1984年同期增长283%,当年实现利润总额107.3万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5%。
  该厂电冰箱使用“琴岛—利勃海尔”注册商标,冰箱为四星级,冷冻室温度可达-35℃,24小时仅耗电1~1.2度,比国内外同类产品节电12%~20%;噪音一般不超过25分贝,优于国家规定标准;社会返修率仅有4‰,优于国家规定的指标,接近国际水平;冰箱表面处理系采用塑料喷涂工艺。该电冰箱1985年曾代表中国先进电冰箱机型,先后参加了新加坡、匈牙利、苏联三个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博览会。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各种经济责任制,贯彻了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和劳动成果相联系的原则,使企业素质、职工素质均有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使1986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直线上升。职工802人,创工业总产值7648万元,劳动生产率96201元/人,生产各种规格电冰箱50353台,实现利税108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2152万元,流动资金占用年末数达1405万元,厂区占地面积55694平方米,建筑面积12896平方米。产品获1986年国家先进技术进步奖、山东省优质产品奖,因而深受广大用户好评,行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还通过外贸部门销往国外,进入东南亚市场。
  青岛电冰箱总厂是国家定点生产电冰箱厂家。企业以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为两翼,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确保产品质量好上加好;全厂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制度。其中,技术基础管理6项,工艺管理7项,质量管理51项,计量管理6项,设备管理9项,标准管理8项。同时还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各种管理图表60余种,作为跟踪产品质量的原始记录,以此严格控制和考核质量情况。由于全厂职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贯彻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如今“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已誉满青岛,蜚声国内外,成为中国制冷工业的佼佼者。

TOP

 附 录
 附录五 青岛红星电器总厂



  青岛红星电器总厂,位于沧口区兴华路1号,是集体所有制性质企业,隶属青岛市二轻局家用电器工业公司。
  青岛红星电器总厂始建于1960年。当初,是由七八名退职电工和街道人员组成,称沧口电器修配组,属沧口街道办事处主管。主要维修电瓶、电机和一些小型电器设备。1962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并入沧口电器修配联社,改名为青岛第四电器修配生产合作社,职工增加到近20人,搞一些电动器具的修配及一些小型电器安装业务。1965年,开始试制吹风机和汽车点火线圈两个产品。1967年,厂名改为青岛红星电器厂。1970年底,上级批准在沧口区兴华路5号(牛毛山上)扩建厂房,并分配给80名新工人。1971年,沧口区工业局又将沧口针织厂并入,职工增加到242人。产品扩大到汽车电容器等汽车电器设备五六个品种。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的影响,致使生产下降。1976年,由保和路迁到兴华路,职工299人,产值108万元,利润17.47万元。产品增加了排风扇、点火变压器。1979年1月划归青岛市重工业局,1981年4月划归青岛市二轻局家用电器工业公司。6月,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年末,职工总数达370人,产品由生产汽车电器为主转为生产吹风机、排风扇为主。企业管理进行了恢复性整顿,企业面貌初步好转。年产值完成122万,获利9.2万元。
  1982年,全年完成产值215.11万元,实现利润18.8万元,总销售额达199万元。年底吸收新工人53名,职工总数达403人。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经济责任制,由一级核算改为二级经济核算。1983年,企业狠抓了横向经济联合,生产效益空前提高。全年完成产值500.35万元,实现利润101.3万元。首次突破100万元大关。1984年,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干部实行聘任制,经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狠抓产品质量。全年完成产值550万元,利润100万元。CZB-35A吹风机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工厂被评为山东省科技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评为文明单位。
  1985年1月,经青岛市经委批准工厂增挂青岛洗衣机厂牌子。开始引进洗衣机项目,全厂实行目标管理。年产值达1200万元,利润达286万元,销售收入达1451万元,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将兴华路1号的地毯三厂兼并。
  1986年,从日本夏普株式会社引进的3公斤双桶洗衣机生产线投产。从瑞士、联邦德国引进了喷粉设备,从香港引进了千克、万克注塑机、四角折边机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年末,生产洗衣机12688台,电风扇142887台,吹风机76871台。工业总产值达2622万元,被划为中型1类企业。新投产的洗衣机被评为青岛市、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企业被评为青岛市先进企业、文明单位标兵和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
  企业建起5连套现代化大生产厂房,有冷冲车间、喷粉车间、总装车间、注塑车间,另有办公大楼1座。企业重大设备有:电风扇生产线1条、吹风机生产线1条、洗衣机生产线1条。从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引进万克注塑机1台、千克注塑机2台,从联邦德国、瑞士引进喷粉装置1座,从日本引进的四角折边机1台、汽车15辆。
  产品有“琴岛—夏普”牌双桶洗衣机。年产能力为20万台,是青岛市拳头产品。另有电风扇、台扇、落地扇、家用排气扇、家用吹风机、集团吹风机、灯具、降温机、冷暖风机等十几种产品。双桶洗衣机投入市场,倍受消费者青睐。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并销往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1986年,改称青岛红星电器总厂,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092.7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438万元,工业总产值2622万元,销售收入2303万元,利润总额300.32万元,税金总额98.1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2094元/人,全厂职工总数为875人。

TOP

 附 录
 附录六 青岛皮鞋二厂



  青岛皮鞋二厂,位于四方区都昌路1号,企业性质是集体所有制,隶属青岛市二轻局皮革工业公司,是青岛市皮鞋行业规模最大各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中型企业,也是出口较早、创汇较好的单位。
  1953年11月,由30名失业工人在青岛市南海路租借40平方米更衣室,设备有2台缝纫机,青岛市劳动局拨给少量资金,组成群利生产自救组,加工零活,自产自销。1955年春,经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批准,转为靴鞋筹备生产合作社,集资入股,人员增加到60多人,社址转到潍县路57号,厂房100平方米。同年12月1日,该社与市南、市北、台西的另外三个靴鞋生产自救组和一些手工业者,联合组成靴鞋皮件合作社,人员增到160余人,缝纫机40台,厂房分散在四方路、中山路、海泊路约1000平方米的房屋内,生产皮鞋、皮件、手套等。1956年生产的线缝牛面三接头男皮鞋,具有耐穿不走型特点,多年来,在造型、款式、工艺等方面,经过多次改革,畅销全国,供不应求。1958年,以该社为主体,又与第十四缝纫社、第五靴鞋社、布轮社合并为第二靴鞋被服厂,厂址迁到中山路183号,新增服装、布鞋生产。同年开始向苏联出口大头鞋,直到1965年为止。1962年,专业化归口,先后将服装、皮件划出,厂址又迁至馆陶路18号。1962年、1964年,两易厂名为第二靴鞋皮件厂和第二靴鞋厂。1963年,产品开始出口欧洲、美洲及日本、科威特、巴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64年,有职工586人,厂房面积2075平方米,各种设备30余台,固定资产17.45万元,年产皮鞋12.5万双,工业总产值165.8万元。1965~1975年,年工业总产值在210~290万元之间升降,皮鞋产量在20~30万双之间增减。1972年,“中宇”牌高档男皮鞋出口日本,为山东口岸换汇率最高产品。1976年,第一条冷粘流水线开始使用,产值产量突破300万元和30万双。1978年迁入四方区都昌路,新建厂房面积7284平方米,增加了设备和人员。1981年改称青岛皮鞋二厂。1975~1985年产值平均递增16.3%,由线缝发展为冷粘装配,由手工操作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年产能力可达百万双,居青岛市同行业之首。
  1986年,职工919人,厂区占地面积14070平方米,建筑面积815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3.6万元,全部流动资金464.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04万元,产皮鞋98.3万双,利税总额297.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033元/人。生产设备主要有缝纫机、裁断机以及引进的联邦德国产绷帮机、压合机,日本产片帮机等。产品注册商标“金羊牌”。国内行销11个省市,博得消费者欢迎,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出口皮鞋,1980年前在10~20万双之间;1980年后,由于国家对换汇率低的产品实施限制,出口量骤减。1982年仅出口2900双,生产重心转向内销。
  “金羊”牌线缝牛面三接头皮鞋,1979年被评为山东省和山东省二轻厅名牌产品;1981~1984年,连年被评为省优产品。“金羊”牌垫跟胶粘猪皮男鞋,1981年开始研制第一代产品,1982年,形成第二代产品,1983年为第三代产品,形成系列化产品。最初为出口产品,后转内销,渐有取代线缝皮鞋之趋势。该产品1984年荣获国家银质奖,是山东省皮鞋行业获得的唯一的一块银牌。其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0%左右,出口创汇率在青岛市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青岛皮鞋二厂,拥有国内较先进的生产设备,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与严格的规章制度。行政管理设有8个科室,4个生产车间,1个研究所,2个展销部。实行了厂长负责制,企业内部分配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逐步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已成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皮革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TOP

 附 录
 附录七 青岛塑料二厂



  青岛塑料二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清江路,为集体所有制中型企业,隶属青岛市二轻局塑料工业公司,是青岛市塑料制品行业中的一个生产规模较大、能力较强的重点单位。
  青岛塑料二厂前身是青岛制伞厂。1955年由6户9人、草房4间(40平方米)、大锅3口、集资2000元组成第一油布生产组,手工制作油布、雨衣、雨伞。1956年转为第一油布社,社员44人。1958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社联社投资,在广东公墓建厂房(平房)20间,增添了设备,油布社转为油布厂,职工104人。1962年又更名青岛制伞厂。1964年,转产塑料制品,职工161人,产值60万元,利润1.77万元,占地面积1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2平方米。是年,手工业合作社联社先后投资225万元,扩建厂房1800平方米,购置塑料机械设备,试产成功第一批聚氯乙烯(PVC)硬管0.14吨,PVC薄膜1.74吨。1965年更厂名为青岛塑料二厂,又试产成功PVC硬板,当年生产223.57吨。主要生产设备有2000吨热压机、炼塑机、密炼机、挤出机等,自此形成塑料制品生产能力。1966年1月,该厂归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塑料工业公司,经济上由公司统一核算。当年产塑料制品819吨。1984年,产值、产量创最好水平,分别为1822.55万元、4584.41吨。产品以塑料板、管、膜为主导,不断开发研制创新,生产12个花色品种,140多个规格的塑料制品。大类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等制品。品种有硬板、硬管、软板、工膜、农膜、包装膜、挤出板材、空心板、民用地板砖、异型材塑料门窗和军工配套产品。另外,还焊接加工塑料槽、罐、筒等。产品列入国家调拨计划。采用了层压、压延、挤出、吹塑多种工艺生产。专用生产设备有38台(套),建成热压、辊压、挤出三条流水线。1984年,与美国路脱斯(香港)公司签署合资经营青路塑料异型材有限公司合同,引进塑料异型材门窗生产线1套。引进日本产斜三辊压延机、变螺杆挤出机各1套。1985年又引进意大利挤出板材生产线1套。设备全部投产,年生产能力可达万吨。
  青岛塑料二厂,1986年有职工77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人。厂区占地面积301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72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98.4万元,全部流动资金367.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72万元,利税总额9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267元/人。塑料制品总产量4082.4吨,产品中,PVC硬板产量1008.7吨。该产品用大型2000吨层压机生产,年生产能力可达2200吨,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之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和建筑材料,自投产后,年产量均在500~1000吨之间。除此,还生产聚氯乙烯软板和聚丙烯钙塑板。塑料管材,分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类,其中聚氯乙烯硬管生产历史最久,为以塑代钢产品,在全省质量评比中,均获第二名奖。聚丙烯硬管可代替镀锌水管,无毒无味,耐高压,耐腐蚀,1986年产147.94吨,有力地支援了山东省农村除氟改水的顺利进行。塑料薄膜有聚氯乙烯和聚乙烯两类,年生产能力可达2280吨,注册商标“宝石花”牌。1986年,“工农”牌薄膜和地膜产量分别为862.36吨和869.07吨。地膜厚度由0.015毫米降到0.007毫米,减轻了农民投资负担,赢得广大农民青睐。
  青岛塑料二厂,所用主要原材料各类树脂,大部由塑料工业公司按计划调拨。产品销售有调拨、有自销。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行政管理设12个科室,5个生产车间,还有研究所、化验室。

TOP

 附 录
 附录八 青岛西装厂



  青岛西装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都昌路3号。系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青岛市二轻局服装工业公司。主要生产童装、男女西服套装、中山装、呢绒服装、时装。为青岛市服装行业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单位之一。
  1949年10月,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被服厂部分职工由济南搬迁来青岛筹建山东服装公司。1950年,在辽宁路成立了华东军区后勤军需部驻青岛被服厂,生产军服。时有职工200余人,脚踏缝纫机100余台,按军队编制管理。1952年,移交地方更名青岛实业被服厂,隶属青岛实业公司。1953年,与青岛市公安局被服厂、青岛鞋厂、青岛食品厂合并成立山东省青岛市联社联合加工厂,厂址在云南路,设食品、靴鞋、服装三个车间,隶属青岛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58年,靴鞋、服装车间分出,并与青岛第一制帽社、青岛第六靴鞋社合并,成立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第一靴鞋被服厂,厂址在河南路,主要生产服装、帽子、靴鞋,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转为集体所有制。1959年,首次出口苏联与东欧各国咔叽布长裤、儿童皮大衣5万件。1963年,行业归口,服装车间与靴鞋车间分开,以服装车间为主体,成立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被服厂,归属手管局服装鞋帽工业公司。1964年,首家为日本加工童装出口换汇。1966年,改为青岛第四服装厂,归属二轻局服装工业公司,职工700余人,主要产品为童装、针织童外衣、军服。1978年,国际服装市场箫条,出口骤减;1981年该厂迁入新建厂址,1984年,更名青岛服装厂。翌年,又改为青岛西装厂,并成立服装研究所。之后,该厂增加人员,强化管理,合理地调整生产布局,把按工序分块生产改为封闭式流水线生产。引进日本产西服流水线生产设备,改造旧有设备,把地轴传动改为车机电动,按部颁标准投产西装。
  1986年,青岛西装厂生产规模及各项经济指标均居青岛市服装行业之榜首。拥有职工1421人,厂区占地面积21789平方米,建筑面积19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86.9万元,全部流动资金614.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861万元,创利税308.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0219元/人,产各种服装438.3万件。主要生产设备中引进日本等国的高速平缝机、热合机、开兜机、附衬机、烫熨定型机等西服流水线设备35种464台(件)。
  该厂被评为部优产品有四个:“红光”牌中山服、女西服套裙、女呢大衣和“三豚”牌男呢大衣。另外,男毛料西装获国际羊毛局标志。被评为省优产品有四个:“红光”牌中山服、女西服套装、“希望”牌和“小星”牌男女童套装。中山服制作工艺经多次改进,造型美观可体。童套装规格齐全,款式多样,结合采用中国传统的刺绣、剪贴、镶嵌、滚条等工艺,图案新颖,构思别致,有的以民族特色见长,有的以异国情调著称,儿童穿着,有天真美之感。该厂产品行销全国,对外远销东欧、中东、非洲、中美洲、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TOP

返回列表